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珍
(宿遷應(yīng)用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校, 江蘇 宿遷 223800)
?
遺民詞人與西湖
陶友珍
(宿遷應(yīng)用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校, 江蘇 宿遷 223800)
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是當(dāng)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而西湖作為杭州的一個風(fēng)景名勝,一直以來就是達官顯貴和文人墨客流連徜徉的地方。南宋滅亡之后,西湖更成為南宋遺民心中故國的象征。遺民詞人的西湖詞,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在那一段血雨腥風(fēng)的朝代更迭中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路歷程,周密、張炎、羅志仁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遺民詞人; 西湖; 周密; 張炎
在全國三十多處以“西湖”命名的湖泊當(dāng)中,杭州西湖“古跡之多,名勝之雅,林木之秀,花鳥之蕃,當(dāng)為海內(nèi)第一”①。其旖旎嫵媚的自然風(fēng)光,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蘊令無數(shù)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也留下了無數(shù)詩篇。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杭州成為當(dāng)時最富庶、繁華的城市之一。統(tǒng)治者出于享樂的目的,對西湖的治理經(jīng)營也是不遺余力,杭州西湖由此也顯得分外美麗妖嬈。
南宋遺民詞人是唐宋詞史上一個獨立的詞人群體。王兆鵬在其《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提出詞史上有臺閣、元祐、南渡、中興、江湖、遺民六大詞人群體。蕭鵬在其《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文中認為可以把唐宋詞人分成西蜀詞人群、南唐詞人群、臺閣詞人群、元祐詞人群、大晟詞人群、南渡詞人群、中興詞人群、江湖詞人群、臨安詞人群、江西詞人群等十大群體。其中的臨安詞人群與江西詞人群即南宋遺民詞人群體。分類的標準不同,但“遺民詞人”的大致內(nèi)涵其實是一致的,即在宋亡之后仍然活躍在詞壇的詞人,尤指那些反抗元代統(tǒng)治、或?qū)υy(tǒng)治者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的宋代詞人。
遺民詞人組成不是單一的,其中有像文天祥這樣堅持抗元、決不妥協(xié)的民族英雄,也有像周密、張炎這樣隱居山林、流落不寓的落拓文人,也有像汪元量這樣一度在新王朝為官的士大夫。在《元初宋金遺民詞人研究中》中把遺民詞人分為抗戰(zhàn)型詞人、隱逸型詞人和入仕型詞人三類,不無道理②。
遺民詞人在宋代往往都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但隨著南宋王朝的垮臺,他們的生活也急轉(zhuǎn)直下。正如《元史》所載“儒者皆隸役”③。遺民們對自身的處境也深有感慨,謝枋得在《送方伯載歸三山序》中說:“滑稽之雄,以儒者為戲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貴之者,謂有益于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賤之也。賤之者,謂無益于國也?!岛?,卑哉!介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雹芤蚨麄兯瓮鲋蟮脑~較之宋亡前都有極大的轉(zhuǎn)變,更多地表現(xiàn)了對故國和家園的懷念和眷戀,而西湖作為杭州的標志,其實也就是故國的象征。所以,西湖在他們的詞中一再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1.周密與西湖
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蘋洲,南宋末年著名文學(xué)家?!把潘紲Y才,韜暉沈聲”⑤,“其詩感慨激發(fā),樂府尤工”⑥。先祖居濟南,后隨高宗南渡居吳興弁山,所以又自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周密四十六歲時,弁陽家破,遂依妻之兄弟大受居杭,“久之,大受昆弟捐其余地之西偏,使自營別地以居,公謹遂亦為杭人”⑦。
周密曾與楊纘、陳允平、張樞、王沂孫等詞人在西湖結(jié)社唱和,他的西湖詞也大多是對這種飲酒賦詞、聽歌觀舞、山水清賞生活的反映。周密在許多詞的小序里經(jīng)常提到這種生活,如下面這篇小序:
西湖十景尚矣。張成子嘗賦應(yīng)天長十闋夸余曰:“是古今詞家未能道者?!庇鄷r年少氣銳,謂此人間景,余與子皆人間人,子能道,余顧不能道耶,冥搜六日而詞成。成子驚賞敏妙,許放出一頭地。異日霞翁見之曰:“語麗矣,如律未協(xié)何?!彼煜嗯c訂正,閱數(shù)月而后定。是知詞不難作,而難于改;語不難工,而難于協(xié)。翁往矣,賞音寂然。姑述其概,以寄余懷云。(《木蘭花慢》序)
小序?qū)懙氖菑埦貙懥耸自仭拔骱啊钡脑~,很是自得,周密不服氣,也“冥搜六日而詞成”,并約陳允平一同賦。詞成之后,讓楊纘過目,楊認為詞尚麗,但并未完全合律,于是“閱數(shù)月而定”。值得注意的是,周密的這十首《木蘭花慢》作于景定四年(1263),距宋亡不過十幾年的時間。這大概就是周密及其他吟社成員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風(fēng)雨如晦、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的南宋末年,他們卻躲在西湖這個安樂窩里附庸風(fēng)雅,詩酒吟賞。
宋亡之后,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dāng)初的吟社諸友或隱居山林,或自愿不自愿地出仕元朝,或行走在隱與仕的邊緣。周密在眾多的宋末文人中,算是較有氣節(jié)的,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抗元的斗爭,但終究沒有為五斗米折腰,“其志終不忘中原”⑧。他的西湖詞也比原來更有了一種滄桑感,如:
探芳訊 西泠春感
步芳晝。向水院維舟,津亭喚酒。嘆劉郎重到,依依謾懷舊。東風(fēng)空結(jié)丁香怨,花與人俱瘦。甚凄涼,暗草沿池,冷苔侵秋瓦。
橋外晚風(fēng)驟。正香雪隨波,淺煙迷岫。廢苑塵梁,如今燕來否。翠云零落空堤冷,往事休回首。最消魂,一片斜陽戀柳。
周密有《秋霽》一詞,中有“重到西泠”一語,西泠橋,又名西林橋、西陵橋,是聯(lián)系棲霞嶺和孤山的唯一通道。小序里有“乙丑秋晚,同盟載酒為水月游”之語,乙丑即度宗咸淳元年(1265),詞人時年三十四歲,任兩浙運司掾,臨安城尚未陷落,南宋還未滅亡。這首詞作于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宋亡已二十多年,同樣是寫西泠,然極“凄清”,“如殘陽之戀柳耳”⑨。寫的是詞人在一個春天的傍晚,乘船重游西湖西泠,感懷“花與人俱瘦”,追想從前,環(huán)顧眼前,百感交集。
2.張炎與西湖
張炎,生于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約卒于至治元年(1321)前,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張炎是宋末著名的詞人,詞學(xué)周邦彥、姜夔一派,詞風(fēng)“深婉雅凈、清麗疏朗”。因作“春水”和“孤雁”詞著名而被稱為“張春水”和“張孤雁”。著有《山中白云詞》,另有詞論著作《詞源》。
二十九歲前的張炎,也是個只知游山玩水,填詞謳曲的承平公子。張炎先祖本是甘肅人,但從張俊后,張氏一家就一直居住在杭州,可以說,張炎的青年時代就是在美麗的西子湖邊度過的,呼朋喚友,蕩舟西湖,縱馬蘇堤,結(jié)社吟詞,生活輕松而愜意,“翩翩然飄阿錫之衣,乘纖離之馬,于時風(fēng)神散朗,自以為承平故家貴游少年不翅也”。
然而蒙古人的鐵蹄踏碎了張炎這種寧靜而優(yōu)裕的生活。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蒙古大軍攻進臨安城,也就是在這一年,張炎的祖父張濡由于之前誤殺元使而被元人處以磔刑,家資全被抄沒。張炎的生活也從此一落千丈,“喪其行資”,“牢落偃蹇”(戴表元《送張叔夏西游序》),甚至最后流落到擺設(shè)卜肆的境地。也許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有些東西只有失去了才會感覺到它的可貴,“其詞集中百分之九十是宋亡后之作,充滿了故國之思與身世之感”。張炎在后來的許多詞里都表達了對故國、對舊日生活,尤其是對西湖的眷戀與向往:
今古事,古今嗟,西湖流水響琵琶。銅駝煙雨棲芳草,休向江南問故家。
(《思佳客·題周草窗〈武林舊事〉》)
歸去,問當(dāng)初鷗鷺,幾度西湖霜露,漂流最苦。偏一似、斷蓬飛絮。情可恨、獨棹扁舟,浩歌向、清風(fēng)來處。有多少相思,都在一聲南浦。
(《長亭怨·別陳行之》)
西秦倦旅。是幾年不聽,西湖風(fēng)雨。
(《壺中天·客中寄友》)
向西湖、重隱煙霞。說與山童休放鶴,最零落,是梅花。
(《南樓令·送韓竹閑歸杭,并寫未歸之意》)
西湖故園在否,怕東風(fēng)、今日落梅多。
(《木蘭花慢》)
這些詞充滿了愁苦與凄美,黍離麥秀之感油然而生。其實在張炎的心里,西湖已不是西湖,而是他全部美好生活的回憶,是他的國與家的一個縮影。他的感受與宋末許許多多的文人一樣,痛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在孤苦伶仃中反復(fù)低聲吟唱故國之思、亡國之痛。
3.羅志仁與西湖
如果他們的詞是南宋遺民詞人中的低音區(qū)的話,那陳德武、文及翁、羅志仁等人的某些詞就是屬于那種憤世嫉俗、對酒高歌的高音區(qū)了。我們來看羅志仁的《風(fēng)流子·泛湖》:
歌咽翠眉低。湖船客、尊酒謾重攜。正斷續(xù)齋鐘,高峰南北,飄零野褐,太乙東西。凄涼處,翠連松九里,僧馬濺障泥。葛嶺樓臺,夢隨煙散,吳山宮闕,恨與云齊。
靈峰飛來久,飛不去,有落日斷猿啼。無限風(fēng)荷廢港,露柳荒畦。岳公英骨,麒麟舊冢,坡仙吟魄,鶯燕長堤。欲吊梅花無句,素壁慵題。
羅志仁,號壺秋,涂川(今屬江西)人。曾作詩贊頌文天祥,因此得禍,后逃得脫。同樣是表達一種國破家亡的痛苦,但此詞凄涼而不哀怨,選景布色都是粗線條、大手筆,視野開闊而格調(diào)高昂。詞中有對侵略者的憎恨,也有對英雄的緬懷,在宋亡后人們在蒙古鐵騎下噤若寒蟬的大背景下,這樣的聲音雖然微弱,但無疑給人以振奮和勇氣。
注釋:
①(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二十,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參見牛海蓉:《元初宋金遺民詞人研究》,第二章,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一百二十五,《高智耀傳》,第 3072 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④(宋)謝枋得著.熊飛,漆身起,黃順強校注:《謝疊山全集校注》卷二,第 29—30 頁,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4年3月版。
⑤(清)陸心源輯:《宋史翼》,卷三十四,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⑥柯紹文心:《新元史》,第一百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⑦(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楊氏池堂言燕集序,涵芬樓《四部叢刊》影印本,1982年11月版。
⑧(清)紀昀等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一,海南出版社,1999年5月版。
⑨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62頁,1985年版。
[1](清)錢泳.履園叢話[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2]楊海明.張炎詞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9,117.
[3]牛海蓉.元初宋金遺民詞人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7.
[4](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宋)謝枋得.謝疊山全集校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4.
[6](清)陸心源.宋史翼[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
[7]柯紹文心.新元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8](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M].涵芬樓《四部叢刊》影印本,1982.
[9](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冢汉D铣霭嫔纾?999.
[10]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宋)周密.浩然齋雅談[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12]繆鉞,葉嘉瑩.靈溪詞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責(zé)任編輯 趙 君)
2009-09-29
陶友珍(1976-),男,江蘇淮安人,文學(xué)碩士,主要從事唐宋詞方向的研究。
I207.23
A
1008-469X(2010)01-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