鄧志祥
[摘 要]多數(shù)中小學都實行校長負責制,因此,校長的個體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好校長帶領一批好教師就能辦好一所學校。優(yōu)秀校長應具備成熟的教育思想、獨特的辦學風格、突出的管理能力、崇高的個人威望。校長素質提高的途徑主要有勤于學習,勇于實踐,善于總結。
[關鍵詞]中小學校長 素質 提高
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說,好的校長要有兩個境界:一是“一個好的校長帶出一所好學?!保凹议L如果要選擇學校,他是沖著校長,沖著教師,沖著學風教風去的,并不是沖著其他的硬件”。校長只要認識到這一點,就能把正確的辦學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使之作用真正地體現(xiàn)出來;二是要構建好學校文化,可叫做“一個好校長走了還是一所好學?!?,這就是繼往開來,以保障已形成的校風、教風和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斷發(fā)揚光大。因此,中小學校長自身的素質就顯得格外突出,沒有高素質的校長就帶不出高素質的教師,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教不出高素質的學生,培養(yǎng)不出高素質的學生,就不是一所好學校。
有關校長的素質問題,目前學術界的認識還沒有達成共識。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北京教育學院的賀樂凡教授認為:“校長素質是指適應校長職務所必需的政治、思想、道德、作風、心理以及文化、專業(yè)、能力、健康等基本素養(yǎng)和品質。校長素質,決定一個校長應具備的資格和條件,是校長修養(yǎng)的方向?!苯K教育學院的王鐵軍教授指出:校長的素質包括兩個層次,一是校長作風,即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二是校長的崗位素質,即校長的職業(yè)素質,是其從事學校管理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總和,是校長在管理工作中經(jīng)常起重要作用的內容要素,是為實施學校管理活動在德、識、才、學、體等各個方面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北京師范大學的安文鑄教授認為,校長作為一個職業(yè)群體,由于其每個個體的情況不可能整齊劃一,所以必須呈現(xiàn)出水平意義的層次性。大體可劃分為不合格校長、合格校長、優(yōu)秀校長,并且在結構上呈正態(tài)分布。筆者認為,校長素質應是適應校長職務所必需的基本素養(yǎng)和品質。同時,校長素質又存在著層次上與類型上的差異。中小學校長的素質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合格校長的素質,這是所有擔任校長職務的人都必須具備的。校長素質決定了一個校長所具備的資格和條件,也是校長修養(yǎng)的方向,凡把校長作為一種職業(yè)、一門專業(yè)、一項事業(yè)的人,除了應具備合格校長的素質外,還應努力具備第二個層次,即優(yōu)秀校長素質。
一、優(yōu)秀中小學校長應具備的素質
1.成熟的教育思想。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泵绹袑W校長協(xié)會制定了校長應具備的十二項基本技能,其中有:具有較成熟的教育思想,易接受新觀點、新思想,等等。1995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國舉辦首期校長高級研修班,中心議題是“我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笨梢姡iL的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校長的教育思想是在自己實踐基礎上的理性思考,并逐漸形成體系,成熟的教育思想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①目的性。即教育思想應具有目標導向作用,任何教育思想都要體現(xiàn)教育方針的要求。②明晰性。指教育思想的表述必須是簡單的、明確的、無須加以特別解釋的,如素質教育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③滲透性。指作用理性認識的教育思想應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它可以指導教育教學實踐。④相對穩(wěn)定性。指教育思想應該在一個相對長的時期內具有指導意義,而不能變來變去,頻繁地花樣翻新。
2.獨特的辦學風格?!吨袊逃母锱c發(fā)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辦出各自的特色?!币虼耍iL不但要有正確的教育思想,還要將其教育思想貫穿于整個辦學實踐中,并在實踐中取得成功(教育實踐又會進一步促進教育思想的完善),以形成獨特的辦學風格,真正使其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其中,最關鍵的是學校特色。學校特色實質上就是校長辦學實現(xiàn)個性化的結果,即所謂“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鞭k學有特色是時代的呼喚,目前,“千校一貌”、“萬生一面”的狀態(tài)與社會對教育的發(fā)展要求極不相稱。辦學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在充滿競爭的時代,學校要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就得辦出特色,這也是辦學規(guī)律的體現(xiàn)。
3.杰出的管理能力。校長的管理能力,主要是指校長有效開展學校管理工作所必備的一種個性特征和實際技能。學校工作紛繁復雜,管理內容千頭萬緒,這就要求校長必須具有較強的管理能力。這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管理工作的效率、效能、效果,而且也關系到校長自身的形象和威望。綜合有關的調查研究表明,校長們最看重的并且必須具備的管理能力主要有以下幾種:
(1)決策分析能力。校長是學校的最高領導者,所以必須把決策放在首位。學校的領導過程實質上就是制訂決策并實施決策的過程,因此,在分析問題的方面,校長應在了解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提出自己的建議。在選擇、判斷能力方面,校長應在掌握豐富信息的基礎上,預測事物的發(fā)展方向,并從科學的角度作出判斷和選擇,最后拍板。
(2)組織協(xié)調能力。正確的決策只是一個理想的藍圖,要付諸實踐,決非校長個人所能。因此,校長必須協(xié)調各種關系,組織各項工作,以做到人盡其才,財盡其利,物盡其用,使學校工作沿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3)業(yè)務實施能力。校長要領導學校的全部業(yè)務、活動的規(guī)律,同時還要使業(yè)務活動順利實施。如蘇霍姆林斯林主持巴夫雷實中學時,一面考慮學校的工作,一面給學生上課;他一邊堅持聽課,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一邊從事寫作,總結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最終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校長。
(4)改革創(chuàng)新能力。校長要有打破舊事物,改革舊體制、舊傳統(tǒng),提出新想法、新辦法的能力,應具有現(xiàn)代改革意識和現(xiàn)代化教育觀念,并結合學校和所在地的實際,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把學校管理的科學性和創(chuàng)造性融合成一體,將學校辦成有特色的學校。
(5)社會交往能力。現(xiàn)代教育是開放的教育,學校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其生存和發(fā)展與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社會的關心和幫助更是直接相關。然而,現(xiàn)實中的這種理解、支持、關心和幫助并不會自動發(fā)生,而需要校長去主動爭取。因此,校長必須具備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與社會各界保持良好的關系,并爭取到政府和社會各界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和幫助,從而為實現(xiàn)學校目標營造良好的周邊環(huán)境。
(6)語言表達能力。校長的工作需要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無論是口頭指揮,還是會議,無論是國旗下的講話,還是與社會公眾的交往,都需要校長有準確、流暢、生動、形象、深刻的語言。校長應該是演說家、鼓動家,如著名校長陶行知就是一位出色的演說家、鼓勵家。
4.崇高的個人威望。當好一名校長,需要有較高的社會聲譽和名望。蘇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中指出:“如果你擔任了校長職務,便以為憑著某種特殊的行政領導才能就可以取得成功,那你還是打消當一名好校長的念頭吧!”原天津一中校長韋力說:“實踐證明,校長不能僅靠他的領導權力和行政系統(tǒng),行政手段來指揮和控制學校教育系統(tǒng)的運轉,主要是靠他對教師、職工群眾的精神影響力,只有在這種影響力的基礎上,指揮權力、行政手段才能真正起作用,這種精神影響力就是校長在群眾中的威信。”
二、校長素質提高的途徑
校長素質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學習、實踐的結果。筆者認為,校長素質的提高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勤于學習。諸葛亮說:“才,須學也。”我們的社會已進入到了知識經(jīng)濟時代,校長不僅要學習教育理論,而且還要精通教育原理,掌握教育規(guī)律。不管工作多忙,事務多雜,校長都要想方設法地擠出一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教育理論,了解教育信息,研究整改動態(tài)。只有這樣,校長才會在指導教育教學工作中具有真知灼見,做到方向明、決心大、方法對。
2.勇于實踐。校長應把學習到的理論應用于辦學實踐中。我國一些著名的校長都是實踐者,如上海原建平中學馮恩洪校長、原北京五中的吳昌順校長,等等。原北京四中校長邱濟隆說過,“不聽話的校長不是好校長,完全聽話的校長不能成為名校長?!边@說明要成為名校長,就必須有主見,還要勇于實踐。
3.善于總結。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校長要善于從日常小事中看出本質,由具體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具體,這就需要概括,需要總結。總結就是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性,校長要依據(jù)規(guī)律的認識去領導學校工作。那么,為什么有些學校的工作年復一年地踏步不前呢?其重要原因就是學校的領導工作陷入了日常小事之中,且不善于得出概念性的結論,因此,可以說,沒有總結就沒法工作?!?/p>
總之,校長應在辦學管校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掌握第一手材料,不斷進行理論升華,探索教育規(guī)律,并進一步指導實踐,使學校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賀樂凡,趙幼俠.中學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2]王鐵軍.校長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3]安文鑄.學校管理研究專題[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
[4]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5]賴紅英.校長要努力成為人民教育家[N].中國教育報,200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