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繼云(江蘇省豐縣華山中學)
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必須張揚個性,不束縛、不扭曲個性。語文學習的能力極富個性,而個性往往又孕育著創(chuàng)造性。人們常說,一百個讀者的頭腦中就有一百個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個讀者的頭腦中也有一千個不同的阿Q、孔乙己和哈姆雷特形象。這就是說,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本身就是一對孿生姐妹。語文最基本的表現(xiàn)——語言作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現(xiàn)的要素”,首先應該是人的個性的集中體現(xiàn)。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要著力于個性發(fā)展,其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著名心理學家列昂捷夫說過:“背誦詞語,理解詞語,以致理解詞語所包含的意思是不夠的,應該是讓這個詞語成為內在決定性的東西?!?/p>
因此,教學中就不該過分強調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觀點與教師的完全吻合,對于學生的獨特思維方式和新奇獨到的見解要善于發(fā)現(xiàn)、肯定和引導。否則會于有意無意之間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比如分析《祝?!分邢榱稚┑娜宋镄蜗?,不必將學生驅入用階級分析的觀點去認識其“反抗”意義的思維峽谷。如果有學生從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掙扎”也不能否定;讀《荷塘月色》,有學生為朦朧、寧靜、優(yōu)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領略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不滿現(xiàn)實又幻想超脫現(xiàn)實的淡淡的哀愁”也沒什么不妥;陸游的《詠梅》是題詠人生的高格調之作,沒有必要用同一個套子要求學生將其與毛澤東《詠梅》詩分出高下。
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之主動參與、自覺投入,在現(xiàn)實的語文情境中切身感悟到規(guī)律和意蘊,并使規(guī)律和意蘊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個性的東西”,進而形成他們頭腦和心靈中一種積極的、創(chuàng)造的力量,切記越俎代庖、一講到底。近年來語文界積極倡導的“語文活動課”,就是一種有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的措施,學生在各種聽、說、讀、寫活動中有了強烈的作者、讀者角色意識,自動探討、傾心實踐,于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了認識圖式的建構。
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與積極發(fā)揮得怎樣,實質上取決于學生的語言實踐感受情況如何。“凡是技能,唯有在實踐中方能練就?!被A教育——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習得語言的實際能力,而不在于使之掌握理性化的關于語文的理論知識,或者說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學習應當以感性為主,而感性又總是與實踐聯(lián)系的。因此,只有通過長期有效的訓練,在人的意識與行為之間建立起條件反射性的關系模式。目前“大語文”教學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學校學習與家庭、社會生活相結合,使語文學習無時不有、無地不在,讓學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語文學習的機會和因素,進行反復能動的實踐,在聽、說、讀、寫的實際操作訓練中,把語言還原到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情景中加以模擬、演習和創(chuàng)造,進而促進整體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
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語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在興趣的帶領下主動去學。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開展社會調查,將所學知識服務于社會,這必將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例如,可多舉辦課內、課外活動,變枯燥的課堂學習為生動的活動,例如小品表演、講故事比賽、舞蹈欣賞等?!端{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宋詞,其詞中所體現(xiàn)的音樂美、意境美,讓人覺得妙不可言。后人將其譜上曲,當成歌曲加以詠唱。我在教學該詞時,不是去分析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具的美感,而是讓學生自讀自查時代背景、作者,結合注釋了解大意,然后讓兩個學生配合,一人以歌代誦,一人則以自己對詞意的理解,用舞蹈的形式詮釋詞的含義。結果學生熱情很高,對詞加深了理解,而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當然,唱歌跳舞也許并不是每個學生都適合,但是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長變換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促進學習興趣,必須優(yōu)化提問、創(chuàng)設情境、活躍氣氛??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他把學習中的“樂”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據(jù)的。應該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之者”?首先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huán)節(jié)上下工夫。“活躍”的表現(xiàn)最突出的特征即學生在教師指導、提問、啟發(fā)下“思”和“言”的活躍,尤其是“言”的活躍。為此,備課時應根據(jù)學生實際水平的差異,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一、詳略要求有別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分別要求;在課堂上,則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性格、語言能力,把握機會及時進行激發(fā)和啟示,創(chuàng)造條件為學生的“思”和“言”提供機會,使他們產(chǎn)生“言”的欲望,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
所謂問題情境,指的是一種具有一定困難的、需要學生克服的帶有啟發(fā)性的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tài),促使他們主動思考、探索。教師要因材施教,為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的任務情境。如果提問對象是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提問應多以知識性問題為主,直問直答。問題要有一定的坡度和深度。所謂坡度,是指設問時應該由易而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從而引導學生的思維跟著“爬坡”。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啟發(fā)思維、發(fā)展智力、活躍課堂氣氛;選擇不當則可能弄巧成拙,破壞課堂氣氛。提問應掌握火候、選準時機,巧設疑難。具體來說,提問要注意:置問于教材的疑難處;置問于教材的矛盾處;置問于教材的含蓄處。提問方式也很多,常用的有:曲問式,為了加深對問題的理解,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拐一個彎提問;想象式,引發(fā)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點睛式,抓住課文精妙之處提問。
近年來,課堂教學的提問側重于由問題的預設轉向問題的生成?!笆谌艘贼~”不若“授人以漁”的教育觀念在個人知識、隱性知識的期望中可能被改寫成“由人以魚”,“由人以魚”意味著將自由選擇的機會重新轉讓給學習者,意味著把親自經(jīng)歷、親自體驗、親自發(fā)現(xiàn)、親自研究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習者。讓他們調動已有的知識,發(fā)散自己的思維,提出自己的疑惑。讓學生親自在“不確定性"的情境中尋求某種確定性的結果,學生在疑惑的、困頓的、迷茫的、多種選擇的、多種頭緒的探索中作出謀劃并獲得某種確定性的知識。
真正有教育作用的經(jīng)驗是主動的、個人的經(jīng)驗,通過個人深思熟慮,彰顯自己的興趣,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爱斠粋€人把觀念告訴別人時,對聽到的人來說不再是觀念而是另一個已知的事實。這種思想的交流也許能刺激別人,使他認清問題所在,提出一個類似的觀念;也可能使聽到的人窒息他理智的興趣,壓制他開始思維的努力。但是他直接得到的總不能是一個觀念。只有當他親自考慮問題的種種條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才算真正的思維?!被谶@種情況,在講授《春江花月夜》這首膾炙人口的唐詩時,我讓學生大膽地發(fā)散思維,依據(jù)個人不同的欣賞角度提出看法、張揚個性、提出質疑。有同學對“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江潮水勢浩蕩的景象感興趣;有學生對“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月下花林進行了如詩如畫的描繪;有學生對“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宇宙人生觀進行思索、大發(fā)感慨;有學生為游子思婦的相望不相聞而感傷。自我生成問題,通過探討解決,彰顯了興趣。
參考資料: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2.葉圣陶《論教育》。
3.〔前蘇聯(lián)〕阿·尼·列昂捷夫《活動意識個性》,上海譯文出版社。
4.〔美國〕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