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知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學生叫小魯,性格內向,成績平平,信心不足。我找她談了一次心,效果不佳。于是我改變了方式,用日記和她交流。我讓她每天寫一篇日記交給我,日記的內容就是寫自己的心里話、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等。然后我在她的日記本上寫出我的看法、見解或心里話。這樣堅持了半學期后,小魯覺得用日記交流不盡興,在寫完日記后還要跑到辦公室和我聊聊。其他老師都說小魯變了,變得愛發(fā)言了,也愛笑了。我聽了,心里感覺很自豪。我的舉手之勞改變了一個學生的性格,或許還將改變她以后的人生呢!
其實,通過各種方式與學生對話一直是我所喜歡的教育方式。
一次,學校要進行英語課本劇表演比賽,為圣誕節(jié)做準備。我在班上提出了創(chuàng)作劇本的大致要求,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嘗試自己寫劇本。學生很興奮,準備得非常積極,很快就把寫好的劇本拿給我看。我把劇本翻譯成英語,陶醉在學生編織的角色中,感覺就像在和他們用心對話一樣。在排練過程中,我既是導演,又是每個角色的替身,一旦哪個角色忘記了臺詞,我就給補上去。就這樣,我們互換角色對話、排練,最終我們班在全校的課本劇表演中獲得了第一名。學生圍著我歡呼雀躍,我也和他們一起樂著、笑著。全班學生從那以后都喜歡和我談心,學習的勁頭也更足了。
2010年我接手了一個不喜歡發(fā)言、不喜歡大聲朗讀的班,連早自習都無聲無息。開學不久后的一堂課上,我想就怎樣學好一門學科展開討論,可是沒有人理睬我,我靜靜地等待學生談論自己的觀點,氣氛越來越壓抑,只能聽見我的腳步聲,最終這節(jié)課就在安靜的等待中等來了下課鈴。在接下來的一節(jié)早自習課上,我又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最開始還是一段難受的沉默,于是我?guī)ь^讀了起來,有幾個學生也跟著讀出了聲音,我用鼓勵的目光望著其余的學生,于是越來越多的人跟著讀出了聲,并且聲音也越來越大。等他們讀完,我豎起大拇指表揚了他們。緊接著我們繼續(xù)討論怎樣學好一門學科這個話題,這一次學生各抒己見,有說經驗的,有說困惑的,在學生激烈的探討聲中不知不覺迎來了下課鈴聲。后來在和學生談心時,學生都說:“我們現在喜歡讀書了,而且喜歡大聲讀書了?!蔽蚁胛覉猿值睦碛删褪俏夷芙o學生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我堅信學生需要說話的機會。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平等對話。巴西教育家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一書中寫道:“通過對話,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及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過程負責。在這個過程中,‘特權式’討論已不再奏效……這里沒有誰教誰,也沒有自己教自己,只有從頭至尾在相互地教?!辈浑y看出,在對話教育中,師生雙方都沒有自己追求的現實利益,雙方都不把對方作為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誠地賞識對方,歡迎對方,肯定對方,同時也受到對方的賞識、歡迎和肯定。如果教師認識不到學生的需要和他們一樣重要,就不可能有真誠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