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興富
最近,筆者對英山縣兩個鄉(xiāng)15所農(nóng)村中小學、320名在職教師進行了課外閱讀情況調查,教師訂閱專業(yè)雜志65份,學校集體訂《中國教育報》9份、《中國教師報》9份、《湖北教育》29份。教師人均專業(yè)刊物擁有量僅0.35份。大部分教師長期沒有訂閱專業(yè)讀物,教師教學只有一本教學參考書和課本。由此可見,教師的專業(yè)閱讀嚴重不夠。是什么影響了教師閱讀?
目前,教師吃“皇糧”,在崗教師"水不急魚不跳",不會被淘汰。高枕無憂沒有危機感的生存狀況,讓教師沒有動力去提高自己,教師“不需要”閱讀就很自然了。
而且,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了變化,一部分教師對物質的追求大于對精神的追求。他們注重現(xiàn)實,放棄理想,只把教書當作一種職業(yè)和謀生手段。有的教師還有第二職業(yè),把教書育人當作“副業(yè)”,教學是應付。沒有志向去做學者型、研究型的教師,就更沒有去做學習型教師的追求和行動了。“不追求”閱讀就很“正?!?。這種職業(yè)理想的淡化和放棄,導致教師們靜下心來讀書思考、做學問的越來越少,在名利場上競技的越來越多。教師庸俗化的趨向,使得教師沒有了崇高的追求,就不會有學習的原動力。
很多地方的基礎教育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的實質,絕大多數(shù)學校仍以學生的分數(shù)為學校管理的核心。這些學校的管理者認為,提高教育質量,就是看教學的成績;提高教學成績,就是看學生的分數(shù);提高學生的分數(shù),就要教師付出時間加汗水。學校管理者對師生身心健康、對教師的學習、生活、成長等關注不夠。這種只以分數(shù)為核心的師生管理機制,導致學生累,教師更累。教師每天的課時量大,超量的工作負擔占據(jù)了教師大量時間。況且,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教師都要時不時應付與教學無關的檢查、社會性事務。精疲力竭的教師們哪還有時間去讀書呢?
目前,絕大多數(shù)學校的校本教研狀況是:有負責的領導掛名,有組織機構上墻,有計劃內(nèi)容進檔案,就是沒有具體的活動落實。有的學校即使有縣、市、省級的教研課題,也只是在做表面文章。當上級檢查或到了結題時,草草地“研究”一下應付了事。這種有名無實的形式主義教研,對本校的教育教學沒有任何指導意義。校本教研的形同虛設,以及校本教研與學校校情的不貼近,導致學校教師的閱讀缺乏機制引導。校本教研本該是教師研究自己的學校、自己的課堂、自己的學生,甚至教師自己研究自己的活動,如果能從實際出發(fā),解決實際問題,它就能引導廣大教師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如果它不是學校裝點門面的、帶有功利性的東西,就能讓全體教師真正地參與進來,真正的“研”起來。教師投入到真實的教研中,一定會去尋求理論的支持和指導,在尋求理論幫助的過程中,就會自覺地去閱讀相關的教育專著。
多年來,很多學校的報刊征訂服從行政命令,統(tǒng)一征訂,不少學校要求教師人均訂一份相同的黨報黨刊,而教師真正需要的教育專業(yè)報刊卻經(jīng)費不足。這樣的指令性征訂,導致教師很難有積極性訂其它專業(yè)報刊,再加上有限的工資,教師個人也不舍得投入經(jīng)費征訂報刊。這種指令性征訂,擠掉了教師專業(yè)閱讀的經(jīng)費,也擠掉了教師閱讀的熱情。學校可以把教師的報刊費按“五五”分開使用,一半按行政計劃訂黨報黨刊,一半由教師自己支配選擇訂閱專業(yè)書刊。這種訂刊辦法,增加了書刊的種類,教師之間可以交換閱讀,擴大閱讀量,能夠實現(xiàn)政治、業(yè)務學習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