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彼得·德魯克的人本思想

2011-04-01 10:41陳長里陳莉妤
城市學刊 2011年1期
關鍵詞:德魯克彼得管理

陳長里,陳莉妤

(湖南工業(yè)大學 倫理學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8)

彼得·德魯克的人本思想

陳長里,陳莉妤

(湖南工業(yè)大學 倫理學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8)

雖然彼得·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包羅萬象,但始終貫穿一條人本主義基本線索。他一生中始終積極探索人是什么?、人應是什么?、人如何實現(xiàn)自身等問題,并在教學、管理實踐中踐行這些人本思想。

人本;實踐;主體性存在;客體性存在

彼得·德魯克作為經(jīng)驗管理學的代表人、管理學界的精神領袖,被譽為管理大師之中的大師,是當代美國企業(yè)管理方面最杰出、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他獲得這些榮譽稱號絕非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在管理理論實踐中始終堅持并貫徹人本思想這條主線。

19世紀工業(yè)革命以來,由于以科學技術為指導的大工業(yè)化生產(chǎn),造成道德淪喪、環(huán)境污染等各種危機,從而引發(fā)人們對科學理性的反思、質疑以及對人的生存發(fā)展的極大關注。

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在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人不但沒有成為物的主人反而被物所奴役,人在操縱機器的同時也被機器所操縱,人的自然本性、人的天然靈性正逐漸被工業(yè)文明所淹沒、吞噬。也就是說,人被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異己力量所支配著,人成為“物”、成為“機器”、成為被限定的“人”、成為人自身的對立面。人們在不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外探求、向外擴張的同時也陷入自身生存的困境中。人們開始反求諸己,反躬自問:人怎樣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真正的人”?

西方有許多現(xiàn)代思想家對之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見解,形成了各種思想理論。其中克爾凱戈爾的“個體存在”理論、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的理論、杜威的“新個人主義”的理論等對德魯克都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德魯克站在這些巨人的基礎之上,回答了“人是什么?”、“人應是什么?”、“人如何實現(xiàn)自身”等問題,構成德魯克人本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人是什么?

彼得·德魯克認為,人不是抽象的、脫離社會現(xiàn)實的人,而是實實在在的人,無時不與自然、社會、人自身打交道的人。這點,德魯克與存在主義先驅克爾凱戈爾的“個體的人”觀點相反。

克爾凱戈爾,19世紀丹麥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和宗教神學家,被認為是使歐洲哲學發(fā)生方向性轉折的重要人物之一。歐洲哲學方向性轉折的出發(fā)點是:以孤獨的、非理性的個人存在取代理性意識的存在。在克爾凱戈爾看來,作為生存的個人是擺脫了對自然、社會、他人的依賴的人。人不是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或一個環(huán)節(jié),不是作為群體中的一分子??藸杽P戈爾指出:“人們可以說,我是個體的一剎那,但我不愿意是一個體系中的一章或一節(jié)?!盵1]他認為,群眾是一個抽象名詞,并非真實存在。群眾外表上是龐然大物,包括了一切人,實際上它排除了個人的一切獨特性和個性,因而它無比空虛。如果個人被當作群眾的一分子,就會失去其本來所具有的東西,失去自由,失去獨立作出決定和選擇的能力,失去責任感,這樣個人就成為非真實的存在。他說:“群眾就其概念本身來說是虛妄的,因為它使個人死不悔改和不負責任,或者至少削弱了他的責任感,把它降為零數(shù)?!盵2]在克爾凱戈爾眼里,群眾是虛假的,只有個體才是實在的。

彼得·德魯克揚棄了克爾凱戈爾關于人是單純個體存在的思想,反對克爾凱戈爾的“人是脫離自然、社會、他人存在”的觀點,提出了人不僅僅是個體性存在物,還是社會性存在物,更是個體和社會統(tǒng)一的存在物。為此,德魯克還專門寫了一篇哲學論文《論不流行的克爾凱戈爾》。在該文中,他明確反對對理性和邏輯必然性的崇拜,強調人的非理性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個性和自由,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等等??梢钥闯?,德魯克不像有些學者那樣抽象談論人的價值和尊嚴,他強調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及兩者的統(tǒng)一,強調在實踐中實現(xiàn)人的價值和尊嚴。

首先,人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虛妄的、超脫自然的人。人不是自然的“異在”,而是自然的實體,是與自然相聯(lián)系的、感性的、具體的存在者。自然是人的生存發(fā)展的物質前提,沒有大自然,人就無法產(chǎn)生和生存;自然界是人類社會演進的客觀基礎,沒有自然界,人類社會也無法形成和維持。早在20世紀50年代,彼得·德魯克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實踐關系是第一位的,是把握自然的最基本的方式。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居主導地位的是人,人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愛、保護大自然。在德魯克看來,人可在一定范圍和一定限度內,憑借勞動經(jīng)驗的積累,特別是憑借科學技術的進步,去改變其身外的自然,從而營造一種適合自身生存的環(huán)境。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既不是大自然的奴隸,也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在與自然關系上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功利主義的膨脹影響,部分人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不顧大自然對人類的反作用,只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最終危害人自身。德魯克還提出“生態(tài)無國界”的口號,認為保護大自然是各國共同的責任,是人類應盡的義務。雖然解決這個問題顯然需要在各個國家范圍內,甚至在地方范圍內做大量的實施工作,但將它僅僅作為一項國家的任務加以解決,是無濟于事的。德魯克說:“世界經(jīng)濟中的最后一個新現(xiàn)實是跨國生態(tài)學的出現(xiàn)。對生態(tài)的關心,即對受到危害的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關心,將必須逐漸地放到經(jīng)濟政策中去。而且,對生態(tài)的關心和生態(tài)政策將逐漸地超越國界。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主要威脅日益成為全球性的東西——保護和保存生態(tài)環(huán)境所需的政策也日益成為全球性的東西?!盵3]

其次,人是社會的人、組織的人。他反對克爾凱戈爾的純粹個體、反對脫離群體的個體觀點,認為任何人都具有社會屬性,都不能脫離社會、組織而單獨存在。在現(xiàn)代社會里,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為個人與組織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個人與組織的矛盾。在知識社會,幾乎人人都屬于組織,否則就難以生存和發(fā)展。德魯克說:“在知識社會中,舊的共同體如家庭、村莊、教區(qū)等,全部都消失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為新的社會綜合體即組織所取代。一個人具有共同體的身份,被認為是命定的,而一個人具有組織成員的身份,則是自愿的。共同體要求擁有個人的整個人身,而組織則是達到個人目的的一種手段、一種工具?!盵4]在德魯克眼里,人既不是原子式的個人,也不是絕對的整體人或單純的社會人;人既作為相對的、獨立的個體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體之中。

最后,人要協(xié)調好與自身的關系。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由于具體社會歷史條件及人自身等原因,人經(jīng)常會陷入一種身與心、靈與肉、理智與情感、自身需要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之中,出現(xiàn)人與自身關系的種種不和諧現(xiàn)象。這種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引起了許多學者的廣泛興趣,美國人格主義第二代的重要人物威廉·恩勒斯特·霍金就是其中一個。他從人的肉體與精神、自我存在與自由的關系入手,集中談到人如何做到與其自身和諧問題。他認為,靈和肉的矛盾是人的內在矛盾,但它們之間的關系卻是相互依存的。靈與肉既非相互獨立的存在,也非完全對立的存在,而是既相互差異,又同屬于一個單一系統(tǒng)的兩個方面。德魯克批判繼承了霍金有關人與自身和諧的思想觀點,但是德魯克比霍金更進一步的是,他為人與自身和諧提出了具體操作辦法。德魯克強調,在管理實踐中既要遵循各項規(guī)章制度,發(fā)揮管理的科學性,同時又要運用各種充滿人文情懷的手段,促使員工加強自我管理;既要發(fā)揮工具理性的導向作用,又要充分發(fā)揮價值理性的引導作用,不做工具理性的奴隸,努力做到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和諧統(tǒng)一;既要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又要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更要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等,來實現(xiàn)人與自身的和諧。

二、人應是什么?

彼得·德魯克在回答了“人是什么”問題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了人應具有超越現(xiàn)實得特性,人應發(fā)揮主動能動性,在實踐中自己不斷超越自己、實現(xiàn)自我。彼得·德魯克的這一觀點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的影響。

薩特從“人學本體論”出發(fā),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質”的著名命題。這一命題的主要內涵是:人先存在、露面、出場,然后表明其本身;人本來什么都沒有,只是后來,人自己要成為某種東西,于是就照自己的意愿造成他自身。薩特說:“人不外是自己造成的東西,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這個原理,也就是所謂的主觀性?!盵5]就是說,人首先是一種主觀性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其余一切都是這種主觀性創(chuàng)造出來的。薩特還認為,人是不斷超越自己的存在物。薩特說:“人經(jīng)常超越自己。當人在投出自己、把自己消融于自己之外的時候,他就造成了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之所以能存在,乃是由于追求超越的目的。人,處在這種超越境界內,注意于僅僅和這種超越有關的事物,也就是處在這種超越的心腹或中心。除了一種人類的宇宙,即人類主觀性的宇宙外,無其他宇宙。結合超越性和主觀性,即我們所謂的存在主義的人道主義?!盵6]意思是說,人的超越性是人的思想、行動乃至人類生活的本質和出發(fā)點。

德魯克批評繼承了薩特“存在先于本質”的思想,但是他比薩特更進步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人是在實踐中,尤其是在管理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造就自己。

德魯克批判了片面把人當作單純客體性存在的思想觀點。德魯克認為,從科學管理的“經(jīng)濟人假設”到行為科學的“社會人假設”,直至后來模式管理的各種管理理論都是把人只看作是客體性的存在。在他們眼里,人的這種存在與作為管理要素的其他物無多大區(qū)別,他們都屬于管理中的一種要素,一種資源,一種管理客體,等等。人在這種管理中更多地表現(xiàn)為服從性、適應性和被動性,甚至人有時被淪成“物”。這種觀點是十分有害,應該揚棄了它們。在德魯克看來,人首先作為客體性和被動性的存在,人需要靠自身的自然屬性去適應環(huán)境而得以生存和發(fā)展。但是,這不是人的本質特性,人在力量、感覺、知覺等方面比有些動物要遜色得多,在生產(chǎn)速度等方面也和機器設備不可同日而語。也就是說,人與動物或其他物的區(qū)別不在于人作為客體性存在,而在于人是主體性存在。

同時,德魯克強調人是主體性存在物。與其他物的存在相比,人有主觀能動性,能夠進行選擇、判斷、協(xié)調、綜合、想象以及主動的社會交往,等等。德魯克說:“人積極地參與生產(chǎn)過程——不像所有其他資源,只是通過對一個預定的刺激給出一個預先安排的反應,被動地參與生產(chǎn)過程。”[7]“人具有其他資源不具備的特性:他有合作、綜合、判斷和想象的能力。事實上這是他的唯一的優(yōu)勢。”[7]也就是說,人的特性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發(fā)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為自己的發(fā)展贏得更廣闊的空間,才能實現(xiàn)人自身的價值。人不僅僅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更重要的是自身努力的結果。因為人性的發(fā)展不僅要有外在要素,更主要取決于人的內在因素,尤其是人的實踐和主觀能動性等因素。人的需要的滿足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尤其在管理實踐中,人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人的屬性才能得以全面發(fā)揮,人的潛能才能得以實現(xiàn),人的各自的特性才能形成,才能成為其人。人性論、人的需要理論都是由實踐所決定的。從一定意義上講,實踐及其類型決定著人性、人的需要,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說,人就是一個“未定化”的高級動物,關鍵在于實踐大熔爐中熏陶和定型。

三、人如何實現(xiàn)自身

人如何實現(xiàn)自身呢?彼得·德魯克認為,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個人與組織的合作、個人與社會合作,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理想和價值,才能實現(xiàn)自身。德魯克說:“組織是一種特定的工具,它可以使人的優(yōu)點發(fā)揮作用,使人的弱點被中和,并在很大程度上化為無害的東西。”[8]個人與社會之間需要借助于組織這個器官和管理來協(xié)調,以緩解個體存在與社會存在之間的緊張,從而抑制社會動蕩產(chǎn)生。德魯克這一觀點與杜威的“個人與社會統(tǒng)一”觀點有許多相似之處。

在杜威看來,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一般有三種觀點:第一,個人至上,社會必須服從個人;第二,社會至上,個人應服從社會;第三,社會和個人是一個有機體,社會需要個人的效用和從屬,同時也要服務于個人。杜威反對前面兩種觀點,認為第三種見解是最合理的、最有效的,因為它可以避免個人至上和社會至上的片面性。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德魯克批判繼承了杜威觀點,既反對個人優(yōu)先說,也批判社會優(yōu)先的理論,而是提倡個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思想。但是他比杜威更注重實際操作,側重在管理實踐中實施這兩者的統(tǒng)一。

在管理實踐中,德魯克既批判了科學管理學派組織優(yōu)先、又反對行為學派的個人優(yōu)先觀點和做法??茖W管理學派的泰羅、法約爾、韋伯等都強調組織優(yōu)先。盡管行為學派注意到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從其思想實質來說,仍然強調團體仍然優(yōu)于個人。德魯克認為,個人與組織之間不存在誰先誰后的問題,個人是組織的個人,組織又是由許多個人組成的。處理好個人與組織的關系問題是實現(xiàn)個人的理想、個人的價值的關鍵。一方面,在德魯克看來,組織有利于個人發(fā)展,個人則通過組織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和獲得社會認同感的;另一方面,他相信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體諒和合作來實現(xiàn)了組織的目的和使命。在組織里,組織不能代替?zhèn)€人,但個人的目的也不可能繞過組織而達到,組織的成長和個人的發(fā)展是可以協(xié)調的。只有通過個人和組織的積極協(xié)作,才能促進組織與個人共同發(fā)展;只有謀求組織與個人的和諧統(tǒng)一,才能更好地開發(fā)人性中積極的一面,才能更加有效地實現(xiàn)自我。

同時,德魯克又指出,在知識社會里,知識勞動者與組織的關系更加緊密。知識勞動者只有參加組織才能工作,因為專門知識只有與一項任務整合在一起以后才具有生產(chǎn)。每個組織,無論是企業(yè)還是非企業(yè)組織,都是將各種不同的專門知識同一項共同任務整和一起?!凹夹g人員、專業(yè)人士和管理者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資本’——知識,所以就擁有了生產(chǎn)資料,而另一個主體——組織

也擁有生產(chǎn)資料;兩者需要互補?!盵9]知識勞動者需要組織的平臺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組織也需要知識勞動者努力工作來完成自己的任務,兩者不可分離,只有兩者的緊密合作,才能實現(xiàn)互贏。總之,德魯克的人本思想特性在于實踐性,在于通過個人與組織、社會的協(xié)作來實現(xiàn)人的尊嚴和價值。我國學者羅珉認為,德魯克真正關心的并非人本主義的定義、核心和本質,而是人本主義的實踐,更強調把人本主義維度與效率維度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德魯克的人本主義維度是一種更寬宏、更具開放性的人本主義精神。[10]

[1] 華爾. 存在主義簡史[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62:3.

[2] 劉放桐. 新編現(xiàn)代西方哲學[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46. [3] [美]彼得·德魯克. 新現(xiàn)實[M]. 張星巖, 譯. 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 1991:102-103.

[4] [美]彼得·德魯克. 社會的管理[M]. 徐大建, 譯. 上海: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 2003:68.

[5] J.P.sattre. Existentialiam is a Humanism[M]. Telos, 1980:18.

[6] [法]薩特.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5.

[7] [美]彼得·德魯克. 管理實踐[M]. 毛盅明,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300.

[8] [美]杰克·貝蒂. 管理大師德魯克[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9:160.

[9] [美]彼得·德魯克. 個人的管理[M]. 沈國華, 譯. 上海: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 2003:60.

[10] 羅珉. 德魯克人本主義范式解讀[J]. 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07(5):60.

Discussion on Peter Drucker's Humanistic Thought

CHEN Chang-li, CHEN Li-yu
(Institute of Ethics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8, China)

Peter Drucker's management thought is of rich resources, but there is a humanistic basic clue. Drucker actively explores “What is person?”, “what should be person?”, “Person how to achieve their own”and other issues in his life, and he put into practice the ideas in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person orientation; practice; subjectivity exists; objectivity exists .

G 456

A

1672–1942(2011)01–0012–04

(責任編校:易永卿)

2010-12-29

湖南省教育廳立項資助項目(08C273)

陳長里(1973-),男,湖南茶陵縣人,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企業(yè)倫理、企業(yè)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德魯克彼得管理
彼得與狼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德魯克PACE壓力控制器
德魯克PACE壓力控制器
彼得,彼得,吃南瓜
德魯克PACE壓力控制器
德魯克PACE壓力控制器
彼得潘
彼得潘
“這下管理創(chuàng)新了!等7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