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榮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人都有七情六欲。所謂的“欲”,就是欲望,用心理學的術語說,就是需要。那么,人都有哪些需要,各種各樣的需要之間的關系又如何呢?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對此曾有很精辟的見解(見下圖),他告訴我們:
人有著一些重要的心理“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對人的健康與發(fā)展極其重要。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以下這種現(xiàn)象:某學生在學校的班級里“生活”時,往往會因為班級的不同、接觸同學群體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態(tài)度和情誼,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文化思想,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行為,最終該學生的生活質量也會截然不同。
我認為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是否對學生的心理需要給予足夠重視,是否在班級文化創(chuàng)建過程中成功點燃學生成長熱情。
本文就如何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以個體的生命需要為著眼點,在“人與人的互助、環(huán)境與人的暗示、人與知識的整合”過程中,創(chuàng)建充滿成長氣息的班級文化,做出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我的思考定位
班主任是班級文化的核心、靈魂,這種作用是通過班主任在班級中的評價作為導向的,根據(jù)一定的價值觀在班級生活中所進行的行為評價,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影響力。
心理學家指出:青少年有很強的歸屬心理,傾向于尋找能確定自我價值的組織,如果他們不被班級接納或認可,年輕的沖動的情欲就會使并不堅強的理智土崩瓦解。在長時期的校園生活中,班級的面貌其實就是這個班級內部文化底蘊的一種外在體現(xiàn)。
就拿我所帶的初二(7)班為例,24名男生+18名女生組成的班集體,家庭情況復雜,心理狀況也很復雜。有很多孤僻、冷漠的學生,成績也很不理想,但實際上這只能說明他們對學習缺乏必要的認識和興趣,并不能說明他們的其他方面的情況。即便沒有過人之處,也不能斷定他一無是處,也應該使用鼓勵這種驅除心理陰影的良藥。在班級內部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人與知識等關系相處的過程中,肯定其閃光點,使其感受到集體中學習、生活的喜悅感和成就感,不知不覺中融入集體前進的主流中,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跡。
所以,“以各自的過去為參照,盡力+充實=進步,自信+實干=成功”的行為評價標準就能創(chuàng)造滿足所有學生發(fā)展需要的班級文化,這種班級文化的評價導向如下:
1.承認學生發(fā)展的多樣性:有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學術的、技術的、審美的、經(jīng)濟的、道德的、領導(政治)的……
2.承認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發(fā)展快的、發(fā)展中等的、發(fā)展慢的;常態(tài)的、非常態(tài)的……
總之,只要總體方向是“成長”的,我們都應當能夠“接受”,而不是接受一些學生,排斥另一些學生。
二、具體實踐操作
(一)在人與人的互助中,感受來自班級同伴的支持。
在滿足生存的前提下,人的本性是“合群”的。一個充滿友情、善解人意的班級,大家真誠、積極、自信,沒有人受到冷落,大家互相幫助又互為依賴,這種氛圍會對所有學生產(chǎn)生吸引力。
所以在接班初期,我就盡量尋找一個強烈的情緒體驗作依托,以此蔓延,彌漫成氛圍。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本著尊重+理解的原則,與不同性格、不同愛好的孩子建立友好關系,抓住一些可以“做文章”的教育契機,在團體合作與師生互動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著相同目的、相同需要的朋友。
如:在遵照政教處指導,改固定班干部制度為輪換制的基礎上,嘗試著采用競選上崗→指導改進→放手管理→民主測評的執(zhí)行模式,并使之與值日班長當家制結合,最大化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一種班主任——輪值班長——班委——同學的管理體制,既減輕老師的負擔,又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輪流競爭上崗,不僅加強班級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強學生的民主意識。
再如:在學校運動會、文化藝術節(jié)、社會實踐等活動中,主動融入班集體,以積極語態(tài)鼓勵學生展示個人風采的同時,密切加強對“弱者”的關懷;注重抓細節(jié)合作共創(chuàng)良好班風的同時,注意對不同性格同學的尊重。通過對個體的理解、溝通,對“困境”的幫助、解救,營造互助而善解人意的班級文化氛圍。
(二)在環(huán)境與人的暗示中,感受來自班級良好氛圍的熏陶。
一個班級氛圍是否具有文化“氣質”,在環(huán)境中,人的行為表現(xiàn)是主體。所以在組班初期,我都會狠抓教室的環(huán)境衛(wèi)生,要求學生全天候保持教室的整潔,在每天的衛(wèi)生薄弱時段,突擊檢查教室,通過一個月左右的磨合,學生基本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衛(wèi)生習慣。另外,副班長每周的儀容儀表檢查、勞動委員和每組組長每天班級座位的排列、值日班長每天常規(guī)紀律的督促、值日生每天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整治,一切創(chuàng)設文明優(yōu)雅環(huán)境的努力,都客觀地促使學生和諧行為的表現(xiàn)。
在隨后的工作中,我切合班級實際出發(fā),發(fā)動全班學生集思廣益來共同布置教室。充分合理地利用了板報、學習園地、班級展示等版塊,展示了學生的書法、繪畫、手抄報、剪貼、制作等,讓“角落”說話,“墻壁”傳情,讓每位學生都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得到展示和鍛煉,共同營造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
我在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的同時,還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來拓展思維的外延空間,營造一種濃郁的人文精神氛圍,而不是靠一味地說教。
例如:校讀書節(jié)期間,結合本班實際情況擬訂了開展讀書節(jié)的實施計劃與口號、一系列活動的安排。從組織動員班委會成員到推動激發(fā)全班同學的讀書熱情,要求班級中的每位同學利用課余時間必須讀一本書,寫一篇有關讀書節(jié)的文章,并通過篩選討論,推薦出其中十篇比較出色的讀出筆記送學校展出;宣傳組和學習組也積極行動,及時更新了學習園地和板報的內容,并把有關的名人各言張貼在墻上,營造濃濃的讀書氣息和環(huán)境氛圍,更好地激勵同學奮發(fā)讀書。此外,我班堅持開展“傳統(tǒng)經(jīng)典,紅色經(jīng)典”的晨讀活動,在語文老師的參與和引導下,同學們堅持每天參加誦讀,做到有記錄,有考核,使我們的晨讀真正起到激勵作用。
(三)在人與知識的整合中,感受來自班級成員的多元智力。
初二的同學思維普遍比較活躍,這也讓一部分反映較慢的同學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情緒低落,孤立,感受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除了要關注學科內容在學生生活中本真的呈現(xiàn)之外,更應關注每個學生享有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感受。
因為人有自我存在的需要,它充分體現(xiàn)了人的欲望和價值。所以,我和其他任課教師達成了共識:多采用“傳、幫、帶”的教學模式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取長補短中,學習合作的技能。通過交流合作又不失競爭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既為自己智慧而驕傲,又互相羨慕彼此的智力。在共同建構的交流與分享中,感受自我存在的價值;通過多元的獨立而融合的班級氛圍,吸引學生參與、投入、表現(xiàn),使教育教學與個人發(fā)展得以順利進行。
偉大的英國思想家羅素說:“這個世界是我們的世界,要把它變成天堂或地獄都在于我們。”班級文化就是班內同學在老師帶領下自己創(chuàng)造的生活。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只有對學生的心理需要給予足夠重視,并針對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fā)他們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就能成功點燃學生成長激情,在與自我、他人、知識建立和諧關系的過程中,促進師生生命的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