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紅燕
〔關鍵詞〕 數學教學;錯誤資源;探究興趣;學習難點;
創(chuàng)新思維;成功喜悅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46—02
“沒有問題的課堂才是問題最大的課堂?!痹谡n堂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會產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錯誤。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后,教師往往馬上令其坐下,而不讓其陳述理由。這樣有些錯誤常常被忽略,不是無時處理,就是覺得無需處理,學生根本沒有得到任何關于正確與否的評價。久而久之,學生不敢隨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也無從獲得課堂上真實的信息,看似進展順利的課堂,實質上抹殺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與獨特性。如果教師能進一步分析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并能透過錯誤發(fā)現(xiàn)有關問題,在錯誤上面做些文章,就可變“廢”為“寶”,利用錯誤這一資源為教學服務。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筆者就充分利用“錯誤”這一教學資源,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一、巧用錯誤資源,激發(fā)探究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探究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究,便沒有數學的發(fā)展?!卞e誤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之一。對于似是而非、學生不易察覺的錯誤,如果教師只告訴其正確的做法,難以觸及問題的實質,更容易抑制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但是,如果教師對這些錯誤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勢利導,多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不僅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交通與數學”中有一道練習:“小東家在6樓,小東每上1層樓大約用12秒,他在1分鐘時間內能從1樓走到家嗎?”
出示完題目后,我讓學生自己讀題、解答,不到2分鐘的時間,班上大部分學生都做好了。我請了一位學生匯報算法。
生1:12×6=72(秒),72(秒)﹥1(分鐘),所以小東在1分鐘時間內不能從l樓走到家。
還沒等我讓其他同學判斷對錯,全班學生齊答:“對!”
“學生全都被題目蒙蔽了。”我思索著。但我還是希望有學生,哪怕是一位學生能有不同的想法,于是我說道:“認為他回答得對的同學請舉手?!背藥孜粵]做好的學生,其他學生都高高地舉起了手。我不甘心:“請大家再讀一下題目,再想一想?!?/p>
生2:老師,是這樣的,沒算錯啊!
我想了想,說:“你們家在幾樓,你們從1樓到自己家要走幾層樓梯呢?”
生3:我家是三層樓,我的房間在2樓,我從1樓到2樓走1層樓梯。
生4:我家在5樓,我從1樓到5樓要走4層樓梯。
……
生5:老師,我知道了,小東家住6樓,他從1樓到6樓,只要走5層樓梯就可以了。
其他學生也恍然大悟:“是的,是的,走5層就可以了。”
生6:如果走6層的話,就走到7樓去了。
……
學生本來就應該是在不斷的探索中獲得知識的,對于學生的錯誤,我沒有立即給予否定,也沒有直接把正確結果展示給學生,而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索的問題情境,“你們家在幾樓?你們從1樓到自己家要走幾層樓梯?”這一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寬松、和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精神狀態(tài)下糾正了錯誤,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善用錯誤資源,突破學習難點
所謂學習難點,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習上阻力較大或難度較高的某些關節(jié)點”,也就是“學生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點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地方”。它是由于學生原有的數學認識結構與學習的新知識之間不協(xié)調而產生的。對于這些難點,學生學習時往往容易出現(xiàn)錯誤,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課堂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資源,進一步突破難點。
如,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位教師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設計了一道判斷題:“把一張圓紙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占 ”。結果學生的回答截然不同,教師沒有簡單作出評判,而是組織學生進行了辯論。真理越辯越明,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也明白了怎樣分才是。在此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辯論,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辯論的過程中,好多學生紛紛改變主意,加入了反方的隊伍。一句本身錯誤的話在這歡樂而激烈的辯論中逐漸清晰明了,知識的難重點也被突破了。
三、借用錯誤資源,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
思維是藝術的體操。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錯誤資源本身就是一種嘗試和思維創(chuàng)新過程,教師只有具備“主動應對”的新理念,才會看到錯誤資源背后隱含著的數學思維和隱藏著的價值,才會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來自學生的錯誤,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個過程不正是師生教與學智慧的閃現(xiàn)嗎?
如,三年級上冊“學習乘法“這一內容中有一道練習:“光明小學三(1)班有單人桌12張,雙人桌18張,這個班級可坐多少學生?”這是一道簡單的兩步計算的題目,大部分學生都會做,他們很快列出了算式:18×2+12=48 ,而有一位學生卻列出了算式:(12+18)×2=60,全班同學一致否認,出錯的那位學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我微笑著請出錯的學生講講解題思路,他輕輕地說:“我把這些桌子都看成了雙人桌?!蔽荫R上抓住了這個思維的火花,啟發(fā)這位學生順著自己的思路說下去,結果,他不但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錯誤,而且還列出了正確的算式:(12+18)×2-12=48。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他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啟發(fā)下,學生們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大家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一些錯誤的回答可能蘊涵著創(chuàng)新的火花,這位學生雖然剛開始的解題思路出現(xiàn)了錯誤,但我沒有輕易地否定他的答案,而是讓他在講解解題思路中激活思維,激發(fā)靈感。實際上,這是一個思維分析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對比思辨得出正確的方法,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梢?,教師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適時地對學生在探索中出現(xiàn)的“閃光點”進行鼓勵,能夠讓解題中的錯誤發(fā)揮其應有的功效。
通過這個教學實例,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中巧妙地把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智力發(fā)展的教學資源,機智、靈活地引導學生從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錯誤,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利用錯誤,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條件、問題、結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深化學生認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效方法。
四、利用錯誤資源,體驗成功喜悅
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于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學生學習時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如學習動機、成功的學習體驗、成就感、自信心等。因此,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課堂教學出發(fā),正確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分析、評價,從錯誤中領略成功,實現(xiàn)學生由“失敗者”向“成功者”的轉變。
如,三年級的數學作業(yè)中有這樣一道思考題:“1只貓吃1條魚要1分鐘,5只貓同時吃5條魚需要多少分鐘?”大多數學生都認為1只貓吃1條魚要1分鐘,所以5只貓同時吃5條魚就需要5分鐘。顯然,學生的回答是不正確的。這時,我讓學生自己來分析這一答案正確與否。有的學生認為1×5=5(分鐘),所以5只貓同時吃5 條魚需要5分鐘;有的學生認為5÷1=5(分鐘),因此5只貓吃5條魚需要5分鐘。此時,我不急著下結論,而是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這時,有學生想到: 5÷5=1(分鐘)表示的是5只貓平均吃5條魚需要1分鐘。有了一個學生的帶頭,接下來學生的思維就活躍了。有的說因為同時吃,所以每1只貓都吃到了1條魚,就是花了1分鐘;有的說不管有多少只貓,只要是同時吃,就是花1分鐘時間……學生在心情放松、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精神振奮、思維活躍,他們在糾錯、改錯、評錯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成功的開始。常常聽人這樣說:“沒有錯誤的課堂是失敗的”,“學生出錯之時,就是老師出彩之時”。看來,錯誤的確是很珍貴的教學資源。作為教師,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對待學生的錯誤,讓動態(tài)生成的錯誤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增效點”,讓課堂因錯誤而精彩。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