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洪 武,馮 靜 一
(陜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對當代教師培養(yǎng)的啟示
栗 洪 武,馮 靜 一
(陜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禮樂的出現(xiàn)是人類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禮樂教化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內(nèi)核。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是儒學的源頭,其內(nèi)容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寶,是光大中華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思想智慧。反思其當代價值,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是增強教師道德意識、培養(yǎng)教師和諧人格以及形成良好教師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礎。
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禮樂;教化;教師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禮儀、重教化的國度,中華民族憑借禮樂教化的實踐方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社會文明;禮樂教化思想這一精神方式還滲透、積淀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宗教、科技等各個領域中;先秦儒家是禮樂教化的積極倡導者和踐履者,其思想自然具有理論上的邏輯性和實踐上的指導性。
所謂教化,是指將政教風化、教育感化、環(huán)境影響等有形和無形的手段綜合運用,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達事明理;所謂禮樂教化,是指儒家綜合運用禮與樂來教育感化民眾的活動歷程,是一種以禮樂為內(nèi)核,以儒家人文精神為統(tǒng)攝,在隨風入夜、潤物無聲的美妙境界中,潛移默化地向民眾傳達蘊于禮樂之中的儒家精神的一種人文活動。
從歷史的維度看,中國先秦時期是禮樂教化的濫觴時代,這時的儒家禮樂教化思想不只是以理論的形式出現(xiàn),更重要的是其為中國民眾提供了一所精神家園,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探索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為當代教師培養(yǎng)和諧人格,增強道德意識,以及構建良好的教師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操作依據(jù)。
恩格斯指出:“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zhì)生活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1]社會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是決定上層建筑的前提基礎,它不僅決定了人們的生產(chǎn)方式,而且決定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使得先民們十分倚重土地與自然,從而形成“以農(nóng)為本”的生產(chǎn)方式。這種生產(chǎn)生活方式,以順應天道自然為邏輯前提,同時決定了儒道兩家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都提倡“天人合一”,這也使得民眾順應天命的思想根深蒂固。然而,人們不但要應對頻繁出現(xiàn)的自然災害,還要對付經(jīng)常出沒的毒蛇猛獸,自然就認識到團體協(xié)作的重要性。于是,人們在集體勞動過程中發(fā)明了簡單的音律以調(diào)整勞作的節(jié)拍, 以至于在生活中也使用音律來協(xié)調(diào)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抖Y記·樂記》中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旎,謂之樂?!盵2]494也就是說,人類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思想感情就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則通過外在的“聲”表現(xiàn)出來,然后將此錯綜復雜的“聲”按照一定的順序組織起來,再配以舞蹈,便形成了樂??梢?,音樂起源于上古人們的日常需要,是遠古人類傳情達意的需求,它既要調(diào)整群體勞作的節(jié)奏,又要安撫人們的內(nèi)心情感。
先秦時期,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人們的思想觀念落后,各種事情,上至國君將相,下至普通民眾都無法從客觀角度科學地分析,而要進行占卜活動以測兇吉。遇到自然災害、人為災難,則認為觸犯了神靈,受到神靈的譴責和懲罰,于是祭祀便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事。上古時期,禮作為事鬼敬神,以及率民事神的佐祭形式而存在。西周作為殷商的一個邦國,其文化與商文化有前后相繼的關系,而且周文化在商文化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抖Y記·表記》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3]2079-2080這是殷、周文化之間的差別。所以,若說殷商文化是“尊神文化”,那么西周文化則可稱為“尊禮文化”。從“尊神”到“尊禮”這一演變的初步結果就是“禮”這一觀念的誕生。[4]
《尚書·周書》中有關“禮”字記載:“周公曰:‘王肇稱殷禮,祀于新邑,咸秩無文……’”[5]455“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盵5]474此處之“禮”指具體的祭祀活動,包括祭祀之儀節(jié)與樂舞?!抖Y記》云:“武王崩,成王幼,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侯于名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盵3]1261周公旦總結前朝暴虐的教訓,并繼承了其禮樂文化思想,將禮樂從巫術幽暗中解脫出來,初步建立了“禮”、“樂”互化的文化制度,使禮樂成為社會典章和行為規(guī)范。
李澤厚先生曾指出:“原始的圖騰舞蹈把各個本來分散的個體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動,有意識地緊密連成一片,融為一體,它喚起、培育、訓練了集體性、秩序性在行為中和觀念中的建立,同時,這也就是對個體性的情感、觀念等等的規(guī)范化?!盵6]事實上,上古時期的禮樂教化內(nèi)容是比較寬泛的。
中國古時的“樂”原本是各門藝術的總稱,以詩歌、音樂、舞蹈為主。郭沫若先生認為,“中國舊時的所謂樂,它的內(nèi)容包含很廣。音樂、詩歌、舞蹈,本是三位一體可不用說,繪畫、雕鏤、建筑等造型美術也被包含著,甚至于連儀仗、田獵、肴饌等都可以涵蓋。”[7]按此說法,先秦時期“樂”并非純粹意義上的藝術,而是一種綜合的藝術門類。
中國古代的“禮”也涉及政治、倫理、宗教等方面的內(nèi)容。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少論述涉及“禮”的涵義?!睹献印す珜O丑上》云:“辭讓之心,禮之端也?!盵8]102《荀子·富國》道:“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盵9]141《孟子·告子上》言:“恭敬之心,禮也”。[8]289《論語》也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0]可以看出,禮是當時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應該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準則。
《禮記·祭統(tǒng)》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2]635上古時期的宗教活動、祭祀儀式非常重要,全體氏族成員參與,互相配合,可以認為它是一種群體性的文化活動。原始社會的思想觀念、情感價值、思維意識甚至是各種常識性的知識、實際操作的技能等主要是通過宗教祭祀的樂舞、儀禮等灌輸給全體氏族成員,借此促進群體的團結互助,從而維系整個氏族社會秩序的安定。事實上,原始祭祀、宗教儀式就是禮樂實現(xiàn)其教化功能的載體,通過這一載體所傳授的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都可以說是禮樂教化的內(nèi)容。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的逐步深入,大多數(shù)國人視先秦儒家禮教思想為遺風敗俗,封建桎梏;甚至簡單地將其等同于三綱五常,而棄之如敝履。1912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其中規(guī)定“小學讀經(jīng)科一律廢止”,之后大中學校也終止儒家經(jīng)學教學;文革時期,“四人幫”發(fā)動全國范圍的“批林批孔”運動,“孔孟之道”從學校到社會遭到徹底批判。時至今日,在長久的疏離之后,儒家的禮樂文化已經(jīng)逐漸退出教育領域,逐漸淡出師生的記憶,雖然似曾相識,卻并不知所云。柳詒徵先生指出:“中國者,禮儀之邦也,以中道立國,以禮儀立國,是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相比較而言最具特色之處?!盵11]然而,中華民族這個以深厚的禮樂精神,以濃厚的禮樂文化贏得禮儀之邦的國度,卻正在邊緣和模糊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的本真。
鑒于此,很必要反思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的價值:首先,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具有深邃的智慧。彭林教授在《禮樂人生》中寫道:“人的一生涵泳在禮樂之中,揖讓周旋,詩歌唱和,變化氣質(zhì),涵養(yǎng)德性,其樂融融,這是一個典雅的世界?!庇衷唬骸叭Y的妙旨奧蘊,儒家的高超智慧不能成為大眾的財富,則是全社會莫大的損失?!盵12]儒家強調(diào)以禮正行,以樂怡情,禮為天地之序,樂為天地之和。通過禮樂互化,內(nèi)外兼修,可使教師志清德潔培養(yǎng)學生成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13]34的君子。
其次,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具有人類社會的價值本真。多數(shù)國人將儒家禮教思想直接等同于“三從四德”、“三綱五?!?,棄之如糟粕。事實上,先秦儒家禮教思想的本質(zhì)是以“五?!睘楹诵牡乃枷塍w系。楊天宇教授在《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的序言中寫道:“先秦時期儒家禮教思想的本質(zhì)是‘五?!?,而不是‘三綱’?!V’是西漢董仲舒提出的,而其源頭則始自法家的韓非,它不是儒家思想的固有產(chǎn)物,而是戰(zhàn)國后期至漢代,儒法合流、專制君權與儒家思想相互妥協(xié)的產(chǎn)物?!盵14]據(jù)最早出現(xiàn)“三從”的《禮記·郊特牲》記載:“出乎大門而先,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盵15]以此記載分析,“從”與“帥”前呼后應,即男性如師傅般為女性帶路,是基于兩性的角色差異而言的,并無專制主義色彩,更無壓制女性之意。所以,教授民眾懂得“仁”、“義”、“理”、“智”、“信”,學會正確地處理日常倫理關系,才是禮樂的思想精髓,價值本真。
第三,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具有現(xiàn)實意義。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國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追求、道德境界等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同時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市場經(jīng)濟給民眾的精神世界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迅速蔓延。新舊思想的沖突導致民眾精神迷茫,無所適從。由此,以儒家禮樂思想教化教師,培養(yǎng)其和諧人格,增強其道德意識,一方面,可以抵御腐朽思想對教育陣地的侵蝕,另一方面,可以逐漸彌補傳統(tǒng)文化在教育領域的缺失??傊?,以教師群體之力來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是必要而迫切的。
首先,如單就 “禮”而言,它是以外部規(guī)則施于人的行為規(guī)范和處事準則,從而規(guī)范或制約人的主觀意識和行為方式,屬于外部規(guī)范。《荀子·大略》言:“禮者,人之所履也,失其履,必顛蹶陷溺。”[9]443禮如同人所踩踏出來的道路,前人所行,后人所從,是必須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眾所周知,教師是社會意識層面上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們引領社會潮流,推動社會有章可循。所以,教師自身不但要遵禮尚禮,也應該言傳身教使學生明禮?!抖Y記·哀公問》云:“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shù)之交也。”[16]235荀子也曾說:“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盵17]可見,禮作為行為規(guī)范,在教師培養(yǎng)方面的價值不可小覷。
“禮”作為外部規(guī)范,可提升教師的道德意識?!抖Y記·曲禮》言:“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聦W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16]3所以,禮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或者說禮作為一種使人形成道德心理的手段,在時刻警示著教師,言傳身教,以禮行事,尊禮尚禮,以禮明德。教師之所以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一職之所以被尊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不僅因為教師聞道在先,術業(yè)專攻,更因為教師懂禮儀,有德性。
康德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惟有兩樣東西讓我們深深感動,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nèi)心崇高的道德??档聦⒌赖屡c星空相提并論,可見道德之于教師的巨大價值。其實,師德并非大而無邊的空泛理論,它表現(xiàn)為教師的文雅談吐、文明舉止,還表現(xiàn)為關心學生、一視同仁等教育行為。道德是美的化身,善是道德的靈魂。道德拒絕一切非理性的東西。內(nèi)心有禮,胸中有道德的教師,不僅不會恣意妄為,辱罵學生,更不會因為有難當頭而棄學生于不顧。雖然,2008年遠去了,然而,人民教師范美忠卻被人民永遠唾棄。在那地動山搖的一刻,他為了一己安危,迅速逃出教室,不僅沒有組織學生逃生,竟然連最起碼的危險信號都未傳達于學生。后來在其文章中寫道,在間不容發(fā)之際,即使是其母親,他也不管。這無疑是放縱自己不受理性約束、置禮于不顧的行為,更是漠視教師道德,泯滅良知的行徑??追蜃釉裕骸安粚W禮,無以立”。[13]204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國家影響力顯著提高,保持與提高文化競爭力,人的文化素養(yǎng)是關鍵。如果教師時刻謹記禮的要求,以禮約束自己,用禮規(guī)勸內(nèi)心,就不會做出有損教師道德之事,而會處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公民。
其次,若單就 “樂”而言,它則以怡情養(yǎng)性的內(nèi)在方式來實現(xiàn)人內(nèi)心的寧靜平和,使師生在情感上達到共通共融,從而養(yǎng)成和諧人格,屬于內(nèi)部感化?!盾髯印氛摗分姓f: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18]可見,樂是從內(nèi)心誘導出的對社會外部約束的衷心認同。以樂治心, 正義慈悲之心便油然而生。所以,樂作為內(nèi)部疏導的手段,在教師培養(yǎng)方面的價值不容忽視。
“樂”作為內(nèi)部導引,尤其能夠培養(yǎng)教師的和諧人格。所謂和諧人格,即指構成人格整體的各要素之間處于相互協(xié)調(diào)、平衡和統(tǒng)一的發(fā)展狀態(tài),它不僅包括人自身的協(xié)調(diào)一致、知行統(tǒng)一,還包括外在關系上與他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19]日前,頻頻曝光幼師虐童事件:
先是山西省太原市某幼兒園5歲女童因不會計算10+1,而被老師在半小時之內(nèi)狂扇耳光70次;此后,浙江溫嶺市一幼兒園又發(fā)生駭人一幕,女老師顏某面帶笑容,揪住一男童的兩只耳朵使其懸空近20厘米,疼痛使得男童張嘴大哭。凡此種種體罰與變相體罰的現(xiàn)象,不勝枚舉,并且觸目驚心、令人發(fā)指,這也同時折射出當代社會面臨經(jīng)濟轉型與價值觀多元化的沖擊,一部分教師暴戾之氣甚重,動輒大打出手。有鑒于此,既然音樂能夠通過音與音之間的聯(lián)接與重疊,產(chǎn)生高低、強弱、剛柔等不同的節(jié)奏,由此而交織形成的旋律與人的脈搏律動和情感起伏以及血液循環(huán)都有關聯(lián),從而形成心靈共鳴。那么,學校以及教師培訓機構就可以充分利用音樂的旋律來平和教師的心境,怡其情,養(yǎng)其性,減弱其內(nèi)心的暴戾之氣,逐漸培養(yǎng)教師的和諧人格。
《樂記》云:“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盵20]132各種感情可以通過音樂來宣泄,喜怒哀樂等情緒都可以用音樂來表達。陶醉于美妙輕柔的音樂之中,人的情緒便會平靜和樂,整個思緒便在圓融中得以暢通,身體各個器官在和美安樂之中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隨之逐漸消除緊張焦慮甚至憤怒怨恨之情。“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21]552人的情緒,會受到外界諸多影響,如果自身不加以節(jié)制,不反躬自省,會漸漸被外物所控制,為所欲為,迷失本性?!皹芬舱撸ト酥鶚芬?,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盵20]135所以,圣人重視樂的教化功能,認為樂可以善人心,美習俗。
當代教師應以樂怡情養(yǎng)性,陶冶身心,并以其柔和婉轉的旋律來克制暴躁,驅(qū)散戾氣,使其心靈逐漸平和寧靜。高雅的詞曲搭配,流暢的音樂律動,能夠蕩平內(nèi)心的波瀾起伏,洗滌心底深處的惡念與私念。以詞達意,以曲傳情,音樂以其特有的靈動緩緩流入教師的心田,使教師不斷提升心靈境界,與己和諧,與人為善,最終養(yǎng)成和諧人格。
第三,禮樂教化,相輔相成,營造良好的教師文化。禮樂相得益彰, 既能夠使教師保持德行垂范, 也可以構建良好的教師文化?!抖Y記·樂記》有云:“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盵21]557以禮治身,以樂治心,禮樂相互配合,協(xié)調(diào)一致,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既可保持教師隊伍秩序井然,又能使教師群體和諧互助,營造良好的教師文化。
所以,《周禮》也強調(diào)禮與樂和諧互化,“以樂德教國子, 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 興道、諷誦、言語;以山樂舞教國子, 舞《云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 以致鬼示神, 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 以說遠人, 以作動物?!盵22]這樣,教師在舒緩、和諧的樂曲中,在曼妙舞姿的烘托下,身臨其境地體味“禮”的莊嚴與肅穆, 通過輕歌曼舞這種潛移默化的行為方式,受到感染、啟發(fā),并自覺將其轉化為一種符合倫理道德的思想感情與行為方式, 從而不斷構建一種秩序井然、寧靜祥和的教師文化?!稑酚洝氛摗分幸仓赋龆Y樂的關系:“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盵20]133所以,“禮”與“樂”和諧互化,既不失融洽諧和,又不混淆秩序差別,二者相得益彰,達到“致中和”的崇高境界,從而構建起良好的教師文化。
教師教育,任重而道遠。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在增強教師的道德意識,培養(yǎng)教師的和諧人格方面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當前,在教師教育過程中,應該借鑒傳統(tǒng)儒家的一些禮樂教化思想:一方面,在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中適當增加先秦儒家禮樂教化的內(nèi)容,使師范生在思想意識上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加以繼承,讓教師真正成為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保存者與傳播者。另一方面,教師培訓機構可以開設音樂鑒賞課,定期推薦高雅的樂曲,以供教師傾聽、玩味。同時,學校應該有目的地組織一些音樂文化活動,如召集教職工觀看禮樂歌舞表演或聆聽音樂會等,讓他們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體會禮樂內(nèi)容和情境,從而加深對禮樂教化的理解與感悟。有了高素質(zhì)的受禮樂陶冶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知樂達禮的學生,從而逐步鑄成高雅恬靜的國民性格。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7.
[2] 錢玄,等.禮記·樂記第十九[M].長沙:岳麓書社,2001.
[3] 鄭玄 注,孔穎達 正義.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 祈海文.禮樂文化——先秦美育思想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1:33.
[5] 陳襄民,等.四書五經(jīng)全譯·尚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6] 李澤厚.李澤厚十年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215.
[7] 郭沫若.沫若文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86.
[8] 梁濤.孟子解讀[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9] 方勇,李波,譯注.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0] 孔子,孟子等.四書五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09:27.
[11]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5.
[12] 彭林.禮樂人生[M].北京:中華書局,2006:2-3.
[13] 陳曉芬,徐儒宗.論語·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4] 張自慧.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5.
[15] 丁鼎.禮記解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26.
[16] 戴圣.禮記[M].王學典,編譯.北京:藍天出版社,2007.
[17] 楊朝明.荀子·大略第二十七[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351.
[18] 安小蘭.荀子·樂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7:200.
[19] 陳林,董薇.探究大學生和諧人格結構的培養(yǎng)與塑造[J].揚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論叢,2011,8(1):62-65.
[20] 呂驥.《樂記》理論探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21] 朱彬.禮記訓纂[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2]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38.
[責任編輯向?qū)嶿
TheEnlighteningofPre-QinDynastyConfucianIdeaofRitesandMusicupontheContemporaryTeachers’Training
LI Hong-wu, FENG Jing-yi
(Schoolof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The emergence of rites and music symbolizes that human beings have evolved from barbarism into civilization; the idea of enlightening by rites and music is also the essence of the Confucianism . Confucian idea of enlightening by rites and music is the source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content is the common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nation. Reflecting upon its contemporary value, the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 idea of enlightening by rites and music i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eachers to enhance ethical awareness, and to foster a harmonious personality, and to form a good civilization.
the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 thought; rites and music; enlightenment;teacher
G451
A
1674-2087(2013)02-0028-05
2013-03-26
栗洪武,男,陜西榆林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史與老解放區(qū)教育史研究;馮靜一,女,陜西咸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