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科學人文主義教育

2010-08-15 00:50黎貴友
重慶與世界 2010年12期
關鍵詞:科學主義人文主義思潮

黎貴友

(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重慶 400065)

論科學人文主義教育

黎貴友

(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重慶 400065)

20世紀世界范圍內(nèi)存在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思潮較量與抗衡,又因為人類的生存危機而促成了兩者的融合,產(chǎn)生了科學人文主義思潮。21世紀科學人文主義將成為代表世界發(fā)展方向的社會思潮。科學人文主義教育將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茖W人文主義教育思潮將引領我國教育改革走向新途。

科學主義;人文主義;科學人文主義;教育思潮;教育哲學思想

20世紀存在著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哲學思潮。從某種意義上講,20世紀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相互較量、抗衡的時代。與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哲學思想相對應,20世紀同樣存在著兩大教育思潮:科學主義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講,20世紀也是科學主義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相互較量的時代。由于科學的發(fā)展和科學主義的盛行, 20世紀的教育日益受到科學的決定而不是哲學的決定,因而科學主義教育在與人文主義教育的較量中總體上處于上風;科學主義中“惟科學主義”極端形式的出現(xiàn),對人類帶來了嚴重的生存危機,又促使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20世紀后期的復蘇。兩大教育思潮較量、抗衡和融合,在20世紀末形成了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21世紀科學人文主義將成為代表世界發(fā)展方向的社會思潮。21世紀科學人文主義教育也將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

一、科學人文主義教育思潮是教育哲學思想新的價值取向

1984年,第11屆世界哲學會議提出:當代世界哲學的重點已經(jīng)從科學的哲學轉向文化哲學。在教育研究學術界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學術走向,其中有傳統(tǒng)人文觀念的復興,和后現(xiàn)代主義教育話語在對現(xiàn)代性教育科學概念的解構中對傳統(tǒng)人文教育觀念的回歸等。一批教育研究的思想家們也在哲學層面建構新的教育觀念。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對長期以來信奉的實證主義科學觀和方法論開始了反思和批判,并不斷認識到教育研究不僅要對教育事實、實在、現(xiàn)實進行經(jīng)驗的、知性的、實證的科學研究,而且,還更應該對人類教育的價值、理念、信念、意義世界這些人文的內(nèi)容進行反思、悟解、批判和創(chuàng)新。到20世紀末,教育研究的前沿工作者,在教育目的觀、道德教育觀、教學觀、教育心理觀、教育技術觀、教育研究觀等方面,對人類教育觀念的嬗變進行了歷史的考察和義理的反思,在對傳統(tǒng)人文教育觀念和現(xiàn)代性的教育科學概念的綜合中,建構人類教育走向科學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

科學人文主義教育思潮是20世紀人類教育思想嬗變的時代抉擇。20世紀教育思潮經(jīng)歷了幾次大的歷史變遷。

第一次變遷發(fā)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科學心理學的影響,教育解構了傳統(tǒng)教育學的以形而上學的陳述、價值判斷的陳述、個人經(jīng)驗的陳述三種非科學的邏輯組成的系統(tǒng),借用自然科學方法論,以追求科學化、量化為目標,建立了教育科學體系。教育科學體系以“實驗”為教育理論科學化的必由之路,通過運用實驗和測試手段,較精確地分析描述了教育過程,取得了大批用數(shù)量關系表述的可靠數(shù)據(jù)和資料,注意從可操作性上為實際教育工作者提供方法和手段,贏得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認同,從而形成教育科學化浪潮。教育科學化浪潮促成了教育哲學由新康德主義教育哲學過渡到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形成了教育哲學發(fā)展史的第一次繁榮。但教育的第一次變遷,卻未能處理好教育中自然科學方法運用,與教育中哲學方法價值或觀念屬性吸納的關系,給人類教育思想合理發(fā)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它促成了教育科學化思潮在經(jīng)歷第二次變遷后的異化。

教育的第二次變遷發(fā)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由于科學技術革命的迅猛發(fā)展,教育思想界面臨人類知識總量以指數(shù)形式遞增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實踐工作者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教育進行改革,致力于發(fā)展和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包括創(chuàng)設實驗學校、調整課程結構、更新教育手段、改變教學組織形式等以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但教育哲學界局限于建構自己的思想體系,對教育理論中教育體系雜亂、語言非精確、學科龐雜缺乏有機整合等現(xiàn)象進行邏輯分析和語言研究,從教育研究方法上豐富教育科學,但未能關注實踐反映出的時代精神,造成教育理念建構中“人”的因素的缺失。教育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結合教育哲學中人的因素的缺失,在科學主義影響社會思潮的大的環(huán)境背景下,教育出現(xiàn)了深刻的人文危機。危機迎來了教育思潮的第三次變遷。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分析哲學受到復興后的現(xiàn)代人文主義的全線反擊。這些反擊主要集中在對分析方法本身的懷疑和對分析教育哲學不能回答價值問題表示不滿。80年代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潮在對分析哲學深入批評中,發(fā)展壯大到與之抗衡并逐漸取代其地位,教育哲學思想進入當代新人文主義思潮占主流時期。新人文主義教育哲學重視人的主體意識,遵循實現(xiàn)人的自我價值,通過教育中人文主義思想的復興實現(xiàn)人的回歸,以教育的變革促成人的解放,比較好地把握住時代思潮,在綜合現(xiàn)代西方教育哲學眾多流派長處的基礎上,提倡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融通。

人類教育在尋求科學與人文的融通上做了大量努力??茖W主義思潮與人文主義思潮的分野,是20世紀以來學科發(fā)展的精細化和二元對立的哲學觀對人類的普遍影響的結果,這種影響對人與自然、人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人自身的全面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極大危害。自從學科分離以來人類教育仍有學術傳統(tǒng)追求學科的融合。代表性的有1882年,英國人阿諾德針對1880年赫胥黎在伯明翰梅森理學院成立典禮上所作的“科學與文化”演講,以“文學與科學”為題作回應,奮力維護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教育。20世紀50年代C.P.斯諾有感于以英國為首的現(xiàn)代西方大學中,人文知識分子與科學知識分子、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隔絕,作“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的演講,對大學教育中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孰重孰輕,文理如何兼容并蓄等理念和實踐提出看法,指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隔閡、互不理解的狀態(tài)及其危險性。1963年他在《再看兩種文化》一文中,呼吁建設一種能溝通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第三種文化”。繼C.P.斯諾提出“兩種文化”的命題之后,科學人文主義漸漸被科學家和人文學者所關注,科學與人文的關系問題也成為科學哲學界一個重要的研究論題。越來越多的學者持有科學與人文應該融合的態(tài)度。薩頓認為科學史是聯(lián)系科學與人文的唯一和正確的途徑。美國社會學家默頓、英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波蘭尼等為科學與人文的合歸提供理論依據(jù)。關于兩種文化和第三種文化的話題影響至今。在我國,1948年建筑大師粱思成教授曾在清華大學作過“半個人的時代”的演講,呼吁大學教育中文理結合。追求學科融合的學術文化傳統(tǒng)雖在20世紀早期未引起重視,但阿諾德引發(fā)的學術文化思想被傳播繼承下來,在20世紀末人類思想界形成共識。可以說人類教育思想自從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分野時起,就有促成兩者之間融合的力量在努力建構融通的教育理念。

二、科學人文主義教育及其特點

科學人文主義興起于20世紀中葉,致力于科學的人性化和人文主義的科學的研究,努力消彌兩種文化的鴻溝,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索兩種文化再度融合的現(xiàn)實可能性和實現(xiàn)途徑。這種探索的代表人物有薩頓的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史相結合的人性化探究,波蘭尼個人化的“意會知識”為基礎的科學人性化理論,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的高峰體驗為基本途徑的科學人性化方法,大衛(wèi).格里芬的使科技“返魅”的科技人性化理論等。科學人文主義思想從20世紀中葉發(fā)展至今,如果將各種關于對科學的人文主義理解的觀點集中起來加以考察,大致可以將各種科學人文主義的觀點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種是“傳統(tǒng)型”或“正統(tǒng)型”,它同自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以及同后來的啟蒙運動的精神相聯(lián)系;另一種是“激進型”或“反叛型”,它同現(xiàn)代西方人本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人文主義相聯(lián)系;還有一種是介于“傳統(tǒng)型”和“激進型”二者之間的“中間型”或“折衷型”,其特點是既反對“傳統(tǒng)”,又反對過于“激進”,走的是一條不同于二者的中間路線,但同時既與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又與激進的人文主義相聯(lián)系。作為哲學思潮,歷史上三種類型的科學人文主義都對教育觀念的形成和實踐產(chǎn)生過或多或少的影響。

在美國社會學家貝爾《后工業(yè)社會》、美國未來學家奈斯《大趨勢》等書中,勾畫出的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主要走向和前景是:21世紀將是生物工程的世紀、電子學的世紀、宇宙航天的世紀、信息革命的世紀。21世紀將面臨4大挑戰(zhàn):面臨陷入核戰(zhàn)爭從而地球上一切生命均被消滅的危險;面臨不斷發(fā)展的工業(yè)化嚴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能否生存的危險;面臨人口爆炸以及南北對立可能引起的世界性沖突危險;面臨科技革命推動生產(chǎn)自動化的迅速擴大,導致結構性失業(yè)日益嚴重從而威脅社會結構穩(wěn)定和秩序的危險。在改變教育哲學思想的《學會生存》一書中,和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論及教育目的和目標的區(qū)別時認為,教育最后一個目的是一種哲學力量,培養(yǎng)自由的人和創(chuàng)造思維,最大限度挖掘每一個人的潛力,是教育的最后目的。并指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的能力——學知,學會在一定環(huán)境中工作的能力——學做,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

因此,21世紀科學人文主義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科學,還要教會學生正確對待科學;不僅教會學生理解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還要教會學生理解科學本質和社會效應。它應具有以下內(nèi)容:

強調以人為中心。在全面整合傳統(tǒng)的教育的科學觀和人文觀的基礎上,形成以人為主體的、重視人的價值的科學的教育觀。這種教育觀要實現(xiàn)《學會生存》中描述的“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自己關系的根本轉變是今后幾十年內(nèi)科學與科技革命中教育所面臨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的景象。

強調完整性。它包括強調人性是完整的,區(qū)別于狹隘自然科學教育觀下的人的生物性和動物性。強調教育的事實與價值的統(tǒng)一。強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tǒng)一。

強調全面推進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面對21世紀人類社會新的發(fā)展趨向,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要以新理念、新思維,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推動教育在全球化時代的新發(fā)展。

三、科學人文主義教育在我國大學的實踐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研究中理念、意義、價值等教育話語悄然出現(xiàn)并逐漸頻繁使用。受科學人文主義思潮影響,教育也在構建關于“教育人學理念”、“教育實踐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育規(guī)律理念”、“教育研究的人文理念”等科學人文主義本體論教育思想。

國學大師陳寅恪眼中的大學“是葆蓄人文傳統(tǒng),承續(xù)文化命脈的場所”。為應對大學教育從精英向大眾教育轉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特別是圖實利,謀職業(yè),學風學業(yè)實用化、功利化的傾向,我國大學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就著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通問題。1994年華中理工大學開始在校內(nèi)開展加強人文教育的工作,探索理工類大學加強人文教育,促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會的方式和途徑。1995年起,全國高等學校在教育部的關心和領導下開展了文化素質教育。到2002年清華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已達13個學分,華中科技大學達10個學分。不僅如此,以清華、北大等著名學府為首的開展專題人文講座的活動,也促進著全國高等學校的科學人文主義教育的實踐和探索。清華大學曾成功開設過“中國與世界優(yōu)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講座”,并在2005年春季學期開始推出“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采取基本上一個學期一個專題系列講座,每個系列講座都出一個集子的方式,邀請國內(nèi)外人文學者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和良好的為人治學做事的態(tài)度,在清華大學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

我國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制度產(chǎn)生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是近代先賢深刻反思傳統(tǒng)思想文化,尋求破解中國國強民富路徑的策略選擇之一。從這個角度講近代中國大學制度是近代“西學”的一部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缺乏近代科學民主精神,中國教育的現(xiàn)代轉型是在科學主義價值取向指導下傳統(tǒng)人文教育向現(xiàn)代科學教育的轉變。因此,我國大學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要在充分總結一百多年大學歷史的基礎上,把握全球化時代大學發(fā)展的根本任務,面對現(xiàn)狀從薄弱環(huán)節(jié)入手來進行:

一是進一步發(fā)展和繁榮我國教育理論,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國特色的教育研究方法論體系,為我國科學人文主義教育提供哲學思維導向。我國近現(xiàn)代意義上教育思想觀念的啟蒙和傳統(tǒng)教育觀念變革意識始于鴉片戰(zhàn)爭后,獨立明確探討教育價值理論而不是社會變革理論則在20世紀20年代后,主要隨著“西學”的輸入,特別是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傳播,教育價值理論作為教育哲學領域的一個基本范疇,才逐漸被認識和接受并運用??傮w上看教育理論研究起步晚且屬外來學術文化思想,在發(fā)展過程中又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束縛,其理論發(fā)展一直處于對外來理論簡單介紹和模仿狀態(tài)。新中國建立后盡管結束了舊中國受屈辱的歷史,但教育理論仍處于50年代學蘇聯(lián)、80年代學西方的局面,其理論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始終未能很好的建立。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80年代初提出“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戰(zhàn)略目標,江澤民總書記90年代提出教育要實現(xiàn)“兩個重要轉變”及“知識經(jīng)濟已見端倪”的科學診斷;我國從1993年起先后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面向21世紀中國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給我國教育理論的發(fā)展提出了要求也帶來了跨越式發(fā)展的機會。教育理論要在總結我國教育發(fā)展歷史的基礎上,找出自我發(fā)展的主體意識,為我國21世紀的教育發(fā)展提供強力支撐。

二是科學總結我國教育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歷史,正確處理二者關系,尋求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tǒng)一。歷史上,我國教育以儒學為傳統(tǒng)的人文教育具有深厚的基礎,科學教育隨著西學的輸入才逐漸引入到我國?!翱茖W”一詞也是近代先賢介紹西方思想文化過程中,經(jīng)過“中學”“西學”體用之爭才明確其概念和定義。我國近現(xiàn)代教育是一個在科學主義價值取向指導下,傳統(tǒng)人文教育向現(xiàn)代科學教育的轉變的進程。但我國教育中一直未能很好處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有受“落后就要挨打”認識影響,夸大科學作用,認為科學無所不能而全面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也有認識不到自17世紀以來西方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與我國科學技術的巨大差距,在還未完成科學教育任務的同時就盲目地反科學?,F(xiàn)階段比較緊迫的還是應根據(jù)國情,在科學技術不如西方發(fā)達國家情況下,加強科學知識傳播、提倡科學精神,并以人文關懷充實科學精神,達到“人文是具有現(xiàn)代科學意識的人文,科學是充滿高充人文關懷的科學”。

三是針對我國高等教育在科學與人文關系上現(xiàn)階段的問題進行改革。我國階段高等教育在價值導向上有四方面問題: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底蘊不夠;過窄的專業(yè)教育,使學生的學科視野和學術氛圍受到局限;過重的功利導向,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yǎng)和扎實的基礎訓練受到影響;過強的共性制約,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受到抑制。價值導向的問題使我國大學教育功能單一,職業(yè)性特點太強,功利性導向太重,學科環(huán)境偏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專才化,教學過程知識化,使大學教育質量和效益不能滿足時代和社會需要。這就需要“尋求一個新的教育秩序,是以科學與技術的訓練為基礎,而這種科學技術訓練是科學的人道主義的組成部分之一”。

[1]臧文彬.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缺失及對策[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3).

(責任編輯魏艷君)

G40-02

A

1007-7111(2010)12-0079-03

2010-11-06

黎貴友(1964—),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數(shù)據(jù)庫。

猜你喜歡
科學主義人文主義思潮
春秋時期重民的社會思潮
反科學主義與“世紀末”文學的“時空”意識重構
“科學主義”影響下的五四文學
民間資源、自然神性與人文主義立場——阿來小說論
寧夏人文主義戲曲現(xiàn)代化探索之路
西方文論關鍵詞:后人文主義
從回歸溫柔敦厚到走向天馬行空——當代文藝思潮的一種轉向
人文視域中的中學哲學教學思考
對于社會思潮研究若干問題的反思
如何釋放多元社會思潮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