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非“嚴以教子”的家庭教育思想對我國古代的家庭教育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將對其時代局限性,以及其對當代家庭教育的意義加以論述。
【關(guān)鍵詞】韓非;嚴以教子; 家庭教育;局限性
一、韓非 “嚴以教子”家庭教育思想
韓非子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在“性惡論”背景下提出。他把商鞅的法制、申不害的“術(shù)治”和“慎到”的勢治,形成法術(shù)勢結(jié)合,以法為主,完全否定仁義和先王之教,片面采用嚴厲法治的政治思想。其家教思想也與其政治思想一樣,片面強調(diào)一個“嚴”字。
(1)韓非的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于“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意思是說:有嚴厲家長的家庭里沒有暴戾的奴仆,而溺愛子女的慈母卻慣壞了不肖的敗家子。
(2)“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父母的慈愛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須依靠官府執(zhí)行嚴厲的刑法
(3)“母厚愛處,子多敗,推愛也;父薄愛教笞,子多善,用嚴也?!本褪钦f母親厚愛子弟,子弟多不成器,是由于推行愛的緣故。父親常用體罰,而子弟多善,是由于嚴以教子。
他認為母親對于孩子的溺愛對孩子的成才之路來說是一種阻礙。而且韓非認為母愛對孩子來說是無濟于事的,對于子女的教育應(yīng)該由嚴厲的父親來擔任,而父親的嚴厲多以體罰為主,只有在父親的薄愛教笞下,子才多善。他甚至否定父母之愛又進而推出“必待州部之嚴刑”的結(jié)論。
二、“嚴以教子”家庭教育思想的時代局限性
1. 混淆了正常的父母之愛和溺愛的區(qū)別
韓非的家庭教育思想里的“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和“慈母有敗子”把父母對子女所有的愛都歸為時溺愛。這種基于人性論的親子觀使得他認為人生而是趨利避害的,而作為性本惡的孩子,如果給予他們愛的教育的話,他們就很難從善。因此,只有嚴厲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子女真正成才,從善。事實上父母之愛是指精神上對子女的一種鼓勵或激勵,是對孩子心靈上的支持。這樣的愛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溺愛中的“溺”,詞典上解釋為“淹沒”的意思。人被水淹沒了叫“溺斃”,如果父母的愛泛濫起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這就是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過分的寵愛。
2. 片面強調(diào)以懲罰手段來約束孩子
韓非把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歸結(jié)于“刑”“笞”等嚴厲的懲罰手段。人為對于孩子的教育就是通過責罰和立法去阻止他們行惡。他在否定了父母之愛后推行的“必待州部之嚴刑”。光靠懲罰手段來約束孩子,是違背教育規(guī)律和兒童生理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 韓非把先秦嚴以教子的思想推到極端,對后世家教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后世流傳的“家庭之內(nèi)肅如公堂”、“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格言”與之不無關(guān)系。這種近乎粗暴的教育方式也是最直接讓孩子身心受挫的教育方式,但是卻不一定能夠是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錯在哪里和應(yīng)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韓非提出以嚴厲的懲罰手段的約束孩子,是在當時體罰也就成為了封建家長制下家長特權(quán)的表征。
三、嚴教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1.給孩子以適度的愛,切勿溺愛
慈母的溺愛會使孩子驕奢輕刑,韓非指出“慈母之于弱子也,愛不可前”時,揭示了父母的溺愛對子女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在先秦,韓非揭露溺愛的危害最為透徹,正確的父母之愛是兒童身心發(fā)展所必需的要素,缺乏父母之愛的兒童就不能正常成長。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特別明顯,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一種畸形心理,當這種非常態(tài)的被放大后,溫柔就會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就會化做一個圈套。正確、合理、有益的才給予滿足;不正確、不合理、無益的不僅不應(yīng)該滿足,更要對其進行引導。這才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溺愛。所以,韓非的“慈母有敗子”無疑是為現(xiàn)在的家長們敲著一個警鐘,對孩子的愛切勿過度。
2. 對孩子的教育不應(yīng)該是單一的體罰
前面提到韓非片面強調(diào)以懲罰手段來懲罰孩子。通過“刑”,“笞”等嚴厲的懲罰手段使孩子從善。事實上,對于孩子的不良習慣的確是應(yīng)當予以負強化。但是單一的體罰并不能讓他們從根本認識到錯誤,只是忌憚父母的懲罰而避免去做,是一種逃避而不是一種面對。面對現(xiàn)在“虎媽”“虎爸”熱,現(xiàn)在許多家長追求的是“棍棒下出狀元”。認為只有在棍棒下才能使孩子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馬卡連柯一貫反對家庭教育中采用體罰的方式懲罰孩子。他在《父母必讀》一書中,公開聲明說:“ 我是體罰的反對者,很早就是反對者。一般說來,體罰的方法我是不能容許的。我沒有見過一個家庭施行體罰會有好處的。事實上,體罰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許多是危害,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身體,而且會形成孩子的不良性格和習慣,甚至會把孩子推向更壞的發(fā)展道路。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不僅不應(yīng)當把體罰當做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甚至應(yīng)該盡量避免體罰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韓非子.韓非子集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 馬鏞.中國家庭教育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蘇)馬卡連柯著,吳式穎等編.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英)約翰·洛克著,徐大建譯.教育漫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李曉娟,女,(1987~ )漢族,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