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蘭
(江蘇省運河中學,江蘇 邳州 221300)
新課程非常關注并提倡課堂的生成,但我們必須明確的是課堂上“生成”價值的高低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課前“預設”的充分與否,這就突出了課前預設的重要性。只有充分的“預設”才能靈活地捕捉、調控“生成”,只有充分的“預設”才能有效地處理、整合“生成”的信息。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預設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充分的。這種預設應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預設,人性化的預設,同時也是一種富有彈性的預設。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這種預設時,教師必須充分關注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給他們留足自主探究的時空,留足合作交流的時空,留足發(fā)展個性差異的時空,同時還要關注作為學習對象的文本。
預設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師在預設教學目標時,首先要站在語文課標的高度,從語文課程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要求來預設;其次要立足于現(xiàn)實發(fā)展的需求、教材內容的特點和自身素養(yǎng),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為最終的歸宿;最后,預設的教學目標應具有靈活性和彈性空間,以保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適應學生個體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教學目標可以由教師預設,也可以由學生預設,還可以由師生共同預設。但預設的教學目標只是整個課堂教學的起點,它不是剛性的不能改變的,不是主導和控制教學進行的唯一標準,而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是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調整生成的。
科學預設學習目標的行動準則是:一要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水平預設目標;二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預設目標;三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預設目標。預設的目標呈現(xiàn)出三個鮮明的特點:一是預設目標“小”;二是預設目標“實”;三是預設目標“新”。
文本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文中當然就有作者的情感。對于文本中蘊藏著的作者的情感,學生在解讀文本時自然也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感受到、領悟到,甚至與作者產生共鳴。一篇好文章總有自己的“動情點”,即“作者感情的爆發(fā)點,情與景的焊接點,也是意境的落腳點”。一旦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直接對話產生共鳴,其情感爆發(fā)將一發(fā)不可收,定能生成許多難以預測的教學資源。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要關注文本的情感點,對文章的“動情點”要細致深入地挖掘,預測學生可能有哪些情感迸發(fā),以及教師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支配、控制、主宰學生,而應尊重、鼓勵、指導學生自主活動,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已成為目前教學的熱點。把提問權交給學生,這就使原先教學過程中的單向交流變成了雙向交流和多向交流。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就文章的疑惑處與模糊處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課堂上的意外問題就非常容易出現(xiàn)。而這些意外問題的出現(xiàn),使生成的教學資源具有可能性,所以教師必須對文章中容易引起學生質疑問難的地方進行深入充分的預設。
新課標倡導“大語文”的教學觀,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等同,這就提示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要求學生查閱大量的資料和閱讀生活來獲取信息以更好地學習,進而在不同內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與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語文素養(yǎng)。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拓展了學習的方法、途徑,豐富了學習的內容,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極易生成新的難以預測的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在預設時對文本中宜于拓展的內容進行充分的預設,預設學生在拓展時可能運用的材料和角度,可能使用的拓展的方法和途徑,等等。同時還要積極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教材變無聲為有聲,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提高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作為閱讀活動的主體,讀者通過對各類文章的個性解讀,是一種尋求理解和個性理解的活動,因此,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來接觸文本、閱讀文本時,就會根據個性化體驗產生個性化的解讀,即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毙抡n標也明確提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師為了更好地駕馭和利用學生個性解讀時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必須有充分的準備來應對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應對文章最易產生個性解讀的地方,如“含蓄處”、“點睛處”、“共鳴處”、“意蘊豐富處”等進行充分預設。
首先要預設學生的“已知”。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表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者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1]這句話說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具有實踐性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原理。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其次要預設學生的“未知”。對于一篇文章,學生可能知道什么,知道了多少,還有哪些是學生“未知”的,教師應該心中有數(shù)。在教學設計時要給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梢远嗄M一些情境,多估計一些情況,使教學預設更有寬度、厚度、深度和廣度,在縱向、橫向相結合的預設中追求課堂教學的精彩。最后,要預設學生的不同層次。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曾說:“對學生的情況若明若暗,教學就會有很大的盲目性?;蚴еD深,學生如墜云霧;或失之膚淺,學生味同嚼蠟;或失之繁瑣,學生昏昏欲睡;或失之過簡,學生索然寡味。”課堂中學習的主體——學生,是一群鮮活靈動的生命個體,他們的知識經驗、情感經歷、認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在課前預習與準備的程度也不同,課堂教學往往也會因之產生一些變化。所以在上課之前,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課前準備,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預測可能發(fā)生的一些課堂變化,積極思考相關對策,并存儲在自己的彈性預設空間之內。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情及時地調整教學的內容和過程。
教學案例:在學習蘇教版高中選修教材中的“唐詩宋詞”時,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都很喜歡唐詩宋詞,但鑒賞時卻出現(xiàn)了多種問題。通過了解我發(fā)現(xiàn),雖然同學們以前學過詩詞,但對于詩詞的鑒賞,知道得并不多,我就和同學們一起回憶曾經學過的一些詩詞,從他們喜歡的詩詞入手進行賞析,引導他們鑒賞詩詞中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理解掌握詩詞鑒賞的角度和方法,理解詩詞中情與景的關系。之后再學習詩詞時,同學們學起來明顯得心應手。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預設學情,了解學生的已知與未知,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針,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客觀要求。當今知識世界的顯著特色就是知識迅猛發(fā)展,信息量激增。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將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學會如何獲取知識、不會自己鉆研問題、沒有預見力的人。這就要求現(xiàn)在的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而且必須學會如何學習。所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只能被動學習、不會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將會遇到很多的麻煩,甚至完全無法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只有既學到了知識又掌握了可行的學習方法,才能適應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并為社會的發(fā)展作出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教師應預設恰當?shù)慕虒W方法,讓學生用最為經濟科學的方法學習,并指導學生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
新課改的實施,使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大大增多,學生質疑、反駁、爭論的能力逐漸增強,許多新問題不斷產生。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不能消極地躲避,而應積極地面對,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意外”,并鍛煉靈活應對的能力。同時課堂上總有一些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和教學情境,它們與課前的預設不同,甚至是一些意外的情況。教師不能拘泥于預設的教案,而應及時調整教學活動,把握有價值的動態(tài)生成性的教學資源。
教學案例:因為老師的教學機智,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了教學內容,兼顧了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興趣,所以在后一節(jié)課的交流討論時,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對《蟬》的寫法有很好的領悟與總結,并不乏借鑒之佳作。由此可見,教師應該預設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來應對課堂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意外情況,并及時有效地把它們納入教學過程中去,才能生成值得肯定的教學資源與成果。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對教學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了解學生和有效地開發(fā)課程資源,預設才能富有成效。同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拘泥于預設并能智慧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讓生成成為預設的升華,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
[1]魏本亞.語文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哲學思考[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6).
[2]范培松.散文天地[J].花城出版社,1984,(15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李統(tǒng)倉.讓“體驗”生輝語文課堂——語文體驗教學例說[J].教育現(xiàn)代化,2006,(8):78.
[5]于漪.興趣、感情、求知欲.特級教師談教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