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艷
摘 要 當前學校道德教育面臨種種困境,道德教育中規(guī)范教育與自主選擇的統(tǒng)整是解決當前學校德育困境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闡述促進規(guī)范教育與自主選擇整合的實踐構想。教育者要在傳授道德規(guī)范中注重啟發(fā)學生思考,而個體的自主選擇也應當是在價值引導下的行動取向。
關鍵詞 道德教育 規(guī)范教育 自主選擇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處在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文化重構、人格重塑的過渡社會形態(tài)中。在這種社會形態(tài)下,理論界和學校道德教育都面臨著是進行規(guī)范教育還是自主選擇的兩難問題。
1 基本概念解析
道德規(guī)范教育也即規(guī)范性的倫理教育,它主要指的是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優(yōu)先傳授關于“規(guī)范”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在具體的現(xiàn)實生活中應該如何行動,即“做什么”和“如何做”,這其中也理應包括學生在現(xiàn)實的生活情境中應當如何“自我選擇”。
道德自主選擇指的是個體在教師的指導與啟發(fā)下,在理解和掌握一定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上,將這些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自身的內部需要,從而可以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下根據所掌握的道德規(guī)范做出自己認為是正確的選擇。在道德教育中單純的自主選擇或者是單純的規(guī)范教育都是不夠的。道德教育不僅是要向學生傳授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它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自覺自愿地接受道德教育影響并自主做出選擇。
2規(guī)范教育:注重啟發(fā)學生思考的灌輸
2.1在規(guī)范教育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自主選擇與規(guī)范教育這兩者本身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一定要重視教育者的價值引導。要防止規(guī)范教育變成單一的灌輸,我們應當注意如下幾點。
第一,道德規(guī)范教育中,教育者的價值引導應把重點放在學生的自主選擇的意識、自主選擇的需要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德行上來,例如責任、誠實、愛心等。學生自主選擇的意識以及自主選擇的需要是學生進行自主選擇這種行為的動力,只有他們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引發(fā)相應的行為。而責任、誠實、愛心等這些基本的德性也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選擇性”道德人格中最為基本的要素。
第二,教育者的價值引導應該以多元價值的比較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學校道德教育中,如果只允許一元價值的存在,那么就從根本上剝奪了學生自主選擇的可能性。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經說過,教師在課堂中,“你可以比較不同形式的民主對生活狀態(tài)的影響,然后你將民主形式與非民主政治秩序的形式對照來看,努力讓聽者可以根據他自己的終極理想,確定自己的立場?!必P但是在此過程中,一定不能放松教育者的價值引導,否則就是對學生的放任不管。
2.2在規(guī)范教育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
2.2.1確立學生的道德主體觀
確立學生的道德主體觀,就是要讓學生作為主體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當中,使其自身成為具有道德主體意識和能力的人。所以要想在規(guī)范教育中確立學生的道德主體觀,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進行學校道德教育中,我們要樹立科學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允許不同的觀點并存。針對這些不同的觀點,教師可以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由于喚起了學生追求真理的熱情,學生們也在自我選擇中使自身的道德認識得到了提高。其次,運用靈活多樣的道德教育教學策略,使學生作為主體有積極參與學校道德教育的熱情。這種教學策略是在一定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合理和優(yōu)化地處理學校道德教育中教學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在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必Q
2.2.2營造開放式的學校道德教育環(huán)境
首先,在學校中,教師的任務就是在傳授道德規(guī)范的同時要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完善自身人格,敢于發(fā)表自己見解的開放式學校道德教育環(huán)境。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應尊重學生獨特的道德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發(fā)表有創(chuàng)見性的觀點。其次,在進行學校道德教育中,我們要實施開放式教學,發(fā)展學生主體參與,自主選擇的能力。所謂開放式教學,就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獲取、驗證、深化和運用知識、增強能力、接受教育的教學方法。
2.3推行康德的義務可普遍化原則
規(guī)范教育不是單純地灌輸,而是注重啟發(fā)學生思考的灌輸。但是面對著復雜的社會狀況,學生應當如何思考呢?康德的義務可普遍化原則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則對義務命題的要求就是:如果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應當這樣做,那么所有的人在類似的情況下都應當這樣做。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遇到這樣一個特殊的判斷:“我不應當對張三撒謊?!蹦敲?主體不變,我們僅把對象普遍化,則成了下面這個判斷:“我不應當對任何人撒謊。”我們還可以再將它普遍化:“任何人都不應當對任何人撒謊”,也即“每個人都不應當撒謊。”在這個問題上,康德給我們的一個啟發(fā)是,義務的可普遍化原則可以成為判斷行為是否正當的一個標準。
借鑒此原則,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一定要讓學生在掌握一定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上,結合康德的義務可普遍化原則,用此指導自己的道德實踐,使自身的道德品質得到提高。
3 自主選擇:個體在價值引導下的行動取向
自主選擇可以說是個體在價值引導下的行動取向,我們可應通過以下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選擇性。
3.1創(chuàng)設沖突情景與展開道德討論
所謂情境教學模式,就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的道德生活經驗和社會現(xiàn)實的道德背景,從生活中提取有爭議的道德事件引進課堂,引發(fā)學生討論、思考,引導學生自覺地在道德選擇中發(fā)展其道德人格。在這種沖突情境中,它主要強調的是在道德討論中運用道德“兩難”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兩難”認知沖突,然后通過道德討論的開展,支持和澄清主要的觀點,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道德認知的方法。
在學校中,教師組織的這種沖突情境的討論,除了需要有能夠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道德兩難情境之外,還要有其他的一些要求。比如說,討論的小組必須由處于不同道德認知水平的學生混合而成,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夠使學生有機會接觸高于他們自身水平的道德判斷,從而產生不滿足感,以達到改變自己原有的道德經驗結構的目的,從而使自身的道德認識得到提高。此外,在這種沖突情境的討論中,作為教師來講,他們必須具備兒童道德發(fā)展的理論知識,并且根據兒童道德發(fā)展的階段特點,啟發(fā)學生在這種情景的討論中積極地進行思考,主動和成員之間交流和辯論,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判斷,尋找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答案。
3.2角色扮演模式的運用
眾所周知,社會是由全體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是以多種社會角色立足于社會之中的。個人所扮演的角色越多,相應的責任也就越多。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責任,相應的也就有不同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標準。在道德教育中,所謂角色扮演,就是個體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按他人的角色規(guī)范行事的過程。豏
科爾伯格認為“角色扮演法”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起很大的作用,因為僅僅靠“勸告”、靠“管束”是不會引起道德的發(fā)展。而兒童從自我中心向考慮別人的感情、觀點、動機的轉化是道德認識發(fā)展的關鍵,“角色扮演法”可以使孩子實現(xiàn)這種轉化。通過道德角色扮演的道德教育方法,我們可以向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情景,再現(xiàn)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或學習當中可能遇到的人際或社會難題。借助這些經驗,學生可以去探究和識別自己以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道德立場、觀點和感受,形成自己獨特的解決人際或社會問題的技能和態(tài)度。角色扮演模式中,無論是扮演者還是觀察者,都要求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并盡可能地同其他角色的扮演著交往,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社會角色的認識,從而提高自身在道德情境中自主選擇的能力。
3.3社會行動模式的運用
所謂社會行動模式,就是指教師精心組織道德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選擇性的道德人格。在社會行動模式中,道德教育的關鍵就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社會行動能力。豐社會行動模式興起于70年代的歐美各國,主要倡導者是美國德育學家弗雷德·紐曼(Fred Newman)等。他認為德育不應強調道德活動本身,而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注重和改變環(huán)境的能力,以達到理想的目的。豑個體的美德也是在個體的道德實踐中形成的,這其中也包括個體在道德上的自主選擇性。正如亞里士多德(Aristotdes)所言:“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人;進行節(jié)制,才能成為節(jié)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現(xiàn),才能成為勇敢的人?!必U離開了包含和體現(xiàn)著美德的活動和行為,任何所謂美德的養(yǎng)成都是不切實際的。麥金泰爾則指出,“沒有德性的實踐而有某種獲得人類的善的手段是沒有意義的?!必V一個具有美德的人,決不會是知善行惡的,因為他始終都能堅持美德和實踐的統(tǒng)一。所以,社會實踐活動既是構成學生道德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又是道德認識踐行的土壤。
就目前的社會現(xiàn)實來說,我國正處在由于改革而引發(fā)的重大社會轉型時期,對于學生來講,處在這樣一個多變的社會中,接受著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低下也就成為不言自明的事實了。要想使這種局面得到改善,目前我國學校的道德教育必須要把學生從封閉的教育中解放出來,讓教育同社會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深入了解、認識社會,讓學生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著進行道德選擇,從而提高學生在道德上自主選擇的能力。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將活動自主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責、權、利”的完整統(tǒng)一體,讓學生根據要求自我選擇、自我負責。
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習慣強調對學生的強制灌輸,希望他們遵守既定的道德規(guī)范。但在當前面對著多元價值并存的社會狀況,道德教育必須改變向學生硬性灌輸一定道德規(guī)范的做法。為此需要改變觀念,確立學生的道德主體觀,注重對學生的價值引導,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的道德主體得以成長,道德自主選擇能力得到培育和提高。本文的目的就是在理論的探討中求證,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展望:在道德教育中應該將規(guī)范教育和自主選擇結合起來,而且必須將規(guī)范教育和自主選擇結合起來。
注釋
①[德]韋伯.學術與政治[C].錢永祥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6~177.
②[瑞士]讓·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傅統(tǒng)先,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61.
③李伯黍,岑國楨.道德發(fā)展與德育模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58.
④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61.
⑤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125.
⑥[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6.
⑦[美]麥金太爾.德性之后[M].龔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