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摘 要】 尋找詩歌鑒賞中有共通作用的方法幫助學生解讀詩歌,在學習中不斷地總結(jié)學習、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努力彰顯語文的工具性,努力探索培養(yǎng)人才的模式,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提高學生能力素質(zhì)的目標。
【關(guān)鍵詞】 語文素養(yǎng) 詩歌鑒賞 題目 注解 體裁 關(guān)鍵字
關(guān)于古詩詞鑒賞,《考試說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nèi)容上,高中生欣賞古詩詞,常常感到力不從心。解決的途徑通常是多讀詩歌作品,深入思考,從而積累詩歌的體裁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shù)品位,豐富感性認識,深化審美理解,增強審美能力,所謂“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音”。這當然不錯。但是,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說,這有點難度,能否找點“速成”的訣竅呢?興許辦得到,就是:掌握解讀詩歌的幾個密碼,熟悉詩歌創(chuàng)作的常見手法,掌握詩歌欣賞的常用技巧,這樣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形成一定的鑒賞能力。。
詩歌創(chuàng)作的常見手法,詩歌欣賞的常用技巧這些內(nèi)容上課時學生多有接觸,筆者僅對解讀詩歌的密碼作簡要介紹。
密碼1 作者及時代背景
常言說,鑒賞詩歌要能“知人論世”,即鑒賞詩歌要結(jié)合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詩人的審美情趣、人格理想、時代影響等往往體現(xiàn)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如杜甫的憂國憂民,李白的飄逸豪邁,李煜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之囚的人生劇變,南宋詩人的山河破碎之感,等等。掌握了這些內(nèi)容,能夠設(shè)身處地的揣摩詩人的心境,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提高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這樣在鑒賞詩歌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最近幾年的高考詩歌鑒賞試題,不少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因此,知人論詩,知世論詩就顯得格外重要。
如:2005年的全國卷選的是白居易的《邯鄲冬至思家》;2006年的高考全國Ⅰ卷選取的是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2007年江蘇高考卷選的是辛棄疾的《鷓鴣天送人》;2008年江蘇高考卷選的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白居易、蘇軾、辛棄疾、李白都是當時的大家,對他們的生平事跡、詩歌流派和詩作風格,學生都有所把握。
例如2008年江蘇卷考查到的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該詩的作者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tǒng)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quán)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quán)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而這首詩表面上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但是尾聯(lián)“總為浮云能蔽日”這一句根據(jù)李白的生平,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正是借比喻表達自己擔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擔憂奸邪為非作歹,不得任用以致憂國憂君憂民的情懷。所以鑒賞詩歌知人論世是第一步。
密碼2 詩歌題目注釋
詩歌的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nèi)容,確定了詩的內(nèi)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詩歌的注釋往往會補充交代一些與解題相關(guān)的信息。
請看下邊一首詩:
閨意獻張水部(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注釋]這是朱慶馀參加考試前呈獻給考官水部員外郎張籍,以試探底細的詩.
單看這首詩的內(nèi)容,好像是寫一個新媳婦準備第一次見公婆時梳洗打扮的心理狀態(tài)的,只有看了題目以及下面的注解才知道是作者朱慶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張水部,表現(xiàn)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張水部幫助自己過關(guān)的心情。
密碼3 關(guān)鍵詞
詩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來描述氛圍的關(guān)鍵詞語,我們把這些詞語叫做詩眼或詞眼。它們在節(jié)骨眼處錘煉,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刮目相看,它通過強烈的節(jié)奏為“讀”所感知。如微云、河漢、疏雨、梧桐,何等尋常的景物,而孟浩然煉就“談”字、“滴”字,寫成了千古不磨的“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如果去了“鬧”字、“弄”字,所寫景色原也平淡無奇。而著一“鬧”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頓然改觀。
例如《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边@首詩主要寫了一個“情”字,但是它突出的卻是一個“深”字——詩人與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所以“深”是詩眼.這個“深”不僅概括了詩的內(nèi)容,而且將“譚水之深”與“友誼之深”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鑒賞詩歌找到詩眼,有助于正確把握詩歌意境。
密碼4 詩歌尾聯(lián)(末句)
古代律詩中的四聯(lián),古人歸納為起、承、轉(zhuǎn)、闔。從層次上分,往往可以分為兩層,一層寫景,一層抒情或議論(即卒章顯志的寫法)。所以詩歌的尾聯(lián)或末句也往往是作者流露思想感情的地方。
比如上文的《閩中秋思》中末句“只堪圖畫不堪行”中兩個“堪”字,即構(gòu)成心緒的對比。他鄉(xiāng)雖美,但只堪圖畫,不能慰藉思鄉(xiāng)之苦,作者鄉(xiāng)思愈濃。作者的情感在末句得到了抒發(fā)。所以賞讀詩歌時留意詩歌的尾聯(lián)及末句,比較容易把握詩歌的情感。
密碼5 體裁
從高考命題的角度看,高考鑒賞的古代使更多是寫景、詠物、詠史的作品,因此我們在把握詩歌之前,還要簡單掌握詩歌分類的知識。
我國詩歌可以分為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傷春傷別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zhàn)詩、贈友送別詩、閨怨詩、談禪說理詩等多種類型。
例如2001年全國題:
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這首詩我們一看題目就知道是送別題材,而送別詩,往往通過景物渲染離別時凄涼氛圍,抒發(fā)難離或勉勵之情,所以在鑒賞詩歌時要注意體會作者如何通過景物來渲染感情。你看,在微雨里、在暮鐘里,帆來得重,鳥飛得慢,“海門深不見”,前景不明朗,“浦樹遠含滋”,連遠遠的江邊的樹都浸在深情的雨水中,更何況是送別的人呢?人自然是“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了。離別之情時,寓情于景,以景襯情,產(chǎn)生了極好的效果。
所以解題時先了解詩歌的體裁,對鑒賞詩歌有一定作用的。
密碼6 典故意象
另外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慣用的意象對鑒賞詩歌比較有用。
古詩常用典故,用典故可受到言簡意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掌握重在平時積累,而且要力避生僻。例如,“青衫司馬”、“豆蔻詞工”、“封狼居胥”、“關(guān)河”、“三山”、“樓蘭”等。
詩歌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為主觀之“意”。在詩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來表現(xiàn)特定的感情,這就是所謂的“意象”。如“菊花”常表堅強清高,“梧桐”常表凄涼冷清,“日暮”多表惆悵傷感。送別詩中常用“柳”、“月”、“長亭”等意象,抒愁寫恨詩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達思念的常用“雁”、“紅豆”等,表現(xiàn)志節(jié)的常用“竹”、“蘭”、“梅”、“菊”等。了解這些意象也可以幫助我們解題。
最后強調(diào)一點: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不是借助密碼讀懂就能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要根據(jù)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培養(yǎng)學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平時要加強平時的訓練,讓學生多讀、多思、多練,這才是提高鑒賞詩歌能力的最根本的途徑。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