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
摘要: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老師多以講為主,以師為主,滔滔不絕地滿堂灌。老師只是帶著學生走路,走完了,學生卻沒留下什么印象。這種只重視結(jié)果而輕視“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獲得的只是形式上的捷徑,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蔽覀冊诮虒W實踐中要盡量以生為本,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中體驗、感悟,掌握方法,才能在學習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關鍵詞:指引;以生為本;體驗感悟
自從學會開車后,仍然像以前那樣習慣于乘別人開的車,從不敢嘗試單獨開車去市區(qū)。于是,開車的機會便越來越少,直至慢慢有點淡忘了。有次全家一起外出,先生喝了點酒,出于無奈,我只能硬著頭皮在他的指點下邊走邊認,記住了路牌與拐彎處,并對沿途的特征有所注意,我把車順利開回了家。從此便再也忘不了這條路,我也敢單獨一人去市區(qū)了,而且后來還發(fā)現(xiàn)了其他幾條更加快捷的線路。
通過這件事,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的語文教學還能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嗎?在課堂上老師們滔滔不絕地滿堂灌,學生們似懂非懂一味地洗耳恭聽,老師自以為已把課文分析得清清楚楚一條線,豈不知學生則聽得模模糊糊。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的確,那種輕視“過程與方法”而只重視結(jié)果的教學獲得的只是形式上的捷徑,它排斥個性思考,否定智慧參與,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于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力求做到以生為本,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感悟。
一、“引資”入課巧安排
教學資源應實現(xiàn)教材、教師、學生三位一體化,這是新的教學規(guī)則。當教材、教師、學生三方面的資源整合在一起時,就會增大教育的信息量,也會大大豐富教育的內(nèi)容。
在一次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中,我的同事執(zhí)教的《母愛》獲得了很好的評價,我后來了解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就是她充分利用了學生這塊潛在的、活的教學資源,并以研究性學習串聯(lián)整堂課。老師巧妙地設計了聆聽歌曲《燭光里的媽媽》——誦讀詩歌《紙船》——咀嚼小品散文《免費》——轉(zhuǎn)述《遇難者的第三個電話》——設計母親節(jié)賀卡等環(huán)節(jié)。這堂課,學生不僅從老師那里學到了知識,老師也從學生那里得到震撼,聽課老師也獲得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和感受。大家一致認為,通過《母愛》一課的教學,讓我們真正領會到:“教育過程不再是一個簡單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p>
二、“引需”入課悅生心
有句話說得好:“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边@個世界絕非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如果我們教師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多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上課前多思考:學生喜歡什么?他們愿意如何學?會遇到那些困難?有哪些思考方法?那肯定會讓學生覺得老師離他們很近,更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例如:我在執(zhí)教六年級上冊《麋鹿》一課時,沒有按教參中設計的那樣拋出一連串的為什么?而是問學生看了課題,你們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再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最想了解的是什么?然后,師生共同帶著最想了解的問題去聆聽課文的錄音。第一個問題的設計,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使自己能夠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靈活地組織教學,而給學生的感覺則是“老師聽學生的”能根據(jù)學生的意愿來進行教學,使他們對教學內(nèi)容充滿興趣。第二個問題的設計實質(zhì)是對學生聽課文提出的要求,但用了“猜一猜”就使師生間的距離拉得很近。聽完課文后學生的問題便應運而生:(1)麋鹿生活在哪里?(2)它的外形有什么特點?(3)為什么在漢朝以后會逐漸減少,直至銷聲匿跡?然后我再讓學生自讀解答疑難,通過反復聽、讀課文,師生共同討論研究。一個個問題都應刃而解。看到水到渠成的時機已到,我則順勢引導:面對珍貴的麋鹿,你還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有的同學想背課文,有的同學想畫麋鹿,還有的同學要到大豐去看一看……這樣的語文課,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正如薩特所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睂W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的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建構(gòu)意義,甚至創(chuàng)造意義。
三、“引趣”拓展激創(chuàng)新
我們知道詩歌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說是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單憑老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參與,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去女兒班里聽課,二年級上冊《水鄉(xiāng)歌》一課的教學已近尾聲,老師看到孩子們意猶未盡,便用水鄉(xiāng)除了“水多、船多、歌多”外,還有什么多?將教學進一步延伸。就用這樣一句極其簡單的話語,竟激蕩起孩子創(chuàng)作的熱情。
略加思考,輕輕商議,女兒第一個
吟誦:
“水鄉(xiāng)什么多?
葦多。
千棵蘆、萬棵葦,
蘆葦長得特別美,
我們比葦還要美。
有了同伴做榜樣,桑蕊緊緊跟上:
“水鄉(xiāng)什么多?
魚多。
千條魚,萬只蝦,
魚蝦肥美又鮮活,
我們生活更鮮活?!?/p>
(對詩歌的意蘊的理解不是機械地
背誦,而是不知不覺地融進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
邵子康更是亮開了嗓子,似乎他的創(chuàng)作才會一鳴驚人。
“水鄉(xiāng)什么多?
燈多。
千家燈,萬戶光,
燈光盞盞都通明,
照亮我們的生活。”……
看著、聽著、品著孩子們一首首還很稚氣的“作品”,我對自己說:水鄉(xiāng)到底什么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案例,我深深感悟到:只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直接體驗,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引法”助學促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學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個學習階段,已經(jīng)步入終身學習時代的當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比掌握學習內(nèi)容更為重要。老師要重視運用多種的學習方式,諸如:游戲?qū)W習、綜合性學習等,努力提高他們獨立的自學能力。
記得,結(jié)合六年級下冊練習1誦讀與積累的教學,我組織了一次主題為“冬的憧憬”野外活動。其后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眼中的冬天。同學們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說了出來。孩子們在交流時,我就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示“寒冬臘月、風刀霜劍、銀裝素裹、狂風暴雪”等成語,相機完成了誦讀積累的內(nèi)容;在稱贊同學們精彩發(fā)言的同時,請他們說說冬天里的景物與其他季節(jié)相比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當孩子們盡情抒發(fā)各自對雪景憧憬之時,我則趁勢播放一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的動畫片。此時,樂曲響起,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盡情地贊美冬天:有的誦讀古詩《江雪》,有的邊唱邊舞《冬天來了》,還有則拿出畫筆描繪出一幅幅雪的憧憬圖??吹酱蠹覠崆楦邼q,我們的班長還建議我給每位同學發(fā)一個作文本,把詩畫般的冬天寫下來。
這真是出乎意料的驚喜,是美好的情趣激發(fā)了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激情?還是神奇的大自然給了他們太多的靈感?我想,不管怎樣教師這個牧羊人要把那片生長著鮮美水草的芳草地指引給孩子們。把語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每位學生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作為課改實驗區(qū)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會學語文”遠比“學會語文”重要,因為體驗與感悟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們應盡量在學習方法上給學生以啟發(fā),進而給他們提供運用這些方法的機會,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學習興趣,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銘記教師要做“指路人”,而不做“帶路人”。
(無錫市長安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