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重光
二零零五年,顧振樂夫婦于無錫
正巧,那天我在觀看一部“魯庵印泥”的電視專題片時,看到一幅抄錄毛主席《七絕·為女民兵題照》的行書。隨著鏡頭的推進,“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二十八個大字盡顯眼前,蒼勁有力,大氣磅礴,不由暗暗叫好。然而更讓我難以置信的是,底下落款竟是:九旬翁顧振樂。我訝異,一個90歲的老人還能有這樣的筆力,無論如何可以說是個奇跡了。當今中國,集金石、書畫之大成于一身者已為數(shù)不多,顧振樂先生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一位大家。他精工書法,嫻于丹青,擅長金石,追求作品氣韻的生動與格調(diào)的高古,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
人都說字如其人,要說顧老的字給我的感覺就兩字:大氣。
如此大氣的老人對己的長壽歸納為人生有虧有贏,有得有失,最主要是如何找到平衡點。
醫(yī)學界總結(jié)出長壽者大都心態(tài)平衡,我拜訪顧振樂先生后悟出他就是其中一個實踐典范。
顧振樂老人,號樂齋,1915年生于嘉定,祖上兩代均為私塾老師。顧老幼年時的啟蒙老師是他通書曉文的姑母。顧老5歲識字,6歲即開始習書法,每日晨起站于庭院石凳上,提筆以清水代墨在大青磚上練斗大的字。兩年后開始用毛邊紙臨帖,先柳后顏,十余年不間斷。當年家藏不少書軸畫卷,每逢春夏之交姑母必將這些字畫展于堂前,驅(qū)潮防蛀,其中不少山水畫大多為清末畫家徐鄂所作。幼年的顧振樂每每被吸引,看得入迷,不忍離去,姑母遂囑其習摹,他的山水畫功力正是在這時候開始打下基礎(chǔ)的。
顧老8歲入讀小學,不久其大小楷皆被作示范貼校墻報欄。五年級時,他每次在放學路過一雜貨店,總見翟姓店主埋首刻印,于是懷著好奇經(jīng)常靜悄悄站后面,一看就是半天。幾回下來,店主翟先生遂喜歡上了他,囑他回家拿幾塊舊石章并找一把刻刀。舊的石章家里有的是,但取來的刀卻是把斜口的扦腳刀,沒想到因少不更事竟出了個洋相,引得翟先生仰天大笑,笑聲止住,即送了把刻刀給了這位可愛的弟子。就這么顧振樂在練字、學畫的同時,又多了樣愛好:刻章。半年后,他的印章已經(jīng)刻得像模像樣了。翟先生大喜,不久將他推介給當時嘉定畫壇一流大家趙卓蓀,趙先生欣然為其指點。接著少年顧振樂于趙府又拜識了《星錄小楷》的作者童式規(guī)老先生,接受童老先生的書法指導(dǎo)。書法、篆刻、山水畫,顧老得三家啟蒙,博采眾長,為以后的藝術(shù)生涯打下了厚實的基礎(chǔ)。后顧老考入上海澄衷中學,在滬寄宿五年,每當寒暑假期返鄉(xiāng),必不忘趙、翟等先生處求教。顧老16歲時已技驚鄉(xiāng)里,當時便有人出資請他作四尺中堂。
1937年1月,顧振樂在嘉定成婚,但就在當年8月,日寇入侵上海,嘉定隨即淪陷。他帶著一家避難到上海。老家房子被日寇放火焚燒,文物家具悉數(shù)被燒毀,但他卻得到了正式拜山水畫大家張石園為師的機會,那時為1942年。據(jù)顧老回憶,張大師為虞山畫派代表,教學甚嚴,一木一石皆具規(guī)范,一筆一擦絕不茍且。張大師每周親繪一稿,顧振樂則于次周交閱指疵,數(shù)年里從無間斷。數(shù)十年后,顧老全然秉承張石園大師的風范,就連他后來執(zhí)教帶學生,也完全是當年一絲不茍的張大師誨人不倦的再現(xiàn)。當年張大師收藏印譜甚多,顧老深感漢印之嚴謹厚重、端莊多姿,每有機會必悉心摹刻。如此反復(fù)磨練、揣摩,他的篆刻藝術(shù)也有了更多心得,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從1938年至1949年的十余年間,世事紛亂,民不聊生,顧振樂為生計而奔波,在一家襪廠當文書,一邊養(yǎng)兒育女,艱難維持家庭開支,一邊仍孜孜不倦,傾心于對書畫及篆刻藝術(shù)的探索。身上僅有的一點零錢全花在買書買字帖上了。前五年專臨張遷碑,后五年兼及漢碑十余種和鐘鼎石刻等。他說別人用于生活其它方面的時間,他全部放在了追求藝術(shù)事業(yè)上。別人說我失去了許多,我認為我得到了更多。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這十年顧振樂精讀古今書學著作,知行合一,技道并重。有此學問背景,書藝積漸成家,清新俊逸,氣象崢嶸。原來顧振樂的失去正是為了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更多的養(yǎng)料。
解放前夕,顧振樂與工友一起,參加了護廠斗爭直至迎來上海解放。1954年藥材公司急需一名文書,當時工商聯(lián)的一位負責人找到顧老,動員他去。顧老想既是人家需要,而且藥材公司是國營單位,總比自己給私營企業(yè)服務(wù)強吧,于是爽快地答應(yīng)了。到藥材公司后,他先任文書,后來因其藝術(shù)上的才能又被調(diào)任工會文教宣傳工作。1960年開始全民掃盲,藥材公司因職工普遍文化低而任務(wù)更加繁重,顧老不久便被調(diào)任藥材公司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員。從來沒當過教員的他,經(jīng)過一年培訓(xùn)后,憑借自己從小打下的文學基礎(chǔ),成了一個十分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有一次他開課分析陶鑄的《松樹的風格》,其他學校的語文老師都來聽課,他引經(jīng)據(jù)典、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講解,獲得相當成功,得到大家一致好評。白天的工作相當繁重。他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晚上回家已經(jīng)很累了,但他從沒間斷對書法、篆刻藝術(shù)的操練和探索。他道:這就叫白天失去的晚上補,今天的明天力爭,眼前失去的將來利益。
當時家里房子小,小孩有六個,顧振樂只有等孩子們都上床睡覺后,才能騰出桌子寫字。很多時候,他就只能拿一把刀,坐在一張小凳子上刻章完成“作業(yè)”。他談起當年從私營企業(yè)調(diào)到國營的藥材公司,工作比以前繁忙了,但收入?yún)s因為是國營單位而少了許多,從原先的120多元減少至70多元,這70多元還是組織上想了很多辦法才保住的。每月工資比以前整整少了50多元,這在當時絕對不是個小數(shù)目,但他就是這么個人,甘于吃虧,還把吃虧當福,想到的是藥材公司更需要自己這個文書。再說了,組織上也盡了力,不好意思再去爭待遇。他認準有虧就有贏這個理兒。他的這個贏就在于工作比較安定,且這份工作也是自己喜歡的。于是說服妻子,省吃儉用,并不斷變賣首飾,以貼補一家八口的捉襟見肘的經(jīng)濟開銷。
“文革”期間,顧振樂成了“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被掛牌批斗,被抄家,人格受辱不說,最讓他痛心疾首的是幾十年積聚的古籍善本、藏書藏畫、印譜印存都被銷毀沒收,唯有當年張石園老師親繪的作業(yè)范稿還有兩張幸存,讓他倍感珍貴。即便在那樣的年代,顧老還孜孜不倦地從大量抄寫毛主席詩詞、刻樣板戲印章中獲取書法、篆刻藝術(shù)的心得。說起挨斗抄家、家藏書畫被付之一炬那段歷史,有人說那時如果你不去當那個老師就好了,留在藥材公司工會,就只是個普通的干部,“革命群眾”,也就輪不上批斗了。他只是笑笑,講:說得是沒錯,但正輪上了也就認了,畢竟當了這些年教師,對我以后兼職大學教授也是很有用的經(jīng)驗。這正是有失也有得,有失必有得啊。
1979年顧老退休,雖說已64歲,但在他漫長的藝術(shù)生涯中,卻是新篇章的開始。當年,他主持了第一屆全國群眾書法大賽,獨具慧眼,于成千上萬的來稿中,發(fā)現(xiàn)了“末代秀才”——96歲的蘇局仙,一時間轟動全國。在上??萍即髮W25年校慶活動中,由顧老任主講的書法講座,生動詼諧,內(nèi)容翔實,引人入勝,產(chǎn)生極大的轟動效應(yīng)。為此,校方慎重研究決定聘請顧老為科技大學顧問,兼職教授,同時協(xié)助籌建科大人文科學系。顧老慨然應(yīng)允,并攜夫人返回嘉定居住以便于在科大任職。這一去便是十年,直至1989年才因年齡緣故而告退。在授課期間,顧老有關(guān)書法篆刻藝術(shù)的精妙分析深受學生喜愛,名揚滬上,醫(yī)科大學、工業(yè)大學、財經(jīng)大學、鐵道學院、復(fù)旦大學等紛至沓來,邀請其講課。上海師范大學還專門開設(shè)了書法專業(yè)班,邀請顧老授課整整兩個學期。這正是在原崗位“下崗”,在社會的大課堂“上崗”。由于他卓越的藝術(shù)成就和社會影響,1980年11月,被上海市政府聘任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人吃五谷,沒有不生病的道理。1997年83歲的顧老在體檢時查出患腸癌。醫(yī)生見他身體健朗,說可以開刀,但對于顧老和他家人來說,這刀是開還是不開,便是個嚴峻的問題了。誰都不敢拍這個板。顧老一錘定音,說開,干嘛不開,83歲的年紀也夠本了,以前還不敢想能活這么久呢。于是開刀,手術(shù)十分成功。然而2002年他又被查出罹患前列腺癌,這下醫(yī)生不敢再為88歲高齡的他開刀了。建議采用保守療法,打針服藥。有人說,有這么個壞東西放在身體里面,想想就害怕。不是嗎,如果靜下來想到器官上的那些癌細胞,正在千軍萬馬地擴張,一點點啃噬自己的臟器,那有多鬧心,分分秒秒不得安寧了。但是顧老沒想得那么悲觀。他把生死已經(jīng)看得很透徹,覺得害怕不是辦法,焦急也于事無補,重要的是過好每一天,讓每一天都過得充實,有意義。他一面配合醫(yī)生,積極治療,一面把心思都撲在書法上,照樣吃、照樣睡,就像沒有癌癥這回事。一年后,他的各項指標居然完全達到正常人的標準。醫(yī)生連連說奇跡、奇跡。顧老笑吟吟地說,要不是體檢,我都幾乎忘了肚子里還有癌細胞這回事呢。
顧振樂不善于交際,除了喜歡京劇,偶爾與兩個朋友一起唱幾句,平時從不扎堆湊熱鬧,更不愿意自吹自擂,自鳴得意。一如著名教授陳從周先生所說:“顧君性格深沉內(nèi)向,富文學修養(yǎng),為人步步成規(guī),作書一筆不茍,重情義,薄利祿……”
書畫篆刻不僅陶冶了顧老的情操,還是他長壽的秘訣。拿顧老自己的話來說:我于書法繪事皆謹記前賢言,師法自然,隨形賦物。無論是自然界的奇山異水抑或是大師筆下的乾坤,都開闊了我的眼界,陶冶了我的情操,養(yǎng)“浩然之氣”。我能夠多年來專心于藝事,澹泊于名利,得病后轉(zhuǎn)危為安,正是得益于寫字畫畫這個愛好。
他的心得是凡人心志有所專,即是養(yǎng)身之道;養(yǎng)生以養(yǎng)神為主,長期習練書畫者,凝神聚氣,對長壽是有幫助的。當然家庭和諧也是他戰(zhàn)勝病魔的強大的動力。
如今96歲高齡的顧老正頤養(yǎng)天年,他仍目明耳聰,精神矍鑠,每天看書寫字,寄情金石翰墨。他基本上較少參加社會活動,生活平靜而有規(guī)律:早上7點起,中午午休一個小時左右,晚上10點睡覺。每天四層樓梯上下各走一次。平時基本吃素,不挑食,不抽煙,只是偶爾喝點酒,高興時哼兩句京戲。今年初春,中國文聯(lián)授予顧老“從事中國文藝工作六十周年榮譽證書”。
顧老經(jīng)歷過抗日的烽火、國內(nèi)的戰(zhàn)亂,還有十年動亂,批斗、抄家……當然,也有屬于他的各種榮譽、地位、金錢等等,所有這一切,在他看來都不重要了,在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中國書畫篆刻藝術(shù)面前那些磨難和坎坷,那些榮耀和富貴,都算得了什么?
顧老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心中若無煩惱事,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得與失在很多人眼里是那么的重要,甚至有人為此迷失自我。而顧振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一點點的不快耿耿于懷;沒有斤斤計較,更不會自尋煩惱,且一輩子保持這樣的心態(tài)平衡,這就是一種心智的體現(xiàn),是現(xiàn)代社會中追求長壽者應(yīng)當選擇的一種健康的理念與精神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