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時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從西周開始,中國的選官制度開始有了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那就是以德取人。顧名思義,國家選拔人才主要是看人的品德。到了兩漢時期,這個標準變成了以名取人,名也就是在群眾中的名聲,包括品德和孝悌。而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種選官制度變成了以族取人,也就是看人的出身,是否是名門望族。到了隋代科舉制度開始建立,唐代以后逐漸完善,此后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末年,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甚至直到現(xiàn)在,科舉制度還仍有很大的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在中國歷史上,選拔人才的標準基本上是看一個人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除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以族取人。而這個時期形成以族取人的選官政策是有著各方面的原因的,即使如此,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仍有不少人才為國家所用,在治理國家的同時,也極大的促進了那一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陀^的說,每一個時期的選官制度都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和弊端,所以弄虛作假者和徇私舞弊者都大量存在。但是,這些標準在當時基本上是有進步性的,也為國家選拔出來了許多真正有治國之才的人才,為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使中國古老的文化能夠沒有間斷的流傳下來。
秦從一個西部的邊陲小國逐步強大,并最終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中,其人才政策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筆者將詳述之。
秦人原是西周時期與西戎接壤的一個小部落。據(jù)史學家考證,秦人的先祖很有可能也是戎人。西周末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1]這樣,西戎與秦就產生了世仇,開始了長達上百年的與西戎的戰(zhàn)爭。公元前771年,戎人滅了西周,秦襄公派兵救周,又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陽,于是周平王就封秦襄公為諸侯。這樣,“秦始列為諸侯”[1],取得了同其他諸侯國平等的地位。在與西戎征戰(zhàn)的同時,也開始了與其他諸侯國進行爭霸戰(zhàn)爭。
戰(zhàn)爭和治國都需要人才。秦人長時間在西戎邊境,與西戎進行戰(zhàn)爭,逐漸形成了一種尚武的傳統(tǒng)。而且秦人本身就很有可能是戎人,致使秦人身上有了一種好戰(zhàn)黷武的性格。于是,秦人中武將人才濟濟。士兵體型彪悍,作戰(zhàn)勇猛。但是,秦人也正是由于這種傳統(tǒng)和性格,使得秦人中的治國之才非常匱乏,所以,秦國就把眼光放在了其他的諸侯國身上,即從其他的諸侯國中“進口”治國人才。這樣,秦國也逐漸的形成了另一種傳統(tǒng),那就是“尚賢”。吸收各諸侯國的治國賢人,為秦所用,在達到“強兵”的同時,也要達到“國治”。
第一個很好的貫徹這一人才政策的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秦國君主秦穆公。秦穆公五年,“穆公聞百里奚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滕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怂煸S與之?!保?]秦穆公只用了五張羊皮就把一位治國賢人換了回來。秦穆公又通過百里奚的推薦,得到了比百里奚更賢能的人才宋國人蹇叔?!坝谑悄鹿谷撕駧庞渴澹詾樯洗蠓??!保?]在秦穆公統(tǒng)治秦國的39年中,基本上是這兩個賢臣輔佐他開創(chuàng)霸業(yè)的,在秦穆公稱霸西戎的過程中,此二人功不可沒。不過,真正改變秦國命運的卻是另外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由余。秦穆公三十四年,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國。由余闡述了西戎的政治發(fā)展道路,“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保?]秦穆公非常欣賞,這一論述,就為秦國今后的政治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于是,秦國開始拋棄周朝的禮樂制度,在由余論述的指導思想下,結合自身的國情,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國方針。這也就成為后來秦國強大的政治上的源頭。
此外,還有一人同樣對秦國的歷史和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對中國古代各朝各代的政治思想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人就是商鞅。他把由余的治國思想具體化,制定了一系列的國家法律,施行全面徹底的變法。使秦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了商鞅主持秦國的變法。
首先,商鞅在刑法上做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即“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2]這樣就使“兄第不敢鬩于墻”,都想上戰(zhàn)場殺敵,以得到爵位和土地。第二,商鞅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2]這樣就保證了國家的財源和兵源,為以后殘酷的戰(zhàn)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第三,商鞅建立了軍功爵制,獎勵軍功。規(guī)定軍功以在前線斬得敵人的多少來計算。比如斬敵人甲士首級一顆的賞給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庶子一人。殺敵越多,賞賜越厚。同時還規(guī)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2]這樣,以得到爵位和土地為獎勵就大大加強和鼓舞了人民上戰(zhàn)場殺敵的積極性,而對于那些沒有軍功的舊貴族和商人來說,則是毀滅性的打擊。這樣使秦人本來就很強的尚武的傳統(tǒng),得以發(fā)揮到了極致。
通過這一系列的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實力得以快速發(fā)展,軍力更是進步神速。全國各個方面都為對外戰(zhàn)爭服務,使秦國開動了對外征戰(zhàn)的戰(zhàn)車,完全進入了戰(zhàn)爭的軌道。正是這些,使秦國逐漸領先于山東六國,并最終以絕對優(yōu)勢滅掉六國,統(tǒng)一天下??梢哉f,商鞅為以后的秦國君主鋪好的正確的道路,只要沿著這條正確的道路走下去,即可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因此,在我看來,由余和商鞅共同制定了秦國的發(fā)展方向,前者提出指導思想,而后者根據(jù)這一指導思想制定了全面的國家政策。因此,在秦國五百多年的漫長歷史中,由余和商鞅為秦國的強大和并最終統(tǒng)一天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就具體論述一下在秦國由強大到最終統(tǒng)一天下的整個過程中,各個時期的賢人具體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個就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張儀。在連橫與合縱的對抗過程中,連橫始終占有比較大的優(yōu)勢。這固然有秦國強大的實力作為后盾,但是張儀在其中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張儀憑借著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曾使山東六國的國君都同意他與秦連橫的主張。“魏哀王于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于秦?!?“楚懷王已得張儀而重黔中地與秦,許張儀,與秦親?!?“韓王聽儀計。”;“齊湣王乃許張儀?!?“趙王許張儀,張儀乃去。”;“燕昭王聽儀”。這樣,秦國就可以通過連橫,聯(lián)合一個國家,消滅另一個國家,各個擊破,最終達到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目的。事實證明,這一戰(zhàn)略非常正確。連蘇秦自己都承認自己的才能不及張儀。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張儀的時候,也強調了他的能言善辯,并且對于他主張的連橫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叭龝x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失張儀之行事甚于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3]
繼張儀之后,對秦國統(tǒng)一天下起到巨大作用的是穰侯魏冉。魏冉先祖是楚國的王室成員,他是隨著姐姐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來到秦國的。魏冉對秦國的第一個貢獻就是在秦武王死后擁立其弟秦昭王為秦王。對于那些反抗的人采取了嚴厲的鎮(zhèn)壓,從而鞏固了秦國的政權?!拔渫踝?,諸弟爭立,唯魏冉力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為將軍,衛(wèi)咸陽。誅季君之亂,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威振秦國。”[4]使秦國免除了一場大內亂。雖然魏冉擁立秦昭王有很大的私心,但是他這樣做畢竟受益的還是秦國本身。因此,我們應該更為客觀的看待魏冉的這一做法。
魏冉對秦國的第二個大貢獻即是舉薦了常勝將軍白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中就記載了白起征戰(zhàn)的偉大一生。其率兵攻下上百座六國城池,消滅了上百萬六國軍隊,并且無一敗績[5]。其戰(zhàn)功可以用神奇來形容,可見魏冉的獨具慧眼。就連后來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也給予了穰侯魏冉很高的評價:“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于天下,天下皆西鄉(xiāng)稽首者,穰侯之功也?!保?]
繼任穰侯魏冉為秦相的是魏人范睢,他是秦國歷史上智謀深遠、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在與秦昭王的談話中闡述了秦國當時的弊端和自己的治國用兵觀點。首先,范雎總結了秦國當時存在的主要弊端。范雎認為,秦國的大權由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所掌握,秦昭王沒有實權,這樣,秦國的政策就不可能真正的有利于國家,而更多的政策則是服務于魏冉個人。“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於秦?!保?]此則魏冉之過,范雎認為秦昭王必須罷免范雎,自己掌握朝政,制定出正真有利于秦國本身的政策,才能使秦國更加強大。
接著,范雎闡述了自己的戰(zhàn)略思想——“遠交近攻”。即同遠方的齊國交好,同時派兵不斷的進攻韓魏兩國,這樣所攻占的土地就會都歸秦國所得,而齊國也不會干涉。同時也可以威震楚趙,使之親秦事秦,楚趙事秦,齊國也不得不懼怕秦國而西向事秦。這樣,秦國的霸業(yè)可成。秦昭王接受了范雎的建議?!鞍莘额橄唷J震钪?,使歸陶。”[6]可以說,在秦滅六國的的戰(zhàn)略上,范雎的主張是非常切實可行的。他的加強君主專制的政治思想和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思想使秦國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少走了許多的彎路,不愧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謀略家。
除此之外,在秦始皇攻滅六國和秦統(tǒng)一天下以后,尉繚、李斯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討秦的人才政策對于秦統(tǒng)一的巨大作用,因此,尉繚、李斯等人對秦的作用本文不在論述。
從秦國建國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秦穆公統(tǒng)治時的初步確立,再到秦孝公統(tǒng)治時的逐漸發(fā)展,此后經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的繼承和發(fā)展,到了秦始皇統(tǒng)治時,這一人才政策才逐漸趨于完善。在秦國統(tǒng)一天下之前,幾乎天下所有的治國人才和外交戰(zhàn)略人才都為秦所用,他們與秦國的良將相互配合,在秦始皇的正確領導下,共同完成了滅亡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使命。
據(jù)此,我認為,在秦國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其“尚武”與“尚賢”的傳統(tǒng)共同成就了秦國的強大,并最終使其統(tǒng)一天下。因此,我們在研究秦國“尚武”傳統(tǒng)的時候,不能忽視秦國“尚賢”的傳統(tǒng),它們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只“尚武”而不“尚賢”,那秦國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即使疆域再廣闊,也無法加以統(tǒng)治。相反,如果只“尚賢”而不“尚武”,那就不能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更不要說滅亡六國,統(tǒng)一天下了。只有像秦國這樣既能做到“尚武”,又能做到“尚賢”,才能不斷強大,統(tǒng)一天下。
在秦國實施這一人才政策的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原因。從秦建國到秦穆公統(tǒng)治之前,更多的是由于與西戎作戰(zhàn),需要國家富強,要通過治國人才以達到國治,來為其對西戎的作戰(zhàn)提供保障。從秦穆公統(tǒng)治時期到秦孝公統(tǒng)治時期,國君求賢若渴,使各國的賢人逐漸來到秦國。這樣,使秦國的人才數(shù)量和質量很快提升。到了秦始皇統(tǒng)治之前,兼并戰(zhàn)爭已經發(fā)展到了高峰,由于秦國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時山東六國政治日益黑暗,權臣當?shù)?,大量的人才西入秦,使秦國的人才?shù)量和質量更是急速上升。從秦始皇即位到秦統(tǒng)一天下的短短二十六年間,天下英才盡入秦,秦國的強大實力和其他六國的弱小黑暗形成強烈的對比,又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人才向秦國流動,此二者相互作用。從一個大的歷史縱向來觀察,除了秦公子樗里疾在治國和軍事方面都有比較大的成就外,秦國的治國和外交戰(zhàn)略方面的人才都是出自國外??梢?,如果秦國沒有對外“尚賢”的人才政策,那秦國的命運將是十分悲慘的。
其實,不可忽視的一點,也為秦國的人才政策提供的條件。那就是先秦時期人們的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還沒有形成,還是把各個國家看成是一個整體。“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成為人才的主要思想體系,幾乎沒有國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出現(xiàn)了許多人帶著別的國家的軍隊來攻打自己的國家的現(xiàn)象。這樣的思想,就為秦國對外“尚賢”的人才政策開了方便之門。如果那時的人才都有抗日戰(zhàn)爭時為祖國流盡最后一滴鮮血的愛國精神,那秦國就是有再好的人才政策,恐怕也不會招來真正的人才。
秦國的這種人才政策不僅在當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我們當今社會,也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們可以批判的學習秦國對外“尚賢”的人才政策。現(xiàn)在我們要不斷強大,肯定不可能是為了統(tǒng)一世界,為了不斷的對外戰(zhàn)爭。而是要更加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解決當今國際國內所存在的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以達到人類的和諧發(fā)展。要實現(xiàn)這一偉大的目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而這些人才不只是哪一種或哪幾種人才,是所有各個方面的人才,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來領導。這樣,才能達到每個領域的和諧發(fā)展。共同促進全社會的和諧。因此,在當今中國,為長遠利益計,國家不僅要吸收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同時也要吸收外國先進的思想文化成果,留住各方面的人才,特別是文史哲等人文、思想方面的人才;并且,重視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加大文史哲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增強文化底蘊,從更深層次上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以達到整個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對國家有利的政策我們就應該學習。在當時秦國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下,它的這一政策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是符合秦國的具體國情的,是促進了歷史向前發(fā)展的。我們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批判、繼承并發(fā)展這一政策。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根據(jù)每個時期的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去制定出正確的全面的人才政策,那我們將世代受益不止。當然,也包括當今的中國社會。
[1]史記·秦本紀第五[O].
[2]史記·商君列傳第八[O].
[3]史記·張儀列傳第十[O].
[4]史記·穰侯列傳第十二[O].
[5]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O].
[6]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