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國華
(江蘇省泰州市中醫(yī)院·225300)
痛風目前已成為一種世界流行的疾病。以歐、美國家的發(fā)病率最高,近年來我國也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痛風在任何年齡都可以發(fā)生,但最常見的是40歲以上的中年男人。男女發(fā)病比例是20:1,腦力勞動者,體胖者發(fā)病率較高。本病雖然在早期沒有生命的危險,但在中、晚期出現(xiàn)以下情況會導致死亡:一是痛風性腎病發(fā)展為尿毒癥;二是痛風石破裂并發(fā)敗血癥或膿毒血癥而嚴重感染的;三是有嚴重合并癥的能導致多臟器衰竭。所以痛風病一定要在早、中期時就要進行科學合理的治療,千萬不要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期。筆者門診使用通痹方治療痛風23例,長期隨訪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23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例;年齡在46~74歲之間,病程短者約1年,最長者近10年,每年發(fā)作次數(shù)≥2次。臨床表現(xiàn)為第一跖趾關節(jié)疼痛或腫脹,少數(shù)累及跗骨關節(jié),伴有高尿酸血癥。無關節(jié)變形。實驗室檢查尿素氮、肌酐正常18例,輕度增高5例。
辨證分型: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將痛風分為4型:濕熱蘊結11例(47.82%)、瘀熱阻滯5例(21.74%)、痰濁阻滯6例(26.09%)、肝腎陰虛1例(4.35%)。
2.1.1 濕熱蘊結 關節(jié)卒然紅腫熱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得涼則舒。伴發(fā)熱口渴,心煩不安,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2.1.2 瘀熱阻滯 關節(jié)紅腫刺痛,局部腫脹變形,屈伸不利,肌膚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圍或有塊瘰硬結,肌膚干燥,皮色暗黧。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黃,脈細澀或沉弦。
2.1.3 痰濁阻滯 關節(jié)腫脹,甚則關節(jié)周圍漫腫,局部酸麻疼痛,或見“塊瘰”硬結不紅。伴有目眩,面浮足腫,胸院痞悶。舌胖質黯,苔白膩,脈緩或弦滑。
2.1.4 肝腎陰虛 病久屢發(fā),關節(jié)痛如被杖,局部關節(jié)變形,晝輕夜重,肌膚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頭暈耳鳴,顴紅口干。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shù)。
2.2.1 治療方法 以調和氣血、滋腎通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治則,方用通痹方加減?;痉剿幗M成:
威靈仙10g,土茯苓10g,萆薢10g,山慈菇10g,徐長卿10g,木瓜10g,桑枝10g,全蟲6g,僵蠶6g,川牛膝10g,杜仲10g,干魚鰾20g,黑木耳20g。
2.2.2 加減方 濕熱蘊結型加薏苡仁30g,澤瀉10g,虎杖10g,蒼術10g;瘀熱阻滯型加秦艽10g,羌活10g,地龍10g;,痰濁阻滯型加車前子10g(包煎),白術10g,當歸10g,薏苡仁30g;肝腎陰虛型去山慈菇10g,徐長卿10g,全蟲6g,僵蠶6g,加獨活10g,當歸10g,生地10g,桑寄生20g,肉桂10g,細辛3g。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分二次服。
痊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計15例,有效(關節(jié)腫脹消減,疼痛緩解,實驗室檢查有改善)計6例,無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計2例。總有效率91.3%。
痛風中醫(yī)屬痹證范疇,與痛痹、風痹關系密切。關于此病病因?!睹麽t(yī)指掌》卷六:“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或涉冷受濕取涼,熱血得寒則污濁凝泣,不得運行,所以作痛。”或因內(nèi)傷、氣血虧損、外感風寒或濕痰陰火流滯經(jīng)絡。癥見四肢,或腰背劇痛,又以指趾關節(jié)腫痛、畸形為多見。西醫(yī)認為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急性痛風多用秋水仙堿減低白細胞活動和吞噬作用及減少乳酸形成從而減少尿酸結晶的沉積,減輕炎性反應,而起止痛作用。慢性痛風多用別嘌呤醇抑制尿酸合成,控制血清尿酸鹽濃度溶解尿酸結石。兩者毒副作用較大,故筆者主張少用。筆者自擬通痹方以調和氣血、滋腎通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治則,方中威靈仙、土茯苓、萆薢三藥祛風除濕、利水通淋、通絡止痛、利關節(jié)故為主藥;山慈菇與徐長卿二者配伍相須為用,共奏化痰消腫、解毒散結、祛風止痛之功,桑枝配伍木瓜舒筋活絡,且能化濕;全蟲、僵蠶、川牛膝活血化瘀利關節(jié);佐以杜仲、干魚鰾、黑木耳補腎益精,滋養(yǎng)筋脈。
痛風易發(fā)人群平常飲食控制應注意四大原則:(1)不喝酒;(2)不吃內(nèi)臟;(3)少吃海產(chǎn)品;(4)多飲水。中醫(yī)理論講究治未病,故平時應預防在先,控制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