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文
從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間傳說看銅鼓的厭勝功能*
陳金文
在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群眾中廣泛流傳著銅鼓的傳說。在一些銅鼓傳說中,銅鼓能夠威伏毒蛇猛獸并戰(zhàn)敗作為旱澇之災等自然力化身的各種妖魔。據(jù)此,本人認為,在古代社會,銅鼓除具有以往學者們所認為的各種功用外,還可能曾被作為鎮(zhèn)物運用于厭勝儀式,以禳除各種自然災害。
民間傳說;銅鼓;厭勝
銅鼓的產(chǎn)生大約在公元前七世紀,此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包括我國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及越南、老撾、緬甸、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諸國在內(nèi)的龐大的銅鼓文化圈。對于這一具有國際影響的重要文化現(xiàn)象,自古及今都不乏學人的關注和研究。僅就銅鼓功能的研究來看,學人們就已發(fā)表了不少卓見,歸納起來看,一般認為,“銅鼓的功用包括用于娛樂、祭祀、貯貝、葬具、朝貢、賞賜、傳信集眾、戰(zhàn)爭助威、喪儀、婚姻、宴飲、顯示財富、報時、節(jié)日等”①。銅鼓文化研究界的學者們關于銅鼓功能的研究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前述學者關于銅鼓功能的觀點主要是依據(jù)古代文獻和考古資料得出的,本人作為民間文學研究者,打算從民間傳說的角度談一談自己對古代銅鼓功能的一點淺見,以期為銅鼓文化研究提供一種有別于以往的視角。
在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群眾中廣泛流傳著銅鼓的傳說。在一些銅鼓傳說中,銅鼓能夠威伏毒蛇猛獸并戰(zhàn)敗作為旱澇之災等自然力化身的各種妖魔。據(jù)此,本人認為,在古代社會,銅鼓除具有前述學者所認為的各種功用外,還可能曾被作為鎮(zhèn)物運用于厭勝儀式,以禳除各種自然災害。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始終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在生產(chǎn)力水平極為低下的狀態(tài)下,人們既對自然界缺乏科學的了解,也沒有能力抵抗自然界給人類造成的各種災難。出于對強大自然力的無奈,在蒙昧意識的支配下,人們“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②,并企圖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被形象化或人格化了的自然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作為自然力化身的各種神魔采取了討好或鎮(zhèn)伏兩種截然不同的手段。
為了人間的風調(diào)雨順、人畜平安,人們常常采取各種各樣的手段討好作為自然力化身的神靈,以祈求其憐憫或護佑人類。人類討好作為自然力化身的各種神靈的方式是多樣的,其中給神靈供獻犧牲是最經(jīng)常的一種,比較莊重的情況下,通常是供奉豬、牛、羊三牲,有時甚至不惜以人為犧牲;歌舞娛神也是一種經(jīng)常性的祭神方式,戲劇就起源于巫覡祭神時所表演的歌舞,學界普遍認為屈原的《九歌》就是楚地巫師祭祀神靈時所唱的歌。朱熹在《楚辭集注》中說:“ (楚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③,就是講楚地巫風盛行,巫師常常以歌舞娛樂神靈。這種歌舞娛神的習俗歷代傳承,直到民國時期,山東微山湖地區(qū)的漁民仍在農(nóng)歷三月十三和九月十七日舉行“大王會”,屆時,將一種頭方形并隱約有“王”字,能變幻黃、紅、綠三色的蛇接到岸上的大王廟前,高搭香棚,焚香叩拜,并連唱三天大戲。④人類社會的早期,在蒙昧意識的支配下,人們推己及神,甚至還曾以貢獻美女的方式討好自然界的神靈,《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的西門豹治鄴的事跡中就透露了相關的信息。
人類對于作為自然力化身的神靈并不僅僅是一味的取悅或順從,有時也采取強硬手段,即用厭勝法威嚇或鎮(zhèn)壓?!皡拕佟毕滴仔g之一種,“其實質(zhì)是以較高的力壓服較低的力?!雹萃ǔJ鞘褂弥湔Z、避邪物或鎮(zhèn)物等以期達到鎮(zhèn)壓、抑制所厭惡的人、物或各種魔怪的目的。厭勝法不僅是針對作為自然力化身的各種神靈,也不僅運用于禳除自然災害,而是被古人運用于社會生活的諸方面,針對人們通過想象虛擬出的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有時甚至被用于害人的黑巫術。因本文主題所在,在這里,我們僅將古人運用厭勝法禳除自然災害的情況作簡略的介紹。
我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社會,是否風調(diào)雨順關系著年成的豐歉,因而消除旱澇之災的巫術特別發(fā)達。在消除旱澇之災的巫術中,人們除采取祭祀、祈禱等各種方式媚好作為自然力化身的神靈外,也時常采用厭勝法,對作為自然力化身的神靈鎮(zhèn)壓或威懾。在古代社會,人們的觀念中龍是負責行云降雨的神靈,因而求雨巫術主要是圍繞著龍展開,人們時常舉行厭勝儀式迫龍降雨。萬晴川曾經(jīng)對我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種種以厭勝法迫龍降雨的事件做過梳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情形:焚蛇――在民眾觀念中龍與蛇一向是混淆不分的,在許多傳說和故事中,龍的世俗化身就是蛇,焚蛇就等于用火烤龍,以迫其降雨;以虎頭骨拋入認為藏有神龍的深潭――人們認為龍虎不相容,以虎頭骨拋入深潭即是讓虎威迫神龍降雨;抬出龍王廟里的土偶在烈日下曝曬,甚至將其推倒、搗毀,以威脅龍王降雨⑥。從前述人們的種種懲龍的手段,大家可以看到,古代社會的人們是如何借助想象或幻想來支配自然的。
除了旱災之外,洪水災害也是威脅人類生存的大敵。在古代社會,人們認為肆虐的洪水是因水神、妖龍或其他形形色色的水怪興風作浪所造成的,人們對種種作為水患化身的自然神也是經(jīng)常采用厭勝法來加以控制?!短接[》卷三四三引《世說》云:“漢章帝建初八年鑄一金劍投之于伊水,以厭人膝之怪”⑦。這里是講人們把金鑄的寶劍作為鎮(zhèn)物投入水中,以期震懾水怪。漢代揚雄著《蜀王本紀》載:“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橋下,二枚在水中,以厭水精?!雹啻颂幹v李冰以石犀為鎮(zhèn)物,將其分置各處,以期厭服水怪。以后歷代各地在抗御水患時對李冰的做法多有仿效,于謙在任河南巡撫期間,黃河災害不斷,于是他主持鑄造了一尊鐵犀。鐵犀的背上鑄有于謙所撰的《鎮(zhèn)河鐵犀銘》,全文二十二句,都是四言韻語,銘文云:“變幻靈犀,雄威赫奕。鎮(zhèn)御堤防,波濤永息。安若泰山,固如磐石。水怪潛形,馮夷斂跡?!北磉_了于謙以鐵犀鎮(zhèn)服水患的愿望。⑨另《荊州萬城堤志》載:“清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上諭:‘向來沿河險要之區(qū),多有鑄造鐵牛安鎮(zhèn)水濱者。蓋因蛟龍畏鐵,又牛屬土,土能制水,是以鑄鐵肖形,用于鎮(zhèn)制?!卧?湖廣總督畢沅鑄造鎮(zhèn)水鐵牛九具,置放于險要堤段。”⑩廣東潮州地區(qū)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备柚{中所說的“鉎?!本褪枪糯脕盱疄牡逆?zhèn)水獸。清雍正二年 (1724年),潮州知府張自謙重修韓江上的廣濟橋,同時鑄造鉎牛二只,分置于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 “鎮(zhèn)橋御水”。后來,韓江發(fā)洪水,東橋的鉎牛墜入江中。?我國古時以“厭勝法”鎮(zhèn)水患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即使是現(xiàn)在這種以“厭勝法”鎮(zhèn)水患的遺跡在個別地方仍可以看到。據(jù)金黔在線――《貴州都市報》2009年 2月 4日報道:江口縣閔孝鎮(zhèn)良溪村村頭的大橋下懸掛著一把寶劍,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jù)當?shù)卮迕裰v洪水從未淹到過劍尖。
如前所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缺乏科學了解和沒有與大自然對抗的能力,他們只好借助想象和幻想來影響自然,他們有時向作為自然力化身的各種神靈獻媚、討好;有時則采用厭勝法企圖鎮(zhèn)伏或威懾。厭勝是一種巫術,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但是,由于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的落后與人們認識水平的低下,這種通過幻想控制自然力或超自然力的手段卻大行于世。就有關銅鼓的民間傳說看,在古代社會,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也曾廣泛流行以厭勝法禳除各種自然災害的習俗。
流傳于貴州三都縣水族群眾中的《虎鼓伏虎》的傳說講,某一寨子附近的山坡上有一只老虎,經(jīng)常咬傷人畜。聽說虎銅鼓伏虎,寨老便派人到外寨借來了虎銅鼓。以后,一連三天沒見老虎蹤影。人們打開銅鼓,看見鼓底下有一堆老虎骨頭,鼓身上粘著老虎毛。原來銅鼓真的把老虎給吃了。?流傳于廣西馬山瑤族群眾中的《黑巖鼓聲》的傳說講,一千多年前,瑤族先祖帶著一批人從湖南經(jīng)東蘭遷徙,來到黑巖。當從黑巖山洞里通過時,大家在洞中遇到了一條巨大的蟒蛇。當人們面臨危急,一籌莫展時,抬銅鼓的兩位弟兄將銅鼓丟在地上,銅鼓的跌落聲震住了蟒蛇。于是他們敲著銅鼓安全走出了黑巖洞。為了以后同胞們也能走這條路,他們將一面銅鼓埋在了那條路上。?流傳于廣西隆林壯族群眾中的《銅鼓為什么埋地下》的傳說講,古代有一對神鵝,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甘甜的泉水。后來毒兀霸占泉水,神鵝被迫離開,壯鄉(xiāng)發(fā)生了旱災。銅鼓化身成小伙,射殺了毒兀,找回了神鵝,并為守護泉水源頭,留在了地下。?
上述傳說講銅鼓如何威力無窮,可以鎮(zhèn)壓或威懾猛虎、巨蟒和作為旱災化身的毒兀,在這一主題的銅鼓傳說中,講述銅鼓躍入水中與孽龍或其他水怪搏斗的故事更多。如流傳于廣西紅水河流域壯族群眾中的《銅鼓與圖額搏斗》的傳說講,圖額 (水怪)經(jīng)常興風作浪,危害百姓。銅鼓要求主人給他的兩耳栓上山羊角,然后下水與圖額搏斗。銅鼓勝利后,鄉(xiāng)親們供奉它為銅鼓王。?流傳于廣西天峨縣壯族群眾中的《石壁銅鼓》的傳說講,某地深潭中有一頭犀牛經(jīng)常作怪,危害當?shù)匕傩?。銅鼓掙脫掛繩,飛進深潭,與犀牛爭斗,銅鼓粘在水潭的石壁上,再沒回來,從此深潭風平浪靜。?流傳于廣西那坡縣彝族群眾中的《銅鼓的神威》的傳說講,那坡縣城附近的山腳下有一口深潭,潭里住著一條大母龍,母龍經(jīng)常危害周圍的百姓。一年大家抬著銅鼓經(jīng)過深潭時,銅鼓突然發(fā)熱,燒斷了抬它的杠子,滾進深潭,母龍被銅鼓砸成七、八截浮上了水面。?貴州三都縣水族群眾中流傳的《斗犀》的傳說講,某地有一處潭水,潭中住著一頭犀牛,犀牛經(jīng)常興風作浪,淹沒莊稼。寨中翁達老爹的銅鼓掙斷拴它的棕繩,滾進潭中打敗了犀牛。然后一直留在潭中鎮(zhèn)守。?貴州黔南布依族群眾中流傳的《銅鼓鎮(zhèn)金江》的傳說講,一個后生挑著一公一母兩個銅鼓渡金沙江,一條黃龍掀起巨浪,危急關頭,銅鼓躍入江中打敗了黃龍。后來,公銅鼓留在江中鎮(zhèn)江龍,每年春節(jié),鄉(xiāng)親們就敲響母銅鼓向它報平安。?
從上述傳說來看,在古代社會,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各民族群眾認為,銅鼓是老虎、巨蟒等各種毒蛇猛獸和作為旱災、水災等自然力化身的種種妖魔的克星,它們英勇神武,能為人類消除各種來自自然界的威脅,保人類平安。本人以為這些傳說反映了古代社會我國西南地區(qū)各民族群眾為了消除各種自然災害,以銅鼓為鎮(zhèn)物所舉行的各種厭勝儀式。銅鼓并不能吃掉老虎,也未必能震懾巨蟒,更不可能自動去與“毒?!?、“圖額”等作為自然力化身的妖魔搏斗,本人以為,這些傳說是講人們把銅鼓埋到地下或拋到水中,以它為鎮(zhèn)物,以期禳除虎患、蛇災、旱災或水患等。就此,我們認為銅鼓在古代社會,除了具有前述學者所說的各種功能之外,還具有厭勝功能,即經(jīng)常被作為鎮(zhèn)物,用于禳除自然災害。
南宋朱輔的《溪蠻叢笑》中的《銅鼓》篇記載:“麻陽有銅鼓,蓋江水中掘得。如大鐘,長筩三十六乳,重百余斤。今入天慶觀?!?這里就記載了一個在江水中出土銅鼓的實例。本人以為這一記載可以作為古代社會人類以銅鼓鎮(zhèn)伏想象中的妖龍或其他水怪以期消除水患的證據(jù)。另,廣西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張東茹同學在田野調(diào)查時,曾親眼看到廣西東蘭縣民間銅鼓藝術傳人韋萬義老人在深潭中撒網(wǎng)捕魚時撈得的石鼓。?韋萬義老人講,從前,銅鼓與水鬼搏斗也有失敗的時候,失敗后就會變成石鼓,后來布洛陀讓大家在銅鼓耳上掛上兩只羊角,銅鼓才戰(zhàn)無不勝了。本人以為,銅鼓變石鼓只能是出于百姓的想象而形成的傳說。韋萬義老人從潭中撈得的石鼓大概是銅鼓的替代品。銅鼓造價高,人們在舉行厭勝儀式鎮(zhèn)伏水怪時,有時可能因經(jīng)濟方面的考慮以價格比較低廉的石鼓代替銅鼓作為鎮(zhèn)物。
就上述銅鼓傳說來看,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與漢族地區(qū)一樣,在古代社會也曾流行以厭勝法禳除各種自然災害的習俗,只不過,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群眾在施行厭勝法消除虎患、蛇災、旱災、水患等自然災害時,使用的鎮(zhèn)物是具有地域特色,為該地區(qū)群眾視為寶器或神器的銅鼓,這是與廣大漢族地區(qū)所不同的。
綜上所述,本人以為,從我國西南地區(qū)各民族的民間傳說來看,在古代社會,銅鼓除了具有以往學者們所認為的娛樂、祭祀、貯貝、葬具、傳信集眾、戰(zhàn)爭助威、顯示財富等方面的功能外,還經(jīng)常在人們舉行的禳除自然災害的厭勝儀式中被作為鎮(zhèn)物來使用,尤其是時常作為鎮(zhèn)物被用來禳除水患。至于為什么從傳說來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群眾所舉行的厭勝儀式多為禳除水患,本人以為,這當與南方江河縱橫,雨水豐沛,在各種自然災害中以水患最為經(jīng)常有關。
銅鼓文化歷史悠久,波及范圍廣大,具有重大的國際影響。目前,相關的研究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進一步深入的必要,自然也需要有更多的學者加入到這一研究隊伍當中來。今本人作為一個民間文學研究者,就有關銅鼓的傳說談談自己對古代社會銅鼓社會功能的認識,自知因孤陋寡聞,本人的淺見拙識有可能會貽笑于大方之家,但也算是為銅鼓文化的研究貢獻一個新的視角吧。
①梁太鶴:《法器與禮器》[J],《民族藝術》,1997年增刊。
②劉世錦:《馬克思主義論民間文藝》[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 21頁。
③ (明)朱熹:《楚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 57頁。
④山東省濟寧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濟寧風俗通覽》[M],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第 343頁。
⑤姜彬:《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第 57頁。
⑥萬晴川:《巫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古代小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 177~180頁。
⑦ (宋)李穆,湯悅,李昉等:《太平御覽》(二)[M],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 1346頁。
⑧ (漢)揚雄:《蜀王本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 20頁。
⑨楊麗萍:《中國名勝八大牛》[J],《華人時刊》,2009(1)。
⑩ (清)倪文蔚:《荊州萬城堤志》[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 67頁。
?蘇懷杰:《千古名勝廣濟橋》[N],《潮洲日報》2003年 10月 22日。
?岱年、世杰:《水族民間故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 122~123頁。
?紅波:《紅波詩文集·故事傳說卷》[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第 107~123頁。
?籃鴻恩:《壯族民間故事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第 128~130頁。
?容小寧:《紅水河民族文化藝術考察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 53頁。
?天峨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輯領導小組:《天峨縣民間故事集成》(資料本)[M],1988年,第 112頁。
?廣西師范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毛南、京、仡佬、回、彝、水六族故事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79頁。
?岱年、世杰:《水族民間故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 120~105頁。
?貴州社科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研室:《布依族民間故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 103~105頁。
?符太浩:《溪蠻叢笑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 155頁。
?張東茹:《壯族銅鼓傳說的文化研究》[D],附錄三:《東蘭縣銅鼓文化考察小記》,廣西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Yansheng Function of Bronze Drum from M inority Folk Legends in Southwestern China
Chen Jinwen
Bronze Drum legends are widely spread among the Chinese minority Southwesterners.In some of these legends,the Bronze Drum could have beasts and snakesoverawed and subdued,and have variousmonsterswhich are the incarnation of natural forces like drought and floods vanquished.Thereby,I considered that except those functionswidely concerned in the past,the Bronze Drum also might be used as an object used to hold something else down in the Yansheng ceremony to eliminate diversified natural disasters in ancient society.
Folk legends;the Bronze Drum;Yansheng.
本文為作者主持的廣西社會科學 “十一五”規(guī)劃 2006年度規(guī)劃課題《壯族傳說的文化研究》 (批準號:06FZ W003)的階段性成果。
【作 者】陳金文,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南寧,530006
C95
A
1004-454X(2010)01-0123-004
〔責任編輯:袁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