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旭
透析煙簾雨幕中的“江南”意象
——讀《何處是“江南”》
郭曉旭
“江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象里,總是以旖旎的身姿,駐足在楊柳堆煙處,搖曳在風簾翠幕中,徜徉在槳聲燈影里,千百年來,人們記憶里的江南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繁華、富足、柔美、靈秀、人文薈萃、才子輩出,是人們對文化江南的深刻印象。然而,讀楊念群先生的《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tǒng)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一個別樣的“江南”意象,透過煙簾雨幕的遮擋,呈現在讀者面前。時間定格在清代前期,建國伊始,清統(tǒng)治者與江南士子邂逅。在清朝正統(tǒng)觀確立的過程中,皇帝與士林在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與反控制之間展開博弈,清朝皇帝以高超的統(tǒng)治技巧,通過改篡道統(tǒng)、文字成獄、打擊私學等方式,使士大夫所堅守的價值在復雜的現實政治中一步步被收編,最終以士林臣服,清朝正統(tǒng)觀確立作結。作者如抽絲剝筍一般,用典雅靈動的筆觸,向讀者解析了士人和帝王各自想象中的江南意象。
對士林精神世界的觀照和客觀冷靜的分析,是作者對“士”這一階層進行分析研究的立足點。士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形象,往往是思想高潔而不屑流俗的。在研究領域,士這一階層與政治權勢的對抗性和疏離性常常被拿出來突出強調,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士林階層所身處的不同歷史階段的具體歷史語境,忽視了士的世俗性與政治對士個體的思想價值觀的影響,這也使以往對士這一階層的思想演變軌跡的研究“純凈得讓人生疑”[1]?!逗翁幨恰敖稀薄芬粫?則把士林階層置于清初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中,用細膩的筆觸和思辨,透析了江南士大夫階層與皇權統(tǒng)治的微妙關系。他們在清朝建立正統(tǒng)觀的過程中展開博弈,里面有帝王的高超詭譎的統(tǒng)治術,有士林心靈變色過程中掙扎、反抗、無奈、屈服的痛苦。作者以冷靜的姿態(tài)分析江南士林被現實政治收編的慘痛歷程,“絲毫不打算回避而是直面士人堅守其價值的嚴酷性和最終失敗的歷史命運”[1]。
清朝建立之初,晚明江南士林階層腦海里的江南意象,仍然秉承著濃厚的歷史優(yōu)越感,尤其是江南文化與北方文化對比所產生的優(yōu)越感,使晚明士子們進入清朝統(tǒng)治之后,用種種行動去對抗新朝統(tǒng)治的壓力,竭力保持歷史記憶里的文化優(yōu)越感。然而,在清朝帝王的眼里,江南士子的放棄儒籍、隱匿山村、逃跡佛寺、厭棄講學、拒絕結社、在詩文里屢發(fā)殘山剩水之嘆、在書畫里布局丑拙支離的意象等等,這些怪異行為都構成了對清政權的不服從態(tài)度。這讓清朝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總感覺在自己強大的統(tǒng)一政權背后,有著一股難以消弭的巨大的文化優(yōu)越感存在于江南風簾雨幕的背后。過去的研究成果里,金、元、清等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仿佛總是被動或主動地接受了先進漢文化的影響,被漢文化同化,漢文化又終成大一統(tǒng)文化的核心。然而本書的作者證明,在清大一統(tǒng)統(tǒng)治模式建立的過程中,清代帝王發(fā)揮了高超的統(tǒng)治技巧,巧妙運用江南士林引以為傲的優(yōu)越文化價值觀,與江南士大夫共享文化資源,并最終成功地收編了江南士大夫的歷史觀與價值觀,完成了大一統(tǒng)的統(tǒng)治模式。
清代初年,遭遇亡國之痛的江南士大夫,不期然地把晚明與南宋相比擬,在殘山剩水之嘆里,他們開始對晚明的諸多歷史現象進行深刻的反省,而清朝帝王也正在尋找能夠完全取代明朝的正當理由,他們意識到政權上的統(tǒng)一,并不意味著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也取得了掌控權,如何收服士人,是清統(tǒng)治能夠保持穩(wěn)固的關鍵因素。二者在禮治秩序的重建、文質之辨、官學與私學、文字獄等諸多方面展開較量。江南士子經過鼎革之痛,意欲修復殘山剩水,延續(xù)他們記憶里的歷史文化血脈,由此他們厭棄城市的奢靡浮華而隱逸于鄉(xiāng)間,試圖通過恢復鄉(xiāng)間古禮、重建宗族,再建崇德尚節(jié)的文化傳統(tǒng)。而與此同進,清朝帝王也在上層倡導孝道,使基層的宗族組織日趨制度化,于是江南士人的變革意向悄然被君王的上層意識形態(tài)所統(tǒng)攝,他們所提倡的道統(tǒng)與道德自覺行動,因為與清廷策略的暗合,而無法逾越大一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步伐。雖然出發(fā)點南轅北轍,但在最終效果上卻合于一途,不僅失去了以往制約君王王權統(tǒng)治的力量,甚而充當了帝王意識的補充者?!拔摹北緛硎墙暇莆幕拇盹L格,然而因為江南士子對晚明靡奢之風的厭倦,崇尚直樸簡約的生活在清初士林中蔚然成風。同時文質之辨里還有一層更深的含意即華夷之辨,江南文化向來以“文”勝“質”來彰顯它的優(yōu)越性和核心地位,“質”則與落后、蠻夷相關聯。在文質之辨中,江南士子不期然地以南宋比擬晚明,對南宋末年文質之辨中的尚“質”傾向加以欣賞,而對明季王陽明心學重靜坐、禪悅的瀟灑持批評態(tài)度。清初帝王雖然在內心深處向往江南的繁華盛景,但卻必須找到與江南士林共享的文化資源,來擊破江南士林對質樸與蠻夷關系的聯想,于是康熙用宋理學打擊陽明學,這又對應了江南士林由南宋而晚明的思維框架,使江南士林操戈室內。由“文”反“質”對士林來說是對晚明的反思,是意欲恢復禮治秩序,而對清朝帝王來說則是防止?jié)h文化腐蝕的防衛(wèi)姿態(tài),是建立正統(tǒng)觀的政治手段。在這場文質之辨中,江南士林與清朝帝王對文質態(tài)度的不謀而合,再次消解了江南士林的對大一統(tǒng)正統(tǒng)觀的抵觸。清廷收編江南的又一策略是在著書立說上嚴官私之分,個人撰吏的“私意”形成了與代表正統(tǒng)的“公論敘述”相對峙的一面,沾染上了異端與悖逆的色彩。在歷史撰寫中摒棄私意,秉持公正的操作規(guī)則顯然得到了江南士林的認可,他們最終逐步放棄了對歷史史實的褒貶評判權,而傳向對歷史進行考據式的技術閱讀風格。清初考據學的出現與興盛,表面看上去是士林對皇朝政權的疏離與抗拒,實際也“恰恰是皇權有意規(guī)劃的結果……如果不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考據學產生的意義,……就等于刻意回避清廷政治控制嚴酷而又富于高超技巧的歷史事實?!盵1]清初文字獄是清朝正統(tǒng)觀確立的整體規(guī)劃中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乾隆帝借編纂《四庫全書》之名行禁毀“政治反動書籍”之實,文字獄不僅是對士林階層的思想剿伐,也是對清初地方官吏自覺實施清朝日常治理秩序的訓練,最終達到了在沒有王權督責的狀況下,他們也能自覺地貫徹王權的意圖。這種對士林和官吏的雙重鉗制,使江南士林階層越來越成為清廷大一統(tǒng)政治規(guī)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此“江南”已非彼“江南”,江南的士林精神世界已經一步步被清朝政治強權控制、規(guī)范、消解,最終臣服于清廷大一統(tǒng)的正統(tǒng)觀之中。
在追尋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過程中,對歷史場景的日?;瘮⑹鍪潜緯囊淮筇厣?。作者從諸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出發(fā),見微知著,緩緩道來,如條條細波微瀾,又最終成一幅江南士子心靈變色的恢宏畫卷?!暗啦贿h人,只就日用尋常間”,對歷史場景的還原,對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描繪,或許比之抽離生活的理論推斷更能貼近歷史人物的心靈世界,作者關注明遺民與一般士子不一樣的日常生活“常態(tài)”,關注他們?yōu)榛镜纳鏃l件所進行的苦斗,關注他們的特異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誤解和冷遇。呂留良在失節(jié)夢魘中的搏斗,展示的是遺民出處選擇之艱難;雍正皇帝與階下囚曾靜的書信對話引出的是清代帝王對江南文化威脅力的敏銳感知;康熙南巡曝露了帝王“質表文里”生活心態(tài)的深層紋理;攝政王與史可法的兩封交戰(zhàn)書引出道統(tǒng)與夷夏之防的辨析。作者對歷史場景和生活細節(jié)的關注使行文變得鮮活靈動,然而這些日常圖景的描述又無一不是據詳實的史料而闡發(fā),這種對歷史場景的重繪與對歷史人物心靈的發(fā)掘,或許更貼近歷史的真相。
關注政治對身體的微觀控制作用,偏重對歷史人物心態(tài)情理的分析是《何處是“江南”》一書的又一大特色。作者認為夷狄與華夏的較量,在政治統(tǒng)治和軍事實力上容易決高下,而統(tǒng)治合法性的取得卻是一種情感和心理上的深層文化較量。元朝就是一個占據了權力的中心位置卻無法獲得合法性的例子。對清統(tǒng)治者而言,占據中原顯然已不足以確立其合法性,它需要消解江南士林的文化優(yōu)越感,實現對江南的情感征服,奠定其合法統(tǒng)治的基石。于是帝王與士林的博弈的過程中,充滿了鮮活的歷史人物,充滿了復雜曲折的人物故事,他們置身世俗,有著凡夫俗子的欲望,有著涉世利生的利益思辨。比如英武的乾隆帝于古籍的字里行間發(fā)現有屈大均衣冠冢的信息,遂生發(fā)清除遺民情結思想根源的念頭,命官吏高晉嚴密徹查,高晉地毯式搜索的辦案風格,“反映出了乾隆細密多疑的性格已深深滲透到地方官的辦事風格中,并對以后的江南控制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不久,我們將會看到,這位高晉大人的身影又頻繁出現在了查繳禁書的官員行列中。”[1]作者把政治對個人的影響力,與政治大局勢關聯起來,避免了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脫節(jié),敘事生動而論證貼切。清初政治對明遺民的心態(tài)影響尤為酷烈復雜,明遺民自詡高潔,卻又往往貧病不堪,生計難續(xù),一時之復雜心境,無以言表。遺民代表呂留良,但恨同志稀少,無處商量。顧影煢煢,有口掛壁,真無生人之樂矣。不得已,遺世士人或以賣藝為生,而賣藝又往往不見營利,與其說是為謀求生計,毋寧說是檢驗自己持守道義的能力。呂留良曾務農,行醫(yī),后又以評八股時文為生,俗人實在難以理解他為何舍棄清代諸生之功名,而又熱衷于科舉之八股文,其中深意原來是為了通過評八股時文,堅守自己心中維護“道統(tǒng)”的執(zhí)著信念。江南士子輾轉于涉世利生與崇道守節(jié)之間的復雜際遇,甚或在出處之間的充滿煙火氣息的自我詭辯,如果不對其心理情態(tài)進行辨析,又如何靠近他們的精神世界,把握其心靈變色的艱難歷程?
[1]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tǒng)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作者系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社會學專業(yè) 08級本科生郵編:100083)
(責任編輯:連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