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 星
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新公共管理運動,蕩滌了整個西方世界,關于這一浪潮的研究論著可謂卷帙浩繁,要在其中體現(xiàn)出自己的研究特色,實屬不易。鄧念國博士撰寫的《西方國家社會保障的民營化:新制度主義視角》一書,從社會保障這一特定公共服務領域對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運動大潮進行闡述。這一獨辟蹊徑的做法,既切合了自新公共管理運動以來西方國家政府改革的實際,又體現(xiàn)出對社會保障變革進行研究的理論演進趨向,使公共管理的研究從一般理論研究落實到具體領域,使研究更具體、更深入,為公共管理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論域。
該著不同于社會保障的一般論著,其分析范疇與視角也頗為獨特。作者以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為研究時段,以北美、歐洲、澳洲、日本為研究空間,以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健、社會救助為研究領域,重在這些國家在社會保障各個方面的民營化。作者試圖回答兩個問題:(1)各國社會保障民營化產生、發(fā)展和演變路徑,在不同項目上的民營化具體方式、措施與進展;(2)影響社會保障民營化的內外因素。
著名社會保障專家哥斯塔·艾斯平-安德森在其《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以及《轉變中的福利國家》兩本書中,對西方國家社會保障的制度變革進行了類型學的劃分,其基本分析理路是按照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進行的,留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理論遺產。鄧念國博士在回答上述問題時,跳出政治經濟學的傳統(tǒng)分析路徑,借鑒新制度主義的基本分析理路,構建出自己獨有的分析框架。借鑒了“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從政治制度主義的視角出發(fā),對西方福利國家的民營化變革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影響社會保障民營化的因素不僅包括環(huán)境變量和制度變量,還包括行為變量。
作者在分析環(huán)境變量對社會保障民營化變革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之后,重點研究制度變量與行為變量的影響,從而建構了內生性雙變量模型。在分析制度變量時,揭示國內民主政治制度、政治權力結構、政黨結構與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觀念、政治慣例、政治參與者網(wǎng)絡結構、國家—社會關系結構、現(xiàn)有福利制度安排模式等等制度變量對制度維持與變遷的重要影響作用,特別是一些制度性結構形成強大的路徑依賴性,對社會保障民營化變革形成抵制和制約。在分析行為變量時,作者還吸收行為主義政治學的成果,將政治行動者的偏好、行為與反應納入行為變量,分析它們對民營化變革的途徑、方式、手段和過程中的重要決定作用。
作者將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演化過程總體上分成制度維持與制度變遷兩大類。一方面,運用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理論,揭示制度作為一種內生變量,對決策參與者的行為影響;另一方面,運用制度變遷的非均衡與學習理論,揭示決策的各方參與者行為變量對社會保障民營化變革的影響,作者得出兩個基本結論:(1)由于西方各國的環(huán)境變量、制度變量與行為變量的共同影響,各國社會保障民營化產生、發(fā)展和演變路徑不同,不同項目的民營化手段、方法、程度也不一致;(2)影響社會保障民營化的內在因素主要有兩類,即制度變量和行為變量,制度變量對民營化的推行起著重要約束作用,民營化變革存在路徑依賴現(xiàn)象;民營化變遷具體方法、手段和措施還受到行為變量的影響。
總之,該著運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對作為公共管理重要領域的社會保障制度變革進行了研究,既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也開發(fā)了新的研究視角和分析模型。該著獨辟蹊徑、匠心獨運,可稱之為公共管理研究領域的一枚精巧的玉石,值得仔細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