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春鳴 伏志強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選自人教版第一冊第四單元,本單元是新聞模塊。
1.利用資源,查找資料
發(fā)揮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也是新課改的要求之一。我們讓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圖書館,查閱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材料,進而去查找人類歷史上仍在發(fā)生的種族滅絕的悲劇。讓他們整理出盡可能詳盡的死亡數(shù)字,并配上自認為最有震撼力的圖片,在班級進行內(nèi)部交流。有位學生說,當他在百度上輸入“種族滅絕”之后,搜索結果讓他震驚無比,他特意截圖并展示出來,全班頓時陷入了安靜。
正是在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熱情的同時,也加強了其表達、解說、溝通、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加強了其情感的投入與真實的體驗。
2.影視鑒賞,情感升華
生在盛世的當代學子,遠離硝煙久矣,而影視作品正具有情景再現(xiàn)的巨大藝術真實與感染力。我們給學生推薦了表現(xiàn)二戰(zhàn)中猶太人悲劇的《辛德勒名單》、《安妮日記》、《鋼琴師》,以及表現(xiàn)日軍獸行的 《南京!南京!》,以及離我們幾乎近在咫尺的、發(fā)生于1994年的盧旺達種族大屠殺的《盧旺達飯店》。
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會自然在內(nèi)心激蕩起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同情心。我們由此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這些經(jīng)典電影的共同點,那就是:即使是在陰云密布暗無天日的時代,人性并沒有全部倒坍在污泥中一蹶不振,依然有救贖和希望。這種希望帶領我們?nèi)祟?,永遠地和內(nèi)心的黑暗進行斗爭。
從課前的準備,自然會激發(fā)出學生的多種情緒:震驚,悲痛,沉思,悲天憫人。由此發(fā)現(xiàn)本文不同于傳統(tǒng)新聞的特點,那就是強烈感情的滲透。但作為優(yōu)秀杰出的作品,情感的表現(xiàn)不能毫無節(jié)制,表現(xiàn)為大聲的控訴,直白的批判,明晃晃的厭惡,亮晶晶的期盼——而是在盡可能的不動聲色之間,將自己的立場、情感、價值觀傳達出來。
而這種傳達,正是文學的使命。而這種傳達方式的優(yōu)劣,正是文學作品藝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這也是我們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啟發(fā)學生自由探究本文的這種將激烈如刀鋒、深沉若火山的情感揉碎均勻在普通的敘事、描寫、議論中杰出手法。
不出所料,在具體的教學中,課堂氛圍凝重而充滿活力。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通過參觀者的眼耳舌鼻的感受、今之春光明媚與昔之陰森可怖的對比、雛菊與小女孩的明亮意象、遍布全文各處的細節(jié),感受到了作者的苦心孤詣?!袼蛊柌竦碾娪澳菢樱前察o的敘事,真實的細節(jié),復雜的人性,造就了文藝作品獨有的魅力。這也是文學寫作的重要定律。
我們一直鼓勵學生進行自然的、人文的、歷史的、人性的思考與展示。而課前旁征博引的準備,正是對本文主旨的未雨綢繆。
奧斯維辛,現(xiàn)在已不僅僅是個地名,而是人類自殘的普遍性描述。那么,奧斯維辛就不僅僅是德國納粹法西斯顛覆人性的所在,而是歷史上一切的人性黯淡的黑暗地獄。奧斯維辛之前,有奧斯維辛;奧斯維辛之后,依然有奧斯維辛。本文作者羅森塔爾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一方面固然是他在寫作的時刻焚尸爐的煙火早已冷寂,另一方面,何嘗不是對人類健忘的一種提醒。奧斯維辛沒有了新聞,那么新聞在哪呢?——新聞在柬埔寨,波爾布特在屠城;新聞在伊拉克,薩達姆在屠殺;新聞在盧旺達,兄弟民族在互相殘殺。
那么,本文在警示的意義上——是不是和魯迅的憂憤殊途同歸,是為了在忘卻的救世主來臨之前,告訴那些無惡意的閑人和無所事事的庸人?!诹_森塔爾筆下,那些天真的孩子正在白楊樹下嬉戲游玩。魯迅說,時間永是流逝,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式算不了生命的——那么,有限的幾個生命,在這個世界上,又算得了什么?。?/p>
在探究本文主旨的同時,我們引導學生進一步拓寬視野。有學生說,曾經(jīng)流血漂櫓的南京,現(xiàn)在游人如織;曾經(jīng)槍聲四起的盧溝橋,現(xiàn)在曉風殘月;曾經(jīng)的戰(zhàn)場,現(xiàn)在是工地;曾經(jīng)的悲傷,現(xiàn)在是歡樂。我們要為這種祥和安樂祈禱祝福,可是,我們不能忘卻曾經(jīng)發(fā)生的歷史。那是我們共同的過去。
為了讓學生加固上述的收獲與思考,我們設計了一個課堂練習:借助“普利策評委會的頒獎詞”為本文寫頒獎詞。
首先:拋磚引玉:
你從一朵雛菊的盛放中,
找出了非寫不可的使命;
你在一個小女孩的笑容里,
讀出了命運攸關的秘密;
你從游人的神情中,
看見了良知和金柳一起復蘇;
你在洪水滔天之后,
挖出了驚心動魄的廢墟。
其次:學生活動。在老師下水引導下,學生的飽滿的情感就這樣水到渠成的得以展示。而這種展示,也是他們莊重的思考的體現(xiàn)。課堂現(xiàn)場學生的展示活躍,一下子呈現(xiàn)出了一種迷人又動人的人文氣息。我們內(nèi)心欣慰,特收錄整理了部分精彩的頒獎詞,陳列如下:
1.是他,羅森塔爾,用普通的筆桿寫出來不平凡的文章,
細致的筆觸勾勒出死神欣往的哀土,
深沉的話語匯成了萬千亡靈的悲嚎,
高度的審思對這座煉獄做出了令人膽顫的評論。
不,不是羅森塔爾,是所有有良知的人對奧斯維辛的殘忍的痛恨厭惡。
不,這也不是新聞,這是一曲悲鳴。
2.明媚陽光下,那是無助的靈魂;
綠樹成蔭下,那是煉獄的大門;
孩子們嬉戲的笑聲,那是無辜者在哭泣。
那里沒有陽光,沒有綠樹,沒有歡聲笑語。
那里是暗無天日的人間煉獄,
撕心裂肺的呼喊來自恐怖的牢營。
讓我們記住歷史,喚醒記憶,激起世人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尊重,對現(xiàn)實的尊重。
所以,本屆新聞獎的最后得主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第三:展示普利策評委會的頒獎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jié),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戰(zhàn)爭與和平、歷史與現(xiàn)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省。它的發(fā)表充分地表現(xiàn)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p>
最后讓學生兩相對比:既對比措辭,也對比評價的角度。
新聞單元教學重點往往是注意新聞結構的分析,在以往的新聞教學中,我們過于強調(diào)其實用類文本的特點,注重理性分析,而忽略了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觀感受與情感體驗,也忽視了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基于本篇課文深沉慈悲的情懷、獨樹一幟的寫法、歷久彌新的影響力。我們一直認為,語文教學的目的,正是通過文字的物質(zhì)載體,讓學生看見一個遼闊的世界,讓學生體驗人類的卑鄙與圣潔,猥瑣與崇高,進而建立一種健康的價值觀。而本文對人性與戰(zhàn)爭的反思的深刻,正是貫徹這一理念的難得文本。
這也是我們整個教學過程的重點所在。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的教學,其最高境界應該是一種創(chuàng)作展示。教師的責任與使命就是抓住學生的靈性,給予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課堂教學應讓“教”服務于“學”,一切圍繞學生思維品質(zhì)、視野與個性。教師要變知識的傳遞者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在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