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一種特殊的閱讀活動,它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是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再創(chuàng)造的心理過程。教學大綱要求教師“要不斷端正教學思想,正確處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關系”,“傳授知識和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如何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再創(chuàng)造”呢?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以學文為基本方式,以記誦為基本操作,強調(diào)意會、感悟和積累,更多地依賴直覺思維。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即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應巧妙地把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融為一體,互補兼容,即盡可能創(chuàng)造優(yōu)美抒情或感人動情的氣氛,把學生這個審美主體愉快地帶進教材所提供的審美空間,并恰當?shù)厥褂眉で榈姆椒?,激活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的情感與課文中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從而順利實現(xiàn)“再創(chuàng)造的心理過程”,達到使“學生獲得各方面知識、發(fā)展思維、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然而,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促進積極思維
興趣是認識事物和進行活動的巨大動力。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產(chǎn)生了興趣,才會優(yōu)先傾向于這個事物,才能力求認識、研究和掌握這個事物;只有產(chǎn)生了興趣,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也就會為追求知識而積極主動地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遍喿x也不例外,要想在閱讀中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就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是促進積極思維的前奏。閱讀興趣的激活,關鍵在于施教的藝術。教師要竭力探求新穎的教學藝術,摒棄呆板的教法,創(chuàng)設寬松樂學的氛圍,巧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興趣。
二、靈活運用:泛讀→精讀→研讀
語文閱讀的認識過程應是系統(tǒng)而完整的,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它應起始于學生對課文的“感知”,而發(fā)展為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能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因而,從認知方面來說,是一個由“感知”到“理解”進而“運用”的過程;從教師教學方面來說,則是要求學生從“泛讀”到“精讀”再到“研讀”的教學指導過程。
語文閱讀的感性認識階段,就是要學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即文章寫了些什么。從教學的過程來看,是指導“泛讀”。要做到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須“精讀”,即明白文章為何要這樣寫,這樣寫的好處何在,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結(jié)構(gòu)、線索等問題的目的。因此,“精讀”有別于“泛讀”,它是在“泛讀”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比較和理解。閱讀教學的第三階段,是要求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達到“由此及彼”運用掌握知識的目的,即力爭做到“知識的遷移”。與此相適應的則是“研讀”的閱讀方法。
三、讓閱讀插上想象的翅膀
畫家借助于線條和色彩來描繪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音樂家憑借節(jié)奏和旋律來譜寫抑揚頓挫的樂章以表達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及感悟;而文學家則以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為媒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通過塑造藝術形象來反映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及感悟。這種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從作用于感官角度來講,表面上它沒有繪畫的直觀性和音樂的直感性,但它內(nèi)在隱含著由線條與色彩所帶來的繪畫的有形性和由節(jié)奏與旋律所帶來的音樂的有聲性。
在教學時,教師要引領學生進入或搖頭晃腦,或念念有詞,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鶩八極的吟詠狀態(tài),進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細嚼慢咽地品味原始文本,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四、課堂提問
1.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就抓準了方向,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圩≈攸c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體現(xiàn)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干脆利落。
2.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fā)性。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調(diào)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課堂上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能根據(jù)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
3.問題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所謂的“曲問”,就是變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cè)翼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朱熹說:“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痹陂喿x教學中,有的學生初讀課文后就說“全懂了”,“沒問題”,那么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這就需要教師提出出人意料的問題,使教學平中見奇。
4.問題的提出要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培養(yǎng)發(fā)散型思維能力。教學中要善于把課本知識與課外有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
5.問題的提出要有創(chuàng)新。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的延伸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提問的繁雜細碎,是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問設計不周,實質(zhì)上是課堂教學改革沒有力度的表現(xiàn)。樹立改革提問設計的意識,就該提到“創(chuàng)新”的高度上來認識。這就要求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主問題”的設計研究,用少量具有牽引力的“主問題”來代替數(shù)量眾多的“碎問”?!爸鲉栴}”在課文閱讀教學中能減少無效、無謂、無用的提問,節(jié)省出一定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能一線串珠地整體地帶動課文的理解品讀;能形成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于是,課堂氣氛將以學生的讀、寫、說、思為主要成分,顯得生動活潑。
總之,語文課是要讀書的,學好語文的關鍵就是要善讀書。因而,語文課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中真正學語文。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