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靈枝
【課例再現(xiàn)】
課例片段再現(xiàn)(一)(講授式)
教師出示:“某校有303名學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數(shù)比是51∶50.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師:303是什么?51∶50什么意思?
學生在教師一個個小提問的引導下完成此題,教師板書如下:
(1)用整數(shù)的方法 303÷(51+50)=3.
男生51×3=153(人),女生50×3=150(人).
(2)用分數(shù)的方法
男生303×51[]101=153(人),女生303×50[]101=150(人).
課例片段再現(xiàn)(二)
復習:有40名學生打掃衛(wèi)生,其中有2[]5的同學掃廚房,3[]5的同學掃寢室.掃廚房和掃寢室的學生各有多少人?
師:用什么方法解答?為什么?掃廚房和掃寢室的人數(shù)比是多少?
新授:1.閱讀書上的例題.2.學生閱讀后,師生分析解答方法并完成板書.
練習:書上做一做三道題.
課例片段再現(xiàn)(三)
一、復習鋪墊
1.教師出示:把六(1)班的人數(shù)平均分為8組,男生5組,女生3組.
師:男生人數(shù)和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幾比幾?從上面的信息中還知道了什么?猜一猜:這個班的人數(shù)可能是多少人?為什么?
教師小結:比表示的是兩個量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
2.師生交流:生活中比的應用的例子.(洗衣服時洗衣粉和水的比,蓋房時石子、沙、水泥的比等)
二、新知探索
1.實物演示,引出問題
師:老師帶來了一瓶洗潔精(實物),如果我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 mL的稀釋液,其中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分別是多少呢?
2.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學生交流解答方法——教師小結.
三、鞏固新知,合理對比
1.爸爸按1∶150的比配制了755千克農藥,其中水和藥液各有多少千克?
2.49頁做一做第一題.
3.某工廠有240名女工,女工和男工的人數(shù)比是8∶3,男工有多少人?
【反思與調整】
因為是隨機選擇的學校和教師,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教師平時上課時最真實的教學再現(xiàn).上面三則案例是我聽到的幾節(jié)“比的應用”中思路比較清晰,教師有所思考的教學設計,從中足以說明:
當前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大缺憾——鉆研教材被嚴重輕視.
教材以課標為依托,傾盡了很多教育專家的心血,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基本依據(jù).按理說,教材應該成為教師最好的朋友.但是我們可以自問一下:教材真的成為了我們的朋友了嗎?如果她是我們的知己,我們應該對她了如指掌,但實際情形并非如此.在教材的運用上,我們看到了“憑經驗游離于教材之外”“淺層次,教知識點”“把教材當圣經,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師照本宣讀,講了很多遍,可是學生仍然沒有學會”等種種現(xiàn)象的存在.同樣,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也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平時上課,教師對教材簡單瀏覽一遍,就可以走上講臺.如果需要上優(yōu)質課、公開課,教師在備課時沒讀幾遍教材,就敢匆匆設計教案、設計課件,有的則是從網絡上搜集現(xiàn)存的教案,七拼八湊就成了自己的教案.教師對教材的“不在意”,隨心施教,直接導致了教學效果的不同,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課后,我們從本節(jié)內容的知識結構、內在體系及學生認知基礎等方面,就“為什么要把‘比的應用放在分數(shù)除法這一單元中?比的應用和‘平均分問題有什么聯(lián)系?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什么?”等問題進行了交流,站在編者、學生和教師的不同角度對“比的應用”進行了梳理:
1.解讀教材須整體解讀,讀出靜態(tài)文本后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
2.從學生的角度梳理教材.按比例分配問題有不同解法: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數(shù),用先求出每一份的方法來解答;二是把比化為分數(shù),用分數(shù)乘法來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識來解答.較早的算術課本通常采用第三種方法,按比例分配的名稱由此而來.現(xiàn)在的小學數(shù)學教材,一般以第二種方法為主,因為學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數(shù)的關系,并掌握分數(shù)乘法實際應用的基礎上,比較容易接受這種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強知識間的聯(lián)系.考慮到學生尚未學習比例,且教材避開了比例方法,所以教學中不必出現(xiàn)“按比例分配”這一名稱.
3.從編者的角度解讀教材.深度解讀例題及課后練習,理解編者的意圖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保證.
4.從教師的角度思考教學.將“如何將靜態(tài)的文本內容轉化為動態(tài)的學習內容”作為常思常想的問題貫穿始終.
于永正老師說過:“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鉆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那么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我便敢走進課堂.”解讀教材的過程是一個進步的過程,準確、深度地解讀教材,把握教材意圖,把教材的價值最大化,是教師步入有效課堂的第一步.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講解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后需要花在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這是教師素養(yǎng)一個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
為此我們提倡:教師一定要認真、細致、多層次、多角度的整體解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