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文
(吉林省東豐縣中醫(yī)院,東豐136300)
《中藏經》“陰陽否格論”淺析※
曹 文
(吉林省東豐縣中醫(yī)院,東豐136300)
中藏經;陰陽否格論;氣機升降;陰陽互根
《中藏經》認為:“否格者,謂陰陽不相從也。陽氣上而不下曰否,陰氣下而不上亦曰否;陽氣下而不上曰格,陰氣上而不下亦曰格。”陰陽否格,則諸病乃生。《陰陽否格論第六》統(tǒng)論陰陽失調之病機,可謂提綱挈領。那么臨床怎樣辯識陰陽否格?現(xiàn)不揣淺陋,參考同仁堂孫光榮大師《中藏經》教案,結合經典和各家學派
思想,簡述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
1.1 陰陽互根從“易”論《中藏經》開篇講:“陰陽否格者,謂陰陽氣機不通順也。”陰陽講的是陰陽二氣。何謂“否格”?“否格”者,不相從也。就是說陰陽二氣的摩蕩、交感、化生、變易,出現(xiàn)了異常。周易中有否卦,否者,閉塞不通也。象曰“天地不交也”。《易經》所重視的是物的德性,也就是物在宇宙整體之中所貢獻的價值。采取這個觀點,泰卦乾下坤上,從宇宙整體來看,天(乾)是陽氣,要上升才有動的作用。地(坤)為陰氣,應該下降才算動得合理。現(xiàn)在陽(乾)在下,向上升起;陰(坤)在上,向下降落,于是陰陽交易,天地交泰。否卦坤下乾上,天(乾)的陽氣向上升起,地(坤)的陰氣向下降落。陽在上,愈升愈向上;陰在下,愈降愈向下,于是陰陽不交易,上下不相交,失去陰陽互根,對立依存,形成否格當然為否。《中藏經》將易象思維施之于醫(yī),貫穿于中醫(yī)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之中,其理深、其意廣、其功著。
1.2 消長轉化《傷寒論》《內經》(《靈樞·論疾診尺篇》)曰:“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贝恕爸仃幈仃?、重陽必陰”是陰陽轉化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造成陰陽否格的一種展現(xiàn)形式?!秱摗罚?31)條曰:“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薄吧訇幉?,下利清谷”,清谷就是完谷不化,說明陽虛而寒已到了極點。陰盛里寒,陰陽發(fā)生格拒,陰和陽不相順接,就會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反映陽虛之甚。外熱表現(xiàn)為“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這就是格陽,因為陰寒很盛,而陽氣根于少陰,陰寒就格拒弱小的陽氣,這叫無根之陽,又叫虛陽外浮。這個熱正是無根之陽的一個反映。陽氣在下焦藏不住了,被寒邪格拒而上戴于頭面,臉上發(fā)紅,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張仲景把這個叫外熱。這一條是論述少陰病里寒外熱的病理變化。里寒是本質,外熱是假象。后世醫(yī)家就把這種病理叫做“戴陽”或“格陽”,是“陰陽否格”的一種很典型的表現(xiàn)。
2.1 半夏瀉心湯論“否格”《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狀老已;非升降,則無已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梢姎鈾C升降失調是造成陰陽“否格”的又一格局?!秱摗罚?57)條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暗珴M而不痛者,此為痞”,如果這個人心下滿沒有其他硬痛的問題這個叫心下痞,為什么叫心下痞?因為胸屬于陽,腹屬于陰,“胸為陽,腹為陰”,心下是個夾界,在中的夾界,上不承上,下不承下,不上不下,這個地方是陰陽交換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易發(fā)生痞塞也是造成陰陽“否格”的重要場所,陰陽之氣痞塞了,造成陰陽“否格”之機,具體說是脾胃升降之氣在這里堵住了,交通不利,治療得調和脾胃。半夏瀉心湯補中益氣,調和脾胃,脾胃之氣足,升則升、降則降,否極泰來,是調節(jié)陰陽氣機升降一張很好的方子。
2.2 《內經》取類比象闡釋“否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瞋脹”?!秲冉洝酚么罅孔匀唤绲睦樱栔魃蛏?,陰主降向下的規(guī)律,而后,取象自然反觀于人,落實到人體,生命活動之所以能正常進行,就是由于陰陽清濁升降的結果,由此建立了氣機升降學說。結合人體,原文中所言清氣即指清陽之氣,清陽本應上升外達,若當升不升則為清氣在下,從現(xiàn)象來看,主要指水谷不得運化,精氣不得上承而產生完谷不化的泄瀉,濁氣是指濁陰之氣,濁陰本應下降,若當降不降則為濁氣在上,從現(xiàn)象看,食入得水谷當下降于腸。若水不降聚而為濕,谷不降聚而為滯,使腹部胃脘滿飽瞋脹。
當然,飧瀉與瞋脹在這里只是舉例而已,目的在于以此說明:人體陰陽清濁若反向運動則產生痞塞,也是陰陽“否格”的具體體現(xiàn)。李東垣以《內經》理論為依據,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著成《脾胃論》一書,被后人譽為“補土派”而名揚醫(yī)界,把陰陽升降落實到臟腑,明確升清降濁當由脾胃來完成,創(chuàng)立了脾胃氣機升降理論,指出清氣之升在于脾氣之升,濁陰之降在于胃氣之降,這是人體生命活動關鍵,脾升胃降,陰陽調和,水火即濟“否格”得化,疾病得瘳。
2.3 一氣周流評述“否格”“先天一氣為太極,太極生生謂之易,易中造化為陰陽,分出陰陽運不息”。陰陽二氣合則為一氣,《四圣心源》陰陽論:“中氣升降,是生陰陽,陰陽二氣,上下回周。陰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則為清陽;陽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則為濁陰。而清氣之左升,賴乎陰中之陽升,陽升則浮動而親上,權在己土;濁陰之右降,賴乎陽中之陰生,陰生則沉靜而親下,權在戊土。戊已升降,全憑中氣,中氣一敗,則已土不升而清陽下陷,戊土不降而濁氣上逆,此陰虛、陽虛所由來也”其中已土不升、胃土不降是造成陰陽“否格”的又一態(tài)勢,陰虛地魄湯、陽虛天魂湯,在于調理脾胃升降,以求水火相濟,使“陰陽否格”化而為泰,陰陽恢復平和態(tài)勢??梢姟吨胁亟洝贰瓣庩柗窀瘛彼枷胝蔑@在一氣周流的理論中,也凸顯注重脾胃,調濟水火是治療陰陽否格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中藏經》推崇貴陽賤陰的思想,其思想對后世扶陽溫補之醫(yī)學流派啟迪甚巨而又影響深遠,盧氏(盧崇漢)崇尚“陽氣宜通”始終保持在“通”的狀態(tài),陽升陰才能正常地降,陰降陽才能正常地升。如果沒有陽氣布運陰陽升降就不可能,它是陰陽升降的必備條件,失去這個條件,以陽氣為主導的陰陽二者關系遭到破壞,臟腑功能失調,造成“陰陽否格”,諸病迭生。火神派潛陽丹一方臨床應用廣泛,其運用機理是陰盛、虛陽浮越,陰陽二氣“否格”,陰陽平衡格局被打破。滬上火神派名家祝味菊經多年研究,謂之“陽常不足、陰常有余”。由于陽虛者,則陽不能秘潛在腎水之中,虛陽上越乃陰盛所致,故而潛陽丹一方,納氣歸腎,潛陽入水,以復常人之“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故臨床應用效果顯著,由此可見《中藏經》的“陰陽否格”論對后世扶陽溫補學派的以陽氣為主,陰陽失衡的學說具有一定的啟發(fā)和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中藏經》雖不過兩萬余字,哲學思想源于道家,取類比象源于《易經》,羽翼《內經》,補仲景之學,有很高的理論臨床價值,特別是“陰陽否格”學說對后世診斷、治療有很深遠的指導意義,是病因、病機學說的總綱,貫穿于各種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之中。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03
1672-2779(2013)-11-0006-02
??蘇 玲
2013-05-10)
吉林省中醫(yī)管理局“長白山杏林新苑”項目;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孫光榮傳承工作室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