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忠
語篇通常是指一系列連續(xù)的話語或句子構(gòu)成的整體,而銜接則是英語語篇的重要特征。銜接這一概念是由韓禮德在1962年首次提出的。韓禮德和哈桑在其專著《英語中的銜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書中把銜接定義為“存在于篇章內(nèi)部、使之成為語篇的意義關(guān)系”,“那些非結(jié)構(gòu)性的、語篇構(gòu)成的意義關(guān)系”。胡壯麟等認為,銜接指的是“語篇中語言成分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或者說是語篇中一個成分與另一個可以與之相互解釋的成分之間的關(guān)系。當(dāng)語篇中一個成分的含義依賴于另一個成分的解釋時,便產(chǎn)生了銜接關(guān)系”。銜接的手段各種各樣,韓禮德將它分成5類:照應(yīng)(reference)、替代(substitute)、省略(ellipsis)、連接(conjunction)和詞匯結(jié)合(lexical cohesion)。它們在語篇中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在此我們將著重討論連接在英漢翻譯中的運用。
連接要表示的是說話人想要聽話的人了解他將要說的話和已經(jīng)說的話之間的關(guān)系,是表示各種邏輯意義的手段。它的功能是表示兩個或更多的句子之間的某種邏輯聯(lián)系,并指出句子是在什么意義上相互聯(lián)系起來的。因此,通過連詞的使用,人們不僅可以理解句子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可經(jīng)前句從邏輯上預(yù)見后續(xù)句的語義,還可以梳理出作者組織信息的思路以及語義表達的輕重緩急。
英漢語在連詞使用上的不同是由于英漢兩個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漢民族是綜合型思維,是主觀的、內(nèi)向的;英民族則是分析型思維,是客觀的、外向的。因此也就形成了漢語注重內(nèi)在關(guān)系、隱含關(guān)系和模糊關(guān)系,而英語則比較注重形式上的連接。韓禮德曾提到:“由于東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語篇銜接手段上大相徑庭,尤其表現(xiàn)在連接詞、省略、替代的使用上。總體來說,英語在語句銜接方式上多用‘形合,漢語雖然也用‘形合,但更多地是以‘意合為主?!泵绹姆g家奈達也在其著作《譯意》(Translation Meaning)一書中說到:“就英語和漢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xué)上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
所謂“形合”,就是指使用明顯的形式標(biāo)記,將詞組、句子甚至段落連接起來,當(dāng)這些外部標(biāo)記不足時,可采用其他的語法手段來表示話語內(nèi)部的語義關(guān)系。
所謂“意合”,指的是話語中詞與詞、句與句等語言單位的結(jié)合主要是憑借語意上的關(guān)聯(lián)進行的,往往沒有明顯的外形標(biāo)記,讀者對句子的理解須借助自己的語感和一定的非語境因素。
因此在翻譯時,就需要充分意識到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采用適當(dāng)?shù)姆椒ā?/p>
一、英譯漢
1.省略連詞
在英譯漢時,可將英語中的連詞省去不譯。省略一些可有可無的連詞,不是扭曲原義而是為了更好地達意,發(fā)揮出漢語簡潔明快的特點。
例1:If you dont go there tomorrow,theyll get angry. 你明天不去,他們會生氣的。
在漢語中雖然沒有加“如果”一詞,但通過前后兩個小句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可以推斷出前句是后句的條件,因此譯成英語時要加上表示條件關(guān)系的連詞“if”,才能使英語的句子表達出正確的意思。
例2:If you confer a benefit,never remember it;if you receive one,remember it always.施恩勿記,受恩勿忘。
這里原文被譯成兩個緊縮句,不用表示條件的關(guān)聯(lián)句,譯文干脆、達意。
例3:Even if you go there,there wont be any result.去也白去。
如果將這句翻譯成“即使你去,也不會有什么結(jié)果”,這種譯法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更加地道的譯法卻是“(你)去也白去?!?/p>
2.轉(zhuǎn)譯
在翻譯時切忌“對號入座”。不要見到“if”就譯作“如果”,遇到“and”就譯成“和”,遇到“when”就是“當(dāng)……的時候”。因為同一連詞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不同的連接關(guān)系,因此在翻譯時就必須根據(jù)上下文來判斷連接的意思。
例4:When you have tanks of air on you,you can stay in deep water for a long time.如果背著空氣袋,人們就可以長久呆在水中。
這時“when”就不能譯成“當(dāng)……時候”,在這句中“when”帶有條件的意義,所以將它譯成“如果”。
例5:I couldnt think much of John after he had done a thing like that.由于約翰做了那樣一件事,我無法再尊敬他了。
“after” 在此上下文中含有原因的意義,因此轉(zhuǎn)譯成“由于”。
例6:He started to climb again and at the top he fell and lay for some time with mast across his shoulder.他又開始向上爬,但爬到頂上,卻跌了一跤,他索性讓桅桿壓在肩上,在地上躺了一會。
句中的兩個連詞“and”,除了表示動作的先后外,第一個還含有轉(zhuǎn)折之意,因此把它翻譯成“但……卻”,充分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
3.保留連詞
意合和形合是各種語言都使用的連接手段。但由于語言性質(zhì)的不同,使用的側(cè)重點也不同。雖然漢語側(cè)重意合,但并不等于說漢語就不使用形合,因此在英譯漢時,可以根據(jù)上下文,以及漢語的習(xí)慣適當(dāng)?shù)乇A暨B詞。
例7:The breeze had risen steadily and was blowing strongly now.It was quiet in the harbor though...風(fēng)勢不斷地加強,現(xiàn)在已經(jīng)刮得很厲害。可是港內(nèi)卻很平靜……
在英文原句中“though”不但起著銜接前后句的作用,還表明兩句之間的轉(zhuǎn)折關(guān)系。因此在翻譯時需要將這一關(guān)系保留下來。
二、漢譯英
1.保留連詞
在很多情況下,漢語使用連詞的方式和英語相同,因此在漢譯英時可以保留英語的連詞。
例8:聽人家背地里議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于沒有進學(xué),又不會營生;于是越過越窮,弄到要討飯了。
From the gossip that I heard,it seemed that Kong Yiji had studied the classes but never passed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 and not knowing any way to make a living, he had grown steadily poorer until he was almost reduced to beg.
在漢語中使用了“但”和“又”這兩個連詞,分別表示“轉(zhuǎn)折”和“遞進”,譯文用“but”和“and”加以保留,符合英語的習(xí)慣,也很好地傳達了漢語要表達的意思。
2.添加連詞
由于英漢語的差異,進行漢譯英時就要把漢語中靠意會才可以理解的連接手段在譯文中表現(xiàn)出來。
例9: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在這句中隱藏的連接是“和尚可能會跑掉,可是廟卻不能跟著跑掉”。因此在譯成英語時,加了表示轉(zhuǎn)折的連詞“but”。
例10: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Whered I be when I sober up, too soon?It will be willowed banks; dawn breeze or waning moon.
柳永詞中雖然沒有“當(dāng)酒醒的時候”,但是我們可判斷出這一邏輯關(guān)系。而英語句子卻要加上以“when”引導(dǎo)的狀語從句以將“酒醒”和整句的邏輯關(guān)系說清楚。
例11:早早獻關(guān),饒你性命!倘若遲誤,粉身碎骨!
If you give up the pass,I may spare your life;if you delay,I will grind your bones to powder and make mincemeat of it.
在這句中兩個分句之間隱含著條件關(guān)系,因此在翻譯時要加上表示條件的連詞“if”。
連詞的使用在英漢語中有共通之處,也有區(qū)別的地方。由于漢語注重意合,而英語注意形合,因此在翻譯時就要牢記兩種語言的各自特點,有效地識別銜接標(biāo)記,準確地判斷和確定原文的連接模式及內(nèi)涵,并要考慮到目標(biāo)語的表達習(xí)慣,從而采取相應(yīng)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