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金 郝冬琳 吳波娜
江蘇常州市武進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常州 213102
我們對29例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患者影像學和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7-01~2010-12江蘇大學附屬武進人民神經內科診斷為TOBS且行腦血管造影患者,入選標準:(1)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2)急性起病,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突發(fā)意識障礙,伴瞳孔改變、眼球活動異常,而肢體癱瘓程度較輕;(3)CT或MRI檢查發(fā)現同時出現中腦、丘腦、小腦上部、顳葉內側和枕葉兩處或兩處以上梗死灶;(4)受試者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碘過敏或造影劑過敏;(2)有嚴重的出血傾向或出血性疾病;(3)合并妊娠或嚴重腎功能不全(C>2.0 mg/d1)。29例患者入組,男21例,女8例,年齡33~75歲,平均54.7歲。所有患者在發(fā)病7 d內行頭顱MRI包括常規(guī)平掃(T1、T2)及彌散加權成像。
1.2 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 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術行全腦血管造影,主要觀察椎基底動脈系統血管異常的類型、分布及比例。將后循環(huán)動脈系統按部位分為頭臂干或鎖骨下動脈、椎動脈顱外段、椎動脈顱內段及BA段,計算各部位病變發(fā)生率。血管狹窄程度按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試驗(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提出的標準評估,狹窄率(%)=(1-a/b)×100%(a:代表狹窄處最小血管直徑;b:代表狹窄以遠正常頸動脈直徑)。按狹窄程度進行分組:無狹窄組、<50%狹窄組、≥50%狹窄組和完全閉塞組。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影像學(磁共振)特征 29例患者后循環(huán)病灶總數113個,平均每個患者病灶數3.90個。對不同部位病灶的發(fā)生率進行卡方檢驗,P<0.01,表明各部位間梗死發(fā)生率存在差異,丘腦及中腦腦缺血性病灶發(fā)生率最高,且多為雙側性梗死。見表1。
2.2 腦血管造影結果 所有患者中發(fā)現28名存在后循環(huán)血管病變,27名患者為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包括斑塊、血管狹窄及閉塞,1名患者為存在血管變異(孤立的椎動脈)。所有患者椎基底動脈共檢出血管病灶部位44個,各部位病變發(fā)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所有血管病變部位按狹窄程度分級,其中閉塞性病變占 58.6%,≥50%狹窄組24.1%,<50%狹窄組10.4%,無度狹窄6.9%。腦血管造影發(fā)現8例患者同時伴前循環(huán)血管病變。見表2。
表1 TOBS腦各部位病灶發(fā)生率比較 [n(%)]
表2 TOBS椎基底動脈各部位病變發(fā)生率比較 [n(%)]
TOBS是1980年由Caplan首次提出,隨后我國不斷病例報道。由各種原因導致基底動脈頂端2 cm以內及其分支兩側大腦后動脈、小腦上動脈5條血管中有2條及2條以上血管供血區(qū)域發(fā)生血液循環(huán)障礙,引起中腦、丘腦、小腦、枕葉、顳葉內側梗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2]。隨著影像學技術不斷發(fā)展,頭顱磁共振能夠很好分辨后顱窩及腦干病灶,特別是彌散加權像對缺血病灶敏感,甚至能在起病1 h內發(fā)現病灶,大大提高了早期 TOBS診斷的準確率,故對高度懷疑TOBS應首選磁共振檢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頭顱磁共振檢查以確診。TOBS影像學表現多種多樣,由于2組分支血管起始部位相距很近,相差約5 mm,容易同時累及,故影像學較容易發(fā)現雙側多發(fā)病灶,本研究25例(86.2%)患者為雙側多發(fā)病灶。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疾病高危因素中栓塞、大動脈粥樣硬化、穿支小動脈病、夾層較多見,偏頭痛、肌纖維營養(yǎng)不良、凝血紊亂、藥物亂用較少見。大動脈粥樣硬化累及的血管分布根據種族有所不同,亞洲人群更多累及顱內大動脈,這與我們腦血管造影發(fā)現較多的椎動脈顱內段病變相吻合,與新英格蘭醫(yī)學中心后循環(huán)登記發(fā)現較多累及椎動脈顱外段有所區(qū)別[3]。動脈粥樣硬化高危因素與頸內動脈系統一樣,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
綜上所述,TOBS為后循環(huán)多發(fā)性梗死,丘腦及中腦為好發(fā)部位,多為雙側性。血管病變主要為位于BA遠端及椎動脈顱內段,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或閉塞性病變多見。發(fā)病機制主要為大動脈閉塞-血流動力學及栓塞機制,其他原因所致少見。診斷TOBS主要依靠頭顱M RI檢查,DSA能夠為血管病變定位提供有力的依據,兩者聯合有助于對卒中機制的判斷,且有利于對預后正確地判斷。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J].Neurology,1980,30:72-79.
[3]Caplan 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then,now,and tomorrow.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2000[J].Stroke,2000,31:2 011-2 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