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麗
(咸寧市中心醫(yī)院兒科,湖北 咸寧 437100)
小兒頸靜脈穿刺術(shù)采集血液標本是兒科常用的操作技術(shù)之一,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管徑粗,顯露明顯,穿刺可在直視下進行,頸外靜脈穿刺法成功率高,操作簡便易行,安全迅速,減少了患兒痛苦。
我院兒科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72例患兒,年齡在3月以上及4歲以下,男44例,女28例。腹瀉伴脫水28例,重癥肺炎20例,感染性休克16例,腎病8例,均行頸外靜脈穿刺術(shù)采集血液標本。
1.2.1 物品準備
治療盤、一次性5ml注射器1~2副、2%碘酒、75%醫(yī)用酒精、消毒棉簽、無菌干棉球、污物杯、采血試管或血培養(yǎng)瓶、枕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穿工作服、戴口罩、洗手,必要時準備無菌包、無菌手套。
1.2.2 穿刺點選擇
頸外靜脈穿刺部位選擇下頜角和鎖骨上緣中點連線之上1/3頸靜脈顯露明顯處,選擇靜脈外緣進針,防止誤入動脈,對難以確定的靜脈血管,用指尖橈側(cè)緣順靜脈走行感觸靜脈血管的走行、管徑粗細、部位深淺、滑動度等情況,確定有把握后再行穿刺。準確地識別頸外靜脈血管的解剖位置,合理地選擇穿刺點,爭取一次穿刺成功。
1.2.3 體位及消毒
讓患兒仰臥靠治療臺一側(cè),解開患兒衣領扣子,用包單或大毛巾自肩部包裹好患兒,助手協(xié)助扶持,肩部稍墊高,頭偏于治療臺的外側(cè),使頭部略低于身體平面,充分顯露頸外靜脈穿刺點。固定好患兒是穿刺成功的要點之一。另外要注意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以防穿刺部位感染。常規(guī)洗手之后,穿刺處皮膚嚴格消毒兩次。
1.2.4 穿刺操作
固定好患兒并選好穿刺點后,用左側(cè)食指壓迫穿刺點的頸外靜脈遠端,拇指繃緊穿刺點下方皮膚,在距離靜脈最隆起的1~2cm處與皮膚平行進針,見回血后固定針頭,若無回血一邊退針一邊抽吸,見回血后立即停止退針,并予以固定,按需抽血后拔出針頭,用無菌干棉球按壓穿刺點3~5min直到穿刺點停止出血。進針角度太大或太小均有可能扎穿血管壁,對于不同組織的進針力度和速度也不相同,進入皮下組織時力度較大,速度較快;穿刺針突破血管壁進入管腔時,動作要輕、穩(wěn)、慢。
1.2.5 注意事項
嚴格無菌操作,充分暴露穿刺點,穿刺處皮膚不得有糜爛或感染。抽血時要注意觀察患兒病情及體征變化,心肺功能不全、有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宜頸靜脈穿刺。還應注意到患兒本身對穿刺的一些影響因素,如患兒胖瘦或皮下水腫、靜脈先天變異、重度脫水時血管充盈不滿意、血管滑動度較大、藥物引起血管脆性增大等因素。光線強弱及照射角度適宜,減低光照對靜脈穿刺成功的不利影響。必須正確區(qū)分動脈血與靜脈血,保證檢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患兒穿刺前應禁食4h以上,因為仰臥時,小兒賁門括約肌發(fā)育不完善,哭鬧時吸入大量空氣,加上頸部神經(jīng)刺激,可能會引起小兒嘔吐誤吸入氣道,導致患兒窒息死亡。不要用力按壓頸部,穿刺點絕對不可超過甲狀軟骨上緣,否則有可能會出現(xiàn)呼吸心跳驟停,導致患兒死亡,因為在甲狀軟骨上緣水平的頸動脈分叉處有頸動脈竇和頸動脈體,頸動脈竇為壓力感受器,按壓刺激該處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減慢和血壓下降。
穿刺時針頭不要向下穿刺太深,以免傷及氣管、食管、神經(jīng);若抽出鮮紅色血液,提示誤入動脈,立即拔針,棉簽壓迫5~10min至血止。穿刺時觸及頸動脈搏動,用手指將動脈拉向內(nèi)側(cè),一定要避免誤傷頸動脈,但勿過于將頸動脈拉向內(nèi)側(cè),以免穿刺點隨之移位,損傷氣管。頸動脈搏動感不明顯時,應放棄穿刺,避免傷及星狀神經(jīng)節(jié)?;純涸谔淇迺r頸靜脈怒張,穿刺易成功,但在危重患兒搶救時效果較差。穿刺點宜選擇頸部中段,一旦頸動脈損傷,形成血腫,也不至于壓迫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還能有效防止氣胸。
若穿刺失敗,應積極補救,不宜多次反復穿刺,抽血完畢立即拔針并壓迫止血,避免誤刺傷頸動脈,特別是選擇頸三角穿刺時以免形成局部血腫壓迫星狀神經(jīng)節(jié)。若血腫形成,穿刺點位置變化,則應改用鎖骨下靜脈或股靜脈穿刺,重新確認穿刺點。靜脈穿刺時,應留穿刺針的1/4部分于皮膚外,可方便進行補救。
本組72例患兒,一次成功達68例,成功率為94.4%;余下4例二次穿刺均成功。首次穿刺失敗的因素有:患兒本身、配合程度、操作者心理素質(zhì)及操作技巧、環(huán)境因素。在充分溝通、配合良好的條件下大部分患兒均能一次穿刺成功,少數(shù)患兒二次穿刺成功,頸外靜脈穿刺均能達到預期的診療目的。穿刺前后重視穿刺護理工作,均無明顯并發(fā)癥發(fā)生。
3~4歲以內(nèi)的嬰幼兒大隱靜脈及肘正中靜脈充盈不明顯,采血較困難,常進行頸外靜脈穿刺采血。過去也常選股靜脈穿刺,但股靜脈位置較深,需要操作時根據(jù)動脈搏動、靠手感憑經(jīng)驗,操作較困難,一次穿刺成功把握較低;部位較深,穿刺后壓迫不當還易引起局部出血或深部感染。肥胖頭皮靜脈不明顯、輸液時間長、血管破壞嚴重、重癥感染性休克的患兒因外周靜脈穿刺困難者,可采用頸外靜脈穿刺。小兒外周肢體血管細小,哭鬧不配合,往往采集血量不足,易將血管損傷,延誤病情的診斷及治療的及時進行,甚至無法配合醫(yī)生搶救危重患兒。為明確診斷,爭取搶救時機,也常需要頸靜脈穿刺。
在工作中,頸靜脈穿刺一針見血可保證血液標本順利采集,為疾病診斷和治療贏得寶貴時間。同時也應注意頸靜脈穿刺的風險性,能用外周靜脈穿刺就盡量不用頸靜脈穿刺,加強穿刺前后的溝通、護理工作,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最大限度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特定條件下,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進行小兒頸靜脈穿刺術(shù)是一種行之有效、切實可行的靜脈穿刺法,效果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