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雪菲 劉道龍
海南省三亞市中醫(yī)院(海南三亞 572000)
刺五加注射液聯合胞二磷膽堿注射液治療頸性眩暈60例
褚雪菲 劉道龍
海南省三亞市中醫(yī)院(海南三亞 572000)
目的 觀察刺五加注射液聯合胞二磷膽堿注射液治療頸性眩暈臨床療效。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應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療;治療組應用刺五加注射液聯合胞二磷膽堿注射液。兩組均治療10d后評效。結果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較治療前及對照組亦有明顯改善。結論刺五加注射液聯合胞二磷膽堿注射液治療頸性眩暈療效滿意。
頸性眩暈 刺五加注射液 胞二磷膽堿注射液
頸性眩暈是指椎動脈的顱外段受頸部病變的影響導致血流障礙引起的眩暈綜合征,又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椎動脈缺血綜合征,頸后交感神經綜合征等。頸性眩暈常見于中老年人,其特點是眩暈主要發(fā)生于頭頸部活動時,如頭頸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轉動時突發(fā)眩暈,一般持續(xù)時間較短,隨著頸部位置的復原而緩解。筆者采用刺五加注射液聯合胞二磷膽堿注射液治療頸性眩暈,取得較好療效?,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7年7月-2010年7月我院內科住院及門診眩暈癥患者120例,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制定發(fā)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證屬痰瘀互結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符合《全國第4屆頸椎病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1]。均經CT和MRI檢查排除腦梗死、腦出血及腫瘤所致的眩暈。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男36 例,女性 24 例;年齡 28~72 歲,平均(56.23±8.88)歲;病程 3d至2年;其中高脂血癥40例,高血壓病34例,糖尿病15例。對照組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30~75歲,平均(57.34±7.65)歲;病程9d至2個月;其中高脂血癥36例,高血壓病37例,糖尿病16例。兩組資料無顯著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刺五加注射液250mL靜滴,每日1次,胞二磷膽堿注射液0.75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中靜滴,每日1次,對照組單用刺五加注射液250mL靜滴,每日1次。兩組嘔吐嚴重者給予止嘔及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伴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者給予相應治療。兩組均治療10d后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探查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情況。中醫(yī)癥狀、體征積分值:共6項,括眩暈、頭痛、走路不穩(wěn)、惡心、嘔吐、納呆、水平眼震,每項0~4分,0分為無癥狀,4分為癥狀重,患者主動敘述,總分24分。
1.4 療效標準 參照2002年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制定發(fā)布的《中藥新藥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臨床痊愈:中醫(yī)癥狀、體征積分值治療后較治療前減少≥95%,椎基底動脈流速正常。顯效:中醫(yī)癥狀、體征積分值治療后較治療前減少≥70%,<95%,椎基底動脈流速明顯好轉。有效:中醫(yī)癥狀、體征積分值治療后較治療前減少≥30%,<70%,椎基底動脈流速顯示有好轉。無效:中醫(yī)癥狀、體征積分值治療后較治療前減少<30%,椎基底動脈流速顯示無改變。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χ2檢驗和Ridit分析。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液流速比較 見表2。頸性眩暈患者普遍呈現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減慢,伴頻譜頂端平直樣改變,收縮波形圓鈍等改變。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血流速度較治療前均有顯提高(P<0.05或0.01),而治療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更加明顯(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cm/s,±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cm/s,±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雙椎動脈 基底動脈治療組(n=60)治療前 21.26±5.03 24.66±5.32治療后 35.56±6.05**△ 37.85±6.58**△對照組(n=60)治療前 22.10±4.98 24.28±5.83治療后 28.89±5.82* 31.90±6.24*
現代醫(yī)學認為,頸性眩暈發(fā)病機制主要是頸部肌肉的急性損傷,而發(fā)生痙攣、炎癥粘連,造成頸部力量平衡失,從而破壞了頸椎的外源性穩(wěn)定性因素,導致椎間排列紊,加上頸椎本身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壓迫了頸椎動脈,使頸椎動脈變窄 扭曲,血液動力改變,引起頭暈耳鳴 頸項酸痛 頭痛等癥狀[2]。
朱丹溪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說。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痰形成的原因很多,如體質虛弱,中氣不足,由于脾虛不運,可以使水濕停留,凝聚為痰;脾胃薄弱,宿滯逗留,損傷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陽被傷,或因熱病飲水過多,脾運不及等均可使水濕停留,聚集成痰;恣食肥甘,胃中濁氣郁蒸,釀濕生熱也可以化為痰濁;肺失宣肅,通調失司,津液不行,停聚成痰;腎陽不足,蒸化無力,水液內停為痰,或腎陰不足,陰虛火旺,煉液為痰;肝失疏泄,氣滯水停為痰,或肝郁氣滯,郁熱、郁火煉液為痰。痰一旦形成之后,隨氣血運行,又成為致病因素,引發(fā)其他多種疾病。痰濁阻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痰蒙清竅,清竅失養(yǎng),發(fā)為眩暈。瘀和痰一樣,既是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瘀血形成的原因很多,如氣虛或氣滯不能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寒邪客于血脈,使血脈澀滯;熱邪煎灼津液,血液凝結;情志郁結、氣行不暢;亦可由內外傷傷及血脈,惡血內留,以及患者體弱,氣虛無力推動血行所致等。痰和瘀在生理上津血同源,相互滋生,從而決定了病理上因痰致瘀的相互交結的格局[3]。刺五加辛溫、無毒,入肝腎經,具活血化瘀、順氣化痰,祛風濕、壯筋骨、強腰膝、補肝腎等功效。刺五加注射液是刺五加提取物精制而成,藥理研究證實,刺五加及其提取物有擴張血管、清除自由基、提高纖溶功能、降低血小板凝集性,對血栓形成及缺氧具有保護作用[4]。胞二磷膽堿為核甘衍生物,是一種腦細胞代謝活化劑,可降低大腦血管的阻力,擴張腦組織血管,改善缺血腦組織的血供,增加腦血流量[5]。說兩者聯合應用大大增加了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血流量,改善了腦循環(huán),促進腦功能的恢復,對眩暈癥效果顯著,尤其對重度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眩暈及難治性眩暈有效。同時兩藥價格低廉,患者依從性好。
[1]賈建平.神經病學新進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30-141.
[2]茹選良,葛煥祥,趙大正,等.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J] .頸腰痛雜志,2001,22 (1):5-7.
[3]趙大鵬.痰瘀互阻型眩暈的臨床證治[J]. 河北中醫(yī),2010,32(11):1649-1650.
[4]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現代臨床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146.
[5]于蘭芳,袁波.杏丁聯合胞二磷膽堿治療中老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研究[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15(20):2758-2786.
R255.3
B
1004-745X(2011)10-1699-02
201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