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農(nóng)耕社會,自遠古時代起,中國人對植物的顏色——青色,有著直接的感受。從上古時代到中近古時期,再到現(xiàn)代,“青”所代指的顏色一直包括綠色、藍色、黑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青色也由顏色之義引申出各種意義,青色在中國古代的地位也不斷變化著。
關鍵詞:青 顏色文化意蘊
《說文解字》:“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但這不是青的本義,而是象征意義,沿用的是周秦五色、五方說?!扒唷边@個字由上“生”、下“丹”兩部分組成。以“生”表音,以“丹”表意,是形聲字?!吧薄暗ぁ焙隙鵀椤扒唷?,本義是草木的顏色(借“丹”來表示顏色之義)。
在我們的印象中,“青”指的就是綠色?!掇o海》(1979年版)釋“青”為:a.春季植物葉子的顏色。《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眀.黑色?!稌び碡暋罚骸柏释燎嗬??!笨追f達引王肅注:“青,黑色。”《漢語大字典》中說到“青”除了有“綠色、黑色”之義,還指“藍色”。上述這些顏色之間的關系如何?它們之間是否有先后?我們可以從時代發(fā)展的角度去看青色。
一、上古時期的“青”
古籍中,“青”和“黑”各為五色之一,關于這一點,古書所舉的例證非常多。如《周禮·冬官·考工記·畫樻》:
(1)畫樻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為之白,北方為之黑,天為之玄,地謂之黃。
顯然,“青”與“黑”截然不同。倒是其中“黑”與“玄”難分。唐賈公彥有疏曰“玄黑雖是其一,言天止得謂玄天,不得言黑天,若據(jù)北方而言,玄黑俱得稱之?!?/p>
再選幾條“青”“黑”對舉并用的例證:
(2)青謂之蔥,黑謂之黝。(《爾雅·釋宮》)
(3)五粟之物或赤或青或白或黑或黃。(《管子·地員》)
(4)有三青鳥,赤首黑目。(《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
我們知道,古代有所謂的“五色”之說。“五色”即“青、赤、白、黑、黃”。今也有所謂三原色——紅、黃、藍。黑白相對很明顯,余下的能否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呢?紅——赤,黃——黃,當然沒問題。那么,藍呢,是否可以和青形成對應呢?
我們先看“藍”。“藍”字本義并不指顏色,而是植物蓼藍?!墩f文》:“藍,染青草也,從草監(jiān)聲?!贝蟾趴梢詮闹刑崛∪剂系迩啵燹D用以指“青”色。
我們可以從先秦兩漢古籍中找些佐證:
(5)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6)以藍染青則青于藍。(《淮南子·叔真訓》)
可見,“青”作為原色而言,基本指“藍色”;“綠”是間色,也可以包括在“青”色之內。
古文獻中“青”用作綠色(春季植物葉子的顏色)或與綠有關的例證:
(7)青謂之蔥。(《爾雅·釋宮》)
(8)綠竹青青。(《詩經(jīng)·國風·衛(wèi)·淇奧》)
(9)青青之麥。(《莊子·雜篇·桑楚》)
可見,上古時期的“青”和“綠色”關系也比較密切。
二、中近古時期的“青”
自魏晉南北朝起,典籍詩文中用“青”指黑色的例證漸多。上文所引王肅注:“青,黑色”,明確以“青”代“黑”。這說明在當時肯定有指代黑色的用法了;但“青”指“黑”的用法尚不普遍,即在人們心中“青”并不完全等于“黑”,所以有注的必要。
(10)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唐·李白《將進酒》)
(11)青眼高歌望吾子。(唐·杜甫《短歌行》)
晉代的阮籍用正眼黑眼珠來看他尊敬的人,對于他所不屑或厭惡的人,用白眼表示他的輕蔑。所以就有了“青白眼”的故事。今天的詞語“青睞”就是從這里演化來的。于是對人正視表示看得起叫“青眼相看”,表示重視叫“垂青”。還有,中國人的頭發(fā)是黑色的,但中國文學中稱黑發(fā)的不多,多用“青絲”代替“黑發(fā)”,如果是女子,也可用“綠鬢”來代指。為什么古人不用“黑”來形容眼睛或頭發(fā),這里可能有對黑色的忌諱。黑色過去是喪服之色,總是與“死”這個不吉利的字眼相聯(lián)。而“青”字、“綠”字更多地帶有青春的色彩,表示富有生機的意義在內。
三、現(xiàn)代漢語中的“青”
現(xiàn)在,“青”基本上仍有“藍、綠、黑”三義?,F(xiàn)代漢語中,并不常說某物是青色的,而常見的是在合成詞中與別的顏色詞素共用或在實物名詞中充當顏色詞素,如“青翠”“青綠”“青蓮”“青紫”“青苗”“青蛙”“青菜”“青天”“青衣”“青魚”等等(現(xiàn)代漢語中不作顏色詞素解的“青年”“青春”等不計在內)。再者,就是在幾種顏色詞對舉的并列結構中使用,如“青山綠水”“青山綠野”等,其中的“青”與“綠”是異詞同義,修辭上對仗、平仄或避免重復的需要,或僅是一種沿用。
由此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青”所表示的顏色也在不斷地變化當中,而這些變化總是和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緊緊相連的。
參考文獻:
[1]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
社,1985.
[2]許慎.說文解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3]謝光輝.常用漢字圖解[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辭書研究編輯部.疑難字詞辨析集[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
[5]易思羽.中國符號[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朱曉敏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