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昕,楊天菊
(佛山市南海區(qū)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校,廣東 佛山 528211)
淺談Wiki在中職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張 昕,楊天菊
(佛山市南海區(qū)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校,廣東 佛山 528211)
Wiki是一種新興的網絡交互形式,可供訪問者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chuàng)建、更改。其特點是可應用于課堂內外,創(chuàng)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平臺,達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與能力的目的。關鍵詞:Wiki;護理教育;協(xié)作性
Wiki被譯為“維基”或“維客”,來自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發(fā)音 Wiki,原意“快點快點”[1]。它屬于一種人類知識網絡系統(tǒng),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chuàng)建、更改,它是一種群體協(xié)作的寫作工具。Wiki站點可以由多人維護,包括每一位訪問者,且每個人都可以發(fā)表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和探討。Wiki也指一種超文本系統(tǒng),它支持面向群體的協(xié)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為協(xié)作式寫作提供必要幫助。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一個社群,Wiki系統(tǒng)為這個社群提供簡單的交流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在社群內共享某領域的知識。
Wiki以傳統(tǒng)網頁形式供訪問者瀏覽、創(chuàng)建、更改,而且編輯時除了提供常用命令圖標外,如加粗、傾斜等,還提供了一系列簡化的格式標記,如在Wiki站點的編輯框中可以用3條“~”表示添加用戶名,用4條“~”表示添加用戶名及日期時間[2],用“[http://www.nanhaiweixiao.com/南海衛(wèi)校]”就可以創(chuàng)建對應網址的外部超鏈接,用“[[內科護理學]]”則可以建立到“內科護理學”的Wiki網絡內部超鏈接。Wiki還提供了“Sand Box(沙箱)”作為新手進行編輯等操作時練習使用。Wiki的這些簡易特性為中職生在網絡平臺進行編輯和學習提供了極大便利,稍加練習后就可以熟練操作。
Wiki中除了被設置成鎖定的頁面以外,任何訪問者都可以創(chuàng)建、修改、刪除任何頁面;除了被設置成隱藏的內容以外,其他內容可以供任何訪問者自由瀏覽;除了基本的目錄由管理員確定外,任何人可以創(chuàng)建任何新的類別;除管理員有較多的管理權限外,任何人都有維護和建設的權限。當然,這種開放并不意味著可以蓄意破壞,它仍有一套保障機制,如通過“鎖定”可以保護某些頁面或阻止某些惡意用戶,通過“歷史”可以輕松恢復到最正確的頁面版本[2]。只要合理引導,在這樣開放的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自主構筑學習家園,分享學習快樂,打破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界限,實現平等、真誠的學習交流和知識共享,共同提高。
Wiki給訪問者提供了“協(xié)同簽名”“發(fā)表評論”“對話頁”“討論本頁”“社區(qū)”等協(xié)作學習工具,并且非常重視團隊凝聚力。把創(chuàng)建、修改、刪除、維護Wiki頁面的權限交給每個成員,激發(fā)了成員的自覺意識,促進成員之間相互監(jiān)督,形成默認的寫作準則(準則由成員自己制定)和強大的社群力量,促使每個成員具有平等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所以整個Wiki網站上的資源才會井然有序地得到擴展和共創(chuàng)[2]。這種協(xié)作激勵機制同樣適用于中職護理專業(yè)學生的學習,不僅在協(xié)作中加深學生對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及興趣。
Wiki的信息組織結構又有了新突破,它的全部內容就如一部百科全書,而結構又超越了百科全書。它不僅有一定邏輯體系的目錄結構,而且在遇到的任何一個鏈接上,人們總可以期待在另一個終端出現對這個鏈接的解釋段落或詳細章節(jié),形成自由的網狀結構。更為突出的是,在擴展某些專題內容時,任何人可以重新拓展設置超鏈接,引出更加豐富的內容,再配合簡單的編輯功能,從而輕松實現任意位置、任意專題的鏈接,徹底實現了讀、寫、思的網絡一體化。另外,為了保證信息的有序組織,這些內容的分類檢索是多維度的,盡可能滿足閱讀、學習的便利需要[2]。因而,學生面對這樣的Wiki結構,既可以多人合作編寫課本延伸知識,又可以個人在學習中升華知識建立超鏈接編輯;既可以從無到有獨立創(chuàng)作,又可以在他人的基礎上再度修改,使得知識體系越來越完善、越來越龐大。
考慮到中職護理專業(yè)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對網絡的熱衷程度以及對新事物和新教學方法的接受能力,經過充分評估后,我們認為Wiki應用于中職護理教學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護理教師到人氣較高的“維庫”網注冊登錄后即可獲得用戶頁“http://www.Wikilib.com/Wiki/User:用戶名”,在自己的用戶頁上新建分類目錄,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護理、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護理、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的護理、教學信息反饋交流等。然后,學生分別注冊登錄,進入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頁面,并可以緊跟這些條目擴展內容進行編輯和完善。Wiki在護理教學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優(yōu)勢。
學生課外學習可以利用Wiki在教師相應的學習章節(jié)目錄下隨意建立自己的筆記,學生可以互相編輯、互相完善。在Wiki系統(tǒng)中對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治療要點、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等進行編輯,達到強化知識記憶、拓展知識應用的目的。教師還可以在Wiki的相應目錄給出一些病例,讓學生自由討論疾病的治療及護理,最后再進行編輯,以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意識以及提高診斷、治療、護理能力。這種學習方式改變了以往單調枯燥的學習模式,充分滿足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理,讓學生的復習、預習變得有趣,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與疑惑,再加上教師與學生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互動,這些問題往往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并且越積越多,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通過應用Wiki,護理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相應的目錄,如教學信息反饋交流,這樣學生就可以進入該目錄,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提出疑問;教師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并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及知識掌握情況。此外,部分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較靦腆,溝通能力不強,畏懼與教師面對面交流,通過Wiki交流有效避免了師生面對面交流時可能出現的問題。
通過Wiki,護理教師可以在相應目錄下共享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并開展集體備課活動。鑒于中職護理教師職業(yè)特點和工作性質,Wiki可以有效地利用其特性,突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的時間、空間限制,讓教師間的交流變得靈活,具有可靠性。護理教師還可以共同對課堂教學內容及相關教學資源進行編輯、更改和完善,讓知識體系變得詳細而充實。
為利用好Wiki的協(xié)作特性,充分挖掘中職生的學習潛力,護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Wiki中組建興趣愛好小組和學習研究小組,讓部分學生從事某塊知識目錄的編輯,并定期進行檢查和點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同時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滿足中職生渴望受到關注的心理。Wiki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協(xié)作學習,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規(guī)范[3],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綜上所述,Wiki的優(yōu)勢就在于它可以直接與訪問者互動。學生可以及時學習、記錄、發(fā)布自己的學習成果,提升自學能力。教師能隨時隨地跟蹤、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給學生及時的學習指導。而運用Wiki進行協(xié)作性學習,簡單方便。因為其模式是建立在直線直接發(fā)布的基礎上,任何學習者可以通過修改網頁中的內容來充實、完善知識點,讓知識點變得更詳細、具體。Wiki作為一種新技術、新交流方式和新網絡文化,其理念值得在中職護理教育中推廣。
[1]陳立華,徐建初.Wiki:網絡時代協(xié)同工作與知識共享的平臺[J].中國信息導報,2005,(1):51~54.
[2]蔣麗清,薛輝.Wiki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6,(1):47~50.
[3]趙穎,張照青.Wiki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yè)圈,2007,(15):174.
G434
B
1671-1246(2011)07-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