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國
(北京大學(xué) 中文系,北京 100871)
地域文化的研究有著許多的空白,越是局部的、狹小的或是偏遠的地域,越是缺乏研究。也正因為如此,文化研究領(lǐng)域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而這個時代也為開展方言和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這便是筆者選取淄川這個方言點探討其地域文化特色的出發(fā)點。以往針對淄川方言和文化的研究并不多見,僅有的幾篇文獻也多集中在該地清朝初年的一些現(xiàn)存文獻的研究上,對于現(xiàn)實的生活語言和文化觸及不多。為此本文擬從現(xiàn)代淄川方言詞匯入手,選取部分詞匯作樣例分析,以此為視角探討淄川區(qū)的地域文化特色。
淄川是淄博市轄區(qū)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地區(qū),有淄河、孝婦河和范陽河縱貫?zāi)媳?。這里礦產(chǎn)豐富,自然條件優(yōu)越,建材、陶瓷、商業(yè)等都比較發(fā)達,是著名的魯中商城。全區(qū)人口包括漢、回、蒙、藏、壯、滿等9 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回族次之。境內(nèi)人口都使用淄川話進行交際。①孟慶泰、羅福騰:《淄川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1 頁。②任相宏、張光明、劉德寶:《淄川考古:北沈馬遺址發(fā)掘報告暨淄川考古研究》,齊魯書社2006年版,第2 頁。
淄川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夏、商為青州之域,周代屬青州齊國,秦屬齊郡。西漢初設(shè)般陽縣,元嘉五年改般陽縣為貝丘縣。隋開皇十六年置淄州,十八年改貝丘縣為淄川縣。此后,一直為縣建制。1955年,淄川縣撤銷,原縣境劃為楊寨區(qū)、昆侖區(qū)和洪山區(qū),屬淄博市。1956年,撤銷昆侖區(qū)和楊寨區(qū),設(shè)淄川區(qū)。1958年,洪山區(qū)撤銷,并入淄川區(qū)。從此,淄川區(qū)為淄博市轄區(qū)之一。③淄博市志編纂委員會:《淄博市志》,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85 頁。
淄川方言屬于漢語官話大區(qū)冀魯官話區(qū)石(家莊)濟(南)片聊(城)泰(安)小片。就山東全省方言的分區(qū)而言,淄川方言處于西區(qū)的西齊片的偏東地帶。淄川話在山東方言乃至官話中都具有一定地位。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蒲松齡(1640—1715年,今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的《聊齋俚曲》等作品,便是用地地道道的淄川話寫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蒲氏的作品為我們保存了淄川話三百年前的豐富材料,這使我們研究淄川話從清初到現(xiàn)在三百年間的發(fā)展變化成為可能。
李小凡等指出:方言詞匯是特定方言的詞的總匯;漢語各方言所使用的詞和普通話所使用的詞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同時,各方言也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詞在詞義、詞素及其構(gòu)造方式上不同于普通話,稱為方言詞。①李小凡、項夢冰:《漢語方言學(xué)基礎(chǔ)教程》,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第86 頁。據(jù)此,本文確定的淄川方言詞匯實際上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淄川方言特有的詞匯;一部分是淄川區(qū)使用,山東其他地區(qū)也有使用的情況,但這些詞還沒有進入到普通話;另一部分則是淄川話和普通話共有的詞匯。筆者主要對前兩部分詞匯展開討論。
本文的語料以《聊齋俚曲集》②蒲松齡:《聊齋俚曲集》,鄒宗良校注,蒲先明整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和《醒世姻緣傳》③西周生:《醒世姻緣傳》,齊魯書社1993年版。中的方言詞為主要參照,以孟慶泰等④孟慶泰、羅福騰:《淄川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54 -223 頁。所收集的詞匯為基礎(chǔ),篩選出其中具有典型文化特色并沿用至今的詞語作為分析樣例。筆者將這些詞匯分為四大類: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二是倫理道德方面的,三是思想觀念方面的,四是民族融合方面的。這四個方面即是本文觀察淄川區(qū)文化特色的四個視角。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在人們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俺燥埩藳]有”“吃了嗎”等表述至今仍廣泛出現(xiàn)在淄川方言的問候語中。由于氣候、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qū)種植的農(nóng)作物品種有所不同,這會折射在相應(yīng)地區(qū)的食物種類、食品加工、飲食習(xí)慣和飲食心理等方面,從而形成風(fēng)格各異的飲食文化。這些都會在語言詞匯上烙下深深的印跡。
淄川區(qū)屬于溫帶季風(fēng)型氣候區(qū),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該區(qū)居民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要食物,這是因為該區(qū)少雨,以種植小麥、玉米、高粱、地瓜為主,谷子、豆類等為輔。小麥和玉米跟水稻不同,除去表皮之后還有一層皮,并且直接煮食不易食用和消化,所以人們就把小麥、玉米磨成面粉,再進行加工,做成饅頭、窩頭、烙餅和煎餅之類的干糧,形成了以面食為主的生活方式。同時,這類食物還容易儲存、攜帶和二次加熱。粥類主要是玉米和小米熬的粥。此外,還有用面粉做成的各種小吃,如火燒、油餅、油條、蜜食、蒸包、水餃與餛飩等。因為淄川不種水稻,所以大米和米飯價格相對較高,日常食用的次數(shù)要少很多。下面是例詞分析:
〖干糧〗
淄川的干糧一般指饅頭、烙餅之類的水分較少的面食,與粥類相對,老派說,新派已基本不說,但交流沒有隔閡。這類食物是北方人根據(jù)當(dāng)?shù)氐臍夂驐l件和生產(chǎn)生活方式而發(fā)明的。食物做起來比較容易,也便于儲存和攜帶?!读凝S俚曲集·墻頭記》第一回有:又怕老頭脾胃寒,吃了干糧消化難,孝順兒革了他的面。⑤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墻頭記》第一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 頁。
〖饃饃〗
一種把面粉加水等調(diào)勻,發(fā)酵后和面加工,通過蒸籠蒸熟而成的食物。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狀,簡稱“饃”,又叫饅頭?!读凝S俚曲集·姑婦曲》第二回有:那屋里一把斧子,(臧姑) 便說:“二成! 你拿了去,換倆饃饃來我吃!”⑥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姑婦曲》第二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2 頁。
〖煎餅〗
現(xiàn)在都稱粗糧了,在整個山東地區(qū)都很普遍,但具體做法和面粉會有不同。一般的做法即將玉米面或小米面泡漲磨細后用鏊子烙制而成。煎餅做起來省時省力,薄薄一層很快就熟,而且涼了以后,加熱時間也不長,特別節(jié)能。此外,煎餅水分少,晾曬之后,不易變餿,保存時間可長達三個月以上。蒲松齡的《煎餅賦》在開頭有記述:煎餅之制,何代斯與? 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jīng)火烙而滂淜,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①蒲松齡的《煎餅賦》及序:http://www.zbinfo.net/dczb/dcms/385814.shtml。
〖油條〗
一種油炸的長條形面食,常用作早點,老派稱油炸果子,簡稱果子?!读凝S俚曲集·姑婦曲》第二回有:隔了一日,又送了果子來。②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姑婦曲》第二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5 頁。油炸果相傳是“油炸(秦)檜”的諧音,古人恨秦檜賣國陷害岳飛,做面食炸之而后食之,以解心頭之恨。油條是新派的叫法,顯然已失去了其文化特色。
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與人們密切相關(guān)的詞匯都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剩下來的詞匯則不僅是一種文化的縮影,更是一種精華的延續(xù)。在這些詞匯中,“炕”就是一個極具地域特色的詞,不獨淄川區(qū)有,山東其他地方以及東北某些地方也有,甚至在一些現(xiàn)代化的樓房中仍有這種物件的存在,只不過融入了一些高科技的元素。
〖炕〗
最初是北方人用土坯或磚砌成的睡覺用的長方臺,上面鋪席,下面有孔道,跟煙囪相通,可以燒火取暖?!缎咽酪鼍墏鳌返诙赜?一面叫丫頭掃了炕,鋪了被褥,晁大舍與珍哥也都上炕睡了。③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上)第二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3 頁。
炕跟北方人的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習(xí)俗密切相關(guān)。北方房屋多是長方體的,至少有兩個房間,多半是東西走向,門窗朝南向陽,頂部起脊,冬天保暖,夏天隔熱。東西兩間靠南窗的地方壘上炕(寬度一般是接近屋子寬度的一半)。中間一間是廚房兼餐廳,在西南角和東南角壘上灶,跟炕相通,進而跟東西墻內(nèi)的煙囪相通。這樣用灶燒水做飯的時候,煙就會飄進炕洞,使炕變暖后又從煙囪冒出去。這是北方人在冬季氣候嚴(yán)寒的時候,結(jié)合居住條件,將灶和炕完美結(jié)合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既方便了生活又節(jié)約了能源。
城鎮(zhèn)化的過程使原先跟農(nóng)耕有關(guān)的詞匯數(shù)量急劇減少,部分詞匯也只在農(nóng)村留守人口中使用。這些詞匯記錄了該地域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式和特點。
〖出糞〗
把欄里的牲畜糞便清理掉,實際是一個積肥的過程。
〖墊欄〗
把新土揚撒在牲畜欄里,既可以使牲畜生活得舒服些,也可以積累更多的肥料?!镀阉升g集·戲三出·鬧館》有:放了學(xué)飯不熟我把欄墊。④蒲松齡:《蒲松齡集》(全二冊),路大荒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16 頁。
現(xiàn)在,淄川農(nóng)村圈養(yǎng)的牲畜以豬為主,牛、羊等很少,至于用牛犁地的情況已完全不存在了。圈養(yǎng)牲畜的目的以食肉和積肥居多,因為現(xiàn)在農(nóng)民也都有文化、有知識,知道化肥和激素對人體不好,所以自己圈養(yǎng)一來自己享用放心,二來用牲畜肥料而非化肥助長的農(nóng)作物也更為綠色環(huán)保一些。
〖踹欄〗
豬在豬圈里的糞和土上來回走動,起攪拌糞土的作用。這個詞跟上面的“出糞”和“墊欄”有著相同的文化特色,都是北方勞動人民根據(jù)當(dāng)?shù)氐纳顥l件而創(chuàng)造的農(nóng)耕與飼養(yǎng)相結(jié)合的生產(chǎn)方式。
淄川區(qū)老派夫妻間在家中說話時,一般用“哎”或“我說”來招呼對方,有時用“您爹”“您娘”這類稱呼語來代替夫妻間的稱謂。在外面,夫妻之間多從兒女的角度來稱呼對方,如“孩子(或孩子名字)他爹(或爸)”、“孩子(或孩子名字)他娘(或媽)”。對外人稱呼對方時,男的稱妻子為“俺家里”、“他娘”等,女的稱丈夫為“當(dāng)家的”、“掌柜的”、“他爹(或爸)”等。當(dāng)然,新派夫妻間直呼姓名已經(jīng)很自然了。
老派夫妻間的這種表現(xiàn)有著很強的時代印記,即上世紀(jì)80年代前,自由戀愛還不盛行,婚姻的組建多依賴媒妁之言,因而缺乏婚前的戀愛交往相互熟悉的過程,沒有相互稱呼的條件,也就沒有稱謂。婚后,他們之間既熟悉又陌生,相處情形之尷尬也使夫妻間找不到合適的稱謂。這樣一直到孩子出生,夫妻雙方有了共同的參照物,他們才有了明確的身份和稱謂,成了“孩子他爹”或“孩子他娘”。夫妻之間的這種稱呼反映了男女雙方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
〖俺家里〗〖您娘〗
丈夫?qū)ζ拮拥姆Q謂,老派用得較多,新派基本不用。這兩個詞都有歷史淵源,《聊齋俚曲集·慈悲曲》第四回有:書修多添兩吊錢,您娘呀,著他兩個也好做伴。①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姑婦曲》第四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44 頁?!缎咽酪鼍墏鳌返谄呤换赜?俺家里一行好好的,拿倒地就害不好,自己來不的。②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下)第七十一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48 頁。
以上兩個詞雖然都是稱呼自己的妻子,但針對的聽話人不同,“俺家里”是相對于外人(非家庭成員)來說的,而“您娘”則是相對于自己的兒女來說的。
〖當(dāng)家的〗
妻子對丈夫的稱謂,仍流行在老派中。這個詞早在《醒世姻緣傳》中就出現(xiàn)過幾次,如第六十九回有:那夫人問道:“那戴著巾的替你牽驢的小伙子是誰呢?”素姐道:“是俺當(dāng)家的?!雹畚髦苌?《醒世姻緣傳》(下)第七十一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26 頁。
該詞現(xiàn)在的意義已失掉了最初的意義,新派偶爾的使用也是戲謔多于實際意義。詞的最初義暗含,雖然家是夫妻雙方共同組建,共同擁有的,但妻子稱丈夫為“當(dāng)家的”,即說明家庭的一切事物都由丈夫說了算,丈夫在家庭中處于主導(dǎo)地位。如今,雖然該詞新派已基本不說,但原有的文化意義影響是深遠的,這可以從某些影視作品中看出,即通常將山東地區(qū)的男性塑造為“大男子主義”頗為濃厚的典型。
的確,稱謂語是人們在社會中的身份標(biāo)志,直接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社會關(guān)系。雖然現(xiàn)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淡化殆盡,但是其最初產(chǎn)生的某些說法在短時間內(nèi)還不會消失。比如說,女性也是有名有姓的,可是婚后就會從其丈夫的角度得到一個新的稱謂,其原本的姓名因不再使用而逐漸被人遺忘,像“栓柱老婆”、“二狗媳婦”這樣的稱謂就是典型的例證,詞中“栓柱”、“二狗”都是丈夫的名字。
方言既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民俗文化的載體。民俗文化是地域方言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方言詞匯最能反映民俗文化的內(nèi)容,研究方言詞匯的民俗文化內(nèi)涵有助于民俗語言學(xué)和民俗文化的研究。
〖毛相〗
說法比較俗,大體是初次或粗略相親的意思。媒人說親以后,或是男女自由戀愛一段時間后,雙方有了確立關(guān)系的意思,男方備辦宴席,邀請女方至親來認識男方及其至親,男方父母送給女方初次見面禮金。這個禮節(jié)類似《醒世姻緣傳》中的“下茶”一詞,如該書第九十五回有:做官的京里娶我,三媒六證,過聘下茶,沒說家里還有老婆。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下)第九十五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335 頁。但是,現(xiàn)在即便是老派也不說“下茶”這個詞了。
〖定親〗
定親是毛相過了一段之后的禮節(jié),男女雙方關(guān)系真正確立并穩(wěn)固,雙方親人再次相聚,規(guī)模較之毛相要大很多,男方父母會給女方更多的禮金,即定金。男方本人也會將戒指、耳環(huán)等首飾獻給女方。
〖看日子〗
看日子就是選一個良辰吉日,并不局限于婚禮,而是北方許多地方的風(fēng)俗,近年來雖有淡化,但仍有不少人遵循。尤其是一段時間以來易學(xué)研究的興旺發(fā)展也使這類過去的所謂老風(fēng)俗有復(fù)興的趨勢?!读凝S俚曲集·翻魘殃》第一回有用例:不如看個好日子,糶上幾石糧食做被窩,縱然小些也不錯。⑤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翻魘殃》第一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55 頁。此外,《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五回也有:明日送個定禮過去,再看日子送個些微聘禮合姑娘的衣服之類。⑥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下)第七十五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06 頁。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300年前,該詞的義域也較寬泛,但凡遇到婚娶、搬遷、破土動工等事,都要預(yù)先挑選吉日,這就叫“看日子”或“查日子”。結(jié)婚是人生大事,當(dāng)然日子更為重要,隨便不得。這個日子要根據(jù)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而選定,并且不能與雙方家長的生辰八字相沖。所以,俗話有“八字還沒一撇”的說法。
〖送日子〗
即男方帶著禮物到女方家告知結(jié)婚的日期和時辰。過去叫“婚啟”,現(xiàn)在該詞已不用了。《聊齋俚曲集·翻魘殃》第六回有用例:媒人就借重二位先生罷。我把婚啟帶去,卻也極便;后日是吉辰,我在家專候。①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翻魘殃》第六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72 頁。送了日子,意味著結(jié)婚的序幕就要開始,所以說,古人“婚啟”一詞更有文化意蘊。
〖做頭〗
新娘子娶進門之前,要由新郎陪著去較好的美發(fā)店將自己的頭發(fā)修飾一番,做個新娘頭。這個程序類似過去的“上頭”,即由婆婆給未來的兒媳婦開臉梳頭,以示成年?!缎咽酪鼍墏鳌返谒氖幕赜杏美?誰知他另收拾了一所房子,里頭收拾的齊齊整整,買了的丫頭小廝,家人媳婦,調(diào)了個灣子,把小荷香弄到那里,上上頭,徹底換了綢帛。②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中)第四十四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26 頁。
〖迎親〗
男家在婚娶的當(dāng)日清晨,甚至是凌晨,派出由新郎為首的迎娶隊伍,主要包括兩位新郎的弟弟或堂弟,手執(zhí)燈籠(比較講究的用煤油燈籠,一般就用電池?zé)簦庑慰崴茻艋\);另有新郎的兩位妹妹或堂妹,負責(zé)攙扶護佑新娘;再就是車隊,由新郎的哥哥或叔叔組成,主要是為了“叫門”,并負責(zé)托運新娘的嫁妝?!敖虚T”其實是過去風(fēng)俗的延續(xù),今人更為圖個熱鬧。執(zhí)燈籠的涵義就是為了尋路和認準(zhǔn)門戶,接下來就是叫新娘家的門,意味“搶親”。新娘的弟弟妹妹們會守在門內(nèi)“把門”,提一些刁難新郎的問題。門外的新郎答不對就開不了門,于是就會將紅包(里面裝有面額不等的現(xiàn)金)從門縫塞進去,直到打動了把門人,才算叫門成功。門開后,新娘家會備有熱騰騰的“喜面”(面條),款待迎親隊伍,意味“天長地久,長長遠遠”。相較于古代,如今的迎親過程已大為減縮,這不僅緣于交通條件的改善,更是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和時間觀念的改變。這個過程過去要在婚前一兩天就開始了,至少包括“妝奩”和“催妝”兩個程序?!读凝S俚曲集·禳妒咒》第七回有用例:我的日子你知道,大小妝奩一點無,大小妝奩一點無。③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禳妒咒》第七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88 頁。另外《聊齋俚曲集·琴瑟樂》也有用例:他家來催妝,倒惹得心繚亂。④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琴瑟樂》,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35 頁。
〖鋪床〗
迎親隊伍去迎娶的路上,男方的親朋好友要把新婚用的床鋪整理好,即“鋪床”。然后,要請新郎的堂兄,一般是年齡最長的那位來“踩床”?!缎咽酪鼍墏鳌返谒氖呕赜卸嗵幱美?,這是其中之一:四月十三日姜宅鋪床,那衣飾器皿,床帳鮮明,不必絮聒。⑤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中)第四十九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81 頁。
鋪床過程中,親朋好友口中都念念有詞,如鋪床的祝福語有:“現(xiàn)在鋪床開始,明天的日子真是強,公公婆婆來鋪床,填上芝麻秸,生個兒來當(dāng)大官。鋪秫秸,鋪豆秸,兒女上學(xué)中秀才?!薄颁伾隙菇张秃?,放上栗子、棗一顆,鋪得香,人才旺,金銀財寶堆一炕。”新婚忌讓寡婦或未生育過的已婚婦女做被褥、鋪床、攙扶新娘,不準(zhǔn)其坐新娘的床,認為這是不吉利的。整個鋪床過程會撒上許多大棗、花生和栗子,這些物品連讀諧音,象征“立子”、“早生貴子”等吉祥意蘊,是老一代人早生早育、多子多福的民俗觀和生育觀的延續(xù)。盡管現(xiàn)代人已不相信這些近乎迷信的說法,但作為風(fēng)俗,年輕一代都會按照老一輩的囑咐去做。
〖坐帳〗〖撒帳〗
前者指新娘坐床,后者指親朋好友向新郎新娘拋撒吉祥物訴說贊美祝福之辭。也是一種習(xí)俗的延續(xù),《聊齋俚曲集·禳妒咒》第八回有用例:火燭連天,那撒帳先生口里胡廝念。⑥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禳妒咒》第八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90 頁。
撒帳以婚床上的新郎和新娘為對象,拋撒的吉祥物包括大棗、花生、栗子、核桃等。這類干果在傳統(tǒng)文化中意味生產(chǎn)順利、生殖力旺盛等。撒帳的工作一般會選取親屬長輩中兒孫滿堂、夫妻子女齊全的人來做,邊撒邊唱“撒帳歌”:一把栗,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其中“栗”引申為“立子”,“棗”引申為“早生貴子”。除此之外,花生、大豆、瓜子等均以其結(jié)實繁多而被選為吉祥物。各種干果混合在一起,異彩紛呈,不但寄托了親人們對婚姻的美好祝愿,也增加了婚禮的喜慶氣氛。
〖回門〗
結(jié)婚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拜見岳父母,然后一對新人到女方的直系親屬家叩頭致謝,俗稱“回門”。這個風(fēng)俗由來已久,《醒世姻緣傳》第七十六回有用例:寄姐三日回門,也不帶他回去,沒奈何叫他端遞茶水、倒馬桶、鋪炕疊被,寄姐別轉(zhuǎn)了頭,正眼也不看他。①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下)第七十六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07 頁。
回門是婚事的最后一項儀式,目的在于讓女方親屬確認雙方的姻親關(guān)系,有“女兒不忘父母養(yǎng)育之恩,女婿感謝岳父母”等意義。該過程,女方家會設(shè)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
從“看日子”到“回門”,我們可以看出淄川及其鄰近地域的一些風(fēng)俗習(xí)慣和思想觀念:一是推崇易學(xué),般配與否要看男女雙方的八字;二是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男女雙方還承擔(dān)著傳宗接代、光大門戶的重任。
儒家思想萌發(fā)于山東曲阜,然后向周圍輻射擴散,對山東各地都有著深遠影響,淄川當(dāng)然也不例外,這個可以從方言例詞中找到證據(jù),如下所示。
〖絕戶〗
沒有兒子的人家。《聊齋俚曲集》中可以找到許多該詞的用例,如《慈悲曲》第五回有:好哀傷,小的死了大的亡,撇下這絕戶人,成一個什么樣!②蒲松齡:《聊齋俚曲集·慈悲曲》第五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47 頁。
一戶人家只要沒有兒子就叫絕戶,即便有女兒也不算。中國自周秦以來,人的姓氏只能受之父親,又只能由兒子傳承。因此,說“絕戶”,“絕”的并非父親的血緣,而是父親的姓氏。女兒因為沒有繼承父親傳承姓氏的權(quán)利,也就不能算作傳承姓氏的后代。于是,過去有女無子就意味著“絕后”、“斷子絕孫”。近年來,這種觀念有所改觀,不少人開始隨母姓,但大局勢并沒有扭轉(zhuǎn)。儒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中的“后”指的就是能夠傳承姓氏的后代,即男孩。這種極其看重姓氏傳承的思想觀念,沉淀在了包括淄川在內(nèi)的中國許多地方百姓的內(nèi)心深處,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默默地延續(xù)著,沖擊著中國的基本國策。
〖過繼〗
把自己的兒子送給沒有兒子的兄弟、堂兄弟或親戚做兒子;沒有兒子的人將兄弟、堂兄弟或親戚家的兒子認作自己的兒子?!缎咽酪鼍墏鳌返谖迨赜杏美?不如將兄弟晁為仁的兒子過繼一個罷。③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中)第五十三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227 頁。
這里的“繼”,就是延續(xù)祖宗的香火、祖宗的姓氏。過去人們把姓氏傳承看得很重,所以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只要沒有兒子就會想辦法過繼一個。與此接近的現(xiàn)象便是招“上門女婿”,甚至從黑市購買男孩做自己的兒子。由此讓人不免懷疑,所謂傳宗接代,傳的可能不是血緣,而是姓氏??傮w來看,絕戶和過繼有著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性,折射了血緣延續(xù),尤其是姓氏傳承的思想觀念。當(dāng)然,近幾十年來,這種觀念轉(zhuǎn)變很快,尤其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每個家庭的孩子至多不過兩個,各家都分外珍愛,“過繼”不太可能發(fā)生。此外,養(yǎng)育成本的提高也使相當(dāng)一部分人丟掉了超生的想法,“過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傊喾N類似原因促使該詞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在局部地區(qū)不重生女重生男的思想依然頑固,與之相伴的“上門女婿”現(xiàn)象依然盛行,且要求子女隨母姓,可見觀念的調(diào)整的確任重而道遠。
少有人不認為死亡是一種不幸和災(zāi)難的,但死亡又的確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生理現(xiàn)象,于是人們常常在無奈中感受這種神秘力量的存在,對此諱莫如深,想方設(shè)法予以避諱。比如從用詞上避諱,稱老人去世了為“老”“沒了”“不在了”“不好了”等。從語音來看,我們在普通話中再也找不出第二個與“死”讀音相同的字了。此外,人們對與死亡有關(guān)的事物也不直接說,比如棺材,常常被稱為“材”或“壽材”。棺材做成后,如一時用不著,會在里面放置咸菜,諧音“賢才”,寓意后世賢達人才輩出。以下是例詞分析。
〖老了〗〖歸天了〗
“老了”本義是指人的年紀(jì)大了,引申為去世,因為年紀(jì)大到一定程度自然會離世。傳統(tǒng)的說法是人死后會升天,所以“歸天了”就是指已經(jīng)去世了,甚至是入土了。這都是由死亡禁忌而創(chuàng)造的委婉說法?!缎咽酪鼍墏鳌返谒氖赜?要奶奶舍不的,叫他且養(yǎng)活奶奶老了,可這話合我另講。①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中)第四十六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47 頁。此外,過去有些說法,如“沒了”、“不在了”,現(xiàn)在仍在用?!读凝S俚曲集·墻頭記》第四回有兩個用例,一是:銀匠出來問:“是那個? 呀!原來是二位賢侄。令尊好嗎?”張大說:“沒了”。銀匠說:“幾時沒得?”二是:張大說:“沒什么大病,今日就不在了?!雹谄阉升g:《聊齋俚曲集·墻頭記》第四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3 頁。
過去有些說法,如“賓了天”,現(xiàn)在已不用了?!读凝S俚曲集·寒森曲》第一回有一個用例:趙惡虎聽的傳,商員外賓了天,心里著實費打算。③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寒森曲》第一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01 頁。
計數(shù)單位詞(Classifiers)和方位詞(Localizers)跟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通過考察這類方言詞匯,我們同樣可以看出該地區(qū)人的認知方式。許多詞能流傳至今,正說明了其超強的生命力和活力。《聊齋俚曲集》里有不少沿用至今的說法,如下所示。
《慈悲曲》第二回:
隔著您夠一揸,一二年不到您家,就因那科子說那話。④蒲松齡:《聊齋俚曲集·慈悲曲》第二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6 頁。
《慈悲曲》第一回:
從頭上拔下個針來,給他拔出來,那棘針就有半指多長。⑤蒲松齡:《聊齋俚曲集·慈悲曲》第一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4 頁。
《琴瑟樂》:
哥哥今年二十一,娶了個嫂子才十七,年紀(jì)還比俺小一歲,身量比俺矮二指。⑥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琴瑟樂》,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33 頁。
《墻頭記》第一回:
老光棍最可憐,誰扣饑來誰知寒,一口屋剩下個老扯淡。⑦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墻頭記》第一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 頁。
《慈悲曲》第三回:
天生的賢,天生的賢,苦甜只在他心間,就是背地里,他也不曾怨。⑧蒲松齡:《聊齋俚曲集·慈悲曲》第三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41 頁。
《蓬萊宴》第五回:
書童說:“從頭里不愛去。我還待自己跟了師傅去,何況大叔跟去? 我待家去怎的?”⑨蒲松齡:《聊齋俚曲集·蓬萊宴》第五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49 頁。
以上用例中包含如下數(shù)量詞和方位詞。
〖數(shù)量詞:一揸、一二年、半指、二指、一口〗
〖方位詞:背地后里、從頭里〗
“一揸”是食指和拇指張開的距離?!耙恢浮笔且桓种傅暮穸龋敲窗胫妇褪且恢负穸鹊囊话肓?“二指”則是兩個手指并在一起的厚度。這些詞都以人的部位手指為參照物,直觀形象。嘴雖然也是人體部位,但口的用法與手指略為不同,是提喻(Synecdoche),以部分代整體,門口如同人的嘴,“一口屋”便是以門口來代替整個房屋了;類似的,我們也有“一口人”、“人口”的說法。即便有了厘米、米、尺、千米等概念,這些人體部位的直觀衡量單位還一直沿用,應(yīng)該說人的認知方式是有傾向性的,即注重形象直觀。身體是人自身的物質(zhì)存在,人體部位是人開始認識世界的最先親近的物體。人體部位也是有分工的,有使用方面的等級,手、口的使用頻率較高,不斷接受刺激,認知活動頻繁,等級排名自然靠前。這種動作與認知的協(xié)調(diào)活動自然會反饋在人的大腦中,進而投射到話語里面,成為我們衡量外部事物的標(biāo)準(zhǔn)。這或許也是漢語中為什么有那么多名詞充當(dāng)單位詞、名詞轉(zhuǎn)化為單位詞的語法現(xiàn)象的心智基礎(chǔ)和主要原因。
“背地后里”指私下里、暗地里,在句中表示某種行為方式?!皬念^里”指一開始、想當(dāng)初,表示時間。這兩個詞也是以人體部位為參照物對空間和時間的認識和描寫。Heine 等認為,作為語法化的“輸入”成分,空間詞語還不是最原始的,人對自己身體部位的認識才是最基本的參照點。①Heine B,Claudi U,Hunnemeyer F,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例如“人心向背”、“門臉兒”、“報頭”、“山腳”、“圓心”這樣的詞語表明,前后上下中這樣的空間概念是從“臉、背、頭、腳、心”這些身體部位引申出來的。這種學(xué)說可叫做“人類中心說”,一切都是從人自身出發(fā),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間、時間及性質(zhì)等。②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4年第4 期,第18 -19 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融合的腳步從未停留過。淄川地處北方,歷史上離蒙滿兩個少數(shù)民族構(gòu)建的政治中心較近,雖然地域狹小,但所受影響明顯。從《聊齋俚曲集》中,我們能找到許多詞匯都留有蒙滿語的印記。其中不少詞匯都沿用至今,通過分析這些詞匯,我們不難證明民族交流的事實。
〖扁食〗
老派說法,指餃子或餛飩?!读凝S俚曲集·墻頭記》第二回有用例:銀匠說是賣扁食的王二。你待上城么?③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墻頭記》第二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7 頁?!缎咽酪鼍墏鳌返诰呕赜杏美?年下蒸饃饃包扁食是俺的麥子,插補房子是俺的稻草。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上)第九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02 頁。
方齡貴考證認為“扁食”對應(yīng)蒙古語的banxi,而“水餃”可能首先是維吾爾人創(chuàng)造的,讀作benxir。一般水餃的形狀是扁的,而維吾爾語讀音中有ben 音,于是音義結(jié)合,寫作“扁”?!笆场钡臐h語發(fā)音接近xri,本義又有食物的意味,這樣“扁食”連讀,形音兼?zhèn)洌樋谟趾糜?,難怪流傳久遠。⑤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第435 頁。雖然現(xiàn)在單純看這個詞的表面,很難想到它會是一個來自蒙古語的詞匯,但是借助蒙漢詞典我們總能找到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這類詞反映了蒙漢兩個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先行消化,然后吸收,這不僅是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智慧,更是一種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把勢〗〖把式〗
行家里手的意思?!缎咽酪鼍墏鳌返谒氖嘶赜杏美?四爺,你要肯拿,這眼皮子底下就有一個賣私鹽的都把勢哩。⑥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中)第四十八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71 頁。
據(jù)張清常⑦張清常:《漫談漢語中的蒙語借詞》,《中國語文》1978年第3 期,第196 -198 頁。和劉銘?、鄤懰?《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蒙古語——把式》,《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1983年第4 期,第119 -121 頁。的考證,這個詞來源于蒙古語的baqsi,在元代歷史文獻中譯作“八合識、八哈失、巴合失、巴合赤、巴黑石”等。而這個蒙語詞又是漢語中“博士”的音譯。王國維認為:博士一官,置于六國之末,而秦因之,職在教授及課試。⑨王國維:《漢魏博士考》,《觀堂集林》卷四,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74 頁。元代蒙古也設(shè)立博士,職在教授生徒,考校儒人著述等。這是“博士”可以引申為“教師、師傅”的理由。如果上述考證合理,那么“把式”的出現(xiàn)實際經(jīng)歷了一個蒙古族語借用漢語詞,而后漢語又借用蒙語詞的過程,是兩族文化交流的縮影和最好印證?!鞍咽健币辉~經(jīng)過若干年的沉淀,字面義開始透露出“做某種事情或干某種活計的經(jīng)典樣子或模范樣式”的意味,轉(zhuǎn)而成為期待他人學(xué)習(xí)和效仿的好榜樣。
〖扎裹〗〖扎掛〗
最常用的意思是打扮?!读凝S俚曲集·禳妒咒》第一回有用例:白綾裙綠紬褂,傳的影上的畫,出得門支的架,扎裹起來愛煞人。⑩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禳妒咒》第一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74 頁。此外,《聊齋俚曲集·姑婦曲》第一回有用例:你扎掛的合妖精似的,你去給那病人看的,只顧在這里站嗄哩??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姑婦曲》第一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6 頁。
晁瑞認為《元朝秘史》中有一個詞“扎合”跟“扎裹”有關(guān)?!霸稀痹诿晒耪Z中的意思是“禮服披肩”,旁譯為“領(lǐng)”。滿語的“朝衣”讀音為“jaha tu debel”,意思是“帶扎合的衣服”。①晁瑞:《〈醒世姻緣傳〉方言詞研究》,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6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62 頁。綜上,晁瑞認為“扎裹”的“打扮”義是由“扎合”引申來的。如果以上這些分析合理,那么“扎裹”一詞實際濃縮著蒙滿漢三個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歷史,同時也折射出不同民族的人在認知某些事物方面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心智處理機制。
除了上述義項外,“扎裹”還有“修理、修補”的意思?!读凝S俚曲集·翻魘殃》第八回有用例:想當(dāng)初咱倆說笑,扎掛屋望你勤勞,你還說是我胡叨,此時才知我慮的到。②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翻魘殃》第八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78 頁。句中,“扎掛”即“扎裹”,我們認為其“修理”義項是在“打扮”的基礎(chǔ)上推衍出的,類似于朱彥所說的語義類推。③朱彥:《從語義類推的新類型看其認知本質(zhì)、動因及其他問題》,《世界漢語教學(xué)》2011年第4 期,第507 -521 頁。時至今日,淄川區(qū)的老百姓還經(jīng)常用這個詞,比如某人家鋁鍋燒透了底,家人就會拿去扎裹一下。
滿漢兩語間相互借詞的情況比較復(fù)雜,滿語大量從漢語借詞,同時漢語詞匯系統(tǒng)又吸納了很多滿語詞。以下是樣例分析。
〖胳肢〗
在別人身上抓撓,使發(fā)癢?!缎咽酪鼍墏鳌返谄呤寤靥峁┝艘粋€用例:狄希陳胳肢他的脖子,拉他的胳膊,只是不肯叫打。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下)第七十五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00 頁。
晁瑞考證認為該詞來源于滿語gezhiheshembi,意思是“搔腋下”;⑤晁瑞:《〈醒世姻緣傳〉方言詞研究》,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6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62 頁。現(xiàn)在北京土話里還引申為“使壞”,如:那小子是個壞骨頭,老給人墊磚兒、使絆兒,專門胳肢人。“胳肢”一詞創(chuàng)造得很巧妙,其讀音接近gezhiheshembi,而其詞義又與腋窩有聯(lián)系,整個詞簡潔明快,易于識記,故該詞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使用甚廣,一直流傳至今,顯示了極強的生命力。
〖搭喇〗
下垂義?!读凝S俚曲集·磨難曲》有用例:脖搭喇抬不起,眼皮腫閉也難睜,渾身暈不知是哪里病。⑥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磨難曲》第二十八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76 頁。晁瑞認為該詞來源于滿語dalajambi。⑦晁瑞:《〈醒世姻緣傳〉方言詞研究》,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6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63 頁。筆者認為這個考證很有道理,因為至今淄川人在形容人沒精打采時還經(jīng)常說“提留頭搭喇角”。該詞構(gòu)造頗有趣,一般來說,較軟的東西才可以搭,如搭毛巾、搭床單等,而搭后的狀態(tài)都是下垂的;喇是詞綴。所以整個詞既保留了所借詞的音韻特征,又融合漢字文化的特點。
〖跛羅蓋〗
膝蓋?!缎咽酪鼍墏鳌返谑赜杏美?這話長著哩,隔著層夏布褲子,墊的跛羅蓋子慌!⑧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上)第十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11 頁。
晁瑞認為這個詞是一個滿漢合璧詞;前兩個音節(jié)來源于滿語名詞buhi,意思是“大腿內(nèi)側(cè)、膝”的意思,而蓋則是漢語本來就有的詞。⑨晁瑞:《〈醒世姻緣傳〉方言詞研究》,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6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64 頁。整個詞類似于今天所說的“吉普車”這類譯詞。
〖邋遢〗
不整潔,不利落。《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四回有用例:憑你是個龔遂、黃霸這等的循良,也沒處顯你的善政,把那邋遢貨薦盡了,也薦不到你跟前。⑩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下)第九十四回,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322 頁。其實,“邋遢”這個詞明代就出現(xiàn)了,梁辰魚《紅線女》第三折有:好笑那田家翁做人來真邋遢,困騰騰像半死的蝦蟆。關(guān)于這個詞的來源,明代朗瑛《七修類稿·辯證五·諺語解》云:“邋遢,《海篇》云:行歪貌。借為人鄙猥胡涂意也。”?轉(zhuǎn)引自晁瑞:《〈醒世姻緣傳〉方言詞研究》,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6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64 頁。滿語中有l(wèi)ata,意思是“遲鈍”。據(jù)此可以推斷“邋遢”是漢語固有的詞,被借入了滿語,有了相應(yīng)的滿語書寫形式。至于現(xiàn)在的“不整潔、不利落”的意義應(yīng)該說是在語言進化過程中的一種嬗變。
通過以上例詞的分析,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民族間的影響是相互的,其過程是自然的,誰能影響誰并不取決于誰是強權(quán),而是現(xiàn)實生活的自然選擇,其規(guī)律不見得是優(yōu)勝劣汰,但一定符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基本原則。
本文從淄川方言中選取部分詞匯,將其分類,并以此為視角探討了該地域的文化特色,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方言詞都是有其造詞理據(jù)的,而理據(jù)本身既有人的主觀認知傾向,更反映了一個區(qū)域相對獨立的文化意蘊。當(dāng)然從方言詞匯入手挖掘地域文化只是文化研究的一種途徑,尋找文化探索路徑,即文化研究的方法論,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課題。比如,看似狹小的方言點其實還可以再分為許多次方言點,而歷史的文獻資料對于這些點來說既不豐富又不連續(xù),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切口呢?再比如,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空村、空鎮(zhèn)已然不在少數(shù),越是偏遠、越是窮困的地方,被空出的時間越早,而這些地方又因其固有的困頓條件在文化方面只是口口相傳而缺乏書面的記錄,這給文化研究增加了許多困難。此外,文化探尋意識的淡薄,研究隊伍的規(guī)模和素質(zhì)的欠缺也客觀上疏遠了地域文化這片亟待開墾的沃土。為此,我們強烈呼吁更多的人投入方言和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好時代。
[1]孟慶泰,羅福騰.淄川方言志[M].北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2]任相宏,張光明,劉德寶.淄川考古:北沈馬遺址發(fā)掘報告暨淄川考古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6.
[3]淄博市志編纂委員會.淄博市志[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
[4]李小凡,項夢冰.漢語方言學(xué)基礎(chǔ)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5]蒲松齡.聊齋俚曲集[M].鄒宗良校注,蒲先明整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
[6]西周生.醒世姻緣傳[M].濟南:齊魯書社,1993.
[7]蒲松齡.蒲松齡集(全二冊)[M].路大荒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Heine B,Claudi U,Hunnemeyer F.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9]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4(4).
[10]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1.
[11]張清常.漫談漢語中的蒙語借詞[J].中國語文,1978(3).
[12]劉銘恕.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蒙古語——把式[J].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3(4).
[13]王國維.漢魏博士考//觀堂集林(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4]晁瑞.《醒世姻緣傳》方言詞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6.
[15]朱彥.從語義類推的新類型看其認知本質(zhì)、動因及其他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xué),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