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鹽城市日月路小學,江蘇 鹽城 224005)
《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庇纱丝梢姡Z文教學不僅有智育目標,而且有德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語文課程在培育和豐富學生的個體生命意識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具有不可估量的美育價值。但歷年來,語文一直被認為是主要的交際工具,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教育也一直被認定為發(fā)展智育的主要學科,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美育目標。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是運用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培養(yǎng)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無處不在,日常生活中信手拈來,因此,掌握美需要靈活的方法、敏銳的感知能力。語文學科則是美深入人心最好的滲透媒介,我們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能夠更好地傳達美、感知美,培養(yǎng)審美能力,從生理角度看,沒有文字藝術,美就不能被傳播、被詮釋。蘇霍姆林斯基主張美育從兒童抓起,他說:“兒童的思維是藝術的、形象的,飽含情感的思維;美和活躍的思想猶如陽光和花朵那樣有機地聯(lián)系著?!彼裕谛W階段,啟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突破口。兒童在小學階段,有正處于巔峰狀態(tài)的感知力,有符合審美的較為主觀的理解力,以及統(tǒng)帥二者的無窮的想象力。這些都為開發(fā)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奠定了堅實的生理和心理基礎。教育環(huán)境和教學內容則成為滋養(yǎng)學生審美素質的溫室,只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和教育方式,美育工作一定會開出燦爛的花朵。
1.語文教科書中的自然美
首先,強調自然美,激發(fā)愛國情愫。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祖國秀麗河山的課文,如《迷人的張家界》、《五彩池》、《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記金華的雙龍洞》等。這些文章作者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令人神往的大自然:那富有詩情畫意的江南風景,那充滿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風景如畫的桂林山水……走進祖國的萬水千山,學生們無不為祖國的神奇和美麗動容,深深地激發(fā)愛國之情。其次,強調自然美,啟示人生哲理。語文課本中有一些描寫自然美的文章,向人們揭示了許多人生哲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啟示我們:人,應該像小草一樣。不管面臨怎樣的打壓,都應該在夾縫中求生存,隨著“春風”襲來,生機蓬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保ㄌK軾《題西林壁》)啟示我們: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啟示我們: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應該具有克服困難的信心。
2.語文教科書中的社會美
(1)強調關愛他人的美,讓學生學會感恩?,F在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往往具有冷漠、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等特點。針對這些問題,我選擇了像《卡羅納》、《掌聲》這樣的文章,讓學生體會愛與被愛的幸福,潛移默化地讓他們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關愛他人,同時對別人的關愛報以真誠的感謝。(2)強調智慧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力?!稙貘f喝水》、《稱象》、《司馬光》這樣的文章,體現了智慧的神奇,激發(fā)了學生對于知識和智慧的渴望,以及用智慧改變生活的愿望,并鼓勵其付諸實踐。(3)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們發(fā)現,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逐步脫離了自然。孩子們不知道燕子窩長什么樣子,不清楚茄子是如何長出來的,不知道城市里看不見綠色意味著什么。通過《父親和鳥》、《“紅領巾”真好》這樣的文章,體會人與動物和植物相處時那種歡愉、和諧、相依相融的感覺,逐漸學會熱愛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4)強調誠信美,讓學生學會做人。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誠信就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各個學派中獲得公認,并沿襲千年直到今天。秉承這樣的傳統(tǒng),我們通過《我不能失信》和《中彩那天》等文章,從不同的側面,用偉人的故事、親人的故事、友人的故事影響學生,培養(yǎng)其人格美。
3.語文教科書中的形式美——語言美
不僅如此,除了課文的選材內容外,文章的經典也在于語言精美,耐得住琢磨,抵得過時間的檢驗。文章的語言表達往往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可以很容易地使人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借助畫面、聲音甚至是味道來體會文章的意境美。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痹娙诉x用繽紛的色彩,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黃鵬、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使其產生了誘人的魅力。不僅如此,“一行”這一線條的使用,也讓我們立刻聯(lián)想到蔚藍的天空、白色的“倩影”,令人心曠神怡、心情舒暢。再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保◤埨^《楓橋夜泊》),這首詩有聲音,有顏色甚至有溫度。深夜寺廟里的鐘聲悠遠而凄涼,城外黑暗而凄冷,作者不禁一個寒戰(zhàn),作者那種思鄉(xiāng)的愁思自然而然地襲上心頭。
1.課前預習范讀
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美的感知也有其重要的特點,就是審美主體的個體感知具有差異性,關于美的把握是主觀的、個性的。因此,對于美的體會,每個學生的感覺是不同的。那么,在課前預習范讀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去勾畫自己對于課文的理解。對于文章,學生可以通過圖畫或者復述的方式,表達對于課文中美的整體感受。關于美的理解無所謂對錯,只要完整、合理便好。沒有講文章之前,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與文章氣氛類似的情境,比如播放一段音樂,設置一個故事背景,讓學生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環(huán)境下通過自己的能力,細化對于文章的認知,感受美,并合理地表達出來,使課堂在開始前就充滿豐富多樣的美。
2.課上講解細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起到引領者的作用。學生在經過課前范讀后,針對本身對于文章中的情境有了一個完整的理解,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即可適當地點撥。針對學生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解讀,突出重點,深入剖析。此時,學生自我意識中的理解再次跳脫出來,有重點有突破,在加深鞏固理解的同時,學生可以更加深入立體地發(fā)現美。
3.課上討論理解
教師點撥過后,學生對于自己體會的美感有了具體的感知,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交流了。這樣的交流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我們一直說,關于美的理解,人人都不盡相同,這種不同在課堂上以討論的形式體現出來,不同的聲音豐富了學生的頭腦,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力。
4.有感情的朗讀
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朗讀,通篇地掌握課文,理解課文要表達的情感。我們所說的表現美,就是以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教學中,我們常常說要結合“思”和“悟”。“思”是在預習及課堂教學、討論的過程中完成的,而把文章中的美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則鍛煉了學生的“悟”。讓學生逐漸摸索感悟,理解文章內容,再以朗讀內容表現情感。
5.課后作文
前面的四個步驟是以體會美和感悟美為主的,美育最重要的部分在于讓學生創(chuàng)造美。課后作文則是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一個平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在經過了反復的感知美、體會美的過程之后,積累了大量的對于美的認知,把這種認知進行適當的遷移,將心中的美通過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則是作文的意義了。我們常說美育是情感式的教育,如果要很好地傳達美,就一定要設身處地地感受美,課上教師帶領學生體會美的世界,課下學生要以真真切切的文字來打動讀者,引領讀者走進自己營造的世界。這才是美育的全過程。
綜上所述,美育不再是離我們的教學生活非常遙遠的內容。它已經實實在在地扎根在我們的語文生活中了,不論是教科書的設計,還是課堂教學的組織,我們都有了充分的條件來發(fā)展和完善美育。我們不用多余的教學材料,不用另耗費時間,只是調動自身對于美的需要。因為美是人最本初的需要,用心去體會美,我們將發(fā)現,美育與學生之間沒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