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葉春旭
《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個“對話”的過程中是一種極其個性化的行為,這種“個性化”的行為是無人可以替代的。但是,在日常教學中,這種閱讀文本的“個性化”行為往往被忽略或者被老師所占用。結果,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老師吃力不討好,學生十分厭煩。為此,我們必須大膽摒棄這種沒有多大效果的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設較為輕松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角色,真正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產(chǎn)生真正的感悟,受到思想教育。下面就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毙碌摹罢n標”,新的理念,促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以新的姿態(tài)、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挑戰(zhàn)。在新“課標”的背景之下,為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評價力和創(chuàng)造性,我們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本。這是閱讀的關鍵。比如說,在《范進中舉》一文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主問題和一個亮點探究活動:1.初讀,解決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問題:“在我國古代,‘學而優(yōu)則仕’,主要途徑是參加科舉考試,一旦中舉,會怎樣呢?更有甚者,喜極而瘋。中舉了,可人卻瘋了,這是喜是悲?”并出示有關詩句或有關圖片、文字,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對封建科舉的思索,這是打開文本的鑰匙。2.細讀探究,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活在科舉時代的范進,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還是受益者?”在學生討論、交流和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點撥、引導,深入分析描寫人物的語句,從而把握人物形象,得出小說的主題,認知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閱讀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讓學生比較不同時代的讀書人的命運,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心靈的荼毒。調整自己的讀書心態(tài),加強道德修養(yǎng),努力學習,珍惜擁有的學習機會,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實現(xiàn)對學生的再教育。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往往是作為讀者與文本對話,在這“前理解”上應當對課文的內(nèi)容有自己的理解與心得。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在閱讀中要認真質疑文本,讓自己的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受到觸動,真正讀出一點心得感受。不能淺嘗輒止,不能失此顧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對洋溢著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沒有心得,以俗讀、淺讀、誤讀來理解,來“說文解義”,可能會缺乏智慧而讓精彩文章變得庸俗,可能會缺乏明辨而讓清晰內(nèi)容成一團霧水。所以我以為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教師對文章內(nèi)容應該有自己個性的理解。尤其對文本的提煉、加工、組合,或樸實,或大氣,或精巧,全在教師的“會之于心”的徹悟。如《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內(nèi)心反思寫成的回憶人的散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閱歷和體驗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在初讀文章時只感受作者是一個善良的人,老王是一個善良而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為什么還要對老王產(chǎn)生愧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抓住“善”與“愧怍”這個關鍵點,著重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感受到作者行動上的善良,進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著強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來,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對不幸之人需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愛。
有了自己的心得與感悟,有了整體的考慮,但如果沒有恰當?shù)男路f的教學角度切入,這也不能體現(xiàn)教學的個性。如在《老王》一課的教學中,老師應該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開。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地運用點撥教學、優(yōu)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多年的課改教學實踐,我認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點撥的運用,要做到:
1.適量點撥。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示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2.適度點撥。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jīng)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讓學生聯(lián)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chǎn)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3.適時點撥。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xù)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nèi)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可以說,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依據(jù)《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充分利用教材這一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思路,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實施點撥,讓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深入地理解與感悟,從而提高語文閱讀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