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英 陳劍鋒
(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福小麥1號新品種
張秋英 陳劍鋒
(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福小麥1號是福建省農(nóng)科院麥類課題組于1996年采用福繁904為母本、綿陽86-5為父本進行雜交,經(jīng)多點多年、水旱地交叉選擇,定向選育而成的小麥新品種。
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144 d左右,比對照綿陽26(引進福建后改良的,下同。)早熟4 d。幼苗直立,葉色濃綠,麥苗繁茂性好,葉較寬長;株高85 cm左右,株型緊湊,莖稈粗壯、彈性好,較抗倒。穗子灌漿前為紡錘形,到灌漿中后期呈長方型;長芒;護潁白色、茸毛少、橢圓形、肩方、嘴銳、脊背明顯;小穗著生密度中等,一般每穗小穗21個,結實48粒,千粒重49 g;籽粒近橢圓偏卵圓形、淺紅色、大小較均勻,半粉質;粗蛋白質含量12.27%,17種氨基酸含量11.51%,其中賴氨酸含量0.37%。
2006至2008年連續(xù)2兩年度參加福建省小麥聯(lián)合區(qū)試,結果2006至2007年度平均單產(chǎn)303.63 kg/667 m2,比對照綿陽26增產(chǎn)14.77%;2007至2008年度平均單產(chǎn)311.15 kg/667 m2,比對照增產(chǎn)8.46%;2年增產(chǎn)均達極顯著水平。2009年春在晉江陳埭鎮(zhèn)海邊農(nóng)場單產(chǎn)為324 kg/667 m2,比原栽品種揚麥13增56 kg/667 m2,增幅達22%。同年在泉港區(qū)鳳安村種植,單產(chǎn)為318 kg/ 667 m2,比對照綿陽26增產(chǎn)35 kg/667 m2,增幅達12.4%。2010年繼續(xù)在晉江陳埭鎮(zhèn)試種1.3 hm2,平均產(chǎn)量325.5 kg/667 m2,比對照品種綿陽26增產(chǎn)38 kg/667 m2,增幅達12.8%。
在福建一般于11月中下旬播種,翌年4月中下旬成熟。播種量10 kg/667 m2為宜;基本苗掌握在19萬/667 m2左右,實際播種量還可根據(jù)播種方式、施肥水平、地力條件等因素而有所調整,通常采用板田播種、條播,水肥條件好的,播種量應少些;而采用撒播、水肥條件差的,播種量就要高些。播種時如果土壤含水量太低,灌水又不方便,最好能用農(nóng)家水肥在種子下土時即澆施,然后覆土蓋種;若灌水方便,則在種子下土、蓋種后再灌水;灌水應掌握在高處的種子能吸到水,低處的種子又不遭過分浸泡(不超過5 h)即可。過多的水要及時排掉,以防止水分太多造成爛種,要盡量使得種子吸水均勻,以保出苗整齊一致。
肥料用量和施用方法應根據(jù)土壤、氣候等作科學安排。在正常氣候年份、肥力中等、要求單產(chǎn)在350 kg/667 m2水平的田塊,肥料用量可掌握在純N為9.5 kg、P為8 kg、K為9.5 kg/667 m2;并注意有機肥和化肥搭配施用,通常要求有機肥不少于30%。一般基肥占70%~80%,留20%~30%作追肥、在4~5葉期施用。在雨水多的年份,肥料用量可減少10%左右,其余的50%作基肥、30%在4~5葉期施用,10%在齊穗期施用。這樣可防前期肥水太多造成群體過大,不通風透光,影響有效光合作用,誘發(fā)中后期發(fā)生病蟲害,也避免后期因肥料淋失而脫肥。
除草劑要在麥苗較小時(麥苗三葉期之前)施用比較安全(大苗易造成藥害)。通常用綠黃隆5g/667 m2(1小包),加丁草胺50 ml/667 m2,對水60 kg,在土表濕潤(見黑不見白)的條件下均勻噴霧,能防治雜草達95%以上;尚若土表濕度不夠,則防治效果較差,因此要在麥苗三葉期之前、下雨或灌水后抓緊噴施。
加強田間管理,苗期要注意及時灌水,若3葉期之前不下雨,就得考慮灌一次水,并結合化學除草。抽穗期,在肥水條件好、群體密度高的田塊,應考慮噴一次代森鋅等以預防發(fā)生白粉病;進入中后期雨水較多時,則要注意預防赤霉病,可采用多菌靈進行噴霧,同時注意清溝排水,避免田間積水造成根系失活,誘發(fā)并加重各種病害,影響正常灌漿結實。在房前屋后的田塊要特別注意防治鼠害和鳥害。
及時收獲,一般宜在臘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獲,即在麥穗均轉黃弱顯褐色、手觸摸穗粒感覺比較硬時即可。
2010-11-16
福建省科技廳公益類資助項目(2010R1028-1);福建省農(nóng)科院創(chuàng)新團隊資助項目。
張秋英(1955-),女,研究員,主要從事大麥、小麥育種及其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