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
《華陽國志·蜀志》說,蜀地在蠶叢氏以后繼之而起的是柏灌氏,然后為魚鳧氏。柏灌氏事跡不詳。魚鳧氏,不少學者以為即《山海經》里的魚婦氏?!渡胶=洝ご蠡奈鹘洝氛f:
有魚偏枯,名曰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項死即復蘇。
按《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顓頊是黃帝之子昌意在蜀地若水(今雅礱江)娶蜀山氏女所生。另據郭璞引《淮南子·地形》注云:“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復蘇,其半魚在其間?!焙箴⒓礂?,是帝嚳(黃帝后裔)元妃姜原踏巨人腳印感孕所生之子,為周始祖。而從《山海經》和《淮南子》所記可以知曉,作為黃帝一脈的顓頊、后稷死后都化做了魚神(或半人半魚之神)。這其實就是中華先民的一種以魚為圖騰的圖騰神(氏族公社時期)。
比較有趣的是,后稷之葬,在建木西,論者以為即成都平原?!渡胶=洝ず任鹘洝氛f:“后稷之葬,山水環(huán)之,在氐國西?!睂箴⒃崴?,郭璞注云:“在廣都之野?!薄皬V都”,又言“都廣”?!度A陽國志·蜀志》云:
廣都縣,郡(指成都)西三十里,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有鹽井漁田之饒。
而后稷墓葬所毗鄰的氐人國,也是一個魚人國?!渡胶=洝ず饶辖洝氛f:“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p>
神話傳說反映出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風貌。四川至今也是全國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qū)之一,更不用說四五千年以前的遠古時代了。按照任乃強先生的看法,在傳說中的魚鳧時代,“成都平原還是一片水域,不可居人”(《四川上古史新探》)。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羌、蜀部落中的一支才會從世居很久的茂汶盆地(在四川省茂縣、汶川間)進入成都盆地來捕魚,形成后人傳說中的魚婦(或魚鳧)—魚人國(應為漁人國)。在維持舊業(yè)的基礎上,這支魚人(漁人)部落又“發(fā)覺這塊湖沼未涸的沮洳地內,仍有局部的隴岡丘陵是可以住人的……從而開始在丘隴上試行耕種,逐步拓展,終至于開辟了成都平原,以至于建成國家?!?同上)不用說,這支漁人部落先前在茂汶盆地居住時,大致也是以打魚為生,并馴養(yǎng)魚鳧(今俗稱魚老鴰)的,而且很可能是以魚和鳧為圖騰——以后又奉為始祖和神靈。
在廣漢三星堆遺址第二期至第四期上,人們發(fā)現大量類似魚鷹的鳥頭柄勺,還發(fā)現雕刻有兩對兩兩相背的魚的金杖(不少人認為是王族的權杖)、魚形牙璋、長12.4厘米的青灰色魚形玉佩與形似蠶繭,中穿孔,直徑2.5厘米,長僅3厘米的陶質網墜模型,以及9件魚形箔飾掛架和59件魚形箔飾(均為銅質)。此外,在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帶(金冠帶)上,亦發(fā)現有與三星堆金杖一致的四魚圖案及數量較多的魚形銅箔(應為掛飾)。它們正是這支漁人部落曾在成都平原建立過國家的實證。
那么,以打魚為生的古羌-蜀族團(也是蠶叢部落的一支)是怎樣進入成都平原的呢?劉少匆先生參照任乃強先生的思路作了如下勾勒:
他們從岷江河谷的茂汶盆地東南下,經過彭縣(今彭州市)北端的大寶鄉(xiāng),抵達湔江的小魚洞一帶。小魚洞為湔江上游。境內丙魚溝,盛產魚。直到晉代,左思《蜀都賦》還說:“嘉魚出于丙穴”。丙穴即小魚洞。這里有水有山,魚多鳥多,魚鳧之名,蓋沿于此。這個地區(qū)海拔1000米~1500米,有河谷丘陵。湔江自北向南流過,灌溉方便,氣溫較暖,雨量充沛,有農牧之便。所以,《華陽國志·蜀志》說“魚鳧王田于湔江”。“從小魚洞南下,即今日之磁峰場。從磁峰往東,為新興,即海窩子(在彭州)。兩個鄉(xiāng)的北部屬淺丘地區(qū)。南面則為湔江的河濱區(qū),有不少河壩地。今天來看,是些‘望天田。但三千多年前,水源一定很充足。這一帶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攝氏約15度,年降雨為1100毫米,是發(fā)展農業(yè)的好地方”(劉少匆:《三星堆文化雜說》),也是這支漁人部落得以立國建都之地。其中心臺地,即為瞿上。
無庸置議,這支漁人部落乃是先前以羊為圖騰、靠牧羊為生的羌人后裔中的一支;而羌人之所以又崇魚,以至發(fā)展到奉魚為圖騰神,則主要與其生活、生產方式發(fā)生改變有關。換言之,古羌-蜀族團的魚圖騰崇拜的由來,乃在于對魚資源的依賴以及對擴大這種資源的祈愿和實際努力。反映周代西部羌人生活的《詩·小雅·無羊》道:“牧人乃夢,眾維魚矣……大人占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边@里的“眾”,按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里的說法,當為蝗蟲的省借。詩的大意講,牧羊人在大草原放牧,可是卻夢想著漫天的飛蝗變成無邊的鮮活的魚群。而占卜者則為他析夢,說這是大豐收的吉兆。
人們一定會問:牧羊人咋不夢變羊兒呢?同樣奇怪的事情還發(fā)生在西藏阿里地區(qū)日土縣任姆棟的巨幅巖畫上。據蘇北?!豆糯饔驇r畫中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的生殖崇拜文化》(載《中華民族史研究》第2輯)一文報道,在該幅巖畫上,有騎著羊的牧羊人,有個體多達125頭的羊群,但最為突出的也是巖畫的中心思想卻是人與魚的關系。因為畫中有一條圓鼓鼓的大魚和13條小魚,旁邊是4個戴鳥首形面具的人在載歌載舞。
聯(lián)系到《詩經》里的牧羊人的神奇之夢,我們起碼會弄明白兩層意思:第一,牧羊人做魚夢并非真在想著羊變魚,而是希望“年年有余(魚)”(為諧音雙關),羊兒多多呢!這樣來看,《詩經》里的西羌牧羊人夢魚兒的故事,其實開了中國民俗文化中關于“年年有余”吉祥說法或觀念的先河。
第二,牧羊人以魚兆豐年,乃是借用魚強大的生殖系統(tǒng)和繁衍力量。我們注意到,在前舉西藏日土縣任姆棟巖畫上,還“有寫實的男女生殖器各一個”,另有10個鼓腹陶罐。更為重要的是:13條小魚中,有10條皆在大魚腹中,尚處于孕育狀態(tài)。因此,可以說,以魚的生殖繁衍來隱喻豐產,乃是從黃河流域到康青藏高原再到長江流域的全體中華先民的普遍的原始信仰觀念。不過,須得強調的是,這里的豐產還包含著人類自身的生殖繁衍這門活動,不獨是衣、食、住等物質資料的生產。誠如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一文所說:
一開始就納入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第三種關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增殖……這樣,生命的生產——無論是自己生命的生產(通過勞動)或他人生命的生產(通過生育)——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指許多個人的合作。
《周易·井卦》有“井谷射鮒”句,李鼎祚集解說:“魚為陰物”,所以《周易·剝卦》云:“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边@里大意是說,“六五”的皇后率后官眾嬪妃依照次序,魚貫(像游魚一樣一個接一個地)而入,去接受君王的寵幸?!吨芤住分砸贼~比女人,除了魚的繁殖力以外,還在于魚的輪廓形象(特別是雙魚輪廓形象)與女陰相似。所以,古羌一蜀先民的魚圖騰崇拜里,包括有十分明顯的女陰崇拜——生殖崇拜的內容,這是不言而喻的。這樣來看,我們對聞一多關于《詩經》里的“魚是匹偶的隱語”的發(fā)覆之論便不得不點頭稱是了;至于對三星堆及金沙遺址出土的眾多表現魚意象的金、銅、玉器,我們亦自可豁然釋懷了。我們相信魚鳧氏時期的古蜀國上下,已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重視人的生殖繁衍,期盼人丁興旺,并將它作為古蜀國賴以發(fā)展壯大的首要前提。
前面提到古羌-蜀族團的漁人部落曾在湔江之濱的瞿上扎營建都。任乃強先生說:“瞿上者,謂關口之天彭闕,俯瞰成都平原如鷙烏之雄視,雙目瞿瞿狀也。蓋指今新興公社處(按,即今彭州新興鎮(zhèn))?!?《四川上古史新探》)這支漁人部落以瞿上為中心,邊打魚邊農耕,是為蜀族開墾成都平原之始。他們還高揚著光明崇拜或稱太陽崇拜的金烏的標識——雙目炯炯、光芒四射的眼睛。他們的都城瞿上之“瞿”,《說文》釋為“鷹隼之視”,正是魚鳧(魚鷹)的象形。以后他們又開拓發(fā)展到更為富饒的廣都之野的廣漢與成都金沙地區(qū),在那里創(chuàng)造了稱雄千載的三星堆一金沙文化。廣漢在漢代甚或更早即稱雒城。其“雒”,《說文》釋為“(忌鳥)(其鳥)”,是屬鴟鵂類的猛禽,以雙目鼓圓犀利為特征——從圖騰學角度看,可視為對金烏—魚鳧的一種繼承發(fā)展或是對二者的糅混合一,帶有一種復合圖騰的意味。三星堆遺址大量出土的不同類型的眼睛(包括縱目)造型、鳥造型(包括“鳥頭把勺”),都可以從它身上對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