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燕
(武漢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自我”還是“他者”?
——從女性主義解讀《大地》中阿蘭形象
熊小燕
(武漢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賽珍珠最具代表性的小說《大地》的女主角阿蘭,重新審視與阿蘭相關的情節(jié),解讀阿蘭這一人物所帶有的女性意識。阿蘭并非具有反抗男權制的意識,她并沒有從沉默順從走向覺醒成熟,她沒有把自己看成主體,她喪失了自我意識,成為“他者”,她的一切行為都來自于將自己置于“他者”地位的意識,至死都未改變。
《大地》;阿蘭;女性主義;自我;他者
一
在中國,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美國作家賽珍珠的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大地》進行解讀,構成了我國“賽珍珠研究”的獨特風景線。 其中也有許多關于對《大地》中女主角阿蘭形象的女性主義意識的解讀,部分學者認為,女主角阿蘭在封建制和男權制的雙重壓迫下并沒有一味屈從,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地進行抗爭。(1)推翻了“阿蘭是男權制的犧牲品”之結論,把她恢復為男權制夾縫中的勇敢反抗者。認為阿蘭沒有屈服于男權制的壓迫,而是進行了有效的反抗。(2)總之,這些學者認為,從阿蘭婚后生下第一個兒子,就穿得漂漂亮亮地帶著兒子回到曾讓她受盡折磨和凌辱的黃家大院,就體現(xiàn)出她對封建地主制度的無聲反抗;從丈夫納妾養(yǎng)妓,她不給她們燒水喝等行為中,就體現(xiàn)了她對以丈夫王龍為代表的男權制的反抗,因此阿蘭具有主體性和反抗性意識,正如奧斯卡·卡吉爾的概括,“她最終戰(zhàn)勝了所有的對手”。
真是如此嗎?筆者不以為然。從故事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故事中阿蘭的行為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阿蘭的意識中從始至終都無法擺脫“他者”地位,她沒有自我,她的一切行為都來自于意識中的“他者”,她并沒有做出反抗。這種“他者”意識,是與她所處的父權制社會的現(xiàn)實分不開的。因此筆者認為,阿蘭并不具備主體性和反抗性意識。
二
《大地》以19 世紀20 年代的中國農村為背景,以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王龍娶妻生子、買地種地為主要線索展開。王龍出生貧賤,但勤勞樸實。他窮得娶不起媳婦,花了點小錢從地主黃家娶得名叫阿蘭的下人為妻,兩人辛苦耕作,生兒養(yǎng)女,日子逐漸有了好轉。但好景不長,遇到荒年,舉家南遷,以乞討維持生活。革命爆發(fā)了,王龍、阿蘭卻意外獲得珠寶,于是返鄉(xiāng)。王龍買進大量田地,雇傭長工,成了大地主。發(fā)家致富的王龍這時卻開始嫌棄其糟糠之妻阿蘭,全然不顧妻子的感受嫖妓納妾,故事也達到高潮,最終王龍有所悔悟,重返土地。影片以阿蘭的死結尾,一個吃苦耐勞,為丈夫和家庭無私奉獻毫無自我的傳統(tǒng)中國女性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女權主義作家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寫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One is not born a woman,but one becomes one.)。 女性的言談舉止,思想及行為等都是在后天所處環(huán)境下逐漸形成,阿蘭出生在男權主義的舊社會,因為貧窮她被賣到地主家當下人,一直在奴役下生存,因其貌不揚而被身邊的丫鬟歧視,因奴仆的地位而被動自卑地活著,她無法超越所處的環(huán)境,整日都在重復繁瑣的家務,根本沒有自我。
阿蘭處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她的思想從出生時就開始被現(xiàn)實社會所奴化。從她的成長背景中我們可以找到例證。她從小跟隨父母逃荒到南方,10 歲時被父母賣到了黃家大院當作使喚丫頭。她每天拼命工作,從清晨一直干到深夜。然而盡管每天這樣努力地干活,她還是天天挨打。不僅如此,她還受到其他丫頭的欺負,受盡了虐待和侮辱。她沒有其他選擇,因為自己的樣貌既不比其他丫頭好看,地位也只是個使喚丫頭,相比于任何一個身邊的人,她都是最低下最底層的人,她就是任何人眼中的“他者”,這樣的處境她根本無力反抗,因此她不得不順從于現(xiàn)實,為了少挨打少受欺負,她只能勤懇干活,不等別人使喚就能自覺地做好一切,這都造就了她沉默寡言,逆來順受,任勞任怨的女仆形象和根深蒂固的自卑及毫無自我意識。她活在這種被監(jiān)視和被欺辱的環(huán)境中,她的一言一行都得察言觀色,小心謹慎,生怕做錯挨打,做任何事都是在為他人,為外部環(huán)境所迫,這種意識已經根深蒂固,即她的思想中自己從來都是“他者”。
在她的婚后生活中,我們可以從她對待家務,對待丈夫,對待孩子及對待土地的態(tài)度方面找到大量例證。
首先,她的婚姻大事全憑黃家人安排,自己沒有顯示絲毫的反抗或不滿。王龍把她從黃家?guī)Щ丶彝局匈I桃給她吃,她畏懼地接過去,“小心地一點點啃一個桃子”,當王龍瞧她時,“她又把桃子攥在手里,下巴也一動不動了”。結婚后的阿蘭局囿于家庭中,以家務為業(yè),以侍候丈夫、公公為己任,為丈夫生育子女、傳宗接代。她遵守三從四德的禮教,自愿處于從屬地位。她自覺承擔了所有家務,就像她在黃家大院一樣,不同的是婚后她服侍的主人是丈夫,她的一言一行都全看丈夫臉色,同樣生怕出一點錯,因為她從小挨打被欺負慣了。做完一切家務,一有空閑她還主動幫丈夫干起農活,甚至在她懷孕時,她還和丈夫一起干農活,生完孩子的第二天,阿蘭就起來做家務,沒過幾天就下地干活了。她負責縫補衣服,做全家人的鞋子;陶罐漏水,她會想辦法補好;新年近了,她會將月餅烤好,一行行擺在桌上,令王龍欣喜若狂。她的思想意識中,從未為自己想過,全以丈夫家人為中心,主動干農活也是她為獲得丈夫眼中的好妻子或好奴仆的認可。像王龍所想,阿蘭就“像一個忠誠的,沉默寡言的女仆,一個只有女仆身份的女人。”
其次,阿蘭生下第一個兒子后,就和丈夫一起帶著兒子,穿著漂亮地再次回到黃家大院,“我沒見過一個丫鬟穿著我這樣的新衣服,甚至包括老爺本人在內,誰也沒有一個孩子比得上我們的兒子。”阿蘭生了兒子,穿了新衣服,本應該高興得意一些,但她的高興得意或自信,卻需要從黃家人的眼光中才會感到如此,她還是活在別人的目光中,還是用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衡量自己,生了兒子就能改變她原本低下的身份,穿了新衣服的她就比從前的自己漂亮,她的思想中女人的容貌打扮就是衡量標尺和價值體現(xiàn)。二女兒快十歲了,阿蘭狠下心來給她裹腳,一天比一天裹得緊,連小孩夜里疼得睡不著覺,也從未動搖,為了順應男性當時封建畸形審美觀念。
再次,當全家到南方乞討,獲得意外珠寶后,王龍買進大量土地,擴建房子,也雇傭了長工,這時他開始嫌棄阿蘭了,常去茶館并迷上了妓女荷花,還無情地要走了阿蘭寶貝般珍藏許久的兩顆珍珠,把它們送去討好荷花。阿蘭雖然心里不愿意,但卻不敢做出反抗,還依舊操持著繁重的家務。即使阿蘭禁不住大哭,嘴里嗚咽著重復著一句話:“我給你生了兒子,我給你生了兒子。”在她的意識中,女人就應該給丈夫生兒子,女人的職能就是生孩子。就像在黃家大院她遭受欺辱和挨打,她忍氣吞聲,即使心生妒忌之心,仍遵守著三從四德,順從丈夫的決定,默默地接受丈夫納妾的殘酷現(xiàn)實。她日漸消瘦,越來越虛弱。她傷心難過,卻也是因為自己在丈夫眼中的地位失去了,她的價值就應該體現(xiàn)在為丈夫生孩子,為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好仆人,當她在丈夫眼中看不到肯定的眼光時,她就認為失去了自身的價值,她一直在做一輩子都在做的就是處于“他者”地位,完全無自我意識。
還有,從阿蘭對土地的態(tài)度上,她知道丈夫視土地為生命,因此丈夫的信仰她謹記于心。當災害來臨,王龍的叔叔帶人來敲詐勒索強買土地時,王龍面對來人叫喊道:“我的地永遠不賣!我要把地一點一點挖起來,把泥土喂給孩子吃,他們死了以后我要把他們埋在地里,還有我,我老婆和我的老爹,都寧愿死在這塊生養(yǎng)他們的土地上!”說完,“他站在那里,抽動著啼哭起來。”此時阿蘭來到了眾人面前,她說道:“我們肯定不會賣地的,不然我們從南方回來時,我們就沒有養(yǎng)活我們的東西了?!碑斔∪敫嚯?,王龍對她充滿愧疚,發(fā)誓寧愿賣掉所有的地也要為她治病,她聽了這話后微微笑了,小聲說:“不,我不讓 不讓你賣地。因為不論怎樣,我活不長了,就要死了。但是那地我死后還會在的?!保ㄙ愓渲?,1988:231)即使在死的那一刻,她都沒有一絲自私自我,她從沒想過自己要什么,她的存在價值只在丈夫在他人眼中,她為丈夫保住了土地,她便是有價值的。
三
縱觀阿蘭的一生,可以說她的生活和經歷是真實感人的,同時也是悲苦的。在當時的中國,阿蘭是飽嘗苦難與深受壓迫的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她辛勤地勞作了一生,最后卻落得了悲慘的命運結局。她的命運喚起了讀者深切的同情,即使惡夫王龍也感到深深的內疚,同時也引發(fā)讀者對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關注和對改善中國婦女地位的思考。阿蘭的遭遇與她“他者”的地位和意識是緊密聯(lián)系的,也與她所處的時代有關。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提到,“男人沒有女人也能考慮自身,可女人沒有男人就不能考慮她自己”,“定義和區(qū)分女人的參照物是男人,而定義和區(qū)分男人的參照物卻不是女人。她是附屬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對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他是主體(the subject)、是絕對(theAbsolute),而她則是他者(the Other)”。在父權制社會,女性所處的地位只是他者,即相對于男性而言的劣勢地位,這種客體地位應該說是絕對的,因為兩性間不存在相互性,在男權壓迫下,女性處于次要而被動的地位。
阿蘭所處的社會男尊女卑,女性完全成為男人的附屬品?!拔醇迯母?,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封建禮教已經在思想上奴化女性,使女性順從接受這一切,她們沒有反抗意識,因為人人都以既定的封建思想為衡量標尺,阿蘭也不例外,即使自己深受其害也渾然不知,至死都是如此。這種思想意識使阿蘭從未有過自我,一切均以他人以丈夫家人為中心,個人的生存意義也從屬于他人,使自己處于絕對“他者”的地位中。
女性無法取得主體的地位,因為她們的思想意識中,已經將扮演他者的角色定位為自己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女性自身不想做出改變,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做出改變,做出改變意味著違反常理,違反社會倫理道德,恰恰是這種思想意識束縛了女性,恰恰是這種對于男性的依附性,使得女性無法獲得主體的地位。
阿蘭是可敬的,同時也是可悲的,她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她勤勞,堅毅,智慧,但由于她所處時代及社會的影響,她無法超越傳統(tǒng)女性的意識,無法在丈夫納妾娶妓時做出強烈反抗,也不得不屈服于封建畸形審美觀給女兒裹小腳。我們可以猜想,假如阿蘭做出了強烈反抗,在丈夫納妾時極力抗拒,她很可能在王龍的一怒之下被休掉,不論是否如此,她的反抗最終也會被當時的社會所壓迫,她都是其所處時代的受害者。
綜上所述,阿蘭并沒有自我意識,從始至終她都是時代的受害者和束縛者,她吃苦耐勞,隱忍堅毅,最終也難逃悲慘的命運,即使在死的那一刻,她的意識中都未有過自我,喚起讀者深切的同情,阿蘭的死引發(fā)讀者對婦女地位的思考。
[1] 賽珍珠. 大地[M]. 王逢振,等,譯.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2]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Self-ego” or “Otherness”?——A Femin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of A Lan in The Good Earth
XIONG Xiao-y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eroine A Lan in The Good Earth,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of Pearl S. Buck, from a feministic perspective. The author resurveys plots relevant to A Lan, and interprets her female consciousness. A Lan didn’t treat herself as a subject and became the “otherness” by losing self-consciousness. Her behavior was the result of her putting herself in the position of the “otherness”.
The Good Earth; A Lan; feminism; self-ego; otherness
I106
A
1008-7427(2012)04-0092-02
201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