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華
(紹興文理學院 學報編輯部,浙江 紹興 312000)
論陸游之“詩人風致”
——兼論從戎為原型的審美回憶
高利華
(紹興文理學院 學報編輯部,浙江 紹興 312000)
朱熹評陸游有“詩人風致”,包涵著對其人天分才情的稱道和其詩“語意超然”兼?zhèn)涮骑L唐韻異量之美的贊許。其實,構成陸游“詩人風致”的核心要素是其體格性分、才情氣質所形成的特殊思維方式與書寫方式。陸詩的優(yōu)長在于虛處入筆,時空轉換對比催生了詩歌的激情和美感;陸詩的成功不在對當下的書寫,而在深情的追憶,其從戎為原型的審美回憶即為成功范例。在回憶中形成并凸現(xiàn)其藝術個性,成就其巨大的詩名并形成陸詩強大的“氣場”。
陸游;詩人風致;從戎;審美回憶
陸游的文名在宋代就卓著,介乎師友之間的文壇名流如曾幾、韓元吉、朱熹、姜特立、周必大、楊萬里、范成大、呂祖謙、辛棄疾、劉過、姜夔等和陸游都有頻繁的文字交往,并有不俗的評價。或闡明其師法、淵源所自;*如姜特立《陸嚴州惠劍外集》:“不躡江西籬下跡,遠追李杜與翱翔?!?《梅山續(xù)稿》卷二)楊萬里《跋陸務觀劍南詩稿二首》其一:“重尋子美行程舊,盡拾靈均怨句新?!?《誠齋集》卷二〇)分見《陸游研究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6、18頁。或推重其詩歌成就,總述其地位影響。*周必大《與陸務觀書》:“其高處不減曹思王、李太白,其下猶伯仲岑參、劉禹錫?!?《周益國文忠公集·書稿》卷二)韓元吉《送陸務觀得倅鎮(zhèn)江還越》:“高文不試紫云樓,猶得聲名動九州?!?《南澗甲乙稿》卷五)分見《陸游研究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5、4頁?!端问贰り懹蝹鳌份d宋孝宗稱贊陸游“筆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這些評價不謂不高,但總覺離直接評價詩人和文本解讀有一定距離。在陸游同時代的詩人中,唯有陸游文友兼諍友、理學大師朱熹對陸游的評價最入神髓,最見放翁風采。朱熹說:“放翁之詩,讀之爽然,近代唯見此人為有詩人風致”,還說其作“語意超然,自是不凡,令人三嘆不能自已”。[1]此評著眼才情,突出陸游之“詩人風致”、作品之“語意超然”和“令人三嘆”的藝術感染力,可謂知言。朱熹的“詩人風致”說能洞察陸游的稟性詩意,比較切近陸游詩歌的本質,可惜點到為止,語焉不詳,和古代許多以風神氣骨論人論文的理論一樣,不作深入系統(tǒng)的闡發(fā)。那么什么是陸游的“詩人風致”?陸游作品 “語意超然”“令人三嘆”之魅力何在?筆者試作一些題內的解讀和題外的延伸探究。
詮解朱熹“詩人風致”說,應該著眼于陸游與朱熹的交誼以及相知程度。朱熹比陸游小5歲,兩者的交往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淳熙七年(1180)。當時浙東罹災,朝廷任命朱熹為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陸游有《寄朱元晦提舉》詩催促就任。從詩的語氣體會,陸游與朱熹應該是早有過往,熟悉的。此前陸游曾兩度入閩為官,有機會和在福建設壇傳道的朱熹見面。從目前遺留下來的詩歌和書信來看,他們是彼此珍重的文字之交。朱熹非常推重陸游的才華,說“放翁老筆尤健,在當今推為第一流”;[2]陸游也很欣賞倚重朱熹,后來還敦請朱熹為老學庵作銘文。
但陸游和朱熹本質上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文人,他們的個性氣質和處事方式相去甚遠。朱熹是個理學大師,理性長于思辨,不乏理政能力。陸游是個感性詩人,易感易發(fā),有參政的熱情,卻缺乏冷靜處事的行政手腕。同樣是賑災,朱熹為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安撫浙東災情時,處亂不驚,辦事穩(wěn)妥,口碑很好。陸游在江西任上賑災做了好事,卻因措置不當、個性疏放而遭趙汝愚等人的彈劾罷歸。在后來的“慶元黨禁”“開禧北伐”中,朱熹、趙汝愚是權相韓侂胄排擠打擊的對象,韓侂胄以“偽學”“鼓動天下,圖謀不軌”等罪名打擊排擠異己;陸游則因為曾遭趙汝愚等人的彈劾,成為韓侂胄拉攏的對象。在此背景下,朱熹曾評說陸游“跡太近,能太高,恐為有力者所牽挽,不得全此晚節(jié)”。[3]此話的本意不是后人理解的“清譏”,而是對老友處境的真誠隱憂。以陸游之名氣才華,且放達單純之個性,難免不被別有用心者利用。由此,朱熹對陸游才情個性的了解是深刻的,其說陸游有“詩人風致”當包涵有以下幾方面的意思:
一是陸游屬于有詩人天分的人。詩人才情過人,銳敏易發(fā),富有單純、浪漫和率爾的個性,是性情中人,適合做詩。這是著眼于對陸游個性才情、精神氣質方面的理解。朱熹還說“恐只是不合作此好詩,罰令不得做好官也”,[1]換句話說人有偏才,詩寫得那么好,打開了做詩這扇門,關上做官那扇窗,上天才罰他不得做好官。這一評價并不只是朱熹這么認為,史浩、范成大等也如此。陸游自許有遠矚政治的能力,并以有史才武略自信自期,實際上陸游拙于仕途,缺乏政治謀身的能力。這點可以從陸游仕宦近三十年(26年)屢遭彈劾、很難在京城立足得到證實。但這并不妨礙他是一個出色的詩人。他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斷地進行自我精神砥礪,走自己的情感路線,自號“放翁”。太多的文人詩人氣質,使他能夠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內縱橫馳騁,在夢境醉歌中大顯身手。也就是說政治上的單純和熱情,恰恰是成就陸游文學詩人天賦必不可少的素質。“詩人風致”是陸游作為一個出色詩人所特有的一種氣質天分。
二是陸游詩具備詩格之唐風唐韻,與時人(南宋其他詩人)的風范自是不同。宋代詩人心目中都橫亙著一座詩歌的豐碑,那就是唐代人創(chuàng)造的豐神情韻的唐詩之美。宋代人眼里詩歌就有唐詩和宋詩、唐韻和宋調之分庭;詩人有感性和理性之分別。宋人有唐風者陸游無疑是很典型的一位。朱熹“詩人風致”說,可以理解為放翁是宋人卻頗有唐風唐韻、唐人風致。朱熹自屬宋調,因而推重欣賞有別于自己的、有唐風唐韻的放翁。政治立場和體格性分的差異并不妨礙他們之間的彼此欣賞。以詩及人,表現(xiàn)了朱熹對異量之美的贊許。
三是陸游“詩人風致”的重要特征是“語意超然”?!罢Z意超然”的意思是說作品所表現(xiàn)的內容高超脫俗,擺落常態(tài),不蹈陳軌,表現(xiàn)了一種超塵拔世的意趣。朱熹是個目光敏銳,思想深刻的人,他看到了蘊涵在陸游詩歌藝術中有意味的存在——“語意超然”,并為之深深感動。對此,陸游的同鄉(xiāng)史彌寧也有同感:“詩酒江南劍外身,眼驚幻墨帶天真?!盵4]包括《寶慶會稽續(xù)志》也稱陸游“文辭超邁”。[5]毛晉論放翁詞“超爽處更似稼軒”。[6]陸游是以“超然”“天真”之筆,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個性化的處理,并以特有的表現(xiàn)方式呈現(xiàn)的。這是陸游“詩人風致”“語意超然”因而“令人三嘆”之所在,是一般理性詩人很難到達的境界,卻是感性詩人陸游最擅長的地方。這個特點被體格性分不同的朱熹所贊賞吸引。朱熹用寥寥數(shù)語概括了陸游其人其作給他的總體印象和藝術感觸。難怪陸游對朱熹懷有知己之感,朱熹去世,陸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傾長河注東海之淚”,[7]痛失知音,有長歌當哭之悲。
以上是筆者對朱熹“詩人風致”說的一番題內解讀。在此基礎上,本文欲進而探究朱熹“詩人風致”說的題外之旨,即構成陸游“詩人風致”個性特征的起主導作用的究竟是詩歌所表達的題材內容呢,還是思維方式?我以為構成陸游“詩人風致”的核心要素是“陸游式”的思維方式與書寫方式。
長期以來,人們對陸游詩歌題材內容給予特別關注,畢竟題材內容是構成文學作品內涵的主要載體。陸游作品繁富,詩歌覆蓋了很多題材,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憂國憂民和閑情逸致的兩類題材,這是南宋以來形成的基本共識。南宋江西廬陵人劉辰翁和羅憼所編的陸游詩選各趨所好,表現(xiàn)出對題材選擇的傾向性。劉辰翁編《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選陸詩218首,多選陸游表現(xiàn)豪情壯志和憂國憂民的名篇;羅憼所編《澗谷精選陸放翁詩集》選陸詩312首,偏愛陸游閑情逸致類作品。明人楊循吉把他們合刻為《精選陸放翁詩集》,兩集互相補充,初步勾勒出陸游創(chuàng)作面貌。清代御選《唐宋詩醇》輯選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陸游等六家詩,陸游詩占六卷近三百首??傇u所述突出的也是兩類詩。曰:“其感激悲憤、忠君愛國之誠,一寓于詩。酒酣耳熱,跌蕩淋漓。至于漁舟樵徑,茶碗爐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詠歌,以寄此意……”[8]后來錢鍾書先生把陸游的作品兩方面題材作了進一步的概括:“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盵9](P.170)
這兩類題材的確反映了陸游詩的主要風貌,是成就放翁氣象的有力支撐,也是足以體現(xiàn)朱熹所謂“詩人風致”的重要方面。但筆者以為陸游詩歌的魅力不僅僅是表達了什么的問題,而是如何表達的問題。陸游式的體格性分、才情氣質所形成的特殊藝術思維方式與書寫方式,才使得其在朱熹眼里高標獨具,頗具“近人”少有的“詩人風致”而“令人三嘆”了。
(一)空靈蘊藉和主觀慷慨的筆調使陸游詩歌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獨具詩人風致?!秳δ显姼濉泛汀段寄衔募分凶顒忧榈钠虏⒉皇菍Ξ斚律畹目坍?,而是對過往事物的如夢如幻的深情追憶,即西方詩學十分重視的審美回憶。
柏拉圖提出“詩言回憶”,把詩的靈感釋為“迷狂”,在他看來,迷狂并非對現(xiàn)在的、當下的理念的直覺,而是對過去的、久已消隱卻存在于遙遠的天國神界的理念的回憶復現(xiàn)。[10]海德格爾也認為回憶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源。時間與空間距離產生的美感,是審美的最高境界、終極目標。有學者認為中國古典詩學中鮮有有關回憶的理論表述,但在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中有上佳的表現(xiàn),同樣成就了東方詩美的神采。[11]
(二)對生活的反復回味與咀嚼,回憶成了陸游作品給人的強烈印象。從陸游的創(chuàng)作格局分析,年輕時的詩作被大量刪去,留存詩作比例失當,創(chuàng)作重心呈后置狀態(tài)。陸游一生作品近萬首,從現(xiàn)存的詩稿看,陸游入蜀前詩僅存100余首,蜀中和東歸存詩2500余首,晚年退居山陰農村20多年,創(chuàng)作最豐,存詩近7000首。讀者了解其前期生活點滴,大多是通過晚年追憶實現(xiàn)的。
審美意義上的追尋回憶是思念之聚合,許多作品都是詩人回憶舊日情景時構成的審美境界,而回憶中的情景又飽含著詩人對于昔日景象的情感體驗。[12]
陸游創(chuàng)作中各種體裁和最精華的題材都與他個性化的藝術思維方式有關。當詩人的身心與外物(包括社會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時,往往產生優(yōu)美的意境、唯美的詩境,閑適的意趣的詩;當詩人的身心外物發(fā)生矛盾,形成強烈的反差沖突時,往往產生波瀾起伏豪邁壯闊的詩。陸游于此兩端都有上佳的表現(xiàn),而且這種表現(xiàn)是經過時間的汰選,通過追憶的方式間隙性地表現(xiàn)出來。
(三)回憶中的對比和對比中的回憶是陸游最主要的藝術思維方式。體現(xiàn)陸游“詩人風致”超然的、好的作品大都出自審美回憶。回憶在時態(tài)上,典型的是老邁時追憶少壯;空間上,表現(xiàn)為地域距離產生美感憶念。如入蜀回憶山陰故里,蜀中回憶南鄭,東歸回憶梁益,閩中回憶山陰、川陜,經過時間的積淀,地域的變遷,憶念中的美好越來越強烈,并與當下生活形成對比、落差。這是陸游藝術思維方式的立足點和被反復書寫屢試不爽的動人主題。回憶使詩人從中獲得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虛處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在情感的實處獲得生命力,并使之與豐富的意味相對應,使陸游筆下各類體裁的作品因審美回憶而特別精彩。
在陸游的詩詞中,無論是悲憤激昂還是閑適細膩,這兩類題材中最精華部分,都離不開審美追憶的筆調。就是反映陸游愛情傷痛的《沈園》詩,運用的也是“曾是驚鴻照影來”式凄美的追憶筆調。陸游創(chuàng)作沉浸在審美回憶的藝術世界里。寫家鄉(xiāng)風物最具神韻者也是追憶之作,如建安時期《思故山》懷念鏡湖故廬“船頭一壺酒,船后一束書”,“暮歸稚子迎我笑,遙指西村一抹煙”。那種詩意和美感,摒棄了現(xiàn)實生活的紛紛擾擾,沒有貧不自支的窘迫,遭貶落職后的牢騷不平,從藝術趣味上說是他鄉(xiāng)居期間許多表現(xiàn)日常生活和風俗民情的鄉(xiāng)土詩所無法比肩的。
從戎是陸游文學創(chuàng)作的興奮點,引以為自豪的人生經歷,愛國思想的母題。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陸游應王炎之召赴南鄭軍幕開始他從戎生活。陸游是3月抵達南鄭的,11月離開赴成都,實際在軍幕的時間只有8個月,期間保存下來的作品僅50余首,回憶卻是一生的。幾乎從陸游離開南鄭“細雨騎驢入劍門”的同時就開始了這種無法克制的回憶。如《漢宮春》詞:
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落蠻箋。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 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欹帽垂鞭。聞歌感舊,尚時時、流涕尊前。君記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據陸游自己說,他還有山南詩百余首,在赴成都途中,舟過望云灘時落水而佚了。另外,還有30首反映南鄭生活的古律詩,陸游把它們輯為一集,稱之為《東樓集》。詩人北游山南,遙望長安,希望有朝一日能進軍長安,在曲江、渼陂之間舉杯暢飲,由于種種原因而欲罷不能,于是發(fā)而為詩。許多有關西北邊事的詩,又因為主帥王炎被罷的關系,欲出不敢,欲棄不忍。最后,這些詩還是和百余首山南詩一樣,沒有收錄在詩人自己編定的《劍南詩稿》中?,F(xiàn)在刪剩保留在《劍南詩稿》中在南鄭期間創(chuàng)作的詩,大多是詩人的一些行蹤記錄和名勝感懷,正面描寫從軍事跡的詩很少。雖然我們今天無法看到陸游在此期間作品的全貌,但從陸游后來大量回憶從軍生活的詩作看,川陜一帶的雄奇景象,大散關的秋風鐵馬,以及西北前線艱苦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都給陸游從軍生涯增添了無限風光。征西大幕的點滴生活已經成為觸發(fā)詩人一生生命能量、從心所欲表現(xiàn)尚武意識的最佳詩料,更是他晚年最珍貴的人生記憶和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素材。這八個月在陸游一生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意義非凡,不僅拓展了詩人生命的寬度,實踐并延續(xù)詩人一生的夢想,還找到了張揚生命習氣的最佳舞臺。
陸游的從戎詩創(chuàng)作可分三個階段。
一是在蜀回憶南鄭的歌詠。他從前線撤回,流落到花團錦簇的成都,心里不無憤忿,于是借樂府舊題,再寫征伐恢復事。不寫則已,一寫必勝,一吐長期以來郁結于胸中的偪仄之氣,在寂寞中,奏響了英雄主義的贊歌。這些詩篇,流傳都下,為孝宗所見,孝宗念其在外日久,趣召東歸。在蜀詩篇如《九月十六日夜,夢駐河外,遣使招降諸城,覺而有作》《醉歌》《寶劍吟》《觀大散關圖有感》《金錯刀行》《胡無人》《關山月》《出塞曲》《戰(zhàn)城南》《對酒嘆》《長歌行》《樓上醉書》諸作,《漢宮春》(羽箭雕弓)、《夜游宮·宮詞》等詞構成了陸游對從戎生活回憶的第一個集中期,特點是慷慨激昂,特別擅長抒發(fā),情緒飽滿。即使是“緣事而發(fā)”的樂府舊題《隴頭水》,他都賦予詩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淳熙四年(1177)寓居成都,用樂府舊題一口氣寫了《關山月》《出塞曲》《戰(zhàn)城南》三首詩,一邊申訴憂國傷時的憤慨,一邊高唱理想主義的贊歌,被稱為“幻想三部曲”。很少有嚴格意義上的敘事詩,如李白五古《長干行》之類,陸游總是理想化“迷狂”的色彩。
二是東歸宦游時期回憶南鄭以及夢想從戎的詩。如《五月十一日夜夢從大駕親征》《軍中雜歌》《書憤》《頻夜夢至南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塞上曲》(老矣猶思萬里行)、《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在對比中感慨,用夢想去彌補現(xiàn)實的缺憾,虛寫的成分漸濃。
三是歸居山陰后,《追感往事》(諸公可嘆善謀身)等,已經沒有了在蜀期間強烈的感情束縛,取而代之的是持久的點點滴滴的審美回憶,包括一些細節(jié)場景。
從戎對陸游成為詩人意義重大,詩風轉折,放翁習氣形成開始,也是他后半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詩材,審美回憶手法的典型個案。追憶類的詩寫得特別有聲有色,神采飛揚,氣度軒昂,聲情并茂。
陸游表現(xiàn)從戎題材作品給人的印象特別強烈,梁啟超說“集中十九從軍樂”成就了“亙古男兒”的美名。然而,這一部分愛國抒情詩,在整部《劍南詩稿》近萬首作品中的實際數(shù)量和所占的比重,實在不是特別多。僅就“量”而言,遠遠不敵他的閑適詩,卻能給人以“集中十九從軍樂”的深刻印象。這說明一種精神和與之相應的篇章,有時并不需要絕對的量化,關鍵在于感發(fā)的強度、真切的程度、持久的深度。
從戎生活的審美回憶表現(xiàn)為三個特點。
一是詩不在當下,在于追憶,“現(xiàn)成”“凡近”題材多遭人譏評,而主觀“空云”筆法頗受好評。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特別強調是南鄭軍中火熱的生活場景感染、啟發(fā)了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得“詩家三昧”,突破性的飛躍,達到物我融通的自由境界。即所謂的“天機云錦用在我”,創(chuàng)作中如風行水上、紋理自成的自由狀態(tài),可以以詩筆驅遣世間萬物,進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的自然天成的理想王國。
不是當下題材,避免熟路。后人對陸游詩歌的批評多集中在晚年日課一詩的當下題材,或流連光景,意象重見復出,或題目類近,出手率爾。這些也包括被方回《瀛奎律髓》所選的一大批律詩,如《冬晴日得閑游》紀批:“此亦太現(xiàn)成,遂開習調。”《春雨》紀批:“未免凡近?!庇邢胂蟪煞值模纭队辍罚河晨粘踝骼O絲微,掠地俄成箭鏃飛。紙帳光遲饒曉夢,銅爐香潤覆春衣。池魚鱍鱍隨溝出,梁燕翩翩接翅歸。惟有落花吹不去,數(shù)枝紅濕自相依。紀批:“空云卻佳?!薄缎★嬅坊ㄏ伦鳌芳o批:“蓋太多則不能盡有深意,而流連光景之詞,不能一一簡擇,膚淺草率之篇亦傳,令人有披沙揀金之嘆,所以品格終在第二流中?!盵13]
舉凡邊塞風光,從戎經歷,政治主張韜略,尚武精神等方面,絕大多數(shù)均不是當下,而是追憶,時間的積淀和反復汰選、重塑,所以特別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錢鍾書說:
愛國情緒飽和在陸游的整個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畫馬,碰見幾朵鮮花,聽了一聲雁唳,喝幾杯酒,寫幾行草書,都會惹起報國仇、雪國恥的心事,血液沸騰起來,而且這股熱潮沖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邊界,還泛濫到他的夢境里去。這也是在旁人的詩集里找不到的。[9](PP.171-172)
二是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再現(xiàn)可能會有枘鑿不合之處,偏離現(xiàn)實生活的軌道,表現(xiàn)為主觀選擇,夢幻和醉后,更顯詩人本色。
為了使審美意象自身具有生機和活力,并富有包孕性,審美意象往往虛實相生。審美意象有其空靈的一面,才能使詩人從中獲得創(chuàng)造的空間,并使之與豐富的意味相對應。這在陸游從戎生活的審美回憶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在虛處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在情感的實處獲得生命力。虛實相生,寫物得神,要不滯于自身而超出象外。
陸游曾在多首詩中描繪了自己殺虎的英雄壯舉,錢鍾書在陸游《醉歌》注釋中列舉了大量自相矛盾的詩句。如《劍南詩稿》卷四《聞虜亂有感》:“前年從軍南山南……赤手曳虎毛毿毿”;卷十一《建安遣興》:“刺虎騰身萬目前,白袍濺血尚依然”;卷十四《十月二十六夜夢行南鄭道中》:“奮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蒼崖血如注”;卷二十六《病起》:“少年射虎南山下,惡馬強弓看似無”;卷二十八《懷昔》:“挺劍刺乳虎,血濺貂裘殷”;卷三十八《三山杜門作歌》第三首:“南沮水邊秋射虎” ?;蛘f箭射,或說劍刺,或說血濺白袍,或說血濺貂衣,或說在秋,或說在冬?!秳δ显姼濉肪硪弧段坊ⅰ罚骸靶暮郎羡E,魄碎茆葉低,??植蛔悦猓凰谰i雞”;卷二《上巳臨川道中》:“平生怕路如怕虎” 。此等簡直不像出于一人之手。無怪乎曹貞吉在《珂雪二集》中《讀陸放翁詩偶題》五首之三就曾對陸游殺虎壯舉表示不信,“一般不信先生處,學射山頭射虎時”。[9](P.191)
三是回憶感覺經過提煉升華后,上升為一種生命意識和本真表現(xiàn),貫穿一生的情結個性特征。
陸游擅長追憶,審美回憶,藝術個性質數(shù)凝固的一種放翁特有的藝術表現(xiàn)質數(shù),在回憶中形成并凸現(xiàn)其藝術個性,在回憶中成就其巨大的詩名,在回憶中形成放翁詩強大的“氣場”。作為詩人的“這一個”,有別于江西詩派,自立門戶的個性風采,超越于技巧之上的藝術本真,成為詩壇上唯一可以與唐代一流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對話的后起之秀,和宋代成名詩人蘇軾相提并論的詩壇大家,獨樹一幟,有自己的本色創(chuàng)作是必要的。
其感激悲憤的,如《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與辛棄疾《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異曲同工,不同的是陸游從想象虛處著筆,辛棄疾是從實感出發(fā)追憶對比。
詩人個性氣質創(chuàng)作風貌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詩人精神氣質的個性差異造成的。陸游只能算是一個熱情而單純的詩人,無論是處世,還是創(chuàng)作,都表現(xiàn)出這方面的習氣。易感、率直、透明、真摯,與辛棄疾有意摧剛斂藏不同,不加諱飾的性情流露以及沛然勃發(fā)的盛氣,成了陸游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征。性格與詩歌互為表里的創(chuàng)作,使陸游觸處皆發(fā),熱情真摯而頓挫不足,這也是單純浪漫個性使然。陸游能在經歷了兩次北伐失敗、屢遭讒毀擯斥,放廢農村整整20年以后,對朝廷北伐仍懷抱幻想,臨歿時尚留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遺愿,這正是詩人赤子情懷的表現(xiàn)。
放翁之詩人風致,需要激情和詩意生活的支撐,而晚年滿目桑麻的平淡的鄉(xiāng)居生活中最能燃起他詩情之火的,是從戎生活的點點滴滴,星星之火一旦觸發(fā),即呈燎原之勢,汪洋之氣,一發(fā)而不可收。表現(xiàn)為放翁性情習氣,追憶在平淡的生活中醞釀激情媒介,摻和著情意洋洋灑灑地表現(xiàn),與其說是一種生活追憶,毋寧說是一種情感理想愿景。
陸游生活的時代是最屈辱最悲哀的,國力不振,受金人的威脅,最容易喪失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陸游之難能在于他在茍安屈辱時代保持一種昂揚的精神,民族的尊嚴,詩人的激情,激勵著世人。他是一個斗志昂揚的謳歌者,為振奮民族精神,好為大言,壯語豪氣;然而也正因為陸游之“好為大言”,才使人們在國勢危殆之際得到了某種激勵和感動。從某種意義上論,陸游的藝術精神正是南宋時代文壇所總體缺乏的,陸游挺生其間,看似不合時宜,卻彌補了宋人理性有余而浪漫情懷缺失的遺憾。
[1]朱熹.答徐載叔賡[M]//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2825.
[2]朱熹.答鞏仲至:第十七書[M]//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3354.
[3]朱熹.答鞏仲至:第四書[M]//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3339.
[4]史彌寧.友林乙稿·陸放翁畫像[G]//陸游研究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24.
[5]張淏.寶慶會稽續(xù)志[G]//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7151.
[6]毛晉.放翁詞跋[G]//陸游研究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137.
[7]陸游.祭朱元晦侍講文[M]//陸游全集: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2394.
[8]愛新覺羅·弘歷.唐宋詩醇:卷四十二[G]//陸游研究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215.
[9]錢鍾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10]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124.
[11]張晶.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審美回憶[J].文學評論,2001,(5).
[12]漢斯·羅伯特·耀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M].顧建光譯.南京:譯文出版社,1997.134-135.
[13]方回.瀛奎律髓匯評[M].李慶甲集評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92.
OnLuYou’sDispositionasaPoetandAestheticMemorieswithHisEnlistmentintheArmyasaPrototype
GAO Li-hua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China)
Zhu Xi’s assessment of Lu You’s poetic disposition covers compliments of both Lu’s gift as a poet and the semantic abundance contained in his poems endowed with the beauty of the Tang poetry. In actuality, what constitutes the core elements of Lu’s poetic disposition is his specific way of thinking and writing shaped out of his uniqu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 and his talented temperament. Writing from something virtual, Lu excels at infusing passion and beauty into his poems by means of the spatiotemporal conversion and comparison; his successful poems embodying his affectionate remembrance serve as the exemplar of aesthetic memories with his enlistment in the army as a prototype. In the memories, his artistic personality is formed and highlighted, his great poetic name achieved and his popularity accomplished.
Lu You; poetic disposition; enlistment in the army; aesthetic memories
2012-12-07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越文化研究中心”重點項目“宋代山陰陸氏文化世家研究”(10JDYW02Z)的研究成果。
高利華(1964-),女,浙江紹興人,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學報常務副主編,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陸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越文化研究。
I206.2
A
1674-2338(2013)01-0074-06
(責任編輯吳芳)