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建英(江蘇省鎮(zhèn)江實驗學校魅力之城分校)
雖然關于作文教學的討論不斷,但許多教師的作文教學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少有針對性,更無系統(tǒng)性;更多的教師則是跟著“指揮棒”走,七年級開始就瞄準中考作文,求快捷,往往又欲速不達。如何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需要走出兩大誤區(qū),進行“三層梯級”指導,并做好四項常規(guī)訓練。
1.走出假話式作文教學誤區(qū)。是什么造成假話式作文的流行?一方面,教師把作文在學生心目中神化了。布置一篇周記學生還樂意,為什么?周記不必刻意追求技巧、追求文采、追求形式,可以自由寫作。這樣的文章反而會受到老師的青睞,推薦發(fā)表、獲獎的文章都從這里面選出來。而一講大作文,學生就自然地拉遠了距離,假話空話自然就出來了。另一方面就是太過于追求向上的立意。什么才是好的、高的立意?教師大都以成人的價值觀來評判。學生并不認同這些價值觀,要迎合老師,不得不說假話。立意要追求,否則文章就沒有生命。但什么是好立意?我認為,能夠從身邊的事中悟出平常的道理,就是好立意。一些教師曾經對那些風花雪月、吟古頌今、朦朧抒情、想象無邊的作文覺得新鮮,導致學生作文空洞無物。
2.走出程式化作文教學誤區(qū)。程式化作文,通俗地講,就是把作文當做應用文寫。首先是過分強調作文技法。作文有技法,但技法不等于好作文。技法是作文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生成,在作文的過程中,想尋求一種更好的表達時,“技法”自然就出現(xiàn)了。其次是簡單模仿范文佳作。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應付考試,要求學生臨考前背 “范文”,模仿“范文”,學生作文如同機械化作業(yè)。這樣作文,只會讓學生失去作文興趣。
上述作文教學的誤區(qū)反映出作文教學的真實現(xiàn)狀,作文教學的目的就是應試。既然是應試文,受程式化的束縛,決定了它不能走入學生的心靈,也不能走向理想的高度。巴金說“寫作就是無技巧的再現(xiàn)生活”,真正的作文是對生活的表達、對生命的思考,學生作文內容的構成就是“寫身邊事,抒真實情,說平常理”。只有從這個基本目標出發(fā),作文教學才能走出困境。
規(guī)范化作文,要求學生把作文寫得規(guī)范,有文體意識、語法意識,能夠進行一般的記人敘事寫景,作文中做到有對象、有思路、有重點。作文的規(guī)范化訓練,多數(shù)教師比較忽視,認為知識性的要求束縛了學生個性,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幫助不大,沒有必要在這方面花費時間。現(xiàn)行人教版教材就可能含有這種思想傾向,寫作部分除了話題設計外,幾乎沒有作文的指導和要求。作文知識教學的淡化帶來的問題越發(fā)突出,學生作文當中的通病如缺少集中的思想、遠離現(xiàn)實生活、缺乏應有的章法、文體不清、病態(tài)語言觸目皆是等問題,應該歸咎于作文的規(guī)范化訓練不足。從七年級開始到九年級結束,學生基本上在同一個水平線的目標上作文,沒有體現(xiàn)學生作文的發(fā)展規(guī)律。
我認為,學生進入初中階段,首要的是進行作文的規(guī)范化訓練。應該根據作文構成的基本要素,設計成多個訓練系列,如 “表達方式”“記敘要素”“記敘順序”“文章結構”等。筆者曾就表達方式這一知識點組織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規(guī)范化訓練,頗有收獲。第一步,通過不同材料的感受,讓學生對常見的五種表達方式建立印象。第二步,選取教材中的多個片段讓學生辨識,體會不同表達方式的表達效果。第三步,對表達方式和運用方式進行分析,這一步是教學的關鍵,學生并非知道了表達方式這一知識點就可以運用于作文。通過對教材范例的分析,我和學生歸類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多種方法,如“敘述+描寫”“描寫+抒情”“敘述+議論”“議論+敘述”“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很少單獨使用,在綜合運用中如何讓作文不顯雜糅,技巧就在其中。第四步,進行片段訓練,在實踐中學會表達方式的運用。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大都對表達方式有了鮮明的認識,作文文體意識慢慢建立起來。這一階段是帶領學生入格的過程,重在讓學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構成、基本表達、基本技巧,應該指導學生讀大量的經典作品,使其在大量的閱讀中揣摩體會。值得注意的是,寫作知識的要求是固定的,只有把這些知識升華為學生的智慧才能有助于寫作,這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加以精心設計,不能只進行概念化的講解和傳授。
生命化作文,要求作者能夠在文中審視自己、審視他人。文中不僅能見“我形”,更能見“我心”,作文能表現(xiàn)出個體的生命價值觀。生命化作文并非以生命為話題,而是作文中有發(fā)自生命內心的智慧表達。作文的價值,在于學生獨特的感悟。江蘇省特級教師管建剛曾經創(chuàng)下帶班兩年、學生發(fā)表作文200多篇的記錄。他認為,作文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狀態(tài)和生活行為,作文是體驗寫作價值和尊嚴的生命化行為。作文不是和學生成長無關的純粹的寫作技能訓練,而是學生“生命的獨白”和師生之間的“心靈對話”。我常想,為什么學生討厭作文、害怕作文,因為我們一直以考試的標準、個人的喜好來“指導”和“糾正”學生的所謂不正確的寫作行為,并非真正意義的寫作。教師“指導”得再賣力,“糾正”得再熱心,學生的寫作動機、寫作行為沒有真正的改變,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只能永遠停留在教師的理想中。
“語文教育實踐中,首要的不是語言知識或技能的學習,也不是使人成為使用語言工具的熟練工匠,不應充斥著名目繁多的機械訓練或表面熱鬧的所謂語文活動,而應貼近學生的言語生命的律動,幫助他們認識自我的言語潛能,喚醒他們的言語表現(xiàn)欲和對言語表現(xiàn)的熱愛,讓他們駕馭語言和言語創(chuàng)造的樂趣,體驗言語表現(xiàn)的幸?!迸诵潞徒淌诘倪@段話,當成為我們解開作文教學困惑的一把鑰匙。教育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有時確實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熱情、對自我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珍視,以及樂觀的態(tài)度。真正的作文,首先應直指學生心靈,這樣的作文融入了學生的生命思考,包含了學生對自己、對他人或是對自然萬物的生命價值觀,才是智慧的表達,才能給學生作文的成就感。指導學生作文走向生命化,教師可以讀讀林清玄的《清凈之蓮》,可以把畢淑敏的《我的成長我做主——心靈快樂游戲》作為作文教學的借鑒,例如“我的五樣”“楓葉檔案”等。我?guī)е鴮W生做這些實驗,學生個個淚流滿面。這樣的教學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怎么會拒絕呢?學生進入九年級,應該重點在這方面指導,幫助學生在平常的事件中生發(fā)獨特的感悟,如人性光輝、善待生命、學會感恩、發(fā)現(xiàn)幸福、謳歌親情等。從寫作知識的角度,這一階段重在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悟性。
在作文后記中,學生可以記下寫這篇作文的心路歷程,記下作文構思的過程或寫作時的成功經驗,可以對作文內容加以說明或補充,可以寫下對作文的評價和感受……總之,只要是自己寫的文章,一定會有自己的思考,這些思考都可以作為后記的內容。這種訓練一方面促使學生用心作文,避免了學生抄作文、套作文的行為。另一方面,“后記”可以讓學生對作文做一次回味和反思。有的學生寫作文是抱著交差的態(tài)度,而作文的提高往往在于學生對自己作文的剖析與反思,“后記”可以促使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再思考。
課前講壇一方面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一方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素材。每學期開學之初,師生可以共同確定話題,如“校園講壇”“名人講壇”“時事講壇”“歷史講壇”等。教師明確講話要求,如七年級上學期的“校園講壇”,主要講校園、班級新近發(fā)生的一些小事,要求講清楚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詳細過程,講完事情再簡單發(fā)表自己的一點看法。講壇主講者必須認真準備資料和講稿,但發(fā)言時不得照本宣科,講到學生們感興趣的內容,其他學生可以補講。每周結束,評選一次,授予優(yōu)秀主講人 “易中天獎”,激勵學生。
李靜賢說過一句話,人與人的差距,就是幾本書的差距。學生寫作能力的差距,從讀書習慣就可以判定。寫作與讀書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每學期開始的時候,教師向學生推薦十本書,要求每人每月必須讀一本書,月底的時候,用一個晚自習時間組織讀書交流會。為了增加閱讀量,我還要求學生用一個專門的筆記本做剪貼和讀書筆記,每周剪貼1~2篇美文,做一篇讀書筆記。每學期結束,學生根據自己選文的特點給這個集子設計一個封面,取個文學名字,統(tǒng)一注上副標題“××選編文集”。經過這樣的包裝,學生們對這本文集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初中六個學期,學生積累的讀書筆記共有六本,不僅保證了學生的閱讀量,而且成為學生初中生活的珍藏,使之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幾堂作文指導課就可以實現(xiàn)的。語文教師應該少一點急功近利的想法,減少一些“應試文”的誤導,多一些“潤物無聲”的訓練。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一個過程,如果我們能循序漸進,堅持課程化的系統(tǒng)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