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海外華人文學回返中國傳播現(xiàn)象初論

2011-08-15 00:46李詮林
華文文學 2011年5期
關鍵詞:海外華人新世紀華文

李詮林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福州360007)

提到海外華文文學現(xiàn)象,首先要厘清“海外華人文學”這個概念。“海外華人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不同,“海外華文文學”僅指以中文創(chuàng)作的作家及文學作品,而“海外華人文學”指的是海外華人作家及其創(chuàng)作的各種語言載體的文學作品,以非中文文字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包含在內(nèi),很顯然,“海外華人文學”側重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的族裔身份及其身居祖居國之外的在地狀態(tài)。

由此一概念也可以看出,海外華人文學本身就具有漂泊性與跨越國界性。而進入21世紀以來,漂泊、游移,加上邊緣、轉換、流動、隔而不斷等,更成為海外華人文學現(xiàn)象的關鍵詞??缃鐣鴮懪c回返流播的神秘魅力、國別歸屬與身份認同的尷尬錯位和纏繞流動,也恰恰構成了新世紀華人文學的一種含混效果。如盧新華由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傷痕作家”轉換為新世紀的“海外華人作家”;羅錦堂由從前的中國第一個古代文學博士轉換為如今的美國夏威夷《珍珠港》作家群的中堅之一;香港作家黃河浪也在夏威夷扎下了故鄉(xiāng)的榕樹般堅強的根;來自中國大陸的美國華人作家少君則在新世紀以其網(wǎng)絡寫作讓其文本暢通無阻地流動于世界各個國家地區(qū),實現(xiàn)了“零距離跨界書寫”。雖有關山阻隔,隔不斷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的瞬息。在21世紀,讓風靡中國大陸的網(wǎng)絡作家寧財神和臺灣網(wǎng)絡作家蔡智恒與遠在美國的華人作家少君之間進行一次即時在線交流,在時間上說已經(jīng)絲毫不成為問題。華人作家們的敘事策略與修辭技巧與他們在祖國時的策略技巧也處于一種變與不變之間的狀態(tài)。特別是在當今交通、資訊高度發(fā)達的狀況下,文本的傳輸速度遠勝于人的過境速度,往往作家創(chuàng)作某作品甫畢,本人尚身在太平洋,而其作品的知名度已飛越了大西洋。交通的便捷、通訊的發(fā)達與政治壁壘的解構,使得華人作家們與祖居國之間成了“沒有圍墻的世界”。身體的流動遠遠不及文本的流動便捷與靈活,身份的轉換也不及文本的語言轉換來得利索,由此便造成了新世紀華人作家身份的曖昧不明與文本的意義認同之間的矛盾張力。

新世紀以來海外華文媒體的增多與普及也讓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與閱讀的語言障礙日益減少,從另外一個側面強化了華人作家創(chuàng)作身份的“變”與“不變”的游移不定狀態(tài)。由于經(jīng)濟蕭條及廣告收入下滑等原因,在美國,許多主流報紙行銷量近幾年開始下跌。而恰恰與其相反,美國的華文報紙的經(jīng)營卻蒸蒸日上,華文報紙的種類和發(fā)行量均呈不斷上升趨勢。據(jù)統(tǒng)計,美國華文媒體的數(shù)目和發(fā)行量在近十年里增長了近三成,日報每天總印量已超過25萬份?!度A爾街日報》曾報道,比較著名的兩份華文報《星島日報》和《世界日報》的發(fā)行量如果與美國的主流英文報紙放在一起排名,大約可以排在20名左右。美國的中文報紙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以休斯敦為例,該市有華人近20萬,就辦有16家中文報紙和4家中文廣播電臺以及多家中文雜志和網(wǎng)站。據(jù)《美中信使報》總編輯金鳴峰介紹,休斯敦中文報紙中有10家具有4年以上歷史,其余都是近幾年才創(chuàng)辦的。其中有4家報紙的主辦者是來自大陸的新移民,其它報紙的發(fā)行人是來自臺港或東南亞的華僑。而中文報紙的讀者則多為來自大陸、臺灣及香港三地的華人移民和商務人士。①目前這些報紙或其電子版有很多已開始以各種形式(如通過網(wǎng)絡)面向中國發(fā)行或傳播。

以此為契機,進入新世紀以來,眾多的海外華人作家的文學作品從其創(chuàng)作地流返其祖籍地中國,以文學類書籍、改編影視劇、游記類宣傳冊、教科書課文篇目等多種方式在中國傳播,受眾面較廣,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比如,旅美華人作家嚴歌苓的《小姨多鶴》在中國大陸被拍成電視連續(xù)劇,由其小說《晚娘》改編的電視劇《幸福來敲門》也于2011年在中國熱播,并贏得了6%的高收視率,其許多小說在臺灣以繁體字版出版并多次在臺灣獲獎;加拿大華文作家張翎的小說《余震》被馮小剛于2010年改拍成電影《唐山大地震》并創(chuàng)造了中國票房新紀錄;由美籍華人作家艾米的小說《山楂樹之戀》改編的同名電影也在中國內(nèi)地放映并反響熱烈;美國華文作家少君則將視野轉移到中國各地城市的印象書寫,其散文集《印象成都》在四川省發(fā)行量極高,并得到了當?shù)卣母叨戎匾?,他還曾為臺北市寫作了類似題材的游記散文集《臺北素描》,現(xiàn)在許多中國城市甚至由政府出面邀請其為之書寫此類的“城市印象”散文;華裔美國作家哈金的許多英文小說獲得了美國的主流重要文學獎項,并且?guī)缀跖c其英文版出版的同時即以中文翻譯版的形式在中國大陸或臺灣出版。這些“海外華人文學回返中國傳播現(xiàn)象”,展示了新世紀海外華人文學的傲人成績。

海外華人作家們?yōu)槭裁磿l(fā)出如此巨大的能量?這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實際上,海外華人文學回返中國傳播有著海外華人文學在進入新世紀以來快速發(fā)展的宏大歷史語境。簡單地說,這個宏大歷史語境顯露了許多文學現(xiàn)象,如:網(wǎng)絡文學的發(fā)展、海外華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新儒家號召下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下的“回歸”心態(tài)、以技術移民為主體的新移民文學、海外華人作家的跨國界寫作、華裔作家們逐步融入旅居國主流、國內(nèi)的海外華人文學研究學科的進一步成熟等。以上種種,構成了新世紀海外華人文學的群象,是一道道“隔”與“不隔”之間的美麗風景。對這些新的文學現(xiàn)象,特別是“海外華人文學回返中國傳播現(xiàn)象”,可以從“隔”與“不隔”的辯證關系的角度去考察,以“審美隔斷”理論和“隔斷美學”②結合文學人類學和“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的方法挖掘其創(chuàng)作的內(nèi)在基因及其獲得成功的動因。

處于“隔”與“不隔”之間的曖昧狀態(tài),是構成新世紀華人文學的獨特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將中西美學思想溝通融合的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提出過“隔”與“不隔”的美學范疇?!案簟钡淖置嬉馑际恰案裟ぁ?、“障礙”。王國維美學和文學理論研究的代表著作之一《人間詞話》,其中心論題即為“境界說”(或“意境說”),這也是他的美學思想的核心。由此出發(fā),他提出了“隔”與“不隔”,將其作為判別和衡量藝術境界優(yōu)劣的標準。雖沒有為這兩個概念界定一個明確的定義,但他列舉了古代詩句進行了說明。由王國維的實例說明,可以看出,本文所說的“隔與不隔”雖與其“隔”與“不隔”之說中的這對美學概念有著相同點,但是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王國維所言“隔”與“不隔”,主要是圍繞著他的“境界”概念和“意境”而言的,指的是詩歌作者與讀者、創(chuàng)作與接受之間的關系。他所說的這對美學概念與本文所說的“隔”與“不隔”就兩者都是審美現(xiàn)象和美學概念而言,存在著共通點,這也是本文所借鑒于王國維先生的地方。但是,本文所指的“隔”與“不隔”還有作者所處的地理位置、國籍身份、文化屬性等方面的復雜因素,非單純的詩學概念所能涵蓋。

“隔”、“不隔”、“變”、“不變”等環(huán)節(jié)彼此相互關聯(lián),雖各自為用卻又相輔相成,任何一個因素處理不當,都能影響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審美效果,造成作者與讀者之間感情上的過度的“隔”;而要做到恰當?shù)靥幱诟襞c不隔、變與不變之間的美麗,使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獲得優(yōu)秀的審美效果,臻于較高的藝術境界——既有異域風情的神秘與朦朧感,又兼具中華文化的特質(zhì),就必須實現(xiàn)隔與不隔、變與不變的辯證統(tǒng)一。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情”,王國維認為,“真”則“不隔”,矯飾則“隔”。同樣,就海外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只要華人作家們自身或者其使用的創(chuàng)作語言有著內(nèi)在的中華文化基因,其創(chuàng)作就難免會流露出對于中華文化的真情,其作品對于同為具有中華文化基因的讀者而言,就不會有徹底的文化隔膜;反之,如果華人作家刻意涂飾自身內(nèi)在的中華文化基因,遮蓋自己的華族身份,勢必就會造成華族讀者與其作品之間的較深隔膜。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著諸多“隔”與“不隔”的問題。海外華文寫作實質(zhì)上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流。為使海內(nèi)外讀者能夠獲得高層次的中國文化美的享受,進入新世紀以來的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很好地掌握好了隔與不隔、變與不變的火候,善于引導讀者進入文本的文化雜揉的意境。當然,這需要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需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yǎng),并善于利用高超的藝術技巧,沒有厚積薄發(fā)的藝術積累是很難做到的。

分析王國維對“隔”與“不隔”的詩學現(xiàn)象所作的宏觀評價和詩性概括,可以看出,王國維認為,“情”、“景”、“語”三者達到完美統(tǒng)一的作品,即為“不隔”的作品;反之,則為“隔”的作品。從橫的方面說,主要有“情”、“景”、“辭”三大因素;就縱的方面講,又包括境界營造、境界物化、境界表達三個創(chuàng)作過程。以往華人寫作中的“隔”之存在,大都來自海外華人作家本身主觀設置的“空間霧障”。如何處理好隔與不隔、變與不變的矛盾統(tǒng)一,語言和文化的“不隔”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文學作品營造“境界”的媒體是語言,實現(xiàn)文學意境的重要依托則是文化。非華文創(chuàng)作、以非華族生活為題材進行寫作、或者寫跳脫于中華文化之外的事物,對于華族讀者來說,會有“隔”的感覺;但是,華文創(chuàng)作、以華族生活為題材進行寫作、或者寫純粹中華文化的事物,對于非華族讀者來說,也會有“隔“的感覺。而發(fā)揮海外華人作家的雙重文化參與者身份的優(yōu)勢,能化“隔”為“不隔”,使華族讀者和非華族讀者對其作品都既“隔”又“不隔”?!案簟?、“不隔”、“變”、“不變”有機結合方能達到海外華人寫作的最高藝術境界。當然,這種藝術境界的重要媒介還是語言。如果文本語言優(yōu)美、內(nèi)涵深厚,“情”、“景”、“辭”均讓讀者賞心悅目,則為佳作;反之,如果文本語言粗糙、內(nèi)涵膚淺,不能做到“情”、“景”、“辭”三者的完美統(tǒng)一,這樣的作品即使有幸列于海外華文、華人寫作之屬,亦非成功之作。空間可能是隔絕的,認知、智慧和財富可能是有等級隔膜的,但是,只要心靈是相通的、情感是相通的、文化是相通的,處于不同空間的人們之間就“隔而不絕”。著名馬來西亞華人華文作家林幸謙(現(xiàn)居香港)就曾經(jīng)書寫過人與人之間的這種“隔而不絕”。他在散文《繁華的圖騰》里寫自己在離開故鄉(xiāng)后,對留在臺灣的智障兄弟的深切懷念。手足情深,兩人曾經(jīng)在一起度過了美好的童年、少年時光,雖然他們無法進行大量的語言對話,但是兩人卻可以進行默契的情感交流,從而實現(xiàn)了充分的思想交流。雖然兄弟二人各自生活在不同的認知世界,但是與生俱來的同胞血脈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摯情感,使兄弟二人既“隔”又“不隔”。作者在文中刻劃了兄弟之間心靈的不隔,描繪了智商正常者與智障者之間的心有靈犀。林幸謙借助于這種“隔而不絕”的人際關系,營造了一個感人至深的藝術境界。這篇散文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心靈、情感不隔絕,人與人之間就不會隔絕;反之,如果心靈、情感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世界就被隔絕了。

新世紀華人文學的獨特魅力和重要價值恰恰來源于此種“隔而不絕”,或曰“隔而不斷”。就像在建筑學與藝術設計學中的“隔斷理論”中認為的:“隔斷”是限定空間同時又不完全割裂空間的一種藝術手段,如在客廳和餐廳之間設置一個擺放文物和藝術品的博古架,就是一種“隔斷”設計。恰當?shù)厥褂谩案魯唷保軌蜃尣煌猛镜目臻g做到高效區(qū)分,是隔離開來的不同空間既各盡其用又能夠較為方便地互通聲氣。建筑學上所說的“隔斷”,是指專門作為分隔室內(nèi)空間的不到房頂?shù)陌虢亓⒚妫渲饕饔檬欠指艨臻g,為本來一覽無余的空間添加一些屏蔽物,有意地遮擋來人的視線,使建筑物增加層次感,同時也起到美化建筑物的作用?!案魯唷庇兄^“隔斷隔斷,隔而不斷”的特點,它既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但同時又不像整面封閉式墻體那樣把居室完全隔開,而是在隔中有連接,斷中有連續(xù),這種虛實結合的特點使“隔斷”成為建筑裝修中一個有很大創(chuàng)意空間的項目,成為建筑設計師們展現(xiàn)個性與才華的一個焦點。③“隔斷”根據(jù)使用狀況可以分為“不可移動式隔斷”和“活動性隔斷”兩類?!安豢梢苿邮礁魯唷倍酁榻ㄖ窬种兴逃械?、固定不動的,“活動性隔斷”則是可以靈活變化的,是一種打破本來的建筑格局,使建筑物增添美感的藝術手段,既可為建筑物增加私密空間,又可提升其藝術品位。隔斷是要封閉不可視的,還是要具有通透性的“透視墻”,需要量體裁衣、酌情而定??臻g需要遮蔽,也需要開敞,一個固定不變的隔斷可能成功增設了私密空間,但有時也會使其成為一種作繭自縛的后天障礙。

新世紀的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顯然是一種具有通透性的“活動性隔斷”,類似于一種“玻璃隔斷”或者是“透視墻隔斷”。

正如目前在家庭裝修中,隔斷雖然被運用得非常普遍,但是鮮有為居家主人完全滿意者。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這種文學“隔斷”如果設計得不好,未能做到藝術技藝與適當遮蔽的巧妙結合,也會成為作繭自縛的后天障礙。類似于建筑隔斷需要注意造型的塑造、顏色的搭配與材料的選擇和加工等三方面的問題,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隔斷設計”也應注意形象的塑造、隔與不隔、變與不變的搭配以及素材的選擇和加工等三方面。有關形象的塑造方面,因為新移民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不必承擔主旋律文學的政教重任,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著很大的自由空間,各種人物都可以寫。但是,在寫作時仍應注意高大、鄙小、虛幻、真實等的變化統(tǒng)一。有關隔與不隔、變與不變的搭配方面,新世紀的海外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化色調(diào)和中華文化的基礎部分基本實現(xiàn)了協(xié)調(diào)一致;在寫作素材方面,新世紀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也進行了精心地挑選和加工,從而達到了形象塑造和隔與不隔、變與不變搭配的最佳效果。

因為“活動性隔斷”以藝術裝飾為主,實質(zhì)性分割空間區(qū)域為輔,所以新世紀華人文學作家們重視自身身份和創(chuàng)作素材的朦朧、神秘效果,把自己作品的“跨國性”突出出來,而其所選用的“隔斷”風格——中國古典風格或現(xiàn)代派風格或后現(xiàn)代“隔斷”風格,悉由作家根據(jù)自身條件與興趣來確定。采用不同的素材和不同的“隔斷”方法,會取得不同的藝術效果。建筑隔斷一般是在材料、造型復雜時可以采用繁復的隔斷風格,材料簡易、造型簡單時則采用精巧的隔斷風格。具有宏觀視野、題材多義且時間、空間跨度較大的海外華文作品,巧妙地使用繁復的“隔斷”,更可以突出自身可以大膽想象大膽言說的優(yōu)勢。正像大面積的居室,隔斷可以在固有建筑功能區(qū)域內(nèi)劃分出若干個小的單元區(qū)域,更充分地使用既有居室面積,既美化環(huán)境,又強化各空間區(qū)域的各自功能。而至于側重個人化生活題材的海外華人作品,就需要“巧用隔斷”的藝術智慧。身居海外的嚴歌苓、艾米等的知青題材的文學作品就可以說是這種“巧用隔斷”的成功典范。巧用隔斷使得這些海外華人創(chuàng)作具有“由小家庭看大社會”的題材特色,而且文氣連貫、通透靈活。當然,隔斷的風格因文而宜、因人而宜,亦因時而宜。以下建筑學隔斷上的一些創(chuàng)意,或許恰恰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新世紀海外華人文學的創(chuàng)意特色:“夏季自有夏季流行的元素,以清涼為主題的隔斷非常多樣。如地臺式隔斷、天花造型分格隔斷等,有精巧設計的鏤空,含蓄而不張揚;花格隔斷、竹節(jié)隔斷、藤枝隔斷等,古樸又散發(fā)禪意;紙質(zhì)隔斷、藝術屏風隔斷等,總能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和揣度。最受人們歡迎的是玻璃隔斷,它是這個季節(jié)隔斷舞臺的焦點。有的人將玻璃隔斷做成南極世界的大冰磚,涼快到了極點。有的在隔斷中夾雜搶眼的干花、綠葉、羽毛等輕薄物件,將玻璃隔斷打扮得如同小姑娘的花裙子般艷麗多姿?!雹?/p>

巧用隔斷的藝術范例還有中國古代園林。園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圍內(nèi),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為地開辟類似的空間,進行植物栽培和建筑的布置,從而構成一個供人的觀賞、游憩、居住的環(huán)境”。⑤中國古代園林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是人們游賞憩息的絕妙所在。中國古代園林以“天人合一”為主導思想,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庭院之中又以磚墻、拱形門洞和墻上的長方形漏窗相隔,形成了感覺上的前園、中園與后園。經(jīng)過這樣的藝術處理,就使得整個庭院處于“隔與不隔,界與未界”之間,給庭院增添了幽深之美。再加以庭院中的石幾、石凳、假山、盆景,更是給人移步換景,美不勝收的感覺。甚至有學者這樣評價中國園林藝術:“從藝術泛化的品賞視角來看,這種作為本體的園林,是一種無言的詩、有形的詩、凝固的詩,以物質(zhì)建構諸要素來造型的詩?!雹拗袊糯鷪@林的妙,就在隔與不隔之間。這或許也可以為讀者解讀新世紀華文文學作品提供一些啟發(fā)。新世紀華人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注重營造作品接收者與批評接收者的遐想空間,因為其創(chuàng)作所使用的“隔斷”乃是通透性的“活動性隔斷”,而非實體性的“永久性隔斷”,其最終目的也不是隔斷,而是借助隔斷所營造的審美空間,“隔斷”是新世紀華人作家們的策略、技巧,而不應該是終極目的。

綜上所述,海外華人文學,因活動性“審美隔斷”的存在,而成為一個有著獨特魅力的審美空間。華人文學就像一間大屋子,屋外車馬喧鬧、塵世紛擾,而屋內(nèi)則品茗訪書、清心寡欲。屏斷一隔,便有了隔與不隔、變與不變的美麗,便有了同一個世界里的兩個不同單元。應該明確的是,“隔”與“不隔”就海外華人文學而言,首先指的是創(chuàng)作者是否身在此地,“身在此地”則為不隔,“身不在此地”則為“隔”,而參考王國維的藝術觀,所謂“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⑦,亦即,不隔即寫實,隔則為寫意。而新移民華人的海外創(chuàng)作,相對應于國內(nèi)的讀者而言,都屬于“不在場”之列,因此,無論是寫實或是寫意,都有著“隔”的成分。但是,隨著現(xiàn)代交通、資訊手段的日益發(fā)達,海外華人作家可以隨時在母國“在場”,相對應于國內(nèi)的讀者而言,則又有了“不隔”的成分,可對于海外華人作家定居國的華人讀者來說,又成了“隔”。由此,在隔與不隔、變與不變之間的游走與拓行,恰成了新世紀海外華人寫作和研究的炫人的美麗。

正如中國大陸移居澳大利亞的作家何孔周先生所說,“盡管存在著主張、見解和信念的差異,但大多澳華文學作家都有這種文化認同感,有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促進中澳文化融合的使命感,他們筆下總會不可避免地流淌著‘尋根’的文學蹤跡。而站在曹雪芹、魯迅肩膀上起步或起飛的澳華文學,因為天然擁有著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血脈、底蘊,在澳洲這中西文化直接碰撞融合的環(huán)境里和多元文化的條件下,將更能融會中西以強健自己,廣聞博采以豐富自己,因此也就頗有利于產(chǎn)生好作品和好作家?!雹嗪M馊A人作家們與祖國有著一些主張、見解和信念上的差異,這可以謂之“隔”;而擁有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血脈、站在曹雪芹和魯迅肩膀上起步或起飛,即所謂“不隔”。促進中澳文化融合、融會中西以強健自己,可以產(chǎn)生“變”;而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和“尋根”的文學當然是本質(zhì)上未變的中華文學。

新世紀華人文學的這種“隔”與“不隔”的獨特魅力還可以借助文學人類學與“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來解讀。

活動性隔斷(或曰有限斷隔),為矗立于中華主流文學之外的華人文學敷寫上神秘的色彩,使之成為一種被有效附魅(enchantment)的文學存在。而其內(nèi)存的中華文化本真面目又為海外華人文學寫作有限祛魅(disenchantment)。與此同時,海外華人作家們自身的外國國籍、或者雙重國籍、外國定居者身份等本來屬于法律范疇的問題,以及他們作品里的非華語文字和文化因素,又使海外華人文學“返魅”(re-enchantment),使其從中華在地文化出發(fā),在隔與不隔、變與不變的美麗中行走,巧妙地借助“跨國書寫”與流返祖居地傳播,賦予自身文本以殊異于中國在地文學的獨特魅力。

“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的一個主要內(nèi)涵就是穿越國界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機構聯(lián)系起來的各種紐帶和互動及其互動的過程?!翱鐕髁x”是一個當前主要應用于學術和政治話語領域里的時興概念,它跟經(jīng)濟全球化的趨勢有關,特別是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歷史語境下,遷徙、移民使得不同的種族和機構發(fā)生互動并不斷地互相影響和變化,而這些互動的過程就將跨越國界的人和機構連接起來?!翱鐕髁x”(Transnationalism)的一個主要概念是Nationstate,指的是從民族的角度定義的國家。比如,在當今交通、資訊高度發(fā)達的狀況下,文本的傳輸速度遠勝于人的過境速度,往往作家創(chuàng)作某作品甫畢,本人尚身在太平洋,而其作品的知名度已飛越了大西洋。交通的便捷、通訊的發(fā)達與政治壁壘的解構,使得華文作家們與祖國之間成了“沒有圍墻的世界”。身體的流動遠遠不及文本的流動便捷與靈活,身份的轉換也不及文本的語言轉換來得利索,由此便造成了新世紀華文、華人作家身份的曖昧不明與文本的意義認同之間的矛盾張力。實際上這些現(xiàn)象都是“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的呈現(xiàn),而華人作家們的身份也可以Nationstate來進行界定,可以說,有些華人作家不是無家可歸(Homeless),而是故意有家不回(Unhome)。而有家不回(Unhome)的不在地寫作恰恰成為海外華人作家的書寫與傳播策略,或許這些海外華人作家的心態(tài)就是寧愿做一個世界公民。

但是,雖然許多海外作家選擇了不在祖籍國(或曰“不在地”)寫作,海外華人文學中仍然存在著尋根寫作、鄉(xiāng)愁書寫、故國想象、探親與旅游文學等有著相同母題和近似創(chuàng)作心理的“回歸”寫作現(xiàn)象。此類“回歸”寫作的表層顯象是書寫者的身份認同與原鄉(xiāng)崇拜;內(nèi)在成因是華人族群的“葉落歸根”、“安土重遷”等儒家文化理念,以及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華人族群集體無意識;外部的推動力則是五四以來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影響。此類“回歸”寫作,具有人性書寫的多重面貌,表現(xiàn)出了復調(diào)敘事的獨特況味,增強了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從2009年開始,《小姨多鶴》、《唐山大地震》、《山楂樹之戀》、《幸福來敲門》等由海外華人作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在中國內(nèi)地熱播,在中國乃至整個華人文化圈引發(fā)了一陣陣的轟動。這些影視劇的底本或原著進而由此得到了中國大陸主流文學評論家和讀者們的重視與認可??梢哉f,這些小說的作者張翎、嚴歌苓等海外華人作家已成功登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主流,成為新世紀中國文學的新的亮點與熱點。除此之外,進入21世紀以來,海外華文作家們還有其它許多傲人的成績,與上述成就一起構成了新世紀以來的海外華文文學現(xiàn)象。新世紀以來回返中國傳播的海外華文作品有一個共性,即其題材均選取發(fā)生在中國內(nèi)地的故事,其故事背景大多集中于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1949~1976年間,而其文本的主題則有著內(nèi)在的漢民族的集體文化認同。如哈金的小說作品大多與中國有關,其故事場景經(jīng)常被設定在一個虛構的中國城市“木集”(Muji),如他贏得美國筆會/??思{獎(PEN/Faulner Award),并躋身于普利策獎決選作品行列的作品《戰(zhàn)爭垃圾》(War Trash)(2004年),就是一部以朝鮮戰(zhàn)爭為背景,反映美軍虐待中國志愿軍戰(zhàn)俘問題的小說。

海外華人作家獲得國外讀者的認可并流轉國內(nèi)傳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作品反映了普遍的人性與人生主題,讓中西讀者讀后都可以產(chǎn)生共鳴。如2000年10月12日因小說《靈山》、《一個人的圣經(jīng)》等著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籍華人作家高行健,他所獲得的評價:即其作品“具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⑨。也正是因為海外華人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等外國的主流獎項,顯示了他們在國外的被認可與被接受,這反過來又吸引了他們的祖居國的讀者對其作品的關注,促進了他們的作品流返祖居國的傳播。

“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⑨。隔山隔水不隔心,由人類學意義上的華人族群文化認同出發(fā),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歷史語境里,海外華人作家們實現(xiàn)了深富“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內(nèi)涵的“審美隔斷”寫作,達到了處于變與不變、隔與不隔之間的崇高藝術境界。作為活動性“審美隔斷”藝術生產(chǎn)形態(tài)之一的新世紀海外華人文學回返中國傳播現(xiàn)象,豐富了海外華人文學的內(nèi)容,增強了海外華人文學的活力,也為比較文學研究和中外文學關系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課題。當然,我們在看到海外華人文學回返中國傳播的傲人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新世紀的華人的創(chuàng)作存在的一些缺陷。老一輩的移民作家比較注重歷史回顧和宏大敘事,比如美籍華人作家黃運基就曾書寫過一個在美國的中國移民的奮斗史,有著較為宏觀的視角,但在藝術技巧方面相對同時期的中國內(nèi)地作家而言比較薄弱。而新世紀的華文、華人的創(chuàng)作往往側重書寫瑣細的人生狀態(tài),注重日常生活敘事,傳達移民文學的“小資情調(diào)”,這些作家大多在移民以前在國內(nèi)已多有成就,因此,他們的藝術水平基本上可以與同時期的國內(nèi)作家持平。但是他們的創(chuàng)作又大多缺乏了當下敘事與現(xiàn)實關懷,多了個人化敘事和主體性表達的通透靈活但也缺少了宏觀把握歷史的膽魄。

①上舉美國華文報紙的數(shù)據(jù)參見梅榕:《美國華文報紙供不應求 發(fā)行量可比英文大報》,《世界新聞報·國際在線》2006年3月9日。

②有關隔斷設計藝術,詳參《隔斷設計》,中國藝術吧,2005年12月7日。http://www.chinaart8.com/show_art.asp?art_id=1382

③劉芊里:《用隔斷隔出居室清爽感覺》,《新京報》2005年7月14日。

④楊文會、宋鴻筠編著:《環(huán)境藝術概論》,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頁。

⑤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0年版,第420頁。

⑥王國維:《人間詞話·四O》,傅杰編?!锻鯂S論學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頁。

⑦何孔周:《澳華文學:“浮萍”與“尋根”》,《文藝報》第4版“華馨”,2008年5月1日。

⑧瑞典科學院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2000年10月12日。

⑨〔清〕程恩澤贈林則徐對聯(lián)。

猜你喜歡
海外華人新世紀華文
“和而不同”的華文教育
義不容辭,爭為華文教育的“播種人”——連線常州外派華文教師
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指導策略
家文化的認同與海外華人的生存和適應
全球視野中的新流動:“華僑華人研究”重思
酷圖爆語(5)
近代以來海外華人慈善活動析論
杭州特產(chǎn)
本 期 導 讀
济宁市| 灵宝市| 清河县| 连云港市| 宽城| 益阳市| 融水| 九江市| 西宁市| 襄汾县| 深圳市| 榆林市| 大港区| 江源县| 上栗县| 咸丰县| 华容县| 宜丰县| 肥西县| 江城| 卓资县| 乌鲁木齐市| 阜南县| 洞头县| 广平县| 大悟县| 保亭| 衡阳县| 达拉特旗| 鄯善县| 当阳市| 永寿县| 辽源市| 小金县| 奇台县| 大庆市| 中牟县| 湘潭市| 莱州市| 公安县|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