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重構學校武術教育體系必須強化“國學意識”

2009-10-23 09:15邱丕相
體育學刊 2009年9期
關鍵詞:武術教育民族文化武術

王 崗 邱丕相 包 磊

摘要:從國學教育的視角來研究國學意識對重構中國武術教育新體系的必要性。國學教育越來越受到文化界、教育界人士重視,而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符號和身份象征的中國武術卻出現(xiàn)了自身傳統(tǒng)文化教育缺失的局面。通過對武術教育發(fā)展觀念變遷的梳理,對當下武術教育與民族文化教育關系的剖析,以及對擺脫體育運動的思維定勢,強化國學意識的闡釋,得出武術教育在國學空間里會吮吸到更多的營養(yǎng),走進一個完全屬于自己文化的、身體的、藝術的多元空間。

關鍵詞:武術;武術教育;體育觀念;民族文化;國學意識

中圖分類號:G8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09-0001-06

The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intensified for

rebuilding the scholastic Wushu education system

WANG Gang1,QIU Pi-xiang2,BAO Lei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2.Wushu Depart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the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building a new Chinese Wushu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it is a rare opportunity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 to catc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ommunities, but Chinese Wushu as a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n indication of status is in a regretful situation of the missing of its own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By collating the change of concep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education, the authors dissected relations between Wushu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explained how to get rid of fixed psychological tendency toward the thinking about sport and how to intensify the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ncluded that Wushu education will absorb more nutrition in the sp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nter into a cultural, bodily and artistic multi-dimensional space that completely belongs to itself.

Key words: Wushu;Wushu education;sport conceptions;national culture;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武術從鄉(xiāng)野僻壤走進了學校,拉開了現(xiàn)代武術教育的帷幕。經過一百年的風雨路途,武術教育已是舊貌換新顏,但同時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我們開展的各種形式的武術教育,都在一種體育的模式下進行,套用體育學的理論來分析武術,用體育課的概念來進行武術教學。很多武術界專家、學者為這樣的發(fā)展勢頭感到擔憂。因為武術的真實面目被體育運動曲解了,曾經博大精深、富有歷史內涵的武術現(xiàn)在卻被單一化、統(tǒng)一化。在國學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國學教育越來越受到文化界、教育界人士重視的文化環(huán)境中,曾經為華夏文明的璀璨光輝抹上重重一筆的中國武術,卻越來越失去傳統(tǒng)文化的光澤。武術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符號和身份象征。單純框架在體育的視野下開展,無疑是對傳統(tǒng)的漠視和戕害。由此,對現(xiàn)行的武術教育進行反思,擺脫長期以來對武術的狹隘認識,站在一個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立場上,強化武術教育服務于國學教育的觀念顯得尤為必要。

1武術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觀念

武術教育決定著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方向,更是中國武術傳承的一根標桿。

20世紀初的中國,是一個制度僵化、生產力落后,內憂外患的國家,用任何一個悲涼的詞語來形容都不為過?!奥浜髮е掠廾?愚昧加重腐朽”也許是最好的詮釋。擺脫落后,抵抗侵略,也因此成為全社會的主要任務。處處以民族大義為重的中國武術,更是首當其沖,甚至一度成為救國救民的主要方式。

以西北軍總代表身份出任“中央國術館”館長的張之江,就曾經“提出‘武術救國的口號,他在《國術家要術學并重》的講演中說,‘我們現(xiàn)在要以國術來強種,要以國術來救國。在《同胞們速練國術備赴國難》的文章中也說,‘國難危急,興亡有責,凡我同胞,分當救國,任俠尚武,發(fā)揮國寶,拳勇技擊。”[2]181這是一個軍人在戰(zhàn)亂年代對武術的理解和對以武救國的寄托,這種思維方式下的武術教育也必然是一種速成化的技術教育。例如,“我們看到民國時期出版的武術書中,常有以口令形式編排的教學內容,使人看后產生懷疑:那是國術嗎?是內行所為嗎?而已故形意拳傳人李仲軒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緣由:那是國難當頭時,國術界的熱血男兒為早日培養(yǎng)出殺敵之軍而作的努力!”[2]序一

在抵御外侮的同時,我們還必須面對著“東亞病夫”這一恥辱稱謂。當西方的軍操、體操伴隨著堅船利炮一并涌入中國時,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同西方體育相摩擦、碰撞,即“土洋體育之爭”?!巴裂篌w育之爭”焦點在于兩者對健身價值的評判是否科學上,但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力圖以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后盾,強行將中國納入其‘中心-邊緣的格局之中。因而這種交往深深烙上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痕跡”[3]。西方體育在這種前提和基礎下,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對于注重整體效應的傳統(tǒng)文化來講,也就無法與注重分析的自然科學對話?!皷|亞病夫”是西方體育強勢發(fā)聲的有力佐證。中國武術在抗爭之后只有無奈地接受,中國武術只能以西方健身價值來改變自我,也直接影響著我們今后一百年的武術教育觀念。

武術經歷了價值的重心轉移后,就迅速融入了體育的領域,西方的體育方法和理論也進入了武術教育?!耙恍┪湫g家參照西方兵操和徒手體操教練法,將一些傳統(tǒng)武術動作編成按口令進行教練的腳本。馬良于1911年編訂的《中華新武術》就是這樣做的”[4]。而這種方式也迎合了學校課程設置的要求,先由學校運動會中的武術比賽和表演逐漸在體育課中開設武術課。至此,武術教育完全以體育形態(tài)進入了學校。無論是馬良借鑒西式體操改進的新武術還是中央國術館以及地方國術館系統(tǒng)的武術,都“不難看出它們對奧林匹克文化的仿照痕跡,即借用奧運模式,進行適當?shù)淖晕腋脑臁D撤N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中國武術的奧林匹克化,或曰奧林匹克化的中國武術”[1]182-183。

在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我國體育發(fā)展沿用了前蘇聯(lián)體育的發(fā)展模式,在全面發(fā)展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同時,我們的體育事業(yè)近乎全面地實施了與世界體育的接軌。在將體育作為一種上層建筑的文化形態(tài)來發(fā)展時,西方體育特別是奧林匹克運動在我國的體育事業(yè)中所占的比例不斷增加,為國爭光的體育發(fā)展目標,促使了西方體育占據(jù)體育事業(yè)的主導地位”[5]35。在這種規(guī)則的鉗制下,武術也演化出了新形態(tài)——競技武術。

競技武術作為中國武術走向世界所著重打造的特色品牌,從推廣層面上看,讓世界迅速了解了中國武術。在“走出去”的理念指引下,武術教育也擺脫不掉普及、推廣,為競技武術培養(yǎng)后備人才的路徑?!?961年,教育部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1956年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作了修訂,武術被列入《全國大、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小學從三年級起為武術基本功、基本動作、組合動作,武術操,初級拳;中學為初級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對練等”[6]。“我們的武術教學就是采用‘基本功——基本動作——套路這樣一個教學模式,整個模式和專業(yè)少體校沒有多少區(qū)別,要求很高,學好很難。教學內容以競技武術為主”[7]131。武術教育也完全拋棄了它的傳承人,一對一的模式被學校集體教學模式所取代。無論是競技武術,還是在學校普及的初級武術,都是站在體育運動的立場上。如果同體操教材和體操教學相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太多的相同之處,武術教育在模仿體操的過程中逐漸趨于簡單、工整和統(tǒng)一。

這種大江南北的統(tǒng)一化、單一化的模式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從武術走進體育,武術教育進入學校伊始,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武術教學模式,現(xiàn)代武術出現(xiàn)的動機是建立在打破傳統(tǒng)武術神秘壁壘的基礎之上的,它倡導一種簡單的運動來滿足提高國民的體質,所以,就為大眾提供了一種最為便捷的學習途徑。但在此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的現(xiàn)代武術,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把武術作為體育運動。隨著歷史的煙云飄過,唯一留下來的只是一堆可以相互拆解、相互拼湊的肢體符號。我們把這些符號象征性地烙上了“中國”二字,“體操可以從小練,練拳必須等待15歲時骨骼基本長成后才可以練,當然把武術當體操練的除外,那是沒得真正傳授,光比劃胳膊腿”[2]84。也許李仲軒老人的這句話能讓世人明白:武術不是外在的肢體符號,而是文化符號、民族符號。

從開展武術教育伊始,我們似乎為武術的發(fā)展道路劃好了路線圖。當中國人迫切需要甩掉“東亞病夫”的帽子時,具有典型身體文化特色的武術就順理成章走入了體育的范疇。當體育成為展現(xiàn)國力強盛的文明工具時,更是把武術進入奧運會成為終極目標。雖然武術沒有成為奧運項目,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們曾經為中國武術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圍繞著如何使武術進入奧林匹克大家庭。最大范圍的普及武術,為武術進入奧運會打下群眾基礎成為武術教育的核心理念。

就在競技理念一統(tǒng)天下的同時,武術教育的民族性、傳統(tǒng)性的特殊意義受到有關部門及其負責人的重視?!?953年朱德同志對武術工作所做的指示‘要珍惜祖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8];“1980年2月26日,國家體委負責人榮高棠針對當時的武術境況語重心長地坦言,‘現(xiàn)在是一家獨霸,走的舞臺化,不是搞武術,而是把武術給毀了?!盵9]“1987年4月,在全國武術遺傳挖掘、整理的一次座談會上,國家體委主任李夢華同志說,我們目前開展著四五十個體育項目的活動,其中包括武術,可以這樣統(tǒng)計體育項目的數(shù)字,但這并不標志著武術位置是1/40或1/50。可不可以說它在體育中應占一半的位置。”[10]“2004年中宣部與教育部聯(lián)合制定的《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中,提到在體育課中要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的內容。”這似乎有些矛盾,即競技意識與民族意識同時受到關注,但二者的比重以及具體操作卻大相徑庭,表現(xiàn)為競技意識極端化與民族意識的邊緣化。二者的關系引發(fā)了中國武術在自我與他者、自我的傳統(tǒng)延續(xù)的觀念上的沖突。

2當前的武術教育背離民族文化教育

“今天,武術作為體育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將努力挖掘武術的多元價值為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服務;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將不斷致力于它與世界文化的交融”[11]。中國武術迎來了必須面對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問題,而國際化和本土化更是左右著武術教育的發(fā)展。近一個世紀,武術教育觀念的變遷,表明中國武術“不僅面臨著自我的傳統(tǒng)與當下問題,同時還面臨著自我與他者這一東方與西方問題。更為復雜的是,這兩個問題往往內在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所有后發(fā)國家在全球化條件下追求現(xiàn)代性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特征”[3]。這同時也是武術教育必須解決的民族化與世界化相統(tǒng)一的問題。

2.1體育的武術與武術體育化的論辯

在與西方體育相碰撞、相模仿的過程中,競技體育意識一直主導著武術以及武術教育,而競技意識是武術與西方體育即東方與西方、自我與他者相沖突的焦點,也是武術的國際化、世界化無法避免的觀念。體育的武術與武術體育化正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自我與他者相互交織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是競技意識所占比例多少的鮮明例證。體育的武術是秉承傳統(tǒng)武術為體,同時又借鑒西方體育而產生的新個體。它是武術的一個分支,與傳統(tǒng)武術相輔相成,并行不悖;而武術的體育化則是完全按照西方體育的模版來改造中國武術,把對西方體育的模仿看作是對傳統(tǒng)武術的創(chuàng)新,以求代表中國武術。武術的體育化是對傳統(tǒng)武術的漠視和否定,而兩者交織所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體育的武術慢慢地向武術體育化道路的延伸。

體育的武術是武術作為一個系統(tǒng)所體現(xiàn)的“和而不同”?!昂投煌笔窃谡J同傳統(tǒng)武術這一共性的前提下,由于對傳統(tǒng)武術理解視角上的差異而形成的各種武術形態(tài)。如文化的武術、藝術的武術、倫理的武術等等。體育的武術是從體育文化的視角對傳統(tǒng)武術的解讀,它的“重心仍在我們民族的本土,或者是在保持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核不變的前提下的武術世界傳播。它遠離了西方競技體育的程式,具有一種說服力、感召力、滲透力和有別于西方競技體育程式的方式、方法和手段”[5]184。是以傳統(tǒng)武術為根,與西方文化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產生的,與當前的簡化套路、國際套路有本質的區(qū)別,是對傳統(tǒng)武術精華的凝煉和發(fā)揚。“它與安全的生活、快樂的生活緊密相連,成為中華民族在歷史中最重要的生活樣式。學武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可以防身自衛(wèi),還可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和延年益壽”[5]172。

從自我傳統(tǒng)延續(xù)的角度來看,體育的武術是遵從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共性的前提下,對武術所具有的普世價值在世界范圍內的展示。它“將內容復雜、體系龐大、風格各異的傳統(tǒng)武術精煉化與整合化,形成了世界范圍內的一種規(guī)范性體育運動項目,把武術從神秘中釋放出來,融進世界體育文化之中,全面認識武術的價值,體驗武術的功用”[12]。它把武術從鄉(xiāng)野帶向社會,把一種草根文化推入培養(yǎng)精英的校園,在這樣的過程中摒棄了傳統(tǒng)武術中阻礙自身發(fā)展的因素,保留著作為民間文化所特有的精神底蘊和身體文化特色。諸如“在全國范圍內,留下了沙國政、何福生的八卦和形意,留下了陳盛浦的鞭桿、成傳銳的槍術、肖應鵬的猴棍等;傳播開了蔡龍云的華拳、張文廣的查拳、馬明達的通臂和翻子、紹善康的醉拳、陳小旺的陳式太極拳、楊振鐸的楊式太極、于海的螳螂拳、于承惠的雙手劍等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新武術風格和流派”[5]185。

武術因擁有了沙國政、何福生、陳盛浦這些大師而值得驕傲欣喜的。但當我們開始用影像、書面教材等手段來記錄這些大師時,卻又不知不覺中把這些大師漸漸淡忘。因為影像、書本可以把他們的形體記住,卻無法保存他們的神采,更忽視了口傳身授的過程。擁有了速成教材,很自然地就把這些大師放入了歷史。當我們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把這些教材作為唯一的傳播途徑時,從教師到學生都只是學到了大師們的形。我們忽視了大師們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根本所在,更改了他們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規(guī)則,也根本沒有走入他們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的境界中去。哲學要義沒有了,道德教化沒有了,傳統(tǒng)審美沒有了……只留下了羞澀的名稱和外殼。武術教育就是在這樣一種前提下走進了另一種層面,即武術的體育化和運動化。

如果說“武術教育是‘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王筱麟語),那么武術的體育化是人們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源所在。武術體育化是“使歷來追求主體目標和本質目標統(tǒng)一的中國武術在漸漸淡化,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多元的傳統(tǒng)武術已經遠離我們且越走越遠。武術發(fā)展向單一的方向發(fā)展,最終將導致武術國際化進程中的完全被西方體育文化消融、代替”[12]。武術的體育化是一個過程,經過了“化”的演變,發(fā)生了質的飛躍。

“我們始終認為只有將武術的傳統(tǒng)‘化盡了,武術才可能發(fā)展和獲得新生,才可能重新發(fā)揮積極的作用。這本應是發(fā)展武術的一件幸事,但可悲的是我們在這個‘化的過程中,沒有給傳統(tǒng)武術一點點主動權,而只是將武術本身看作是一個靜態(tài)的物,而不是具有抗爭的,具有魅力的、個性的、特色的文化”[13]。武術的體育化是體育的武術與西方體育文化對話過程中,自我價值重心邊緣化的結果;也是武術國際化道路中,尊“他者”而輕“自我”的不自信心態(tài)的突出表現(xiàn)。正是由于西方體育的絕對話語權和霸主地位,主宰了一大批武術的從業(yè)人員。武術的發(fā)展形成了一個顯著的怪物:用西方的體育文化來品評中國武術。

無法避免西方文化的強勢介入,而又缺少了自身的文化自覺,中國武術走入了一個“文化模仿”的誤區(qū)?!案偧嘉湫g就是借用了武術的基本動作而融入了競技體育的游戲規(guī)則,傳統(tǒng)武術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神韻意境必然會隨著過分地強調評判的客觀性而隨之消亡。抽去了武術的文化內涵,而崇拜其沒有文化內涵支持的外殼,這無異于是舍本逐末”[5]194。在競技武術把武術競技化的同時,當前的武術教育更是把武術以體育化、運動化的方式最廣泛地普及開來。

在自我傳統(tǒng)的合理延伸和自我與他者的合理對話的二元關系中,體育的武術與武術的體育化二者更多地體現(xiàn)出自我與他者方面,中國武術在對待他者的態(tài)度上的自覺與模仿。它告示著我們,武術教育必須把武術的主體性放在首位。“他者”的沖擊影響了自我的定位,同時也影響了自我的有序傳承。

2.2開設武術課與武術傳承

從1916年起,歷史把中國武術推進了擁有最集中、最穩(wěn)定受眾人群的學校。作為民族元素,武術教育本應是眾多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爭相模仿的榜樣,但武術教育沒有完成其擔負的民族文化教育使命,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因為“青少年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學校武術課究竟應當教什么”[1]126的疑問就是最好的回答。中國武術是傳統(tǒng)的,但沒有人從傳統(tǒng)出發(fā)去認識中國武術,理解中國武術。

歷屆的體育部門領導人對武術教育都給以很高的關注,無論從弘揚民族文化的立場還是建構文化認同的角度,開展武術課是必須的。但是開設武術課只能說是為武術教育打下基礎,是國家宏觀戰(zhàn)略上的舉措。武術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即“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必須由武術工作者加以落實。弘揚民族武術是宏觀把握,是武術教育的指導思想;開展民族文化教育則是從細微入手,是對宏觀指導思想的具體展開。只有兩者聯(lián)系起來,才能使武術教育得到合理有序的傳播。但現(xiàn)階段的武術教育表現(xiàn)為:宏觀思想的豐富與現(xiàn)實操作的蒼白?!罢鐒⑷壬?‘弘揚民族文化的誤區(qū),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們不是缺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是缺少優(yōu)秀文化的教育”。[7]129武術教育也是如此,我們不缺少武術課,但我們缺少一種把武術教育作為民族文化教育來開展的觀念。

3擺脫體育運動的思維定勢,在武術教育中強化國學意識

中國武術不能被教育冷落,也更不能跟西方體育運動走在一起。學習中國武術不能局限于身體鍛煉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在獲得身體鍛煉的同時,體驗到民族精神的延續(xù)。從中國武術中得到激勵和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才是對中國武術的最大繼承。從中國武術中獲得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才是武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強化國學意識,就是使中國武術能夠以民族文化的身份和高度在教育中立足;強化國學意識,就是讓曾經迷失了自我的體育化、運動化的武術回歸到文化的、身體的、藝術的武術多元框架中;強化國學意識,是讓武術這一活態(tài)文化把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傳播給下一代,真正把武術作為整個國家民族的一種文化象征和身份標識。

3.1強化國學意識,維系民族文化教育

“傳統(tǒng)武術不是簡單的肢體運動,她凝聚著人類的智慧,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被證明了的極具科學理念的通俗文化,它不但包含著身體鍛煉、攻防技擊的原始功效,而且包含著我們的先輩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自覺承擔的情感責任,是我們民族價值觀和傳統(tǒng)美德的提升?!鲆暳嘶A的傳遞,就意味著對中華武術的否定、背叛,也意味著對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否定和背叛”[14]。關注武術教育的國家民族意義、武術教育的傳承模式是我們合理傳承武術的關鍵。

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文件指出:“對于許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該民族的基本識別標志,是維系攝取生存的生命線,是民族發(fā)展的源泉?!币驗樗鼈儽A糁纬稍撁褡逦幕脑鸂顟B(tài)和特有的思維方式。所以,武術教育的民族化使命是無形的,它的傳承者和受傳者在潛移默化中締造了自己的拳種的文化標志,無數(shù)拳種匯合成的中華武術在經歷了歷史的考驗后逐漸成為了我們民族的標志。諸如形意拳尊崇岳飛,不是簡單的尊崇,是在尊崇一種精神,在培養(yǎng)延續(xù)者“精忠報國”的精神;長拳者尊崇戚繼光,創(chuàng)造“長拳三十二式”、“軍事武技”等,都是在一種強烈的民族抗擊倭寇的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造的,它的內涵是一種民族安全、保衛(wèi)國土完整的愛國精神。

武術教育通過傳承拳種的精神來實現(xiàn)習武者對“國家”的抱負,同時也是后人同遙遠的祖先溝通的渠道。通過它,后人“可以看到遙遠的祖先的身影,了解他們的思想,感受他們的情感和智慧,能夠辨認出他們走過來的一步一步地腳印”[15]。武術教育是維系中國武術的鏈條,也飽含著整個民族血脈和情感。武術教育的民族性是中國武術的本性使然,是國家民族的大義所需。

武術教育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八卦趯θ恕ιψ匀挥钪娴睦斫夂腕w悟,重在對人的心靈德性、人格身軀的涵養(yǎng)和化通”[16]。通過武術教育,使習練者通過自我身體的歷練,與自身的文化相結合達到“除拳術器械之外,以修德養(yǎng)性為唯一之目的。至于養(yǎng)成勇敢奮斗團結御辱之精神;培養(yǎng)雄偉俠烈之風氣;發(fā)揚民族固有之技能;創(chuàng)造新中華民族;皆自修德養(yǎng)性之中相演而生”[17]。相對于武術教育中的民族價值,注重“教化”是個體價值的體現(xiàn)。這兩種價值取向構成了武術的核心價值,也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國同構”的抱負,既有國家民族的大義,又有自我個人的小我。

3.2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需要國學意識,社會呼喚國學教育

研究國學,學習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百年之后對傳統(tǒng)的理性認識,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情感需要。文化認同使我們找回了久違的文化自信心,民族文化自信無疑是文化大發(fā)展、文化大繁榮的立足點。

京劇進入課堂的嘗試既反映出當前傳統(tǒng)文化的熱度,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xiàn)和追求。教育是文化普及和傳播最重要的載體,武術作為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最早進入學校教育體系是令人自豪的,但相對今天的京劇進入學校課堂,我們又為當前的武術教育感到些許的悲哀。盡管武術教育的歷史很長,但武術教育的價值卻一直沒有得到全面的挖掘。武術具有體育的功能,但卻不是本質功能。武術教育的話語權,一直被西方體育的價值所左右,面對西方體育,尤其是東方鄰國跆拳道、空手道的沖擊,武術教育缺少了一種文化自信,導致過度模仿、以他者為鏡。

建立武術教育的民族文化自信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在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受到推崇的今天,中國武術也應該站在國學教育下,借“國學熱”的東風更進一步,追求更高的人文價值體現(xiàn)。

3.3強化國學意識是武術教育必須具備的民族使命感

各種西方文化形態(tài)的到來,為我們帶來了高度發(fā)達的科技文明,但也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很大沖擊,由此被冠以“強勢文化”。但當強勢的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時,世界開始普遍關注和研究中國文化,中國人更是迫切需要傳統(tǒng)文化來維系民族情感,長期處于“弱勢”的傳統(tǒng)文化開始擁有了話語權。傳統(tǒng)文化為社會提供了獨特的心靈妙藥,為社會提供了人文精神的營養(yǎng),以其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而立足。武術教育也同樣只有強化國學意識,注重培養(yǎng)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中國武術才有其存在價值。

武術教育“以做人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與智慧,它尤其重視道德教育和德性培養(yǎng),注重氣節(jié)與操守,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發(fā)奮‘立志,強調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把個人擔當?shù)纳鐣熑闻c個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統(tǒng)一起來”[18]。如果說,國學教育更多的是無形的精神陶冶,那么,武術教育則是用有形的身體實現(xiàn)國學教育的追求。

武術教育在育人的同時,又體現(xiàn)著習練者的精神境界。武術冠軍不是武術九段,而是對武術習練者的最好的評判。武術冠軍已經深悟到了身體技術的精華,他自身也許還有很多個人修養(yǎng)的弊端,還談不上有很高的境界。但是對于像武術大師那樣“真正領會和把握了中國藝術精神的人,他一定能夠巧妙地運用藝術的手法去經營布置好各種自然、社會與人際之間的復雜關系,使之達到某種合理的最佳的和諧與協(xié)調狀態(tài)。藝術修養(yǎng)對于人生的重要,于此可見一斑”[19]。藝術修養(yǎng)與人性修養(yǎng)是息息相關的。武術教育對人性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對當前學校武術教育問題最好的反思,是為學校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同時也必將為社會公民教育提供新的素材。

強化國學意識,是武術走上民族文化特色之路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強化國學意識,才能在面對西方強勢文化時擁有一份自信和平靜,才能在咄咄逼人的異域武技面前,找到自己合理的落腳點,才能在國家民族需要時勝任建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載體。

從農耕文明發(fā)端的中國武術在封建王朝千余年的風雨路途中,縱然遭受外族侵略,仍能保存一個完好的主體讓后人一睹芳澤。但近一百年來,中國武術遭受了“千年未有之大變革”,武術教育更是走上了一條沒有盡頭的不歸路。中國武術的文化母體——傳統(tǒng)文化決定著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武術教育是這一母體文化的方向標。當武術教育傳承有序時,傳統(tǒng)文化非常自信得能夠同化任何前來侵略的異族文化;而當武術教育陷入失語時,傳統(tǒng)文化更是被打入黑暗的角落。強化國學意識,是我們面對他者的文化自覺。

“全面認識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強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20],標志著華夏民族重新樹立了文化的自信心。武術教育在彷徨的迷途中,尋找到了吶喊的光明。脫離體育運動單一功能的禁錮,時刻樹立強化國學意識的觀念,才能完美地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風貌。百年的體育路程,武術教育似乎淡忘了回家的路,但是只要我們擺脫西方體育觀念,強化國學意識,駛向國學、傳統(tǒng)文化的航標,民族的記憶、民族的情感終究會慢慢爬上中國武術的心頭。

強化國學意識,突破了傳承一個運動項目的狹隘,實現(xiàn)了由“1/50向50%”的飛躍,在面對跆拳道、空手道時,我們多了一份自信,少了一些忐忑。擁有民族文化話語權的中國武術,必將以其典型的文化特征為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新的精神文明做出貢獻。因為武術教育在國學空間里會吸吮到更多精髓,走進了一個完全屬于自己文化的、身體的、藝術的多元空間。

參考文獻:

[1] 羅時銘. 奧運來到中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81-183.

[2] 李仲軒,徐浩峰. 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紀事[M].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3] 吳玉軍. “他者”之鏡中的“自我”——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近代民族認同[J]. 山東社會科學,2006,129(5):9-12.

[4] 康戈武. 從全球化視角探討武術教育的生存與發(fā)展[J]. 體育文化導刊,2006(10):13-19.

[5] 王崗. 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文化自尊[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6] 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 中國武術史[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7] 邱丕相. 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 程大力. 傳統(tǒng)武術:我們最大宗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J]. 體育文化導刊,2003(4):17-21.

[9] 周偉良. 文化安全視野下中華武術的繼承與發(fā)展——試論當代武術的文化迷失與重構[J]. 學術界,2007,122(1):59-78.

[10] 徐才. 是1/50,還是50%[G]//徐才. 武術文集.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11] 李杰. 武術與奧運會[J]. 體育文史,2000(5):8-9.

[12] 王崗,邱丕相. 武術國際化的方略:維系傳統(tǒng)與超越傳統(tǒng)[J]. 中國體育科技,2005,41(4):17-20.

[13] 王崗,田桂菊. 中國武術:20世紀的傳統(tǒng)流失與當代的回歸及振興[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9):1156-1160.

[14] 王崗. 武術發(fā)展的文化學思考[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2):149-171.

[15] 孫家正. 提高民族文化自覺,做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J]. 文藝研究,2005(10):4-9.

[16] 王崗. 中國武術:一種追求教化的文化[J]. 體育文化導刊,2007(3):45-47.

[17] 吳圖南. 國術概論[M]. 北京:中國書店,1984.

[18] 張岱年,方克立. 中國文化概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19] 樓宇烈. 儒家修養(yǎng)論今說[G]//湯一介. 國故新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詮釋:紀念湯用彤先生誕辰百周年論文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0] 胡錦濤.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編輯:李壽榮]

猜你喜歡
武術教育民族文化武術
中華武術
近十年武術產業(yè)的回顧與瞻望
論武術教育對小學生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
1978年-2015年武術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掌握評價學習模式”在武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如何走出高校武術教育的困境
武術
如何讓學生掌握好武術中的寸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