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剛
(四川民族學院 中文系,四川 康定 626001)
檢?!胞悺弊衷谙惹匚墨I中的使用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麗”字使用情況相當復雜,含義也比較豐富,大概有七種:①“華美、華麗、美麗”;②“依附、依據(jù)”;③“施政、施教、施刑罰”;④“數(shù)”;⑤“兩、偶”;⑥“樓、屋棟”;⑦通“罹”,意為“遭遇,陷于”,但其被納人們審美視野,表現(xiàn)出審美質(zhì)性的主要在三個方面:
先秦時期人們的審美觀,首先表現(xiàn)為“重質(zhì)輕文”,先求“實用”,后講“美麗”,先崇尚物質(zhì)享受,后訴求于精神愉悅。此期人們審美視野中的“麗”與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有聯(lián)系,表現(xiàn)為服飾、建筑之華麗與容貌之漂亮,后來有了文學藝術(shù)作品的“文麗之聲”(《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由品物到評人再到品文,反映了當時人們審美視覺的變化。
“對偶”、“和諧”、“對稱”、“均衡”是中國最傳統(tǒng)的審美心理,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作為數(shù)詞的“麗”并不具審美質(zhì)性,不過它暗含和聯(lián)系著中國人的這個最普遍的“審美感覺”,故它在修飾名詞的時候也帶上了審美的色彩,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作動詞的“麗”有“附著、依附、著”之意,因此就有“突出”的意思,同樣也潛蘊著一種“依附性”的美學意味。當然,這種美并不是一種“本質(zhì)性”的美。
先秦時期,“麗”作為一個概念開始有審美意識萌芽的表征,歷史語境賦予它獨特的審美內(nèi)涵,在奠定了“麗”審美范疇基礎(chǔ)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規(guī)定了“麗”范疇未來發(fā)展演變的基本趨勢。[1]
兩漢文藝論著中,“麗”被廣泛使用來評論文藝作品?!痘茨献印?“目觀掉羽武象之樂,耳聽淘朗奇麗激扮之音”,“歌舞而不事為悲麗者,皆無有根者”。這里談到了歌、舞的“麗”特性?!胺蛸F賤之于身也,猶條風之時麗也”“西北曰麗風”,這里認識到風“流動”的特性,為后世高揚“流麗”之美作了鋪墊;[2]司馬相如《上林賦》說:“君子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以“巨麗”形容皇家苑囿的廣博富麗;班固《東都賦》說“鳳蓋涔麗,和鑾玲瓏”,[3]以涔麗形容鳳蓋之美;蔡邕《九勢》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4]以“肌膚之麗”表現(xiàn)書法藝術(shù)蘊含的生命之美。
文學上,“麗”常被用來概括文學的審美本質(zhì)特征。在漢代,尤其是楚辭和賦的美學特征。司馬相如說“材極富,辭極麗”;揚雄說“好沈博絕麗之文”。[5](《揚雄·答劉歆書》)其評司馬相如賦曰“弘麗溫雅”;論詩賦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法言·吾子》);皇甫士安說“文必極美,辭必極麗”“美麗之文,賦之作也”;(《三都賦序》)班固評《離騷》:“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評揚雄賦“極麗靡之辭,閎侈鉅衍,競于使人不能加也”“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楊子云,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諷喻之義?!薄皭蝴惷叶唤?,斥芬芳而不御?!?班固《漢書·揚雄傳》)“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要其歸,引之于節(jié)儉。此亦詩之諷諫何異?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風一,猶聘鄭衛(wèi)之聲,曲終奏雅,不已戲乎!”[3](《漢書·司馬相如傳贊》)司馬遷評司馬相如的賦曰“《子虛》之事、《大人》賦說,靡麗多夸,然其指風諫,歸于無為”;論漢賦云“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保?]王充論漢賦:“以敏于賦頌,為弘麗之文為賢乎?則夫司馬長卿、揚子云是也。文麗而務(wù)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處定是非,辨然否之實。雖文如錦繡,深如河、漢,民不覺知是非之分,無益于彌為崇實之化?!保?](《論衡·定賢》)“文豈徒調(diào)筆弄墨為美麗之觀哉?載人之行,傳人之名也。善人愿載,思勉為善;邪人惡載,力自禁裁。然則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薄耙悦粲谫x頌,為弘麗之文為賢乎?則夫司馬長卿、楊子云是也。文麗而具務(wù),言眇而趣深,然而不能外定是非,辯然否之實。”(《論衡·佚文》)。漢宣帝論賦:“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己,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3](《漢書·王褒傳》)崆充認為司馬相如、揚雄的賦盡管“弘麗”,但無助于判定是非真假,“無益于彌為崇實之化”。
在漢代“麗”更多地進入到文學批評領(lǐng)域,評論漢賦用“麗雅”、“靡麗”、“弘麗”、“巨麗”、“侈麗”、“華麗”等詞匯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在其它著述評論中,由“麗”作詞素所構(gòu)成的詞語也特別多:“崇麗”、“神麗”、“涔麗”、“華麗”、“奢麗”、“夸麗”、“涔麗”……在以“麗”構(gòu)成的眾多的語義場中,在它與各種不同的詞素的組合關(guān)系中我們可以把握“麗”的含義,認識到“麗”作為民族審美情趣的一個具體歷史范疇,具有多種豐富的規(guī)定性,閃耀出它特具的歷史光澤。
我們來看“麗”與不同詞素的組合在一個共同語義場中呈現(xiàn)的含義:
“富麗”:富,繁復眾多;“神麗”:神,神秘色彩;“靡麗”:靡,涂飾意味;“夸麗”:夸,夸張中的氣勢;“奢麗”:奢,物的會聚堆砌;“弘麗”:弘,堂廡闊大;“麗雅”:雅,高尚,不粗俗;“崇麗”:崇,高貴;“涔麗”:涔,綿密披覆;“華麗”:華,有文采;“奇麗”:奇,出人意料,令人難測的;“巨麗”:巨,大,很大;“極麗”:極,達到最高程度;“絕麗”:絕,極,最;“辯麗”:辯,多方面言說;“侈麗”:侈,夸大。
以上各例由“靡、弘、侈、辯、巨、夸、富、神、雅、絕、涔、奢、奇”等不同語素與“麗”組合,形成了以“麗”為共同語素的語義場,漢代文藝用“麗”來描述作品、描狀賦體,“麗”與其他詞一起構(gòu)成了一代漢文學“麗”的共同語義場。其中“富、奢、巨、辯、侈”等語素具有眾多繁富之意,“奢、涔、巨、靡、辯、侈”等語素具有物的會聚堆砌、鋪排之意,“極、絕、崇、夸”等語素展現(xiàn)了漢代這一特定時期人們飽滿充沛、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形成了漢代文藝最明顯的特征,那就是繁富鋪陳、飽滿充沛。兩漢一統(tǒng)四百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強盛的局面,尤其是西漢,更是一個氣魄恢弘的朝代,無論是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還是人們的社會生活領(lǐng)域均呈現(xiàn)出大發(fā)展,在社會生活領(lǐng)域,農(nóng)業(yè)的相當進步、商業(yè)手工業(yè)的較大發(fā)展、域外物品和域外文化的輸入,人們的認識領(lǐng)域大大拓展了,在這樣一個空前豐富的環(huán)境中,“攢珍寶之玩好,紛瑰麗以奓靡,臨迴望之廣場,程角牴之妙戲”,他們忙于認識、熟悉、占有、享受這個“地沃野豐、百物殷富”的世界,于是滋長了“徒恨不能以靡麗為國華”的怡樂之志,正是這種“耽樂是從”的心理流露出一種自足與夸誕的心理。因為夸誕,所以沉溺于更加麗靡的鋪張之中。正是與這種特定時期的心理狀態(tài)相適應,于是繁衍、瑣碎、夸飾、炫耀的方式乃成為漢人的語言用語習慣,而對繁富靡麗的追求乃成為漢人美學情趣之所在?,F(xiàn)實生活的極大拓展,觀念世界的紛紜繁富,社會風氣的侈靡奢華,產(chǎn)生了以“草區(qū)禽族,庶品雜類”為能事的靡麗“國華”,以繁富鋪陳為特征的漢代文學的代表漢大賦。[8]
繁富靡麗、飽滿充沛是漢代文藝最明顯的特征。漢代文學最主要的美學特征最簡潔的概括便是“麗”。它描寫的場面闊大、氣魄宏偉、鋪張揚厲、繁富眾多、五彩斑斕、堂哉皇哉,透露出一股外在的涂飾美,從審美心理來說,“麗”的審美范疇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內(nèi)容上的琳瑯滿目,色彩上的富麗堂皇的視覺美,這種視覺美又是以飽滿絢麗來厭足人心的。[8]
周均平先生對“麗”的審美內(nèi)涵曾有精辟的見解,他認為,“麗”是一種強烈地訴諸感官的美,具有感性的鮮明性和愉悅性。作為形式美屬性,有著人工創(chuàng)造性和主觀追求性。它包含著大美:形態(tài)上氣勢浩蕩、氣概雄渾和氣象萬千,有空間開放感;又包含著精美:質(zhì)感上要求精美絕倫、精致靈巧和精徼超妙,有錯綜彪炳感。大美和精美的整合圓融,正是“沉博絕麗”,美侖美奐?!胞悺钡膶徝栏拍罨凇澳坑^”為美的審美意識,以視覺審美對象的崇高華采為美。漢賦之“麗”突出的是事物的外在形態(tài)之美,是一種苞舉天地,整合圓融,奪人心目、沁人肺腑的大美;它直接訴諸人的感官,讓人產(chǎn)生精美絕倫的視覺美、色彩美、韻律美和令人震撼的崇高美。[9]因此,“麗”的審美范疇首先表現(xiàn)在形式上的“大美”和“精美”兩個方面。
司馬相如說:“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攬人物”,“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zhì),一經(jīng)一緯,一宮一商,此作賦之跡也”。在漢文學“麗”的共同語義場中,我們也能深刻體會到漢賦“麗”的這種“大美”和“精美”的審美特性:
這種“大美”表現(xiàn)為“巨麗(侈麗、弘麗、靡麗、奢麗)”之美。在兩漢文學作品中,作者選取大量的“壯麗”、“美麗”、“秀麗”的外在事物,以其寬闊的審美視野描寫對象,來表現(xiàn)“巨麗”之美。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寫天子的上林苑,對水、山、草、木、鳥、獸等分門別類地用夸飾意味很強的詞對所描寫的對象盡情地敷陳渲染,極盡夸飾。上林苑內(nèi)的河流: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異態(tài),東西南北,馳騖往來,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徑乎桂林之中,過乎泱莽之野。汩乎混流,順阿而下,赴隘陋之口,觸穹石,激堆琦,沸乎暴怒,洶涌澎湃……”。文勢縱橫捭闔,搖曳多姿,音節(jié)瀏亮,文辭弘麗,將“八川分流”的狀況寫得激越動蕩,雄偉奇麗。張衡的《二京賦》主題意識更鮮明,功能也更突出,政治諷諫成分更多,語言的奢麗之風也更盛,特別是在渲染西都的豪奢時,極盡敷陳夸飾,文辭富贍,氣象宏大,波瀾壯闊,其夸飾的手法和程度與西漢大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1]漢王朝那種昂揚奮發(fā)、開拓進取、閎闊包容的氣魄和雄渾博大的精神也溢于言表。
追求文辭富有色彩、流麗不滯的語言風格;崇尚夸張鋪排,比喻形容,講究結(jié)構(gòu)的布置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又包含著“精美”的審美內(nèi)涵。漢賦用很強的象形性、裝飾性、繪色性、擬聲性、表情性的形容詞,為文章增色不少。司馬相如說“材極富,辭極麗”,揚雄說“好沈博絕麗之文”,皇甫士安說“文必極美,辭必極麗”“美麗之文,賦之作也”,他們看到了兩漢作品中作者對辭采美的自覺追求。漢賦利用白描、夸張、比喻、排比、類比、對偶等賦的創(chuàng)作手法,句勢對稱交錯,韻散結(jié)合,使語辭和意象源源不斷地生發(fā)鋪陳開來,雖然有人評論漢大賦,“麗而失虛,頌而乏情”,但漢賦“富麗”、“沈博絕麗”的“精美”特點不能不讓人佩服,這是多么絕倫的文章啊!到了東漢后期這種“精美”又表現(xiàn)為一種“巧麗”,東漢抒情小賦重抒寫個人的情志,體制短小,語言凝煉工整,描繪更加細致,顯得小巧精麗。如張衡《歸田賦》只用短短200 余字,寫作者自己歸隱田園的愿望,短小雋永,樸素自然。
它把作者主體意識、抒情因素注入賦中,將外部世界轉(zhuǎn)向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時重視主體情感的抒發(fā)?!坝谑侵俅毫钤?,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鴿鷓哀鳴,交頸頡頏,關(guān)關(guān)嚶嚶?!边@里對草木禽鳥的語言描寫生動清新具有質(zhì)感色彩,音節(jié)諧和,句式整齊,表達出歸隱者的閑情逸趣,給人以“巧麗”之美的感覺。
其次,“麗”的審美范疇表現(xiàn)在內(nèi)容上的“性情之美”。兩漢文藝論著主要體現(xiàn)在“鑒賞”的層面,“麗”的本體審美范疇重點表現(xiàn)在內(nèi)容上的“性情之美”,即本體之美。兩漢文藝論著中有“宗經(jīng)辯騷”和“宗經(jīng)辯賦”之爭,蕭華榮先生在《中國詩學思想史》認為:“宗經(jīng)辯騷”和“宗經(jīng)辯賦”是漢代“情禮沖突”“文質(zhì)沖突”的具體表現(xiàn)?!对娊?jīng)》精神要求“麗而有則”、“弘麗溫雅”、“弘博麗雅”、“麗”而能諷。漢代是一個“主文譎諫”(《毛詩序》)的時代,“文”指文辭、文采,“主文”重要表現(xiàn)就是追求辭藻的綺麗華美,語言的絢麗多彩,內(nèi)容、形式上都崇尚“麗”?!白H諫”,是指在表達諷諫的方式上,比較委婉,強調(diào)賦作既要文辭優(yōu)美,適合頌唱,又要能給君主以諷諫,使之不離于正。揚雄云“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5](《法言·吾子》)他認為“賦”分為“詩人之賦”和“辭人之賦”兩種,而更主張要寫作“麗雅”、“能諷”的“詩人之賦”。班固也云:“雄以為賦者,將以諷之,必推類而言,極麗靡之辭,閏侈巨衍,競于使人不能加也”;(《漢書·揚雄傳》)“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要其歸,引之于節(jié)儉。此亦詩之諷諫何異?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風一,猶聘鄭衛(wèi)之聲,曲終奏雅,不已戲乎!”(《漢書·司馬相如傳贊》)強調(diào)其社會道德功利效應,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賦”的本體審美特性。王充也說:“文豈徒調(diào)筆弄墨為美麗之觀哉?載人之行,傳人之名也。善人愿載,思勉為善;邪人惡載,力自禁裁。然則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論衡·佚文》)漢宣帝曰“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己,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漢書·王褒傳》)抓住賦“麗”特性肯定和褒揚了賦的本體功能。因此,我們認為,“麗”一方面要求“辯麗可喜”,側(cè)重于藝術(shù)性審美批評,追求主體“情性”之愉悅,肯定騷賦之“麗”,進而肯定屈原的人品和詩品;另一方面要“發(fā)乎情而止乎禮義”,側(cè)重于思想性政教功利批評,標示“禮法”,強調(diào)騷賦之“則”,進而以經(jīng)之“則”去衡量屈騷賦,對之作出否定性的評價。肯定“情性”對于“麗”美表現(xiàn)的愉悅性作用,將審美主體之“情性”的認識和把握與審美客體“麗”美的顯露和表現(xiàn)相聯(lián)系,是漢代對于“麗”美表現(xiàn)認識的一大進步。[10]
再次,“麗”的審美范疇表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的“生命之美”。從我們民族發(fā)展的歷程上來說,漢代處在封建社會的上升初期,以“麗”為標志的審美情趣中十分飽滿地表現(xiàn)了漢人的一種對生活的充沛熱情,一種大力開拓積極進取的意向,一種兼收并蓄的廣闊胸襟,一種未加節(jié)制的侈靡和一種過分注重外物的心理,一種整體繁富、色調(diào)斑斕輝煌和一種“焱焱炎炎,揚光飛文”的氣勢。[8]漢代文藝的美感是繁富之中的充沛,堆垛之中的厚重,排比之中的遒勁,這就是一種“生命之美”。
綜上所述,在兩漢文藝論著對“麗”的論評中,我們能看到:眾多的詞素與“麗”共同構(gòu)成一個共同的語義場,那就是繁富鋪陳、飽滿充沛;在這個共同的語義場中,“麗”審美的范疇表現(xiàn)為形式上的“大美”和“精美”,內(nèi)容上的“性情之美”和在社會生活中的“生命之美”。兩漢文藝論著中,這些文學家、經(jīng)學家甚或皇帝的“高見”,與先秦時期“麗”的語義場相比,我們認為它還不具備作為一個美學“范疇”,還不能自覺地納入全民視野,還不能將之視為人生審美高級狀態(tài),因此,“麗”在兩漢時期還處在一個萌芽狀態(tài)。
[1]呂逸新. 漢賦之“麗”的文體意義[J]. 社會科學家,2009,(1):129-132
[2]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3.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4.
[4]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6.
[5]汪榮寶.法言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9:1117.
[8]王鐘陵.中國中古詩歌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8.
[9]周均平. 秦漢審美文化宏觀研究[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何世劍,喻琴. 先秦兩漢時期古典美學“麗”的審美范疇[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5,(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