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溢
(東莞職業(yè)技術學院財經系,廣東 東莞 523808)
論國際產品責任中經銷商的歸責問題*
劉軒溢
(東莞職業(yè)技術學院財經系,廣東 東莞 523808)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產品責任國際化,產品責任問題突破了國內法的范疇而具有了國際的性質,進而形成了國際產品責任法[1]。經銷商在產品責任中有著特殊地位,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可以直接要求賠償的對象,但其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產者,因此法律也規(guī)定了其承擔責任的限制條件。
產品責任;產品責任主體;經銷商;產品缺陷
如果20世紀前期缺陷產品還只對各國國內消費者人身財產的安全構成威脅,那么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深,產品責任問題就不再是一國國內的問題了。如安眠藥沙利豆事件,受害者遍及全球,僅日本就有受害畸型嬰3000余名[2];從我國進口的煙花產品,分別于1979年及1993年在美國引起了兩次爆炸傷害案[3];而美國的肯德基事件,日本的豐田車、東芝電腦事件等等,其受害人也都遍布全球。生產商作為產品責任的賠償義務主體已是共識,但在國際貿易中,受害者往往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夠直接追究生產商的責任,此時產品責任的主體不僅關涉到制造商,也包含經銷商。
關于產品責任的義務主體,各國法律都作了明確規(guī)定。1985年歐共體《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條規(guī)定“生產者應當對其產品的缺陷造成的損害負責。”依該指令,在不能確定生產者的情況下,產品的供應者視為生產者。根據判例法和制定法,美國產品責任法將產品的制造者和銷售者作為責任主體。美國法傾向于將產品責任的承擔主體做擴大的解釋,以便于保護國際產品責任損害賠償的主體——賠償權利人與賠償義務人消費者的利益。它的責任主體比歐洲更為廣泛,幾乎處于生產、加工、銷售這一鏈條上的相關的人都可能因缺陷產品致?lián)p而承擔責任。
我國《產品質量法》頒布以前,學界對產品責任主體的權威解釋是:“產品責任主體包括生產環(huán)節(jié)中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乃至成套產品的生產者(制造者),流通環(huán)節(jié)中以進出口、批發(fā)零售等方式提供產品的供應者(銷售者),以及負責產品儲存、運送的倉儲者和運輸者?!保?]《產品質量法》頒布后,大多數學者將產品制造者和銷售者作為產品責任主體。但也有人認為:我國承擔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應包括:生產者(包括產品總裝制造人、零部件制造人、準制造人、進口商、設計人);銷售者;與缺陷產品有關聯(lián)的其他責任主體(包括運輸者、倉儲者、代管者及其他依據擔保物權或合同、法律而占有產品的人)[5]。
此外,德國、挪威謂之“生產者”,日本之“制造業(yè)者”,美國謂之“產品制造者”和“制造者以外的產品銷售者”,稱謂雖不相同,涵蓋的范圍大致相近,由于產品責任是由缺陷產品造成損害后果而引起的,界定產品責任的義務主體要以是否應該對損害后果的發(fā)生負責作為判斷依據[6]。因此,產品責任的義務主體一般是產品的制造者、銷售者。
盡管銷售者往往不是導致產品缺陷產生的人,但讓其承擔產品責任,已為世界各國所接受。
(一)銷售者的地位
這里的銷售者包括了產品從脫離生產者至到達消費者過程中,所有以營利為目的的銷售者。銷售者是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媒介,對產品應負有檢驗和管理的義務。銷售者是離消費者最近的賠償義務主體,當產品責任事故發(fā)生后,消費者一般首先會向銷售者提出賠償請求,因此,銷售者在產品責任賠償中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
雖然相對于生產者來說,銷售者對產品質量控制的能力較弱,但其相對于消費者來說卻是處于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其對產品的了解遠勝于消費者,而且也是發(fā)生產品責任事故后,消費者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到的責任者,尤其是在產品流通鏈條上的最終零銷商。因此銷售者就事故承擔而言相當于生產者的義務。但若產品缺陷并非由銷售者引起卻依然由銷售者承擔責任,則在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就出現(xiàn)了顯失公平的情形,這時應賦予銷售者對生產者的追償權。
在國際產品責任中,進口商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責任主體,也應該成為產品責任主體。從經濟學角度看,進口商屬于銷售者,但在產品責任的賠償中,其被置于生產者的地位,承擔生產者的責任。從理論上講,成品制造者負第一責任,即無論產品缺陷是由哪一環(huán)節(jié)造成,成品制造者都應對被侵害人負完全的賠償義務。在實踐中,有可能負賠償責任的各主體之間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當發(fā)生產品責任事故時,受害人可以選擇由哪一類主體承擔賠償責任,以切實保障消費者權利。進口商由于其在對外貿易中的特殊地位,在國際產品責任的賠償問題中也被賦予了特殊的身份:以銷售者的身份承擔生產者的責任。
(二)銷售者承擔何種責任
關于產品責任主體問題,一種觀點認為生產商和銷售商應負連帶責任。連帶責任的目的就在于從法律上保障債權人或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切實保障。因產品質量而真正受害的是廣大的消費者,消費者與銷售者相比,前者永遠是弱者,如果銷售者以其主觀上無過錯而免除了賠償責任,已經受到精神、身體或財產直接損害的消費者還要重新對產品制造者提起訴訟,這對受害者則更不公平。如果致人損害的缺陷產品的生產廠家已經破產或無力賠償時,產品銷售者又以其主觀上無過錯而免除賠償責任,則受害者的損失就永遠得不到賠償。因此立法應明確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
筆者認為生產商和銷售商不應負連帶責任。連帶責任的產生須有法定原因,這是一種加重責任,對責任人極為苛刻承擔連帶責任會使責任人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為了限制連帶責任的濫用,以免給責任人增加不必要負擔,各國均規(guī)定只有在法有明文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的明確約定時才產生連帶責任,所謂明文規(guī)定就是指相關法律條文中有“連帶”二字的明示。例如我國臺灣地區(qū)“消費者保護法”第8條規(guī)定,經營者就產品所生之損害與制造商負“連帶責任”。根據該規(guī)定之明示,我們可以推定在臺灣地區(qū)生產者和銷售者是連帶關系。而國內大陸地區(qū)現(xiàn)行有關產品責任的所有法律規(guī)定中均未明確規(guī)定生產者和銷售者應負連帶責任。因此,雖然依照法律規(guī)定,生產者和銷售者在產品責任中向消費者或產品受害者負擔的是同一的責任,但無法律明示,所以兩者之間不是連帶關系?!懂a品質量法》第30條規(guī)定表明,除了法定情形(即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銷售者在產品責任中承擔的是過錯責任)外,適用于銷售者過錯責任原則。所以如果銷售者能夠證明其在銷售活動中,遵守了《產品質量法》所規(guī)定的法定義務,那么銷售者就不必承擔最終賠償責任。因此,當生產者因客觀情形,如破產倒閉,致使其無法履行本應由生產者履行的賠償責任時,如果銷售者無過錯,那么銷售者就無義務代生產者履行本應由生產者履行的賠償責任。但是,如果認為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是連帶關系,那么當生產者因客觀原因而不能履行本應由生產者履行的責任時,銷售者則必須承擔全部的終極責任,而不管銷售者自身有無過錯。這就明顯與《產品質量法》第30條所確定的銷售者在終極責任方面承擔過錯責任的規(guī)定相背離。
固然銷售者要對產品質量引起的問題承擔責任,然而對其所承擔的產品責任應當予以限制。首先,銷售者多數情況下不是產品質量瑕疵的制造者,其在銷售產品時也不可能對產品質量潛在的危險予以充分的認識,并且很多情況下都難以對產品進行深入檢查以發(fā)現(xiàn)缺陷。其次,與生產者相比,多數銷售者的財力較弱,承擔損失、分散危險的能力較差。如果受害人完全可以從作為最終責任人的生產者處獲取賠償,卻仍然要求中小型規(guī)模的銷售者承擔可能危及其繼續(xù)經營能力的連帶賠償責任的話,對于銷售者就不盡合理(在銷售商的財力和承擔風險的能力明顯大于生產商時除外,例如,沃爾瑪超市委托小型工廠生產某種商品,此時出現(xiàn)產品責任問題時,受害人向經銷商求償,在風險和成功率上都大于向小生產商求償)。第三,銷售者承擔責任后通常最終還要向生產者追索,銷售者通過銷售鏈層層追索,既浪費了司法成本,也不必要地增加了銷售者經營成本。那么,如何加以限制,可以借鑒歐美先進的立法經驗。美國《第二次侵權法重述》402條A款規(guī)定,當經銷者從事“商業(yè)上的銷售行為”時,才承擔“嚴格責任”或“擔保責任”;如果經銷商造成的損害是因私人交易或超出通常業(yè)務范圍,則只承擔“過失責任”。此外,美國不少州還規(guī)定,在受害人能從生產者獲取充分賠償前提下,有條件地豁免銷售者的“嚴格責任”。所以,義務主體的范圍也并非越大越好,如果不加限制也會造成如上所述的一些負面影響。需要注意的是限制銷售的嚴格產品責任,并不代表限制其合同責任和一般侵權責任。
產品責任法發(fā)展至今已成為平衡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利益關系的重要法律手段。各國產品責任法對生產者、銷售者采取越來越嚴格責任的同時,也明確規(guī)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免除或減輕他們的責任。如美國產品責任法規(guī)定:如果產品缺陷的產生是由遵守該國法律規(guī)范或強制性政府合同所致,則生產者和銷售者可以免除責任;對于具有不可避免的危險性產品,在其缺陷不屬于制造上的缺陷或者該產品的銷售者在采取了合理的行動,包括給予了充分而適當的警告或者指示才銷售的情況下,產品的銷售者對于產品的不可避免的危險性造成的損害不負責任,等等。
為此,可以考慮:第一,可以通過增加免責或減責的法定情形來保護生產者和銷售者利益,與此同時也會起到增強消費者的產品責任意識的作用。這點在各國的產品責任法和侵權法中都有規(guī)定,即生產商和銷售商的免責條款。如由于消費者過錯,比如違反產品使用說明書、非正常使用或濫用產品等引起事故致消費者損害的,生產者或銷售者可免責,責任由消費者自行全部承擔。第二,既然有很多產品質量問題是由于國家強制性規(guī)定錯誤,或者違法導致的消費者損害,就應該規(guī)定國家在此時承擔責任。生產者在此時可免責。這樣既能保護生產者利益,又保護了消費者利益。產品質量的國家賠償這一點目前在立法中還有待補充。
[1]趙相林,曹俊.國際產品責任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梁慧星.論產品制造者、銷售者的嚴格產品責任[J].法學叢刊,1990,(5).
[3]何培華.歷史“重演”,結局迥異:“中國馬牌”煙花在美國爆炸傷害案評述[A].陳安.國際經濟法論叢(第三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王家福.民法債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5]段曉娟.論我國產品責任法的完善[J].財經問題研究,1998,(8).
[6]段仁元.產品責任主體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D922.29
A
1008-4681(2011)03-0065-02
2011-03-01
劉軒溢(1982-),女,遼寧鐵嶺人,東莞職業(yè)技術學院財經系助教,中山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
(責任編校: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