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平 楊海峰
(1.日本愛知縣立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部)
(2.大連外國語學(xué)院文化傳播學(xué)院,遼寧大連 116002)
近年來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成果,而古漢語方面尚顯薄弱。相對于漢語言豐富的歷史語料來說,我們可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古漢語專書方位詞的研究是建立漢語方位詞發(fā)展演變史的可靠基礎(chǔ)?!睹献印芬粫窍惹匚墨I(xiàn)典籍中諸子散文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它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稍晚于《左傳》。由于《孟子》一書是以孟子與其弟子公孫丑、萬章等提問對答的形式來行文的,帶有一定的口語特點,因此能夠反映戰(zhàn)國時期的實際語言面貌。本文以《孟子》中的方位詞作為考察對象,以期展現(xiàn)上古漢語方位詞及方位短語的一些基本面貌。
方位詞古已有之,早在甲骨文里便已出現(xiàn)了方位詞。據(jù)甘露統(tǒng)計,甲骨文中有單音節(jié)方位詞“東、西、南、北、上、中、下、左、右、后”十個,還有幾個復(fù)音節(jié)方位詞如“東北、西南”等。
我們以楊伯峻先生的《孟子譯注》為語料來源,進(jìn)行了調(diào)查統(tǒng)計?!睹献印分谐霈F(xiàn)的方位詞及各自出現(xiàn)的頻率是單純的(14個):上11(尚3)、下18、前13、后25、東13、西9、南9、北13、右5、內(nèi)22、外26、中33、間11、側(cè)4;合成的(6個):北方1、東方1、西方1;上下7、左右7、東西2。
對比張世祿先生對先秦漢語方位詞的歸納,《孟子》中單純方位詞多了一個“側(cè)”,但沒有“里、旁”,其實這兩個詞都是到了東漢以后才出現(xiàn)的;合成方位詞中沒有“南方、南北、前后、內(nèi)外”。
在《孟子》里也出現(xiàn)了“之上、之下、之中、之前、之后、之內(nèi)、之外、之間,以下,東面、南面、北面”等,但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他們還不是方位詞,而是詞語組合。比如“之+X ”是“助詞+方位詞”的組合,后來通過語法化,重新分析為派生方位詞,其中的“之”成為了詞綴,X成為了方位詞根。“X+ 面”是“方位詞+動詞”的狀中結(jié)構(gòu),“面”作動詞用,后來才從“臉”的語義,引申出“方面”的意思,并虛化為方位詞的后綴。
在《孟子》中,方位詞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方位短語。單獨使用時,可以出現(xiàn)在多個位置上,充當(dāng)句子的主語、賓語、謂語、定語、狀語。由于合成類方位比較簡單,下面我們主要探討單純方位詞的語法功能。
在《孟子》中,能夠單獨作主語的方位詞有“內(nèi)、外、前、后、東、西、南、北”,這類主語可以分析為話題主語或處所主語。例如:
(1)當(dāng)是時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梁惠王下)
(2)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與?(梁惠王下)
(3)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梁惠王上)
在《孟子》中方位詞可以用作動詞賓語。例如:
(4)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離婁上)
(5)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離婁上)
(6)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nèi)。(告子上)
在《孟子》中方位詞除了做動詞賓語,還可以做介詞賓語,與介詞一起充當(dāng)句子的狀語或補(bǔ)語:
(7) 其兄自外至,曰:“是 鶃鶃之肉也。”(滕文公下)
(8)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梁惠王上)
(9)有諸內(nèi)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告子下)
上古時期,名詞包括方位詞用如動詞頗為常見,甚至可以是使動或意動。例如:
(10)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上)
(11)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盡心上)
(12)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公孫丑上)
(13)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梁惠王上)
(14) 吾欲觀於轉(zhuǎn)附、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梁惠王下)
(15)滕,小國也,間於齊、楚。(梁惠王下)
方位詞在動詞前邊作狀語,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的來源,還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如:
(16)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滕文公下)
(17)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於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公孫丑上)
(18)量敵而後進(jìn),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公孫丑上)
(19)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告子上)
《孟子》中除“側(cè)、間”之外,都有資格擔(dān)任定語。例如:
(20)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滕文公下)
(21)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滕文公下)
(22)前日愿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公孫丑下)
(23)文王生於岐周,卒于畢郢,西夷之人也。(離婁下)
(24)右?guī)熗酰腴T,有進(jìn)而與右?guī)熝哉撸芯陀規(guī)熤欢c右?guī)熝哉摺#x婁下)
例(24)中的“右?guī)煛币驗橛泄潭êx,可以看作一個雙音詞了。
《孟子》中的方位短語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名詞+方位詞 這種類型最多。例如:
(25)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梁惠王上)
(26)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於河?xùn)|,移其粟於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梁惠王上)
2)名詞+之+方位詞 例如:
(27)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wù)吣慌d起也。(盡心下)
(28)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萬章上)
(29)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萬章上)
(30)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cè),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cè),則不能安其身。(公孫丑下)
(31)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公孫丑上)
3)方位詞+名詞
早在《詩經(jīng)》時期“中”就可以倒置于名詞前,構(gòu)成方位短語,在《孟子》一書中仍延續(xù)了這一結(jié)構(gòu)方式,可以看作是上古漢語或原始漢藏語的法殘留,中古已少見?,F(xiàn)代漢語常說的“中途”實際上就是這種格式的遺存。例如:
(32)夫泚 也,非為人泚 ,中心達(dá)於面目,蓋歸反 蘽梩而掩之。(滕文公上)
(33)中道而立,能者從之。(盡心上)
(34)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離婁下)
上面例中的“中心”、“中道”、“中庭”就是“心中”、“道中”、“庭中”的意思。
1)做主語
(35)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滕文公下)
(36)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毛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 哉!”(離婁上)
(37)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盡心下)
(38)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公孫丑下)
2)做賓語
(39)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wù)?。(離婁下)
(40)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公孫丑上)
可以做介詞的賓語,共同在句中做補(bǔ)語或狀語。例如:
(41)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梁惠王上)
(42)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cè),爾焉能浼我哉?(萬章下)
3)做定語
(43)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梁惠王上)
(4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告子下)
(45)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萬章上)
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是古代漢語方位詞語義和語法功能分化的結(jié)果。下面來分析一下《孟子》中方位詞的語義狀況。
方位詞最基本的意義類型是空間方位義,其他語義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引申、投射發(fā)展而來。如:
(46)馮婦攘臂下車。(盡心下)
(47)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滕文公上)
(48)當(dāng)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滕文公上)
(49)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cè),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cè),則不能安其身。(公孫丑下)
(50)君子之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盡心下)
《孟子》中表時間義的方位詞有“上、下、中、前、后、內(nèi)、間”。例如:
(51)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滕文公上)
(52)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保ü珜O丑下)
(53)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zāi)。(梁惠王上)
(54)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nèi),必為政於天下矣。(離婁上)
(55)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梁惠王上)
在《孟子》中方位詞可以虛指某個范圍或某個方面,而非具體的空間方位或時間。表示范圍義的方位詞主要有“中、內(nèi)、上、下、外”。例如:
(56)《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萬章上)
(57)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滕文公上)
(58)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告子下)
(59)茍行王政,四海之內(nèi)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滕文公下)
(60)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萬章下)
除了上述語義外,《孟子》中的方位詞還可以用來表示社會關(guān)系義。這其實是空間關(guān)系的隱喻。隱喻的空間關(guān)系的出現(xiàn)與人類的思維方式密不可分,是人類的思維發(fā)展與語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jié)果。隨著人類對空間方位概念的不斷熟悉以及對整個世界認(rèn)識的逐步深化,關(guān)于空間方位的一些具體概念,如:“上——下”,“前——后”,“中心——邊緣”,“內(nèi)——外”等等,逐漸被人們投射到情緒、社會地位、行為活動等等抽象的概念上。于是就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情況,原先用來表示空間方位關(guān)系的方位詞如“里、中、上、下、外“等”隨之發(fā)生了功能上的變化與擴(kuò)展,它們不再單純地表示空間方位關(guān)系了。
在《孟子》一書中,一些方位詞被用來喻指社會關(guān)系?!吧?、下”常被用于隱喻等級關(guān)系,這是一種地勢隱喻,即以地勢的高低來隱喻地位等級的高低。這種“上、下”的隱喻是對稱的?!皟?nèi)、外”常被用于隱喻親疏關(guān)系,內(nèi)表示親,外表示疏。這是一種容器隱喻,以容器的內(nèi)外來隱喻社會關(guān)系的親疏。和其他語言單位組合時該類“內(nèi)、外”少數(shù)情況下是對稱的,如“內(nèi)臣—外臣”等,而多數(shù)情況下是不對稱的,如“×內(nèi)人—外人、×內(nèi)姓—外姓”等。例如:
(61)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上)
(62)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盡心上)
(63)內(nèi)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公孫丑下)
(64)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滕文公下)
我們發(fā)現(xiàn),《孟子》一書中有時候方位詞或方位短語不指示空間方位,而是發(fā)生了語義漂移,轉(zhuǎn)指特定的人或事物。例如:
(65)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梁惠王下)
(66)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於不可?!保x婁下)
(67)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告子下)
例(65)中“天下”指天下的人,后來演化為一個雙音詞。例(66)“左右”指代旁邊的人,例(67)“河西”、“齊右”指代河西、齊右地區(qū)的人民。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孟子》一書中方位詞的語法功能已經(jīng)很豐富,大量的謂語用法和狀語用法構(gòu)成先秦漢語一大特色,同時語義方面也發(fā)展出了隱喻義。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單純方位詞在《孟子》中大多已經(jīng)具備了,沒有的是“里、旁、邊”。雙音節(jié)的合成方位詞少,一方面是有的雙音節(jié)方位詞還沒有形成,而有的沒有出現(xiàn),并不意味著當(dāng)時不存在,比如說既然存在有“北方、東方、西方”,“南方”在那個時代也當(dāng)然會存在的。這也符合先秦時期漢語詞匯一般多是單音節(jié)詞的特點。
從整體上看,《孟子》一書中的方位詞出現(xiàn)頻率相對于其前后的《左傳》和《史記》并不太高,這是由于受到題材、體裁的制約而造成的,《孟子》多是口語式的問答、議論,而《左傳》是《史記》多是敘述歷史事件,有很多場景描寫。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上古時期處所詞沒有形成,人名、事物名、地名都可以依賴空間動詞或介詞來表示方所,方位詞可用可不用。
[1]甘露.甲骨文方位詞研究[J].四川三峽學(xué)院學(xué)報,1999(1).
[2]張世祿.先秦漢語范圍詞的語法功能[J].河北大學(xué)學(xué)報,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