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wǎng)2012年10月8日報道:浙江溫州“狼爸”懲罰6歲女兒跑步6小時致死。2012年10月5日,張某責備女兒不聽話對其暴打,后又罰其跑步,期間除了吃飯和背課文,都在跑步。當天晚上11點,女兒腹痛難忍導致昏迷不醒,送往醫(yī)院途中已經(jīng)死亡。張某怕事情暴露即將女兒尸體丟棄在車站附近的山上,自己回了家(中國新聞網(wǎng))①中國新聞網(wǎng).浙江溫州“狼爸”懲罰6歲女兒跑步6小時致死.[EB/OL].ht tp://www.chinanews.com/fz/2012/ 10-08/4231255.shtml.2012年10月08日.16:08.。
央視《新聞周刊》2012年10月24日報道:有網(wǎng)友爆料浙江溫嶺城西街道藍孔雀幼兒園教師顏某虐童,在活動室里把一小孩的兩只耳朵拎著往上提,將男童雙腳提離地面約10厘米,耳朵被扯得變形,男童因劇痛張著嘴巴哇哇大哭。進一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顏某空間里還有三張將幼童扔進垃圾桶的照片,另有多張幼童互相親吻、幼童跳舞時被脫掉褲子的照片(央視新聞周刊)②央視《新聞周刊》.浙江遭幼師虐待兒童常做噩夢,影響或伴隨終生[EB/OL].ht tp://news.qq.com/a/ 20121028/000079.htm.2012年10月28日10:56.。
近年來,兒童①《聯(lián)合國兒童權(quán)利公約》規(guī)定“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人群”,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歲的公民”。本研究的兒童也是指“18歲以下的孩子”。虐待問題越來越常見。最近,貴州畢節(jié)5名男孩在垃圾箱內(nèi)取暖致死事件、河南蘭考燒死7名孤兒和棄嬰火災事件等均引起了全社會高度關注。兒童虐待的施虐人不只是來自家庭,學校、社會救助組織、非法團伙,其他各類人員都有可能對兒童進行虐待。在新聞媒體、網(wǎng)絡傳媒的影響下,人們對兒童遭受虐待時有耳聞,孩子遭受狼爸、狼媽毒打,學生遭受老師體罰等事件屢見不鮮。隨著人們對于兒童權(quán)利的關注,以及網(wǎng)絡電視等通訊技術的普及,關于兒童虐待的問題似乎越來越突出,已經(jīng)引起學術界以及公眾的廣泛關注。
經(jīng)過20多年的發(fā)展,社會工作在我國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階段,在關注弱勢群體、加強個體適應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兒童群體是社會工作者關注的重要對象,而兒童虐待問題是兒童社會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工作者作為社會救助體系中的重要一員,有責任有義務關注受虐兒童。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上兒童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兒童成長問題較多,兒童虐待事件各地時常發(fā)生,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發(fā)展。各種政府機構(gòu)、民間組織、社工協(xié)會等社會團體采取了許多方式與方法來防止兒童遭受虐待,但是工作效果不明顯甚至無效果,很少能夠達到預期目標。那么為何在兒童虐待的受理中,國內(nèi)的處理效果不夠理想呢?社會工作者作為改善兒童發(fā)展環(huán)境和處理兒童危機的主要干預者,在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會遇到哪些困境?有必要對這些困境進行分析和思考,否則將不利于本土化社會工作的開展。本文試圖從文化、法律和倫理三個方面,探討和分析社會工作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遇到的文化困境、法律困境和倫理困境,以期更好地為保護兒童權(quán)益,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服務。
對“兒童虐待”概念的界定是社會工作者要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當前,由于文化背景差異,國際上對“兒童虐待”的定義尚存在很多爭議(張羽,2010)。
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兒童虐待是指對兒童有義務撫養(yǎng)、監(jiān)管及有操縱權(quán)的人,做出足以對兒童健康、生存、生長發(fā)育及尊嚴造成實際的或潛在的傷害行為,包括各種形式的軀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視及對其進行商業(yè)的或其他形式的經(jīng)濟性剝削?!雹谑澜缧l(wèi)生組織國際預防兒童虐待與忽視協(xié)會.2006:8
美國學者查爾斯和卡倫(Char les、Karen,2006)認為,忽視和傷害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一言以蔽之就是“虐待”。虐待包括身體上的摧殘;照顧不周,營養(yǎng)匱乏;沒有充分的醫(yī)療護理;不允許上學;被強迫進行長時間的艱苦勞作;“被置于不健康或不道德的環(huán)境中”;性虐待以及感情折磨和漠視。
在我國,目前尚沒有成熟的“兒童虐待”的概念定義,學者們多采用西方的概念。由于兒童虐待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施虐行為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不確定性,缺少明確的衡量指標,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用“打罵”、“體罰”等詞語較多,而且有很多人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兒童虐待。許多父母打罵孩子、教師體罰學生的行為十分常見,不但不被視為“兒童虐待”,反而是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兒童教育方式。對于兒童社會工作者來說,辨別兒童是否遭受虐待、如何介入以及可能遇到的困境等問題至關重要。
祝玉紅(2010)選取南京市9位曾不同程度受到父母身體虐待的12~18歲的兒童進行深度訪談,從微觀層面上對受虐者本身進行分析,主要關注的是受虐對兒童的心理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虐待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對孩子身心造成不良影響,這就說明社會工作的介入是必要且迫切的。祝玉紅的研究中沒有用“兒童虐待”的概念,而是采用受打罵、體罰等字眼來替代,可以看出關于“兒童虐待”的直接研究還比較欠缺。
尚曉援等人(2011)對中國社會存在的家庭暴力、校園暴力、山西磚窯事件的社會暴力等各種現(xiàn)象進行了全面分析,將關于“虐待”、“忽視/遺棄”、“傷害”等術語分學術定義與法律定義進行闡釋。雖然目前學術界對“兒童虐待”的學術定義爭議很大,但還是有一個普遍認可的、框架式的基本內(nèi)容,綜合起來有四個方面:“兒童身心當前或永久性的傷害;基于社會標準結(jié)合專業(yè)知識,認定這些傷害是由某些有意或疏忽行為導致的;這些行為者可能是父母(監(jiān)護人)以及任何受委托照顧及管教兒童的人士,如兒童托管人、親戚、教師等;這些行為是由個人利用本身的特殊條件而有能力單獨或集體地對兒童造成傷害?!痹诜啥x中主要分析了《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勞動法》等幾部法律中相關罪名成立的條件。
由于不同國家、民族和種族的文化差異,至今為止國際上仍未能就兒童虐待的界定達成共識,想要了解兒童虐待必須與其所處的特定的文化、法律、倫理背景相結(jié)合。西方的“兒童虐待”概念不能完全照搬到中國,但其考慮“兒童需求最大化”的理念卻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在中國研究“兒童虐待”的問題,應先考慮文化根基與本國實際。目前“兒童虐待”的定義還存在較大爭議,但愿我國學者在充分考慮文化差異的基礎上,能盡快提出本土化的概念,為社會工作者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提供判斷依據(jù)。
(一)社會工作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遇到的文化困境
兒童時期的經(jīng)歷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是人社會化的關鍵時期。18歲以下的兒童主要是在家庭和學校中度過的,孩子的社會化多數(shù)就在家庭和學校中完成。在應試教育壓力下,多數(shù)孩子過著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孩子學業(yè)的好壞,有可能成為一個家庭和睦的重要影響因素。許多家長習慣性地將未來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期望越高,有可能失望越大,就出現(xiàn)了許多打著教育孩子旗號的“兒童虐待”現(xiàn)象。社會工作者在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首先要分清什么是“教育方式”,什么是“兒童虐待”的問題。之所以出現(xiàn)很多人把“兒童虐待”看作一種教育方式,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有對暴力高度的包容和認同,例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打是親、罵是愛”等,這無形中使社會工作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遇到文化困境。
1.父母打著“愛”和“教育”的名義,通過“兒童虐待”建立父母的權(quán)威。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單位,它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親屬。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養(yǎng)的,屬于私有財產(chǎn),就應該聽從父母的安排。為了約束孩子所謂的“不正確行為”,打罵孩子成為一些父母強調(diào)自己權(quán)威的方式,把這看作是“愛的懲罰”,是“教育的方法”。從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發(fā)展來看,打著“愛”和“教育”的名義實施“兒童虐待”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些人的集體無意識。
2.強調(diào)“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文化容易誘發(fā)對兒童過高的期望值和“兒童虐待”。兒童本身力量弱小,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大部分兒童完全依賴父母的庇護,這促使兒童有可能成為父母施虐行為的受害者。依戀理論強調(diào)了父母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一旦這種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被暴力所破壞,對兒童的影響是深遠的。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我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學業(yè)上一帆風順,希望通過教育途徑讓孩子獲得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獨生子女擔負著家庭未來的重任,一旦不如父母期望的方式發(fā)展,往往就會遭到家長的訓斥,被貼上“不聽話”、“沒出息”“敗家子”的標簽,遭到父母體罰、毒打、指責等形式的“兒童虐待”。
3.父母默認教師體罰學生的“兒童虐待”行為。家庭是孩子社會化開始的地方,學校是兒童社會化強化的重要場所。父母對教師虐待兒童的看法是怎樣的呢?尚曉援、張雅樺(2011)在安徽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家長認為教師體罰學生是“老師的一種工作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采取這樣的行為是為孩子好,是負責任的表現(xiàn),不屬于兒童虐待?!苯處燇w罰、打罵學生明顯就是虐待兒童的不正當?shù)男袨榉绞?,是違背職業(yè)道德和《教師法》的,但是多數(shù)家長認為這是教育孩子的表現(xiàn),并且支持老師的此種行為。許多家長公開支持老師體罰學生,甚至和教師“抱成團”體罰孩子,認為孩子“如果不聽話就狠狠地打”,并且認為這是關愛孩子的表現(xiàn)。在西方學者看來這就是兒童虐待,應當受到處罰,但在一些中國家長眼中,這是常見的事實。
可見,傳統(tǒng)文化對暴力的認識,使得暴力與教育方式混為一談,許多家長、教師甚至兒童自身對此都有一定的接納和認同。他們很難認識到所謂的“棍棒教育”實際上是一種畸形的教育方式,這種家庭和學校教育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兒童面臨的問題,反而會讓兒童身心深受其害。社會工作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如何改變家長和教師腦海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將是社會工作者面臨的文化困境和挑戰(zhàn)。
(二)社會工作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遇到的法律困境
我國《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2011)中規(guī)定:“家庭暴力是行為人以毆打、綁架、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傷害后果的行為。持續(xù)性、經(jīng)常性的家庭暴力,構(gòu)成虐待?!?/p>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家庭生活中的虐待,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對共同生活的子女從肉體和精神上進行摧殘迫害的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肉體上經(jīng)常性的打罵、體罰、挨凍,有病不給醫(yī)治,限制人身自由,強迫從事過重的勞動等;精神上進行感情虐待,父母或監(jiān)護人故意不滿足孩子的基本需要,故意貶低孩子(全國人大內(nèi)務司法委員會,2007)。
我國《新教師法》規(guī)定:“教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學校、管轄的學校協(xié)會解聘。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和教育教學工作的;品行不良、毆打、侮辱、嘲笑、誣陷、蔑視學生的;構(gòu)成犯罪的。”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http://wenku.baidu.com/view/7121aa2e0066f5335a8121ff.htm l這里的第二種情形接近“兒童虐待”的相關含義。
我國《刑法》規(guī)定:虐待罪是指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以打罵、捆綁、凍餓、限制自由、凌辱人格、不給治病或者強迫作過度勞動等方法,從肉體上和精神上進行摧殘迫害,情節(jié)惡劣的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2009)。
這幾部法律都是涉及“虐待罪”的定義,犯本罪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本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從我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構(gòu)成“虐待罪”有以下幾個條件:
1.施虐發(fā)生在家庭內(nèi)部,侵犯對象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但是關于兒童虐待的施虐主體,是針對所有成年人的,若按照這種定義,教師虐待學生就不能以“虐待罪”論處,這顯然是不全面的。
2.虐待持續(xù)的時間長,具有經(jīng)常性、反復性特征。比如幾個月、幾年,往往會造成被害人的身心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害。相反,因家庭瑣事出于一時氣憤而對家庭成員實施了短時間的虐待行為,一般也不會造成什么嚴重后果,不構(gòu)成虐待罪。但是社會工作者看來,不管時間長短,只要兒童被打、罵就構(gòu)成了“虐待”。
3.虐待行為的次數(shù)多。虐待時間雖然不長,但行為次數(shù)頻繁的,也容易使被害人的身心遭受難以忍受的痛苦,極易出現(xiàn)嚴重后果。偶爾的打罵、凍餓、趕出家門等,不被認定為虐待行為。
4.虐待的后果嚴重。虐待行為必須是情節(jié)惡劣的,才構(gòu)成犯罪。所渭“情節(jié)惡劣”,指虐待動機卑鄙、手段殘酷、持續(xù)時間較長、屢教不改的,要有對被害人肉體和精神進行摧殘、折磨、迫害的行為。因此,父母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教育子女,甚至打罵、體罰,往往不會以虐待罪論處。
5.犯虐待罪起訴的才處理。所謂起訴的才處理,是指被害人要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人民法院才處理,不起訴不處理。這一條與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5條規(guī)定相吻合:虐待家庭成員,被虐者要求處理的才處理。
但是,基于上述有關虐待罪的立案程序規(guī)定,兒童作為受虐待的人,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無法以受害人的身份要求公安機關處罰自己的監(jiān)護人或?qū)ψ约涸斐蓚Φ娜?;另一方面許多受虐兒童認為自己做錯事應該受到父母處罰,父母的打罵行為是正當?shù)模菫榱俗约焊玫陌l(fā)展,所以根本沒有想過要處罰自己的父母,或者有這種想法也于心不忍。刑法等法律嚴格禁止侵害未成年人人身權(quán)利,這些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給施虐人以警示作用,但是受害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報案,有被虐情形也不容易被及時發(fā)現(xiàn)。即使兒童向有關部門求助后,公安機關或所在社區(qū)居委會、村委會也會介入勸誡、制止,當時也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監(jiān)督機制,兒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遭受更嚴重的虐待。
以上幾部法律都是對“虐待罪”的構(gòu)成及懲罰后果的解釋,虐待行為造成了嚴重后果才造成犯罪,才交由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做懲戒。但是,作為社會工作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多數(shù)情況下,施虐者已經(jīng)對兒童造成傷害,即使后果不嚴重,還不能以犯罪論處,但是這種暴力已經(jīng)構(gòu)成了“兒童虐待”。此時,公安機關和法院等機構(gòu)可能不干預人們的“私事”,認為外人更無權(quán)過問。社會工作恰恰應該在“虐不致罪”、兒童正在或潛在受虐的時候介入,也許此時對兒童的身心傷害還不大,有回旋的余地。社工的介入,應該改變施虐者的行為與心理,幫助兒童盡快解除遭受虐待的困境,防患于未然,預防犯罪。
可見,社會工作在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遇到的法律困境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兒童自我保護意識淡薄,法律知識缺少,不知道父母或教師的某些行為是違法犯罪行為或已經(jīng)構(gòu)成“兒童虐待”,也很少主動向社工機構(gòu)求助。另一方面,法律體系不夠健全,沒有專門的“兒童虐待”罪名。現(xiàn)有幾部法律對“兒童虐待”的保護遠遠不夠。由于缺少健全的法律支持體系,社會工作者介入時要冒一定風險,會被一些人認為是多管閑事,介入后極有可能使施虐者得不到懲罰,反而變本加厲,不但從法律角度保護不了兒童,反而可能失去案主與社會信任,不利于工作的開展。
(三)社會工作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遇到的倫理困境
倫理學通常被認為是哲學的一個分支,關注人類的操守和道德決定,它力求發(fā)現(xiàn)指導人們判斷對與錯的原則。倫理關注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對的和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有些倫理本身界限是不清晰、不明確的,所以導致實際工作中無法衡量是與非、對與錯,使社會工作者往往陷入某種倫理困境。
1.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的沖突
專業(yè)價值觀首先來源于社會價值觀,即專業(yè)價值觀服從于所在社會所持有的共同價值觀,關于打罵、體罰兒童的問題,在沒有給兒童造成嚴重傷害的情況下,社會大眾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教育方式,是合情合理的,是愛的一種體現(xiàn)。父母管教孩子時,外人無權(quán)干涉,“用不著別人多管閑事”。但兒童社會工作者的任務之一就是確保兒童處于安全的環(huán)境當中。在敏銳洞察力的觀察下,如果發(fā)現(xiàn)被虐兒童,出于職業(yè)道德就應該立即采取干涉行動,這是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所要求的,否則就是失職的表現(xiàn)。此時,專業(yè)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的沖突使社會工作者難以抉擇。
2.價值中立與價值介入的矛盾
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實踐要求“不能以個人的價值觀、信仰或評判”去傾聽求助者的訴求,應保持價值中立??墒侨绻笾咝欧睢按蛄R是一種教育方式”的價值觀,而社會工作者認為“暴力就是虐待,不該將暴力等同于教育方式?!痹谶@種情況下,社會工作者應努力改正求助者的“錯誤認知”,讓施虐者意識到自己的虐待行為的錯誤。但是這會不會是將自己的專業(yè)價值強加給求助者?如果案主不接受,那么可能使社會工作者陷入“給受助者強加價值觀”的困境當中。
3.保密問題
在“家丑不可外揚”的思想影響下,人們不希望“自家事”讓外人知道,但是社會工作要求一旦發(fā)現(xiàn)虐待兒童現(xiàn)象,首先向“機構(gòu)”或村/居民自治組織匯報,再確定介入不介入、如何介入。如果當事人不愿別人知道自己的虐待兒童行為、兒童也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被家長或教師虐待,社會工作者將因“保密原則”而陷入介入方式選擇的困境。
4.案主自決問題
如果社工代替受虐的兒童做決定,將違背“案主自決”的倫理原則。在受到家庭外的傷害時,兒童一般都會告知父母。但是許多被虐待兒童即使受到了來自家庭內(nèi)部的虐待,甚至生命安全已經(jīng)受到了威脅,也不敢離開家庭,寧愿待在父母身邊,不愿意去其他救助機構(gòu),社會工作者一方面不能讓案主身處險境,另一方面還必須尊重案主自決,由此陷入倫理困境中。
5.人情與法制及規(guī)定的沖突問題
按照專業(yè)的社會工作守則規(guī)定,發(fā)現(xiàn)父母提供的環(huán)境不利于兒童成長,就立即對兒童施以援手。按照法律規(guī)定,在孩子主動尋求保護的前提下,才可將父母告上法庭,剝奪父母的監(jiān)護權(quán)。但是從人情角度考慮,社會對“孩子狀告父母”的行為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認為孩子不孝,是“白眼狼”,會遭到其他人的責罵。社會工作者倘若鼓勵孩子狀告有虐待行為的父母,往往會陷入人情與法制的沖突中。
作為社會工作者,不僅僅是普通公民,更是受過專業(yè)技能訓練的工作人員,在面臨“兒童虐待”問題時,雖然會遇到種種困境,但是,需要增強自己的“職業(yè)敏感性”,要為預防和減少“兒童虐待”發(fā)揮積極作用,擔當好自己的角色。
(一)服務的提供者。社會工作者可以為遭受虐待的兒童及其家長等人提供多種服務,包括提供心理咨詢和意見咨詢,提供物質(zhì)幫助和勞務服務等。例如,為那些采用簡單、粗暴的“打罵”方式教育兒童的家長提供“親子教育”服務,使他們認識到“虐待兒童”方式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給兒童身心帶來短期甚至長期的傷害。讓家長通過再教育多學習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和有效途徑,找到合理的教育方式,減少“兒童虐待”,促使兒童健康成長。
(二)受虐兒童的支持者。遭受虐待的兒童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社會工作者面對受虐兒童,不但要為他們提供直接服務和幫助,而且要鼓勵受虐兒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勇于克服困難,自強自立,實現(xiàn)“助人自助”。
(三)制度的倡導者。當前,兒童保護組織數(shù)量在不斷上升,兒童保護的民間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是,在兒童保護制度較完善的西方社會,國家設立專門的兒童法院與兒童保護組織,有些社會服務中的兒童服務外包給民間組織如社會工作組織。社會工作者在當前我國兒童保護制度不夠成熟的情況下,積極擔當制度的倡導者,促進我國有效的兒童保護制度的建立。
(四)法律和政策的影響人。由于兒童自身成長、發(fā)育還不夠成熟,許多成人法規(guī)不利于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所以不能以對普通人的管理服務政策來對待兒童。目前,中國尚沒有“兒童虐待罪”的罪名,導致近期發(fā)生的許多虐待兒童事件最終以其他罪名獲刑,許多法律人士呼吁建立健全兒童保護制度,設立“兒童虐待罪”。社會工作者要致力于推動兒童保護法律的健全與政策的完善,做兒童福利政策和法律的影響人和參與者。社會工作者在兒童受虐待之初就應該有所警惕,積極介入和干預,不至于讓兒童虐待行為發(fā)展到無法挽留的地步。
綜上所述,當“兒童虐待”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jīng)成為公眾廣泛關注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時,社會工作亟需介入這一嚴峻的社會問題。即使社會工作在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會遇到文化困境、法律困境和倫理困境等諸多困難,社會工作者仍然要牢記專業(yè)使命,發(fā)揮專業(yè)特長,及時為受虐待的兒童提供專業(yè)幫助,通過擔當起服務的提供者、受虐兒童的支持者、制度的倡導者以及法律和政策的影響人的多重角色,為更好地保護兒童權(quán)益,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服務,為預防和減少“兒童虐待”現(xiàn)象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1]查爾斯·H·扎斯特羅(Char les H.Zast row),卡倫·K·柯斯特-阿什曼(Karen K.Kirst-Ashman),2006,師海玲,孫岳等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系統(tǒng)》(第六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馬爾科姆·派恩(Malcolm Payne),2008,馮亞麗,葉鵬飛譯,《.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孟憲璋,2002,《兒童虐待的精神動力學機制》,《上海精神醫(yī)學》,.第l4卷第2期。
[4]民政部社會工作司,2011,《兒童社會工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5]莫洪憲,康均心,2001,《未成年人權(quán)益保護及救濟理論與實務》,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6]全國人大內(nèi)務司法委員會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起草組,2007,《未成年人保護法學習讀本》,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
[7]尚曉援,張雅樺,2011,《建立有效的中國兒童保護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8]張羽,2010.《美國兒童保護一撇》,《社會工作(上半月)》第11期。
[9]祝玉紅.,2010,《兒童視角下對于父母身體虐待的認識》,《Occasional-Paper》,No.205。
[10]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ht tp://www.cour t.gov.cn/ qwfb/sf js/201108/t20110815_159794.htm 2011.8。
編輯/楊恪鑒
社會工作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遇到的困境分析
牛芳 張燕
近年來,“兒童虐待”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jīng)成為公眾廣泛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也是社會工作亟需介入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從文化、法律和倫理三個方面,探討和分析社會工作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遇到的文化困境、法律困境和倫理困境;社會工作者面臨“兒童虐待”問題時要擔當起服務的提供者、受虐兒童的支持者、制度的倡導者以及法律和政策的影響人的多重角色,為更好地保護兒童權(quán)益,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服務。
兒童虐待文化困境法律困境倫理困境角色擔當
牛芳,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張燕,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甘肅蘭州730000)。
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828(2013)03-0123-07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