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冼景炬
摘要:本文以《中國印度之智慧》為例,探討英漢翻譯中的回譯現(xiàn)象。在這部譯文中,由于譯者對原作者的相關(guān)作品不熟悉,因而沒有找到正確的中文原文,結(jié)果只好刪節(jié)或者按照字面翻譯,從而導(dǎo)致誤譯。筆者指出,要實(shí)現(xiàn)正確的翻譯(回譯),除了譯作本身,還必須熟悉原作者的相關(guān)作品及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故事。
關(guān)鍵詞:回譯 林語堂 刪節(jié) 字面翻譯 誤譯
林語堂的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 的中文譯本《中國印度之智慧》(楊彩霞譯,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分為兩部分,即《中國之智慧》與《印度之智慧》。筆者在這里談一談《中國之智慧》的回譯問題。
一、林語堂作品的回譯問題
楊彩霞翻譯的《中國之智慧》算得上一部較好的譯作,其中絕大部分是回譯,即,原文是中文的,林語堂把它們譯成了英文,現(xiàn)在楊彩霞再把它們還原成中文。而筆者要指出的也恰恰是這些回譯。因?yàn)楣P者認(rèn)為,譯筆的好壞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很難下一定論,而回譯卻可以,找對了原文就是正確的翻譯,沒有找到就是誤譯。
回譯,又名翻譯還原,就是例如原來中文,給人譯成英文,現(xiàn)在要把英文還原。這不完全是翻譯。思果認(rèn)為回譯是一件難事,他說:“本來是外文,不管多難,都可以譯成中文;獨(dú)有原來是中文的外文譯文,任何高手也譯不回來;意思可以譯對,卻不是原文。任何人手上有原文,都可以拿出來指責(zé)你。而找出原文有時候并不太容易,雖然找到了照抄,一點(diǎn)不費(fèi)氣力,只要不抄錯就行了?!彼脊骸斗g新究》,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第 119頁。林語堂英語作品的漢譯,尤其如此。他的作品多由他人翻譯,其中漢語專名、典故、故事的回譯都有不少問題。陳子善曾指出,《〈中國傳奇小說〉英文本前記》一文,譯者據(jù)拼音臆斷,竟將唐代段公路所撰《北戶錄》譯作《背葫蘆》,將宋代朱輔所撰《溪蠻叢笑》譯作《七蠻叢夏》。正因?yàn)槿绱?,思果認(rèn)為,這一類的書原是寫給懂英文的人看的,如果譯給中國人看,最好由作者重寫。原有的中文資料固然他最清楚。譯者在黑暗中摸索,就艱辛了。
林語堂當(dāng)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盡管他無暇翻譯自己的作品,但是他請黃嘉德翻譯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國與吾民》)和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藝術(shù)》)時,都提供了原文引用中文材料,請郁達(dá)夫翻譯Moment in Peking (林語堂自譯為《瞬息京華》,張振玉譯為《京華煙云》)時,“將原著所引用的古典,及人名地名,以及中國成語,注解得詳詳細(xì)細(xì),前后注成兩冊”郁達(dá)夫:《談翻譯及其他》,見林語堂:《瞬息京華》,郁飛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787頁。來給他。其他譯者可就沒有這么幸運(yùn),因此翻譯林語堂的作品,回譯成了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中國印度之智慧》中90%以上的內(nèi)容涉及到回譯,其回譯部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整書或者整篇故事回譯,如《道德經(jīng)》、《浮生六記》;(2)書中部分章節(jié)回譯,如《板橋家書》;(3)人名、地名的回譯。這對譯者的知識面是極大的考驗(yàn)。譯者不僅要對中國的正統(tǒng)文學(xué)很熟悉,如諸子百家的著作,對非正統(tǒng)的文學(xué)也要了解,如民間寓言故事。尤其是對林語堂的主要著作要熟悉。譯者楊彩霞在序言中提到,“我翻閱了大量的相關(guān)參考資料,盡力把原文的內(nèi)容準(zhǔn)確地傳達(dá)出來。涉及的歷史人物、文學(xué)家以及典故傳說,都盡量找到原始出處。但因林語堂所選材料涉獵的范圍著實(shí)廣泛,翻譯時難免掛一漏萬?!弊g者當(dāng)然沒有掛一漏萬,但是的確漏了不少。在筆者看來,長達(dá)1104頁的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用“短短一年零八個月”就翻譯完成,速度的確是快了些。如果譯者用兩年甚至三年零八個月,出來的作品肯定要好很多。不過,出版社可能不同意這么做??偟恼f來,楊彩霞成功地完成了這項(xiàng)艱巨的任務(wù)。這里筆者主要指出回譯中的問題,以期進(jìn)一步提高譯文質(zhì)量。由于譯者沒有找到原文,結(jié)果在回譯中出現(xiàn)了以下兩個問題。
二、《中國之智慧》中的刪節(jié)問題
筆者無意去統(tǒng)計(jì)《中國之智慧》有多少部分被刪節(jié),筆者這里只能提到某一部分,有“雞蛋里挑骨頭”之嫌,但筆者認(rèn)為,既然雞蛋里有骨頭,發(fā)現(xiàn)了最好還是挑出來。由于沒有找到正確出處,譯者只好刪節(jié),例如“中國灰姑娘”故事的部分刪節(jié)。林語堂在書中指明了該故事的出處From Yuyang Tsatsu, Ninth Century (出自公元9世紀(jì)的《酉陽雜俎》),譯者可能沒有找到出處,只好不譯,僅譯出“九世紀(jì)”。同樣,文中凡涉及出處的都被刪掉,如:
原文:The Chinese version is from Yuyang Tsatsu, a book of weird, supernatural tales as well as historical learning, written by Tuan Ch餰ng-shih, who died in 863 A.D.
楊譯:本書是一部超自然鬼怪的故事,還是一本歷史書,作者卒于公元863年。
參考譯文:原文出自《酉陽雜俎》,該書是一本志怪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學(xué)說,作者段成式卒于公元863年。
中國的故事,林語堂把它完整地譯成英文,現(xiàn)在楊彩霞把它譯回來,當(dāng)然應(yīng)該恢復(fù)原樣。譯者似乎已經(jīng)找到了中文原文,但奇怪的是,她沒有完全照錄,而是刪節(jié)了最后一部分:
英文譯文:
... The cave people worshipped them as the goddesses of matchmakers and whenever anyone asked them a favor regarding marriage, they were sure to have their prayer granted.
The King returned to his island and made Yeh Hsien his first wife. But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heir marriage he asked the fish bones for so many jades and precious things that they refused any longer to grant his wishes. He then took the bones and buried them close by the sea, with a hundred bushels of pearls, lined with a border of gold. When his soldiers rebelled against him, he went to the spot, but the tide had washed them away and they have never been found to this day. This story was told me by an old servant of my family, Li Shih-yiian. He comes from the cave people of Yungchow, and remembers many strange stories of the South.
(回譯)中文原文:
……洞人以為禖祀,求女必應(yīng)。
陀汗王至國,以葉限為上婦。一年,王貪求,祈于魚骨,寶玉無限。逾年,不復(fù)應(yīng)。王乃葬魚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為際。至征卒叛時,將發(fā)以贍軍。一夕為海潮所淪。
成式舊家人李士元所說。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記得南中怪事。段成式:《酉陽雜俎》,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81頁。
《葉限》故事由唐代邕州洞中人李士元講述,段成式記錄,并載入《酉陽雜俎續(xù)集》的《支諾皋上》。林語堂后來又把該故事收錄于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中,該書中文譯本可參考東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林語堂名著全集》第六卷《中國傳奇》(1994年,張振玉譯)。林語堂在“英譯《重編傳奇小說》弁言”中也介紹了《葉限》故事。
其實(shí),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查找資料比過去要容易許多。只要在Google網(wǎng)站上輸入“中國灰姑娘”或者“灰姑娘葉限”,就可以得到許多相關(guān)的信息,包括中文原文及出處。
三、《中國之智慧》中的誤譯問題
有時候譯者意識到可能會誤譯,但苦于一時找不到原文,由于種種原因,比如翻譯合同規(guī)定了交稿期限,最后只好按照字面翻譯,將就著完成任務(wù)。例如:
原文: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when the so-called hsiaop餴n, or casual essays, reached special perfection, we see a sudden growth of such books of maxims, by Ch餰n Chiju, Tu Lung, Chang Ch餫o, etc. I have already translated “The Epigrams of Chang Ch餫o” (about half of the original book) in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while the present ones are more in the nature of proverbs.
楊譯:十六、十七世紀(jì),所謂的小品,即隨筆,達(dá)到獨(dú)特極致時,我們看到常超等人撰寫的此類警言書籍的迅猛發(fā)展。我在《生活的重要性》一書中已經(jīng)譯了《常超警句》(約有原書的一半),現(xiàn)在的這些則更像諺語。
參考譯文:十六、十七世紀(jì)是所謂小品或隨筆這種文體的黃金時代,陳繼儒、屠隆、張潮等文人突然產(chǎn)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之作。我在《生活的藝術(shù)》中已經(jīng)翻譯了《張潮的警句》(約為原書的一半),現(xiàn)在的這些則更像諺語。
陳繼儒、屠隆、張潮等都是林語堂作品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人物。而把著名的《生活的藝術(shù)》翻譯成《生活的重要性》,更是不應(yīng)該。翻譯林語堂的作品,首先應(yīng)了解林語堂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人物。最低要求是閱讀林語堂最著名的兩本書: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國與吾民》) 和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藝術(shù)》),而且一定要讀黃嘉德的譯本(上海西風(fēng)社出版),因?yàn)檫@兩本書都是林語堂授權(quán)翻譯的,原文引用中文材料是由作者供給的,因此,應(yīng)該沒有問題。在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的自序中,林語堂提到了白居易、蘇東坡、屠赤水(即屠隆)、袁中郎、李卓吾、張潮、李笠翁、袁子才、金圣嘆等。他認(rèn)為這些靈魂是與他同在的,他們之間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與這些不同時代的人有著同樣的思想,有著同樣的感覺,彼此之間完全了解。
張潮,字山來,號心齋,仲子,安徽歙縣人,清代文學(xué)家、小說家。著名的作品包括《幽夢影》、《虞初新志》、《花影詞》、《心齋聊復(fù)集》、《奚囊寸錦》、《心齋詩集》、《飲中八仙令》、《鹿蔥花館詩鈔》等?!队膲粲啊肥且徊课乃嚫裱噪S感小品集,也是一部人生格言集。全書由《幽夢影》、《幽夢續(xù)影》、《圍爐夜話》三書組成?!队膲粲啊肥珍涀髡吒裱浴Ⅲ鹧?、哲言、韻語、警句等219則。林語堂先生是非常欣賞這種小品文的,因此在他的著作《生活的藝術(shù)》里花了不少篇幅提及,那部分內(nèi)容叫《張潮的警句》。1960年,他編輯的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古文小品譯英》)在美國出版時,曾重譯此書。后來,臺北正中書局在1988年出版了這個英譯本,大陸則在2002年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這個譯本。
四、結(jié)語
林語堂先生對自己英文作品的翻譯,最看重三點(diǎn):第一是譯者要署名。林語堂認(rèn)為,“只要標(biāo)出譯者姓名,譯筆文句可由譯者負(fù)責(zé)?!蹦壳皣鴥?nèi)書市上的各種林語堂文集或選集,依舊是譯作原作不分。第二,文字可觀,簡潔通順,無歐化冗長。林語堂曾為此批評鄭陀與應(yīng)元杰合譯的《京華煙云》譯本。第三,引用中文(即回譯)無誤。林語堂曾為此贊揚(yáng)越裔翻譯的《生活的藝術(shù)》,盡管越裔的翻譯沒有征得他的許可。
從“譯者簡介”可以看出,譯者有比較豐富的翻譯理論與實(shí)踐經(jīng)驗(yàn),但是從書后的“主要參考書目”可以看出,譯者并沒有深入研究林語堂的作品。翻譯林語堂的作品,卻幾乎不讀林語堂的相關(guān)著作,實(shí)在是奇怪。東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林語堂名著全集》30冊一般在大學(xué)圖書館和超星數(shù)字圖書館里都可以得到?!吨袊腔邸分械脑S多內(nèi)容其實(shí)早已在不同場合被翻譯回來。除了東北師大出版社的《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shù)》、《中國傳奇》外,還有《浮生六記》(上海:西風(fēng)社,1939;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9)、《古文小品譯英》(臺北:正中書局,1988;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語堂漢英譯作精華》(香港:世界文化出版社,1951)、《英譯莊子》(臺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57)、《漢英對照有不為齋古文小品》(香港:上海印書館,1960)、《板橋家書》(臺北:中正書局,1994)等,這些書籍在不同程度上翻譯(回譯)了《中國之智慧》的部分內(nèi)容。參考這些書籍,無疑有助于《中國之智慧》翻譯的完善。
正如林語堂在“談鄭譯《瞬息京華》”一文所言,“一部幾十萬言的譯作,發(fā)現(xiàn)錯誤不難,且翻譯錯誤,在我久已司空見慣,中文譯著無誤者本來寥寥無幾?!币虼?,筆者雖然在這里指出了翻譯中的一些錯誤,但實(shí)在沒有什么高明之處。天下間批評容易做事難,即使是正確的批評,與翻譯工作比起來,還是要輕松很多。能夠讀到楊的譯本,我很欣喜。有一本中譯本在手邊,對我們的林語堂研究無疑是有幫助的。最后,希望本文對該書的讀者有幫助,對該書的重譯有幫助。
(李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學(xué)語言文化學(xué)院副教授,郵編:210044;冼景炬:香港城市大學(xué)中文、翻譯及語言學(xué)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