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知年 ,劉小川
(1.福州大學法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2.蘇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貸管理部,江蘇蘇州 215000)
我國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探討
葉知年1,劉小川2
(1.福州大學法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2.蘇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貸管理部,江蘇蘇州 215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引入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但我國現行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存在不足:懲罰性賠償金數額的基數標準不合理,懲罰性賠償金數額的單一限額不科學,懲罰性賠償適用條件不合理。應從制定合理的懲罰性賠償金計算標準、制定合理的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條件等方面完善我國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將懲罰性賠償條文修改為:“生產不安全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安全的食品的,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其所受損失三倍以內的賠償金?!?/p>
食品安全;侵權;懲罰性賠償
食品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安全性是食品最重要的屬性。進入 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食品供給充足,種類日益繁多。但在現實生活中,亦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因素,威脅著我國的食品安全,因食品安全引發(fā)的食品侵權法律糾紛十分頻繁。本著保障食品安全、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宗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第 96條首次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爾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47條規(guī)定明確提出了懲罰性賠償的概念。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出臺,增強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有利于保障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但是,目前我國的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實際運用中存在一些問題,很難真正體現出其懲罰性,不足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本文以《食品安全法》第 96條規(guī)定為中心,檢討我國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議,以期對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完善有所裨益。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出現了大量的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在食品安全方面就有阜陽奶粉、“紅心”鴨蛋、“三鹿奶粉”、“塑化劑”等影響廣泛、危害巨大的事件發(fā)生。傳統(tǒng)民法的補償性損害賠償責任已不能很好地解決消費領域出現的各種新問題。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引入了懲罰性賠償制度。該法第 49條規(guī)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該條的生效要件是“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規(guī)定的是提供商品和服務中欺詐行為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是一種違反合同義務的懲罰性賠償。這是我國立法中最早出現的具有懲罰性賠償性質的條款,對懲治經營欺詐行為、保護消費者利益有積極作用。
然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并不完善。(1)這一懲罰性賠償制度僅限于違約責任中適用,不能在侵權責任中適用;(2)該條規(guī)定中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標準是“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即價款,而賠償的倍數是一倍,這樣的損害賠償責任具有一定的懲罰性,但是懲罰性太低,達不到懲罰性賠償制度預期的效果。
由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只在違約責任中適用,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故《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痹摋l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的主體包括生產者和銷售者,由于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并不存在合同關系,這就將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由合同法律關系拓展到了侵權法律關系。同時,懲罰性賠償的標準由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提升為十倍。
《食品安全法》第 96條將食品生產者納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主體,使懲罰性賠償制度正式進入了侵權領域,填補了《消費者權益法》只規(guī)定合同領域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空白,是我國在侵權責任立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49條的“懲罰性賠償”規(guī)定的是合同領域懲罰性賠償責任,適用范圍較窄;《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的“十倍賠償”雖然涉及到違約和侵權兩方面的懲罰性賠償責任,但是只適用于食品侵權,無法規(guī)制其他產品及侵權行為的懲罰性賠償責任。為了彌補這些不足,《侵權責任法》第 47條規(guī)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這就改變了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傳統(tǒng),不再以價款為基準確定賠償數額,沒有用固定的標準來限定懲罰性賠償金的具體數額,而是規(guī)定了“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將賠償金具體數額的確定權交給法官自由裁量。這種不規(guī)定固定賠償數額,而是由法官根據侵權人主觀過錯程度、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后果等因素做出懲罰性賠償金具體數額判定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侵權責任法》第 47條的適用條件,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更為嚴格。它僅適用于侵權責任中的產品缺陷責任;主觀上要求侵權人必須是“明知”;客觀方面要求造成被侵害人人身傷害,即死亡或者健康嚴重受損害的后果;要求侵權行為人生產、銷售缺陷產品和受侵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受損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制定嚴格的適用條件,是因為“懲罰性賠償通常是針對那些惡意的、在道德上具有可譴責性的行為而設置的,只有在那些行為人主觀過錯較為嚴重的場合,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1]
《侵權責任法》第 47條首次明確提出了“懲罰性賠償”的概念,規(guī)定了缺陷產品侵權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在《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食品侵權責任的懲罰性賠償之外,《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了適用范圍更廣的缺陷產品侵權的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這對于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裁并威懾侵權行為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于在侵權責任領域中進一步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在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方面,《食品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都有適用空間。但考慮到《食品安全法》是為保證食品安全而制定,食品生產、銷售都要受到其規(guī)制,故在食品侵權中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時,還是應當以其規(guī)定為主。下文以《食品安全法》第 96條規(guī)定的“十倍賠償”制度為基礎,從懲罰性賠償金的基數標準、懲罰性賠償金的上限標準及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條件三方面分析我國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不足。
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基數標準,二是基數的倍數?!妒称钒踩ā返?6條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在賠償金的基數標準上沿襲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49條的傳統(tǒng),以價款作為基數標準,“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從表面上看,賠償金的數額是食品價款的十倍,好像很高,具有立法時預期的懲罰性。但在實際生活中,并非如此。
1.食品侵權案件發(fā)生后,被侵害人要想依法索賠,并通過訴訟途徑得到“價款十倍”的賠償金,需要付出很多的成本。(1)根據《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規(guī)定,消費者必須證明所購買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這需要專門機構進行檢測,檢測費用在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甚至會高達數千。(2)整個訴訟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訴訟過程中會產生律師費、訴訟費等費用,而且還需要花費少則數月、長至幾年的時間。即使消費者勝訴,所得到的“價款十倍”的賠償金亦很難真正補償消費者為了追討損失、進行訴訟所耗費的金錢、時間等多方面的實際損失,辛苦爭取權益,最終所得到的懲罰性賠償金可能還低于索賠的成本。正是因為通過法律手段維權的成本過大,盡管我國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嚴重,食品侵權案件頻發(fā),但大多數食品侵權案件中消費者不會選擇法律手段維權。因此,以食品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金的基數標準,很可能使《食品安全法》第96條所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達不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目的。
2.以食品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金的基數標準,會導致賠償數額過小,使懲罰性賠償制度體現不出其本應具有的“懲罰性”特征。懲罰性賠償不同于補償性賠償責任,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補償受害人的損失,而是懲罰具有惡意的侵權行為,通過高額的懲罰性賠償金對侵權人進行制裁并產生威懾力,阻止類似違法行為的繼續(xù)發(fā)生。以價款來計算懲罰性賠償金,對于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來講,賠償金有一定的確定性,在侵權行為發(fā)生后,其對可能承擔的懲罰性賠償有一個較為清晰的預測。在衡量違法成本和違法受益之后,若侵權賠償的代價遠小于所能得到的利益時,法律就失去了約束力。食品的價格一般較低,且很多消費者在高額的成本面前會放棄索賠,故對生產者和銷售者來說,“十倍賠償”的數額是非常之小的,違法后所要付出的賠償遠小于違法受益。生產者和銷售者為了經濟利益,會鋌而走險,漠視消費者的權益,施行侵犯消費者利益的行為。而由于賠償數額過低,《食品安全法》第96條所體現出的懲罰性對于生產者和銷售者是微不足道的,達不到懲罰侵權行為和遏制侵權行為繼續(xù)發(fā)生的效果。
若懲罰性賠償以食品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金的基數標準,而不考慮對消費者造成的損害大小,就會出現一些消費者遭受損失卻無法索賠的尷尬情形。如一些飯店開展免費品嘗活動、消費者抽獎得到的食品或者商家免費贈送給消費者的食品,食用后因食品不安全而導致消費者生病住院,人身、財產遭受損失。這時消費者若要主張懲罰性賠償,因為免費食品不存在支付價款的問題,《食品安全法》第96條顯然無法適用,消費者權益得不到保護,這就給司法實踐帶來了困難。國內很多學者認為,懲罰性賠償的數額可以是受害人遭受的實際損失的倍數,也可以是侵權人所獲違法利益的一定比例或倍數,但是不宜根據產品價格的倍數確定。[2]
《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數額是“價款十倍的賠償金”,采用的是固定倍數、單一上限的計算方法,即所有“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一律處以價款十倍的賠償金。這種單一的規(guī)定在實踐中非常僵硬,缺乏靈活的適用性,是很不科學的。
1.單一的懲罰性賠償金難以實現實質公平。懲罰性賠償的最大作用就是通過對侵權人的懲罰,使其感受到侵權行為的成本巨大,體會到法律的威懾力。侵權人在主觀上往往是有過錯的,但是過錯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如果懲罰性賠償制度不考慮責任人在主觀上的過錯程度,一律規(guī)定價款十倍懲罰性賠償責任,對責任人是不公平的。一家企業(yè)為了牟取暴利,故意在生產的食品中加入對人體有害的原料;而另外一家企業(yè)僅僅是由于過失,而造成生產的食品質量不合格。他們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是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目前法律框架下他們承擔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是一樣的。同樣地,不論一種不安全的食品對消費者造成的損害是大還是小,他們承擔的懲罰性賠償責任都是一樣的。這對主觀惡性小、造成損害輕的賠償責任人是不公平的,有可能使故意生產不安全食品的企業(yè)更加肆無忌憚地進行不法行為,而削弱懲罰性賠償的威懾和遏制功能。
2.單一的懲罰性賠償金對于法官而言沒有自由裁量的空間,法官無法根據案情科學地進行裁量。在食品侵權案件中,法官要根據侵權人的主觀過錯程度、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后果等多種情形,在法律規(guī)定的基礎上對懲罰性賠償金進行裁量,做出裁判。單一標準的懲罰性賠償金使法官失去了自由裁量的余地,容易導致侵權人的主觀過錯程度與所承擔的法律責任不相稱,影響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功能的發(fā)揮。對于這種單一標準的懲罰性賠償金,有學者指出,做出這樣一種機械死板卻毫無回旋余地規(guī)定的最大好處在于替法官免去了思考的痛苦,最直接的壞處卻在于使賠償喪失了應有之義。[3]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 96條規(guī)定,侵權人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條件是生產或者銷售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行為人生產或者銷售的食品只要是“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就不需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如果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但仍造成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而此時生產者和銷售者不需要負懲罰性賠償責任,這顯然不符合法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本意。二是食品種類龐雜且不斷有新食品出現,很難給每一種食品都制定安全標準,對于沒有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來說,如果其有毒有害,對人體造成危害,此時生產者和銷售者要不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食品安全法》第96條對此沒有規(guī)定,立法上出現了一個空白。
《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法》第1條)。而“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yǎng)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法》第99條)。食品安全標準是判斷食品是否安全的標準之一,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是不安全的,但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是不是一定安全呢?根據《食品安全法》第 19條,“食品安全標準是強制執(zhí)行的標準”。然而,食品安全標準(國家標準或者是地方標準、企業(yè)標準)本身并不能保證對人體健康完全沒有風險性。因為制定食品安全標準是一種自然科學活動,受到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和食品種類繁多的影響,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因素在制定標準的時候很可能還不被我們認知。同時,由于現代科技進步迅速,新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層出不窮,它們對人體的影響需要時間進行觀察,而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一般總是滯后于新產品的出現。因此,食品安全標準本身不能保證對人體絕對的安全性,也就是說“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并不一定是安全的。
可見,《食品安全法》第96條以生產銷售的食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作為承擔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的條件,在對符合安全標準仍然造成損害的食品和沒有安全標準的食品侵權上無法應用,出現了不應有的立法空白,不利于最大限度地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要完善我國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首先應解決這兩個問題,即制定合理的懲罰性賠償金計算標準和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條件。
懲罰性賠償金的首要特征是必須具有 “懲罰性”,其數額必須足夠大,大到足以威懾侵權人,使其不敢隨意漠視消費者的權利,以實現懲罰性。我國《食品安全法》第 96條規(guī)定的“價款十倍的賠償金”顯然太低,其“懲罰性”的含量不足。故應制定一種合理的懲罰性賠償金計算標準,即以實際損失作為賠償的基數標準,在此基礎上制定合理的倍數,并給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以實現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懲罰性功能。
1.制定合理的懲罰性賠償金的基數標準
賠償金的大小與倍數的關系不大,而在于賠償金是建立在哪個基數之上的。以受害人的實際損失為懲罰性賠償金數額的基數標準,相比于以價款為懲罰性賠償金數額的基數標準,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懲罰性賠償通過懲罰惡意侵權的行為人并威懾其他生產者和銷售者,遏制侵權行為繼續(xù)發(fā)生的功能。
(1)食品是特殊的商品,其價款一般很小。但是,不安全食品對人體造成的損害可以是很嚴重的,可能會嚴重損害食用者的身體機能,帶來嚴重的后遺癥甚至致使食用者喪生。此時以受害人的實際損失為基數標準來計算懲罰性賠償金,則會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可以嚴重地打擊不法生產者,甚至使其傾家蕩產,很好地體現了法律對無視消費者生命安全的生產者的巨大懲罰性。
(2)食品侵權行為對受損害人的損害程度是不同的。一些企業(yè)為了追逐經濟利益,在食品中加入對人體有害的原料,如轟動全國的“塑化劑”事件,不僅對食用者的身體造成了很大的損害,而且給食用者家庭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而有一些食品侵權案件,可能對受害人的損害沒有那么大,僅僅是吃點藥就可以治愈。此時以受害人的實際損失為基數標準來計算懲罰性賠償金,對于損害后果大、影響惡劣的侵權行為,侵權人承擔的賠償金就會很高;對于損害后果小的侵權行為,侵權人承擔的賠償金自然低些。這既能體現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懲罰性”功能,又做到侵權責任與損害后果相一致。
2.確定適度的懲罰性賠償金的倍數
《食品安全法》第 96條規(guī)定的單一賠償標準在司法實踐中有很多缺陷,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金的倍數應當改為基數標準的三倍以內的一個范圍。這主要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1)懲罰性賠償金的倍數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數值?!妒称钒踩ā芬?guī)定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懲罰性賠償金的懲罰、威懾作用最終亦是為了遏制侵權行為的發(fā)生,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懲罰侵權人的同時,還需要保持市場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不能一味地追求懲罰功能而阻礙經濟的發(fā)展。在確定懲罰性賠償金的倍數時,不能太低,否則會造成侵權成本過低,達不到懲罰、震懾侵權行為的效果;但亦不能太高,過高的賠償會加重生產者的經濟負擔,使生產者不敢開發(fā)新產品,不利于食品產業(yè)的正常發(fā)展,必須考慮到生產者的承受能力。因此,要在懲罰性賠償金與實際損失之間確立一個合理的賠償倍數關系,體現出適度的懲罰性和威懾力。如美國佛羅里達州規(guī)定,原告如果提出明確的證據以證明懲罰性賠償金額不會過高, 則最高金額可以達到填補性賠償金額的三倍。我國臺灣地區(qū)“消費者保護法”第51條規(guī)定:“依本法所提之訴訟,因企業(yè)經營者之故意所致之損害,消費者得請求損害額三倍以下之懲罰性賠償金;但因過失所致之損害,得請求損害額一倍以下之懲罰性賠償?!?在故意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情形下,亦采用了損害額三倍的懲罰性賠償金。目前國內學者對于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大多數認為應當是實際損失的三倍。如梁慧星先生主編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1632 條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故意侵害他人生命、身體、健康或具有感情意義的財物的,法院可以在賠償損害之外判決加害人支付不超過賠償金三倍的懲罰性賠償金?!盵4]徐國棟教授主編的《綠色民法典草案》第 1634 條和第 1635 條規(guī)定“[適用]對于故意侵害他人人格權并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法院除判決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外,還可判決行為人向受害人支付與損失額成倍數的懲罰性賠償金?!薄癧懲罰的幅度]懲罰性賠償金一般為全部損失額的 1~3倍?!盵5]可見,實際損失的三倍是計算懲罰性賠償金的一個較為合理的標準。
(2)侵權人的主觀過錯有區(qū)別。為了更好地區(qū)分責任人的過錯程度,給法官適度的自由裁量權,懲罰性賠償金的數額應為實際損失的三倍“以內”。一個為了牟取暴利而漠視消費者生命安全、大肆生產劣質食品的企業(yè),與一個比較有責任意識、但因為一些失誤生產了少量不合格食品的企業(yè),其主觀過錯是有很大差別的,他們帶來的社會危害性亦有很大差距。這樣規(guī)定一個賠償的范圍而不是死板、單一的數額,有利于法官在食品侵權案件中根據侵權人的主觀過錯程度、損害后果等多種因素,對懲罰性賠償金的具體數額做出科學的裁量和裁判,可以使侵權人的過錯程度與所承擔的侵權責任相適應,保證懲罰性賠償的公平性。因此,將我國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的數額定在實際損失的三倍“以內”是比較合理的。具體而言,懲罰性賠償金可以依據以下因素確定:①受害人的實際損失;②侵權人的主觀過錯程度;③侵權人所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狀況;④侵權人的生產經營規(guī)模、資本總量以及在行業(yè)中的地位。
《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適用條件,僅限于侵權人生產或者銷售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這一條件的缺陷是,某些食品安全標準本身就不能保證百分之百對人體安全,一些食品則沒有安全標準。這兩種情形下即使食品造成了消費者人身損害,亦無法適用該條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立法的空白使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全面的保護。
《食品安全法》的宗旨是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沒有安全標準或者符合標準的情形下,食品被證明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如果按照《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適用條件,懲罰性賠償責任將無法對其生產經營者和銷售者適用。但是既然沒有安全標準或者符合標準的食品對人體造成了危害,依照《食品安全法》的宗旨就應該適用懲罰性賠償,故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條件應當改為生產或者銷售“不安全食品”。
將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條件規(guī)定為生產或者銷售“不安全食品”,首先應明確食品安全的概念?!妒称钒踩ā返囊?guī)定是食品無毒害,有營養(yǎng),對人體沒有危害。符合這一要求的就是安全食品,反之就是不安全食品。對于已經有國家安全標準的食品,應當按標準確定食品的安全性。但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比較混亂,很多食品并沒有統(tǒng)一的國家標準,這時可以參照:(1)比較成熟規(guī)范的,使用時間較長且受到廣泛公認的行業(yè)標準。(2)國際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食品上制定有近800條標準;美國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多達30余種,涵蓋的食品種類非常廣泛,制定有詳細的食品安全標準。(3)權威專業(yè)機構的檢測結論。沒有安全標準可以借鑒的食品造成食用者人身損害時,可以將食品樣品交權威專業(yè)機構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判定食品是否安全。
綜上,對于《食品安全法》第96條關于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條文,建議修改為:“生產不安全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安全的食品的,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其所受損失三倍以內的賠償金。”這樣,相比于《食品安全法》的現有規(guī)定,適用條件更為全面,賠償金的數額計算方法更為科學,可以更好地保護食品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體現和發(fā)揮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各項功能。
[1] 周江洪.關于修改《食品安全法(草案)》第90條的建議[J].法學,2008(6):139.
[2] 奚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343.
[3] 李響.我國食品安全法“十倍賠償”規(guī)定之批判與完善[J].法商研究,2009(6):44.
[4] 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30.
[5] 徐國棟.綠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725.
D922.294
A
1674-8557(2011)04-0065-07
2011-11-05
葉知年(1966-),男,福建永泰人,福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小川(1985-),男,四川安岳人,蘇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貸管理部職員。
張 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