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剛
[內(nèi)容摘要]在學校,德育作為生活自發(fā)的調(diào)控因素之一,是構(gòu)建學校和諧學習氛圍,完成全面的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從生活出發(fā)的德育,以人的生活經(jīng)驗為德育的起點。在生活中展開的德育,要以生活世界為堅實依托,并且其主題與素材要來源于生活。
[關(guān)鍵詞]德育;生活;學校;學生
現(xiàn)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質(zhì),在很大程度上是懸掛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這正是現(xiàn)代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現(xiàn)代德育困境的突破,不是在知性德育框架內(nèi)通過修補所能達到的,要有新的思路。本文立足于知性德育的超越,從生活德育的角度,淺析其在教育事業(yè)中實施的價值。
一、以生活德育為依托的教育理論構(gòu)象
生活德育論的提出,是基于這樣一種德性觀:人是完整的道德存在?!皼]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备鶕?jù)對德性的理解和生活與道德關(guān)系的基本原理,我認為,德育從何處出發(fā)是德育的起點問題。杜威的結(jié)論是:“任何主張將道德知識灌注在一無所有的心靈上的各種教育方法,都應該被揚棄?!睆牡赖吕硇阅芰Τ霭l(fā)的道德,是一種思維的、割裂的知性德育。這種德育實際上是德育的另一種異化:將德育看成智力訓練。從生活出發(fā)的德育,以人的生活經(jīng)驗為德育的起點。在杜威那里,經(jīng)驗既指人所做的、所遭遇的事情,也指人們怎樣活動和接受活動,即經(jīng)驗的過程。從生活出發(fā)的德育,或者說以生活為起點的德育,不是將德育消解在生活里,而是以生活為依托,從兒童生活中遭遇和體驗的社會性、道德性問題為切入點。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展開的德育,要以生活世界為堅實依托,并且其主題與素材要來源于生活。生活德育是整體性、社會性、真實性、有效性德育,是對知性德育的全面超越。
二、學校日常和非日常生活中的德育
德育要從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進行,并最終回到生活中。日常生活有四個方面的特征:第一,以重復性思維和重復性實踐為主的自在的活動方式;第二,以傳統(tǒng)、習慣等為基本要素的經(jīng)驗主義的活動圖式;第三,以本能、血緣為核心的自然主義的立根基礎(chǔ);第四,以家庭、道德為主要組織者和調(diào)節(jié)者的自發(fā)的調(diào)控系統(tǒng)。
道德作為學校日常生活自發(fā)的調(diào)控因素之一,對學校成員有著天然的道德教育作用。對學校日常生活最具決定性的道德調(diào)控因素,是學校的核心道德價值取向。一所學校的核心道德價值取向,是其成員在歷史傳統(tǒng)的支持下,經(jīng)現(xiàn)實的交往與互動而形成的。學校作為特定的社群,其核心道德價值取向,對生活于其中的每個成員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一所學校的價值取向,既是其成員行為的基本原則,也是每個個體成員德性發(fā)展追求的目標。學校日常生活是一種特殊的日常生活,他的兩只手一只被日常生活牽著,另一只手被制度生活牽著。學校生活中的德育的根基性,還在于學校日常生活是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技術(shù)化。學校生活從總體上看,是一種非日常的龐大制度生活。在這種龐大的非日常生活架構(gòu)下,顯得有些零碎的日常生活彌足珍貴。非日常生活所遵循的,是制度及其背后的理想原則。這種制度及其理想的極端化反對、壓制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已完成了對道德等因素的收編與改造。同樣,極端制度化的學校教育也是反對道德教育的,并從根本上篡改了道德教育。
學校日常生活以外的非日常生活,實際上就是制度生活,因為學校從總體上看,是秩序化的學習時空。學校是教育專門化、制度化的產(chǎn)物,是一種制度化的存在。學校作為制度化的社會機構(gòu),是塑造其成員德性和人格的巨大力量。學校制度價值取向平衡的德育性,表現(xiàn)在多方面:首先,價值取向的平衡有利于學校教育與德育的統(tǒng)一;其次,價值取向的平衡有利于德育保持自我,按自己的規(guī)律運行,而不至于知識化、智育化;最后,學校制度價值取向的平衡,對生活在學校制度之下的學校成員有直接的教育作用。
三、生活德育的具體貫徹實施
很多人認為生活德育很抽象,因此,在我們對學生進行生活德育時,首先要讓學生對生活德育有正確的認知,了解其真正含義,并意識到生活德育的重要性,之后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發(fā)的對自己進行生活德育。同時,教師對學生實施生活德育的前提,是自己要先對生活德育有正確并透徹的認識。
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生活是生命充實與展現(xiàn)的過程。這里的充實與展現(xiàn),理所當然地包括道德的充實與展現(xiàn)。同時,人的德性又以德行加以確證,即通過生活過程展現(xiàn)自己的德性。也就是說,“德性之和”不同于“見聞之和”,是來源于真實的生活體驗,并通過生活過程加以確證的實踐之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體驗與學習,也同樣需要在生活中進行,就是理性的道德認知,也無法在生活之外獲得,生活之外獲得的所謂認知是與道德無關(guān)的。
從具體向?qū)W生滲透生活德育的實施角度,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生活,在學會做人的前提下,尋找自己的不足,并改之,完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人的性格往往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他的生活方式,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也許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基調(diào)。學生的性格養(yǎng)成從后天來講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的各種正常或非正常之端倪,及時地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性格。學生在生活中應學會寬以待人、誠信務實、積極向上、善人善己等,因為寬容是世間一切真情與博愛編織的花環(huán);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豁達樂觀地做人,方能在人生中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學生在會生活后,才會思考,會進步,會理解,生活德育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學生甚至可以自發(fā)養(yǎng)成生活德育的意識,因為他們知道怎樣生活算好,怎樣才是良好的德行。教師要給學生樹立信心,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協(xié)調(diào)能力;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體,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習慣;要熱愛生活,要有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勇氣,努力成為生活的強者。
對于學校日常生活中的制度,教師要量行。在學校生活中,對學生的強制性制度管理,如個人交往、自由時間、日常生活方式、游戲與語言等,可以適當放松,讓學生能夠更自主的發(fā)揮,更自由的展現(xiàn)自己的潛力。教師要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生活德育,因為學校相對來說是一片凈土,對于社會很多復雜因素起到過濾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就是學生生活的一支保護傘,良好的生活德育完全可以不用在強制制度下管理出來。但是,放松制度管理不是要放棄,而是在必要的時候,比如學生面臨道德問題和危機的時候,采取制度手段適度干預。所謂適度干預,既指有限的必要的干預,也指干預的方式要盡量借用日常生活的方式,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比如,對學校的歸屬感教育,一個?;栈?qū)W校吉祥物設計游戲,可以比得上,甚至能夠超過校長和班主任的多次長篇大論。
在生活中實施德育,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見效的,要做好長期準備,在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過濾出良好的生活品行。作為教育工作者,同樣需要正視其必要性及可行性,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有耐心、有責任心,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積極正確地引導學生,真正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
參考文獻:
[1]杜威.杜威五大演講[M].1999年
[2]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質(zhì)[M].1996年
[3]楊國榮.道德系統(tǒng)中的德性[M].2000(3)
[4]劉鐵芳.現(xiàn)代德育的困境與德育向生活的回歸[M].1997(7)
[5]衣俊卿.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M].2000年
(責任編輯 馮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