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達武
慈善包含施舍與被施舍的關(guān)系,想處理好這種關(guān)系并不容易。在行善的同時更要關(guān)注被施者的感受,不要讓他們覺得是在接受你的同情與憐憫,而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礎(chǔ)上接受你的幫助。
這是我閱讀《慈善讀本》后感受到的,書中有許多關(guān)于平等行善的材料,而令我印象最深刻、最難以忘卻的是那一則。
2006年8月中旬,襄樊市總工會組織了一場女企業(yè)家對貧困大學生“一對一資助”儀式,活動主題是“感恩的心”。22名受助大學生被叫上臺一起跳舞,會場上播放著歌曲《感恩的心》。這是文章的開頭,讀到這兒,我想象著那舞臺上溫馨的場面,也為那22名大學生感到開心。
隨著深入的閱讀,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眼前,這場所謂的慈善活動深深地傷害了那些被捐贈大學生的自尊心,見面會當天,總工會領(lǐng)導要求大家介紹自己的家庭和學業(yè)情況。主動發(fā)言的同學不多,越到最后,沉默時間越長。我想那場見面會對那22名大學生來說肯定是一場噩夢,那燈光、那話語深深刺傷了他們的自尊心,而他們只能默默忍受。一年后,有多名貧困大學生被取消了受助資格,原因竟是沒有給資助者寫信。資助者說:“我們不愿資助沒有感恩之心的大學生?!彪y道你們只是為了回報才去做慈善的嗎?這違背了慈善的根本——謙和真誠與平等尊重地待人。我心中憤憤不平地想著。
這種不平等不尊重的捐贈在社會上也常常出現(xiàn),街上行乞的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些乞丐總是跪著、蹲著,以各種猥瑣姿勢來行乞,沒有一個人是站著的??赡芩麄冇羞@么一種想法:因為我是被施舍的人,所以我必須低人一等。也沒有一個乞丐是笑著接受路人的施舍的,也許他們覺得這很尷尬,很自卑。這種種行為都是人們心中習慣性思維造成的。我想一個行人應(yīng)該不會施舍金錢給一個站著、笑著行乞的乞丐,因為他會覺得那很奇怪。這種被施舍者總是可憐的,而施舍者總是高高在上的觀念已在人們心中潛移默化。
只有平等的慈善,受助者才能平等地沒有尷尬地接受。施舍者的心態(tài)必須是真誠的、平等的,這樣受助者才會真正地感受到你送出的溫暖與關(guān)懷。平等的慈善,才是慈善的最高境界。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連江縣蓼沿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