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純
【摘要】“知行合一”是王陽明關于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關系的重要論述,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深遠,也一直是其后仁人志士修身持家、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從倫理學和科學實踐層面看,探討“知行合一”的現(xiàn)代價值對于促成人們的道德信念、激發(fā)人們的道德意識、培育人們的道德精神、指導人們的道德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知行合一 道德認知 道德實踐 現(xiàn)代價值
“知行合一”是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先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于認識論和實踐論的重要論述,是關于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實踐方面的思想認識和方法論。在把握傳統(tǒng)文化“知行合一”思想基本內涵的基礎上,重新認識傳統(tǒng)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才能更好地指導社會實踐、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與發(fā)展。
“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內涵
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中的“知”主要是道德認知,“行”則是道德實踐?!吧w陽明之所謂知,專以德性之智言之,與尋常所謂知識不同;而其所謂行,則就動機言之,如大學之所謂意。然則即知即行,良非虛言也?!雹僖虼?,“知行合一”重點是把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結合起來,不僅是要認識事物(道德),而且要踐行道德,才能真正意義上體現(xiàn)最高道德要求—“善”,這也是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最終價值歸宿。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不是簡單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而是指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實踐的關系。“知行合一”強調“知行功夫本不可離”,把兩者視為同一過程,即所謂的“知行并進”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爸泻弦弧敝饕▋煞矫娴暮x:一方面,以知為行,行由知定。“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上),王陽明認為,傳統(tǒng)道德思想應該指導人們的行為,按照傳統(tǒng)道德的要求實踐是“致良知”的根本,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是指導道德實踐的關鍵,而道德實踐又必須服從傳統(tǒng)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行互含,知行互動。王陽明認為,知行不能分開,不能“知而不行”。在道德問題上,道德意識應該付諸道德實踐,道德行為不能離開道德意識而獨立存在,所謂的真知就是要付諸實踐,而且要自覺實踐道德,即所謂的“良知”。換句話說,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是道德教育的兩個互動環(huán)節(jié),互為表里,互為一體。當然,“知行合一”把行為動機當作行為本身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同時,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合理性更多體現(xiàn)在道德層面,而不是本體論、知識論層面,這是必須厘清的內在涵義?!爸泻弦弧北旧硭哂械姆e極方面,放到當今的視野下則具有重要的現(xiàn)代價值,并具備深刻的道德教育意義。
“知行合一”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知行合一”在思想道德層面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成道德信念、激發(fā)道德意識、培育道德精神、指導道德實踐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現(xiàn)代價值。
“知行合一”利于促成人們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人們對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和了解,產生于內心對社會道德義務的責任感,又是個體對道德理想和道德規(guī)范的確認。道德信念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的特點決定了道德信念指導道德實踐的重要作用?!爸泻弦弧钡牡赖滦摒B(yǎng)方法和道德實踐方法是個體道德的內在要求,藏于個體的內心,通過對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內化為道德信念,形成個體道德需要。道德信念的形成,有利于體現(xiàn)個體道德的主體性,在復雜的道德沖突中明辨是非,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從倫理學層面上看,“知行合一”是把知識作為道德,促進道德信念、意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的過程?!爸泻弦弧迸c蘇格拉底“知識即美德”遙相呼應,是知識道德與行為實踐最關鍵的節(jié)點,是道德與實踐兩個向度的合一。
“知行合一”能夠激發(fā)人們的道德意識。道德意識的形成需要人們通過道德實踐,形成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包括道德理論體系。道德意識是由道德觀念、道德認識、道德覺悟共同形成的,需要道德實踐的佐證?!爸泻弦弧笔莻€體德性的自我彰顯,是一種君子美德和品性。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突出人的主體性作用,自覺實踐社會道德規(guī)范,從而促進個體道德的形成。道德意識包括內在的和外在的兩方面,一個是本能的,一個是后天的學習或教育生成。根本上來講,“知行合一”追求的是人道德意識的自覺,以塑造人的道德意識、實踐社會道德為目的。通過道德意識即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情感,自覺接受道德教育,實現(xiàn)道德理想。
“知行合一”可以培育人們的道德精神。道德精神的形成需要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yǎng),道德教育是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有社會對個體的道德教育、自我道德教育等,通過道德教育轉化為內在品德以此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而道德修養(yǎng)則涉及個人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和提高。道德精神的培育不僅是滿足個體道德實現(xiàn)道德人格的價值需求,更重要的是培育一個群體、社會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價值觀,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社會道德精神,為道德實踐服務。在《論語》中,孔子提倡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爸泻弦弧币彩侵秆孕幸恢?,注重社會責任和擔當。培育現(xiàn)代道德精神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精神信仰的需要,更是為了完善個體道德的同時強調社會大眾的社會責任、強調共同擔當?shù)纳鐣髁x和諧社會道德。
“知行合一”能夠指導人們的道德實踐。通過個體行為、行動、表現(xiàn),充分發(fā)揮個體道德的能動性和主體性,促進個體在社會中實現(xiàn)、遵守社會公德。通過知識轉化為美德,是促進社會和諧、增進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需要?!爸泻弦弧痹诘赖陆逃龑嵺`中是理想道德人格立德、立功、立言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的價值在于通過道德意識促進道德實踐來培養(yǎng)道德品質。理論與實踐結合是“知行合一”的內涵之一,如能通過道德教育激發(fā)人們的道德意識,培育人們的道德精神,在社會道德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言行一致,就能形成道德文明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提高道德認識,促進道德修養(yǎng)和加強道德建設成為社會道德文明發(fā)展中不可漠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知行合一”的社會道德實踐意義
“知行合一”是對人們認知和實踐的基本道德要求,具有中國哲學特別是倫理學實踐理性層面“重踐履”、“重體用”的鮮明特點。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來看,“知”和“行”的關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是理論結合實際的典型歸納,對克服道德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思想道德修養(yǎng)被邊緣化的困境有重要的意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現(xiàn)代性背景下道德體系建設的重要理論資源。
強調“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樹立道德榜樣,提高道德意識,促進社會道德人格的形成,提升道德文明,是現(xiàn)代社會道德教育的目的。無論是“知”還是“行”,對于道德教育來講都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完成對“知”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在教育中體現(xiàn)“行”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確保道德教育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也即是說,道德教育應把“知”和“行”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是加強教育,除了專業(yè)知識的教育,還包括道德意識的激發(fā)、道德精神的培養(yǎng)等道德教育;二是注重實踐,加強對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增強實踐能力、拓展實踐范圍,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培育社會責任感、社會道德意識和個人思想品性,在社會生活中踐行社會道德,完善道德人格??梢哉f,強調“知行合一”既是加強道德教育的出發(fā)點,又是最終的目的。
強化“知行合一”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主體性和實效性?!爸泻弦弧笔乾F(xiàn)代道德教育應加以重視的理論資源,道德教育要實現(xiàn)的目標正是“知行合一”所追求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自覺實踐。道德教育中強化“知行合一”可以促進受教育者道德精神的形成、增強主體道德意識、指導個體道德實踐,從“被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的目標。與此同時,“知行合一”可以內化為人的道德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精神,外化于道德行為,在道德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倡導“知行合一”有利于消解道德教育對象的功利化傾向。對道德精神的培育是道德教育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當?shù)赖聜€體具備道德意識,培育良好的道德精神將是完善個體道德人格的重要方法。利益是功利的首要問題,正確對待利益是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道德教育中,“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觀可以喚醒人們的良知,規(guī)避功利主義的負面影響,樹立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正確義利觀?!爸泻弦弧庇质莻€體道德教育過程中通過道德情感進行道德判斷的有效方法,通過道德實踐消解社會功利是構建和諧的道德教育環(huán)境的有效途徑。
結語
總而言之,把“知行合一”作為當前加強法律法規(guī)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誠信感恩教育等方面的根本要求,通過道德教育培育現(xiàn)代“知行合一”的道德精神和增強社會道德信念及道德意識,有利于促成社會道德實踐,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解決道德教育中的道德難題,走出當前道德教育的困境,對當今道德體系的建構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的道德教育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信息學院)
注釋
①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